“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劉禹錫在《秋詞二首》裡寫過“山明水淨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這樣的詩句,一筆點出了層林盡染背後的秋涼。這篇讓我們共同賞析同樣渲染著秋涼的作品——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小編自己從小吹長笛,曾經自信以為長笛是件最美的樂器;但過了而立,如果再有人問我諸如“最喜歡什麼樂器”的問題,我反倒會回答:大提琴和單簧管。原因很簡單,都是最接近人聲的樂器。如果音域也能用PH試紙來標註,這兩種樂器一定落在7-8之間——它們偏中偏低,音色溫潤、柔和而傷感。相比長笛(短笛)那好似黃鸝的音色總讓人聯想到一杯冰鎮的碳酸飲料——一時清爽之後並不解渴;而大管則太過低沉,表現力受限,跟絃樂中的低音提琴(double bass)一樣。雙簧管也不錯,但跟絃樂中的小提琴類似,有歌唱性,好似女高音,像餐後甜點——若把它當主食,難免甜膩……所以,或許是歲月的刻刀終究會在每個人額頭留下痕跡,總之現在更喜歡那些天生帶有安全感的聲音。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可惜天才莫扎特不喜歡大提琴,他一輩子都沒有以大提琴為主題寫過一部作品;但現在人們研究發現,莫扎特在風燭殘年時已經開始注意起大提琴的魅力,可惜天不假年讓他英年早逝,否則莫扎特的大提琴作品在今天的古典世界中一定甘之如飴。

好在上帝沒有讓莫扎特厭煩單簧管,他的單簧管協奏曲、單簧管五重奏都是古典音樂會中最常見、最受歡迎的作品。尤其是《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我們曾說在意外史中介紹說,“施塔德勒的豎笛宛如水洗過初秋的天空……”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除了莫扎特,單簧管曲目寫出色的還有:韋伯——兩首單簧管協奏曲,一首單簧管五重奏和其他小品;勃拉姆斯——兩首單簧管奏鳴曲、一首單簧管三重奏、一首單簧管五重奏;舒曼——Fantasiestucke,Op.73;Drei Romzen,Op.94 等五、六部風格與勃拉姆斯類似的單簧管和中提琴、單簧管和鋼琴的作品;布魯赫——中提琴和單簧管的協奏曲、《單簧管、中提琴、鋼琴三重奏》八首小品;法國作曲家普蘭克(Francis Poulenc)也寫過以單簧管和鋼琴的奏鳴曲(Op.184)等以單簧管為主的室內樂作品。不過其中最受歡迎的還是勃拉姆斯的《單簧管五重奏》(Op.115)。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勃拉姆斯開始寫這部《單簧管五重奏》時已經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後時段。1890年,在寫完《絃樂五重奏》(Op.111)後,他覺得自己精力不濟,創作思維明顯遲鈍了,於是起了封筆的念頭,打算就此退休。但翌年(1891年),勃拉姆斯到德國曼寧根(Meiningen)旅行時,結實了曼寧根樂團的單簧管首席理查·莫菲爾德(Richard Muhlfeld,1856-1907)。二人立刻成為莫逆之交,勃拉姆斯折服於莫菲爾德的演技及人品。在給克拉拉的書信中,勃拉姆斯這樣說,“我想再沒有人能把單簧管吹得像莫菲爾德先生那般優美了。”

比起早已名利雙收的勃拉姆斯,莫菲爾德的生活相當拮据,勃拉姆斯想慷慨解囊、加以援手,但莫菲爾德斷然謝絕。面對這位德藝雙馨的晚輩,勃拉姆斯的靈感之泉再次湧動,在自己生命的最後六年裡一口氣寫出了四部單簧管的大型作品:《單簧管三重奏》(Op.114,1891年)、《單簧管五重奏》(Op.115,1894年)、兩首單簧管奏鳴曲(Op.120)。這些作品無疑都由莫菲爾德首演,而勃拉姆斯也不顧身軀老邁,跟著莫菲爾德進行巡演,自己還親自上陣擔任鋼琴伴奏。所得的收入以及隨後樂譜出版所得全部贈與這位傑出的單簧管演奏家。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好像勃拉姆斯自己最喜歡其中的三重奏;但歷史證明,那首五重奏才是古典音樂裡、全部單簧管作品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少出其右者。《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同其他重奏曲相同,也是四個樂章。絃樂四重奏組與單簧管渾然天成,最為感人的是第二月章慢板(Adagio),讓人想到北宋寇準的《書河上亭壁 · 三》: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書河上亭壁》 北宋 · 寇準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之間的情感糾葛,古典樂迷圈裡早已不是新聞,這裡不再贅述,只提一下:勃拉姆斯寫這部單簧管五重奏時已經58歲,克拉拉已經72歲。兩年之後克拉拉去世,不到一年勃拉姆斯也隨之遠行。面對大限將至,勃拉姆斯晚年的孤獨、惆悵彷徨,在這首五重奏中也流露的淋漓盡致,真可謂:

