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農村辦白事,有一種現象很讓人頭疼,這就是所說的“薄養厚葬”。對此你怎麼看?

新大風歌


這種薄養厚葬的現象在農村非常普遍,是司空見慣之事,不足為奇。象有的老人上了70歲紀後,被兒子兒媳趕到原來的老屋或廚屋去住,自已生火做飯吃,兒子兒媳們是不負責生活及所需開銷的。如果老人的身體壯況好還尚且可以,如果不好三天兩頭生病,那就麻煩了,兒孫們可能在生病開始的幾天去過問一下,時間一長熱勁一過,病孬病好,再也無人去問你的死活。如果老人有點積蓄還可以,如果沒有老人可就慘了,如果有兩個兒,你向哪個兒要去?所以象老人這樣的情況,如果沒有親戚第三方過問調解,兩個不孝之子的兒子兒媳們是不會主動解決這個往外掏錢的煩事的。這種薄養還表現在兒子兒媳沒有孝心疼心和愛心,平時對老人們的生活沒有絲毫愛心,如給老人買些可口的飯菜或點心以敬孝心,可這份孝心老人們只有在夢中或下輩子去完成吧,他們根本見不到這些不孝之子的任何物質的或精神的慰籍,聽到的恐怕是咋不快點死的詛咒吧,這種悲劇恐怕每天都在農村上演著。還有一些老人晚年的境況還不如兒子兒媳養的一條狗,有的對所養愛犬每天還給洗澡遛彎,而對自已的父母別說擦身洗澡,就是望也不願多看一眼。這是一個真實而悲泣的故事,一個老人的兒子晚飯後去遛狗,他喊著愛犬的名字,這時他久臥病床的老爹高聲呼喚著兒子的名字說:“你把我也順帶著弄出去遛遛吧”,可兒子理也不理只管遛他的愛犬去了,值此對比,爹不如狗,難道不是最大的諷刺麼?農村這種薄養現象千奇百怪,包羅萬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以上只是萬千薄養集錦的縮影,管中窺豹,由此可見一斑了。老人一旦過世,這些人象打了雞血似的換了個人,請來響手演藝班子,價格都在2000元左右,請來廚師班子,大操大辦,又買了數千元不等的棺材,親戚朋友報喪打電話,平時對父母不咋地的兒子兒媳披麻戴孝,紮起白長手巾,穿孝褂子,在執客的引導下一會一遍茶一遍水的給死者送,平時不孝的兒子兒媳也呼天喊地的號淘大哭,甚是令人動容。其實這些人如果把老人死後的這功夫,提前做在死者還能享受人間煙火的前期那該多好啊,何必要到死者再也看不到聽不到吃不到的時候再做這些要面子的所謂孝事呢?古往今來,這種薄養厚葬的習俗風尚都是飽受詬病的,尤其對那些生前孝心愛心全無,死後假充孝子,欺世盜名,賺取虛名的人更應該警惕,因為這些人需要補上愛心孝心敬老這一課。


神秘的東方之音


確實是。我們那邊老人還在的時候,老人也捨不得吃,捨不得穿都要省著,還有那些兒女也不給他們買什麼 ,但是老人去世的時候特別浪費錢,我是四川彝族的。我們那邊要是老人去世的話,要殺那些牛啊什麼豬啊什麼的,感覺都特別浪費。以前老人去世有的人要殺100頭牛,但是現在政府不讓了,但是還是有人偷偷殺牛的,所以我覺得特別浪費,老人身體健康的時候不好好孝順,


大涼山慧婷


現如今農村出現了很多薄養厚葬的現象。我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和中年人都農村的都出去打工,所以呢,對很多老人的贍養不夠到位。

實際上孝順老人最應該做的事兩件事是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第二是情感上的關懷。所以有很多外出打工者或者是與父母距離比較遠的人,這兩項是很難做到的。這就是所謂的薄癢現象的出現。這種現象跟我國的城市化建設也是有一定關係的,因為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水平還不是非常平均,而一些經濟資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但是我們我國幅員遼闊,農村土地非常廣闊,所以有很多農村人都是進城打工的,沒有時間來料來照顧老人。

由於他們生前對老人缺乏照顧,所以在伺候老人時候,心裡就會產生愧疚的感覺,就希望能夠風風光光地給老人送老人最後一程,所以他們就選擇了在他們認知範圍那最好的方法:厚葬。我認為,這也是他們的一種虧欠心理。

