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尚武”到“崇文”,為何宋朝會通過以文治國加強中央集權?

唐朝崇尚武力,宋朝崇尚文學,唐朝之所以尚武除了有府兵制和武舉制的影響、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以及李氏對尚武歷史淵源的繼承等原因之外,更是因為唐朝統治者對於功名仕途提出的政策的影響。

宋朝崇文則是因為中央需要加強集權,樹立君主權威,另外也是因為宋朝君主個人喜愛讀書,淨化士風的目的需要。

除了這些以外,應當還有以下幾點原因,自唐朝至宋朝發展期間,科舉制度的發展促進了崇文之風的興起,仕進之風的盛行弱化了以武進取之風;受到中央政策的影響,宋朝統治者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最後程朱理學的興起產生的消極因素。這些也都是唐宋兩朝社會風氣由尚武之風向崇文之風轉變的緣由。

一、 唐朝時期的武舉制和募兵制完善加之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造成唐朝全國上下形成“尚武之風”,宋朝時期擴大文臣隊伍,對唐朝時期的尚武之風進行弱化

唐朝是在魏晉南北朝的近四百年間的動盪和融合的情況下,經過隋朝的大一統而建立起來的一個氣勢恢宏的封建王朝。其間,不斷注入了少數遊牧民族的新鮮血液,從而為華夏文明帶來了強勁的剛健之風。

在唐朝前期實行府兵制,並且十分盛行,隨後又開創了武舉制,這進一步促進了唐朝全國上下尚武的社會風氣。

從“尚武”到“崇文”,為何宋朝會通過以文治國加強中央集權?

圖 | 唐朝募兵制

到了玄宗時期,實行募兵制,在邊地大量的設置幕府藩鎮,中央朝廷大力實行拓邊政策對外進行戰爭,助長了唐朝尚武之風的流行,甚至在國家募兵出戰的時候出現了“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都邑”的現象。

即使到了唐朝中後期,更多的文人士子們更加的熱衷於科舉仕進,但是由於藩鎮割據和各地軍閥混戰的局面的出現,使得唐朝的社會上仍然充斥著濃濃的尚武之風。

更是因為在唐朝的整個社會,盛行著尚武之風,從而在塞外打仗建取功業來謀求仕進也成為了當時許多人成為官吏的一條道路,唐朝許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奔走於塞外邊關,出入於將軍幕府之內外。

他們寧願成為一介武夫,做一個低級軍官,也不願意成為一名書生,總是在讀書,最後卻也只能老死窗下,這是他們對於唐朝社會現實的認知和期望,也是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建取邊功從而報國的渴望之心。

所以在他們心中洋溢著濃烈而又積極的尚武精神,他們無疑是唐朝全國上下崇尚武力的一個縮影。但是唐朝玄宗後期發生的安史之亂和後來發生的藩鎮割據的破壞,使得宋朝初期的統治者不得不重新自省自身統治的不妥之處,調整政策,亦或者是出新的政策。

從“尚武”到“崇文”,為何宋朝會通過以文治國加強中央集權?

圖 | 唐後期的藩鎮割據

於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宋朝的統治者在全力消除翻鎮割據力量的同時,也在努力的吸收各文人士大夫,讓他們進入到各級的政權中,培養新的政治力量。

就如劉詒徵所說:

“蓋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純乎出於士大夫之手者,惟宋為然。”

採用文治已然是成為宋朝政局的趨勢所在,與此形式密切關聯的便是宋朝科舉制度的改革和發展,中國古代的參政途徑中能夠充分發揮文人優勢的便是這科舉考試,因為要在政治上提高士大夫的地位,就要把科舉考試製度作為最主要的正途,通過擴大科舉從而來擴大文臣隊伍,擴大文臣在政權中的地位

在整個唐朝時期,通過科舉成為官吏的人數名額十分有限,而且錄取的條件十分嚴格,有一百個人去參加科舉,最終也只能有一個人錄取。

但是宋朝就與其不同了,自文治開始,就廣納賢人,得到的能人越多越好,宋朝時期每年平均的科舉錄取名額比唐朝多上五倍之多。

宋朝統治者對這些文人士大夫的待遇跟唐朝相比也是十分優厚,除了祖訓當中禁止殺害士大夫之外,宋朝統治者對待士大夫在俸祿、官爵、升職等方面的待遇也比武將更加優厚,由此可見宋朝當時文人科舉仕進風氣之盛。

從“尚武”到“崇文”,為何宋朝會通過以文治國加強中央集權?

