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白居易人品、詩歌都超過元稹,為何世稱“元白”而不是“白元”?

茗仁茶見


二人的詩歌,或許會因為不同讀者的不同審美喜好而產生所謂的心理層面的優劣區分,但不能代表文學層面的優劣評價。建議您用心去感受一下元稹的作品,太多經典。

至於人品,這個概念實在太宏大。題主是如何瞭解到這兩位唐代著名學者人品的呢?又根據哪些事情、哪些行為來進行對比,並認為白的人品高於元呢?雖說話語自由,但有些還是不能胡說的。

至於應該是元白還是白元,應該和中唐貞元、元和之際的新樂府運動以及雙方對朝廷方面的作用力有關。當時的地主階級和一眾官員要求朝廷改革政治,以中興盛唐。就是在這樣的浪潮背景之下,元白提出了恢復古時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以使詩歌能夠起到補察時政,洩導人情的作用。

貞元十九年,李適當政的最後兩年,元稹娶妻韋叢。 其岳父韋夏卿是嶺南節度司馬,有一定影響力,但是否對接下來元稹倡導新樂府運動構成有利影響,不敢確定。

另一個原因是,元和元年,元稹和白居易同科及第,登第者十八人,而元稹考得第一名,授左拾遺,白居易則居後。接下來三年裡,元稹被提拔為監察御史。由此推理,新樂府運動中,元稹與朝廷的建議作用要遠大於白居易。

綜合這些線索,個人覺的元稹排在前面是很正常的事情。


簡學話題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官至宰相,後被貶往外地。晚年任武昌節度使等職。死後被追贈尚書右僕射。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學而優則仕。古代詩人詞人文人,都是以官大官小為第一要務。我看元稹當的官要比白居易大,所以排在白前面。最明顯的是有關蘇東坡的, 蘇黃,蘇辛,歐蘇。蘇東坡是副丞相,黃庭堅是蘇東坡學生,辛棄疾則晚蘇東坡好多年,歐陽修官比蘇東坡大,當然年紀也大幾歲,所以稱歐蘇。


寧死不979


白居易與元稹都是中唐時期著名詩人,他們命運相似、文學思想也高度契合,簡直文壇雙子座,為何兩人並稱“元白”而不是“白元”,有以下三點原因:

1、二人並稱都是平聲字在前,仄聲字在後

文學史上有這樣的習慣,二人並稱,如果是一個平聲字一個仄聲字,都是平聲字在前而仄聲字在後。我們可以看幾個例子。王維和孟浩然並稱“王孟”,“王”是平聲字,“孟”是仄聲字。韓愈和柳宗元並稱“韓柳”,“韓”是平聲字,“柳”是仄聲字。蘇味道和李嶠並稱“蘇李”,“蘇”是平聲字,李是仄聲字。“元白”中,“元”是平聲字,“白”在古代是入聲字,為仄聲,所以元稹和白居易並稱“元白”,同樣劉禹錫和白居易並稱“劉白”,而不是“白元”“白劉”。

白居易《琵琶行》

2、元稹的官職比較大,他做到了宰相

毫無疑問,在封建時代,官做大了影響力當然大。白居易宦海沉浮,也曾被貶江州司馬。他在長慶元年(821年)任中書舍人,在長慶二年(822年)七月,任杭州刺史,太和九年(835年)十月,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書致仕,

終其一生也沒有做過宰相那樣的職務。元稹相比白居易在官場的起伏更大,被貶的次數更多,他曾被貶江陵,被貶通州,被貶同州,被貶武昌,但不管怎樣,在821年他做到了宰相,走上了人生巔峰。所以,同在官場,元稹的官職顯然更勝一籌。

3、“元白”的稱謂由來已久,他們自己也是認可的

公元824年,元稹所作的《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記載,有一次他到會稽路過杭州,杭州的老百姓都到街上圍觀,杭州刺史白居易也很奇怪,為大家是怎麼回事,大家說他們不是來看宰相,而是要看早就聽說過的“元白”。

公元829年)白居易所作的《〈劉白唱和集〉解》中也說:

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

《新唐書》中《白居易傳》也記載:

初,與元稹酬詠,故號元白。

元稹

總的來看,“元白”的稱謂主要是以上三點原因,而且他們自己也是認可的。

關注梅鶴讀書,歡迎點贊、留言、轉發,一起讀出不一樣的精彩!!