數日秋風欺病夫,盡吹黃葉下庭蕪。
林疏放得遙山出,又被雲遮一半無。


——《數日》宋:趙師秀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勃拉姆斯的《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不僅是單簧管曲名中少有的珍品,在整個西方古典音樂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瑰寶。能跟勃拉姆斯《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比肩的作品是哪一部呢?回到本篇的主人公:麥克斯·瑞格。

麥克斯·瑞格(Max Reger,1873-1916)生於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卒於萊比錫,享年43歲,但作品編號竟然達到了147號之多,是一位相當高產的作曲家。他不但作曲,還演奏鋼琴、管風琴,在德國、瑞士、俄國、荷蘭和英國演出深受好評;同時他還教書,在慕尼黑音樂學院和萊比錫大學都任教,一直到去世。1911年,他還擔任過曼寧根樂團的指揮。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同時,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在音樂創作上屬於保守派,很早就深受巴赫與勃拉姆斯影響,熟諳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但他卻自認為是音樂上的前衛派。結果他與兩派的作曲家都產生嫌隙,受到兩邊夾擊。他有時脾氣暴躁,言談粗魯,易得罪人;另一方面卻忠於朋友,對友人關愛,私生活也安排得有條不紊。他身材高大健碩,愛肉食、愛飲酒,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彈管風琴,崇拜巴赫的宗教音樂,自己也寫管風琴作品。他彈鋼琴時可以彈得精緻、輕柔而又高雅,跟自己魁梧的身材外表恰好相反。1916年5月10日,他從荷蘭演出返回萊比錫,晚上跟朋友高談闊論,興高采烈,時近半夜突發心肌梗塞暈倒,好友斯特勞伯送他回旅店,不久辭世。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瑞格的創作風格也充滿矛盾:作品大部分規模宏大,有人批評說作品結構繁複、笨重;但室內樂卻細膩有內涵,能表現內心情感,比如這首單簧管五重奏。

瑞格的這首單簧管五重奏跟勃拉姆斯的單簧管五重奏有很多相似之處: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首先,都是作曲家晚年時期的作品——幾乎是他們一生所寫的一百多不作品中最後的創作。勃拉姆斯作品編號最終排到了122,那首五重奏編號是115;瑞格的作品編號最終排到147,他的五重奏編號是146——倒數第二首。

其次,兩位作曲家在早期似乎都沒有發現單簧管的魅力,前期創作中一直沒有以單簧管為主角的大型作品,直到晚年才開始認真思考為單簧管作曲。這種現象並不僅限於勃拉姆斯和瑞格——莫扎特似乎亦如此:他的那部單簧管協奏曲不但是自己最後的大型作品之一,同時也是自己最後的一部協奏曲——完成於自己去世前兩個月。或許單簧管獨有的蒼涼、幽怨氣質很容易讓作曲家在遲暮之年引發共鳴吧。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再比如,兩部作品都是四個樂章,長度也很接近,都是半小時左右的大型作品。

最後,這兩部單簧管五重奏風格和情調都如此相似,很容易給聽者造成混亂。我們既然已經花費重筆墨詳述了勃拉姆斯的《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這裡就不再贅述瑞格的創作了。當然,瑞格終究不能與勃拉姆斯相提並論——無論是名望地位,還是歷史貢獻,勃拉姆斯位居德奧3B;瑞格卻是如此那般默默無聞。但瑞格的這首單簧管五重奏非常值得一聽。

“盡吹黃葉下庭蕪”,賞麥克斯·瑞格《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

這裡推薦DG Trio(00289 477 5518)三張一套的版本,這首五重奏在第三章CD的第二首。其餘兩張半的CD上錄製的是他的五首絃樂四重奏,由Drolc Quartet演奏。這首單簧管五重奏由Karl Leister演奏單簧管,錄製於197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