圖 | 宋朝科舉

宋朝在科舉制度方面錄取人數的增加,提高對文官的待遇等等都在吸引著宋朝眾多的文人士子們多年飽讀書經從而參加科舉,一舉進士,以求進取,為國效力。

這些文人士大伕力量的進入,無疑會大大擠壓武官在官場上的空間地位,同時,宋朝時期崇文之風的盛行,極大地弱化了唐朝時期盛行的尚武之風。

二、宋朝統治者對唐朝的滅亡進行總結,認為只有削弱藩鎮的勢力,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遂採取“崇文抑武”的措施,以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大唐王朝是一個及其開放的朝代,統治者堅持開放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文化,兼收幷蓄,但是不斷注入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新鮮血液,助長了唐朝的尚武之風。

然而,到了宋朝時期,統治者開始逆轉對外政策,因為宋朝在面對遼、金、夏、元的戰爭中常常處於弱勢,很少能夠取勝,對外戰爭不利,於是宋朝統治者將國家的重心轉向國內,採用守內虛外的政策,企圖通過這一政策能夠實現國內的安定和統一。

因為武力的不足,採用文治的這一思想便成為了宋朝統治者進行統治的主流想法。實行守內虛外這一政策的核心是通過以文治國來取代武力治國,通過文臣來劃分掉武將的職務和權力,來實現對內相對穩定的統治。

實現這一目的的重要舉措便是讓大量文臣擔任知州、通判等職務,取代或者削弱武將的權力。

從“尚武”到“崇文”,為何宋朝會通過以文治國加強中央集權?

圖 | 宋太宗

宋太宗認為:

“五代藩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用儒臣幹事者百餘人,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在宋朝君主看來,武將手裡的兵權十分重要,他們會因為手中掌握著兵權而強大,即使是君主,也會因為手中沒有軍權而弱小,因此宋朝深深的知道要想維護國家的統一,就必須要消除藩鎮的割據勢力,江山要想能夠長久穩定,就應當實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宋朝初期的統治者正是因為實行了以文臣取代或者削弱武將的政策,所以到了宋仁宗時期出現了用人大多都是通過文學,錄用文人志士。最後,崇文抑武政策成為了宋朝的基本國策並且被積極地執行著。

筆者認為,宋朝統治者通過以文治國來取代以武治國的方法,從而將國家權力集中到中央,將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上的政策,這對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就使得武將和地方的軍事力量被削弱,進一步的使得武將的地位下降,這在客觀上也就不可避免的弱化了唐朝以來的尚武之風。

三、 程朱理學的興起產生的影響助長了崇文抑武風氣的盛行,武將的地位被進一步削弱,造成士大夫建功立業方面的精神缺失,對後世影響深遠

在宋朝興起的程朱理學,其中一個主張就是以靜養心,反對外在的運動和對個人慾望的追逐。程朱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朱熹就認為唐朝時期的打馬球、習武等與尚武之風相關的活動與賭博、紈絝行為是一樣的,並且認為這些事都是不應該做的沒有利益可言的事情,因此立下規矩,禁止學生參與其中,可見程朱理學的崇文抑武之觀點

從“尚武”到“崇文”,為何宋朝會通過以文治國加強中央集權?

圖 | 程朱理學代表人物

但是明清時期的教育家顏元認為程朱理學的興起和其主張反而使得許多的文人士子們由於世俗壓力而不得不重文輕武,導致當時的社會上不能夠培養出真正的人才。

並且還使得千年來,讓很多的人都扎堆在一堆紙張中,耗盡天下人的身心,最終也只能成為一個無用之人,老死窗前。由此我們也可以從反面看出程朱理學的興起推動了宋朝時期崇文之風的盛行。

宋朝時期,程朱理學十分盛行,在它的潛移默化之下,加速了唐朝以來的尚武之風向崇文之風的逆轉趨勢,最終使得崇文之風成為宋朝時期的主流思想。

總之,唐朝以來盛行的尚武之風,在宋朝時期,統治者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的緣由,除統治者為了防止再次病變的可能和消除藩鎮割據勢力的需要之外,更是因為在科舉仕進之風的盛行、宋朝統治者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以及程朱理學的影響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使得唐朝以來的尚武之風轉變,崇文之風開始盛行,文治精神成為宋朝社會主流精神,並對當時以及以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尚武”到“崇文”,為何宋朝會通過以文治國加強中央集權?

圖 | 宋朝官員

從實施政策的主體來看,君主和文臣實現了目的,統治得到鞏固,文臣利益得到滿足;從實施政策的對象來看,武將的地位和權力被削弱甚至是取代,這可能使得武將走上反叛之路。

在實施這一政策的社會影響來看,一方面可以形成社會上讀書辦學與崇文輕武的風氣,但是另一方面又導致了士大夫建功立業方面的精神缺失,這對於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影響十分深遠。

參考歷史文獻:

《資治通鑑》

《宋史記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