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兵前,"友好"通知了一小国,结果小国直接把中国坑死


日本在入侵中国之前,首先要入侵的是中国世代友好的一个国家——朝鲜。说起中国和朝鲜的关系,可谓唇齿相依。

在万历年间,日本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丰臣秀吉,这个人物注定名垂日本史册,他是最早发现以朝鲜为踏板,来侵略中国的人。而万历也不是吃素的,他前后派了十几万人,将人数多于一倍的小日本打得落花流水,还割了六十一个日本战俘的头,"传首天下",让丰臣秀吉在恐惧和愤怒中死去,而小日本也彻底尝到了中国的厉害。

朝鲜王当时给中国写信,哭着说:"我们是您(中国)的孝子,您(中国)是我们的父母,日本是贼子。"万历看了也颇为动容,这一仗虽然打赢了,朝鲜仍然死了十多万人,可谓惨烈。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跟朝鲜友好互助的关系,或者说朝鲜对中国单方面的依赖关系。

中国出兵前,

时间往后推二百九十年,也就是清光绪八年,日本国内突然得到一份秘密文件,当时日本有很多间谍在中国活动,他们深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于是在请报上下足了功夫。

由于日本情报人员办事能力不够,日本国内收到的密令是:中国秘密进行军事整改,有八百万兵力参加了这次演习,小日本吓得目瞪口呆,为首的将领都懵了。八百万?日本的军队连十分之一都不到,真要打起来,日本肯定被碾成肉泥。

人数不够,武力补足,日本国内上下一心,贵族把小金库拿出来,百姓把压箱底钱拿出来,日本人人不存私心都像让自己国家强大,甚至天皇都只吃一顿,省下的钱来建造一个强大的海军。

日本全民财富加起来,富不过中国一个大省,可人家心齐,中国在干什么呢?慈禧为了自己的生日,都能挪用海军军费,生日花销不够,他们竟然把船舰拆卸了零件卖了,换钱享乐。

中国出兵前,

日本用了十年时间建造海军,终于在一八九二年时候,建造了五艘战舰,一开始,大清也颇有实力,在李鸿章的领导下,他们建成了七艘战舰。但到了一八九二年,日本的军舰无论在吨位还是数量上,都超过北洋海军。

日本还制定了对中国的"征讨策略",也称"八纮一宇",分五步走,终极目的是亚洲,起点是台湾和朝鲜,东北是过度地带。日本狂妄的野心看似不堪一击,实则非常危险。因为日本已经有了与野心匹配的实力。

而大清却沉浸在自我幻想的迷雾中,认为自己是不败的盛世王朝,即将建立"不世之功",他们认为日本是蛮夷,算什么东西?怎么能跟大清比?他们从不维修战舰,还拿战舰换钱花,慈禧又要过生日,又要建造御花园,国家用于军费的银子像流水一样花在慈禧身上。

两年后,朝鲜内乱,朝鲜再次向中国求援。因为两国关系一直挺好,清政府也同意出兵,而日本间谍早就打入清政府官僚内部,撺掇官员按照日本的意思办。此时日本的野心已经按捺不住。

中国出兵前,

日本认为,只要清政府出兵,他们就有了入侵朝鲜的借口,而清政府的负责人却很容易相信日本的话,不但出兵了,还"友好"地通知了日本。

日本在接到消息后,组织了大量兵力,侵占了汉城,在几天时间内不断增加兵力,汉城顿时人潮拥挤,全是日本兵或者日本便衣。

他们将汉城完全当成东京,在那里设置军事机构,还设置了军事官职,将汉城当做日本的"办公室",其实也就是侵华"办公室"。

日本说,随便找个理由就能灭了中国,至于朝鲜问题,我们是要抢占足够地盘,才能图谋中国。日本外交大臣对底下的将军说,你们随便占地盘,有什么问题我担着。就这样,朝鲜王室遭到了日本的屠戮,朝鲜陷入悲惨的境地。

后来清政府平定朝鲜叛乱,要求日本一起撤兵,没想到日本不但不答应,而且趁机大量征兵,日本说:"朝鲜需要保护",日本说:"如果我不管,朝鲜朋友要受多大苦。"

中国出兵前,

而日本对手下的命令是:"不计代价,不管用什么办法,要拖住清国军队。"

日本侵华其实从这一刻起,就已经拉开了序幕,经过长期的预谋,以及不断试探底线,日本终于心里有底了。之所以其后侵华进行得如此顺利,其根源就在甲午中日战争,甚至是前一百年,就已经埋下侵华的隐患了。

中国出兵前,

甲午让日本获得三万万两银子,这笔银子用于军费,让日本更加强大,而中国也就更加危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