梅鶴讀書


白居易和元稹相比,無論從“人”還是從“才”,白居易哪方面都超過元稹一籌。為什麼世人都習慣稱“元白”而不稱“白元”呢?我是這樣認為的:歷朝歷代,國家都有文化遺產的收藏機構,有專人把先人的寶貴財富造冊入籍,流傳後世。由於元稹比白居易先歿15年,這就是說,元稹的作品比白居易的作品早登記至少15年,在登記白居易的作品時,對於元稹的作品來說,已是歷史了。從造冊入籍的排序來說,應當是“元白”。後人認為,如果元稹多活十幾年,作品會還要多的;如果比白居易晚離世,有可能稱“白元”了。



漁樵之人W


合璧連珠友愛深,

當年稱謂已定音。

情真何必分彼此,

風彩千秋留後人。











費玉山905


東城回答: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元稹(779年—831年),唐朝大臣、詩人、文學家。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結為終生詩友,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風格作品也相近,被時人與後人並稱為“元白”,形成“元和體”。

既然是並稱,為何是“元白”而不是“白元”呢?其中有什麼講究?針對於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觀點說白居易為人謙虛,總是自稱“元白”,還表達了對元稹的拳拳之情。有觀點認為時人對元稹的看重,歷史上的“元白”和後人眼中的“元白”,還是有所不同,元稹在散文、傳奇小說方面也有很深造詣。有不少專家認為,從聲韻學觀點來看,並稱作家名序排列,一般是平仄錯開,前平後仄,讀起來音韻頓挫,好聽順口。而仄聲在後,聽起來短促有力。譬如“屈宋”(屈原、宋玉)、“李杜”(李白、杜甫)、“韓孟”(韓愈、孟郊)、“韓柳”(韓愈、柳宗元)。而白居易的“白”字,在唐代是念入聲的,是一個仄聲字。

白居易作為中唐大詩人,和當時諸多有名詩人都有交集,除了元稹外,還有劉禹錫。而白居易和劉禹錫,一個“詩魔”,一個“詩豪”,並稱為“劉白”。白居易自己在《〈劉白唱和集〉解》中說“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可見他自己也是傾向於姓氏在後。

元稹早白居易十六年去世,在白居易的餘生裡,他對逝去好友的思念,卻從未斷絕。大和七年,在元稹去世兩年後,有一天,一位歌女唱起了元稹的詩句,在場的白居易不禁悲從中來。“時向歌中聞一句,未容傾耳已傷心”,還沒傾耳去聽,內心已傷悲萬分。

元稹去世十年後,有一天,白居易在友人盧子蒙處,看到了其與元稹唱和的舊作。淚流滿面的他,在詩集後面的空白處,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昔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

他甚至有些追悔,沒能早點認識盧子蒙,以至於一直沒發現元稹給盧子蒙所寫的詩句。他和盧子蒙,回憶起共同的好友,不禁“執手相看淚眼”。好友墳頭的楊樹,已經抽出三丈的枝條了,但自己仍能夢到和他攜手同遊,以至於第二天醒來後,自己不禁淚沾襟。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名句。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名句。





東城逸家1223


元白,還是白元?!首次見!傳說,先後排名會起爭議,當事人會不樂意的!但元稹歲長居上!








秋季紅楊


首先"元白"明顯比“白元"讀起來順口一些。古人是很重音韻的。

其次二人是好友,生前便以元白並稱。其後約定俗成,流傳下來。

論詩的成就,元稹不如白居易。論質量,元稹也稍有遜色。但《遣悲懷三首》,還是寫得是相當好的。

人們批評元稹人品差,主要在女人方面多情不專。但男人有條件,多是如此。不足以做為元稹人品差的證據。《遣悲懷三首》情真意切,沒有真情是寫不出來的。

總的說,白居易詩名大於元稹,其《長恨歌》和《瑟琶行》洋洋灑灑,浩浩湯湯,如天籟行空,春風拂地,令人拍案叫絕。其名直追李杜,絕勝他人。言元白又有何妨?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大家好,我是一個文化領域創作者,我瞭解很多文化領域作品,在文化領域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由於不同讀者的審美偏好不同,兩人的詩歌可能有所謂的心理差異,但不能代表文學評價。建議你用心去感受元稹的作品。經典作品太多了。

  至於個性,這個概念太宏大了。該課題是如何瞭解兩位唐代著名學者的人格的?根據什麼東西和行為來比較,認為白人的人格高於人民幣?雖然這些話是免費的,但有些人不能胡說八道。

  至於是白元還是白園,則應與中唐鄭源、元和時期的新樂府運動以及雙方對朝廷施加的力量有關。當時,地主階級和大量官員要求政府改革政治,以恢復繁榮的唐朝。正是在這一浪潮背景下,提出恢復古代詩歌的收藏體系,發揚《詩經》的諷諭時事傳統和韓、魏樂府的詩歌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充時事、引導人心的作用。

  貞元十九年,李在位的最後兩年,元稹嫁給了魏琮。他的岳父魏是嶺南節度使,有一定的影響,但元稹對新樂府運動是否會產生有利的影響尚不得而知。

  另一個原因是元和元年,元稹和白居易在同一個科,18人排名第一,元稹考第一,給了左氏一個撿剩菜的稱號,白居易排第二。接下來的三年,袁振被提升為監察御史。由此推論,在新樂府運動中,元稹和朝廷比白居易起了更重要的作用。

  基於這些線索,我認為元稹在前面是很正常的。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文化領域,文化領域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易學奇門


白居易、元稹,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文學觀點相似,作品風格也相近,被時人和後人並稱為“元白”。

既然是並稱,為何是“元白”而不是“白元”呢?其中有什麼講究?針對於此,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觀點說白居易為人謙虛,總是自稱“元白”,還表達了對元稹的拳拳之情。有觀點認為時人對元稹的看重,歷史上的“元白”和後人眼中的“元白”,還是有所不同,元稹在散文、傳奇小說方面也有很深造詣。

有不少專家認為,從聲韻學觀點來看,並稱作家名序排列,一般是平仄錯開,前平後仄,讀起來音韻頓挫,好聽順口。而仄聲在後,聽起來短促有力。譬如“屈宋”(屈原、宋玉)、“李杜”(李白、杜甫)、“韓孟”(韓愈、孟郊)、“韓柳”(韓愈、柳宗元)。而白居易的“白”字,在唐代是念入聲的,是一個仄聲字。

白居易作為中唐大詩人,和當時諸多有名詩人都有交集,除了元稹外,還有劉禹錫。而白居易和劉禹錫,一個“詩魔”,一個“詩豪”,並稱為“劉白”。白居易自己在《〈劉白唱和集〉解》中說“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可見他自己也是傾向於姓氏在後。

元稹早白居易十六年去世,在白居易的餘生裡,他對逝去好友的思念,卻從未斷絕。大和七年,在元稹去世兩年後,有一天,一位歌女唱起了元稹的詩句,在場的白居易不禁悲從中來。“時向歌中聞一句,未容傾耳已傷心”,還沒傾耳去聽,內心已傷悲萬分。

元稹去世十年後,有一天,白居易在友人盧子蒙處,看到了其與元稹唱和的舊作。淚流滿面的他,在詩集後面的空白處,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昔聞元九詠君詩,恨與盧君相識遲。今日逢君開舊卷,卷中多道贈微之。”

他甚至有些追悔,沒能早點認識盧子蒙,以至於一直沒發現元稹給盧子蒙所寫的詩句。他和盧子蒙,回憶起共同的好友,不禁“執手相看淚眼”。好友墳頭的楊樹,已經抽出三丈的枝條了,但自己仍能夢到和他攜手同遊,以至於第二天醒來後,自己不禁淚沾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