這種厚葬,實際上我也接觸過我比方說有的老人去世了,那麼他的子女就叫嗩吶對錶演的團隊來村裡面敲鑼打鼓大唱幾天,然後還會擺很多桌酒席讓大家吃飯啊,這樣實際上子女的愧疚心態就會得到一些彌補,感覺也是讓老人風風光光地走,很有面子,但是我對這種現象是十分不支持的!因為這個,而因為厚葬這個事情,可謂勞民傷財。非常費錢,因為既然是生活在農村,所以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攀比的情況。比如說其中一家選擇了厚葬,其他老人家人就喜歡比一比,這樣比來比去,錢花出去了,卻什麼也沒有留下,而且有些表演非常低俗,聲音又大,打擾鄰里。

如果要想孝順老人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比方說把老人接來身邊啊,給老人吃一些好吃的,給老人多些錢,定期的帶老人去體檢。關愛老人的話,需要多多和他們聊天,帶他們去散步曬太陽,鍛鍊身體,我覺得這個才是真正的孝順。

對於厚葬我是十分不認同的,浪費錢的同時也是農村的封建糟粕思想的一種體現,這個事情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而且勞民傷財導致攀比之風盛行。我覺得這個現象伴隨著我國而城市化進展的逐漸退出舞臺,隨著國家對農村養老事業的重視支持,很多老人能夠在侄女身邊,得到妥善照料,所以這種現象,我覺得在未來社會會少很多。

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在老人生前的時候多孝順,然後再去世時候不需要大辦,只是需要讓老人安靜靜地離開這個世界,讓他們內心很安寧很平靜,感覺到很幸福,並不是很很浮躁,很虛榮,很浮誇的離開。







農村楊茉莉


在農村都講究“落葉歸根”死者為大的一種傳統風俗,以前在農村如果有人去世的話首先他的逝者的子女要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領著去村裡各家各戶磕頭,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大家知道再一個就是出殯的那天希望能夠過來幫忙,要知道在那個時候都興人力抬棺材,而且還必須是八個人人抬,這八個人在我們當地被稱之為“八大金剛”,也就是說在抬棺的時候前面四個人後面四個人,在中途不能讓棺材落地。


要知道其棺材本身就特別的重,一路抬下來回來的人都累的肩膀疼,於是現在很少有人再抬棺材了因為現在幾乎都是有專門出殯的車,或者是用牛車拉著棺材出殯,那麼至於問題當中說到的“薄養厚葬”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在現在來說這種現象特別多。

我就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在我們村有一位老太太他有四個兒子沒有女兒,在她四個兒子小的時候這位老太太缺吃少穿的,但是她一個人無論再辛苦也把最好吃的和最好穿的都留給自己的那四個兒子,轉眼間她的四個兒子都長大成人了同時也都靠著自己的努力掙到了錢娶了老婆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

但是這個時候這位老太太由於年事已高行動等各方面都不方便,可是她的四個兒子都在外地忙工作,有一天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四個兒子知道情況以後就都回來了,回來以後每一個人都熱淚盈眶的喊著母親,說是一定要讓母親風光大葬,但是大家都知道嗎這位母親省吃儉用了一輩子生前她的兒子們卻沒有在床前盡孝。


現在母親走了卻風光大葬,那麼我個人認為咱們的傳統美德就是“百善孝為先”母親養育我們不容易我們應該在她生前好好的孝順她老人家,不能等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再想起作為子女的孝道。


紀錄鄉土


今日所為必為後日之果

針對這個問題,有一部電影“喜喪”,值得一看。

“薄養厚葬”這個情況,在中國是普遍存在的,形式也是五花八門的,過多的我也就不囉嗦了。

說到這個現象,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這分兩種狀況。

第一種:

家境貧寒。但這種家庭氛圍較好。

懂得吃苦耐勞,孩子懂事早。有句老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父母一輩子含辛茹苦,養家餬口的,孩子們也是看在眼裡,可孩子們雖然很努力,但也一直拜託不了貧困,但對於老人的感情很深。

基於這種情況,當家里老人去世後,子女選擇厚葬,也無可厚非。

據我瞭解,這種家庭的厚葬不是:

大操大辦

打腫臉充胖子

形式誇張

他們能做的是,按照當地風俗傳統,一個程序都不少的讓老人入土為安(現在都是火葬),孝子賢孫一個都不能少,期期節節正常進行。

這第一種狀況,我覺得是值得讚賞的。

老人一輩子捨不得吃穿,含辛茹苦,走時風風光光,泉下也算瞑目。

現在說說第二種情況

這種情況想必大家都能想到什麼樣的人做這樣的事:

在世時不孝順

暴發戶

常年不與老人居住在一起的

有重大時才回來的

這種人最大的便籤就是:虛偽

他們操辦的特點呢:

大擺酒席

歌舞助興

吹啦彈唱一個不少

人面前眼裡只有那麼一滴淚

他們的目的:

有權有勢的斂財

一般的博同情

差的賺名聲

可不知,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們也只能淪為笑柄。

我作為一個農村人,瞧不起這第二種情況的主家,我從心裡鄙視。

中華文明五千年,孝都是尊為美德的。

請不要在為祖先臉上抹黑了,你怎麼做,你的子孫後代也會怎麼做,有樣學樣,快快醒吧,一旦睡著了,你只能作為笑柄和永不瞑目了。

遵循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











關中大嘴道道道


時下確有這類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很虛偽,死要面子,紅白事都很講排場,更重攀比,不甘於落後,不惜舉債,薄養厚葬更是屢見不鮮,日趨嚴重,真令人煩愁!

厚葬是生者對故去親人的一種表達方式,孝的表現,有條件的這樣做,本無可厚非。但受傳統習慣影響,無條件的,又硬要攀比,愛要面子,受虛榮心指使,重花錢,把儀式做隆重,場面氣派,給人厚葬有孝的感覺,如此我似乎心安理得了,但要是生前薄養不孝,這不形成了最鮮明的對比麼?這足以見人心人品及孝道是如何的了。我主張是厚養薄葬,認為薄養厚葬是很不對的。

人生有三不等,讀書工作不可等,成婚生養兒女不可等,孝敬父母長輩不可等。時不待我,人生都不可等。子欲養而親不再。人生不宜有太多借口藉由,父母長輩有生養教化之恩,人不可忘恩,知恩不報。人要會報恩,如果連父母長輩都可以薄養,甚至不養不孝而忘恩的,還算是人嗎?還能說是好人嗎?有的生時不孝不養,死後卻假惺惺的來一場厚葬,這不是很大的反諷,更體現人的虛偽無道麼?我主張生的要儘自己最大孝心最大能力,去孝敬服侍父母長輩,達到厚養標準,故去後卻可以薄葬,不必花那些冤枉錢,費那些心神。





樹德漢碩


這種現象好像是全國性的,生前不好好孝順父母,死後大操大辦,搞得好像很有孝心一樣,典型的“生時不孝,死後胡鬧”。現在農村留守老人多,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外面打工,也只有在親人快不行的時候趕回家,能侍奉在側的實在少之又少,有一部分人大操大辦是覺得心中有愧,想通過死後辦熱鬧來彌補,有一部分是有錢,不在乎這些錢,大辦喪事來彰顯自己的財富,就是顯擺。有一部分是好面子,好熱鬧,覺得死後為大,應該辦得體面些。我覺得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老人們吃穿不愁,最需要的還是子女的陪伴和關心,趁父母還在世的時候好好孝順才是最重要的。



雲姑娘蔬菜


您好!在我們章丘這邊,現在白事大操大辦的現象早就沒有了,各村都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家裡老人去世後,當天火化,都是自家親戚和鄰居還有村委會幫忙操辦,過程簡單,既避免了活著的人操心勞神,又不用花沒必要的錢。個人認為,老人活著的時候多和父母坐下來談談心,常回家看看,多照顧一下老人這就是最大的孝心,總比老人去世後大操大辦,花些冤枉錢要好得多,再怎麼大操大辦,老人已經看不到了。








張棟聊三農


老人活著的時候不孝順,甚至不管不問的餓死。而老人死後卻大操大辦,買幾千幾萬的棺材,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的內心是咋想的呢?

我生活農村多年,身邊發生過各種各樣的薄養厚葬的事情,看到今天的問答,思考一下,覺得是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種類型,老人活著不孝順,死了厚葬。是為了自己的虛榮心,也就是面子。朋友想,平時不孝順,有些老人認為這是家醜不可外揚,打落門牙肚裡咽。想著自己已經年老體弱,將就活一天算一天的心理。左鄰右舍開始可能不知道老人們生活艱辛。但是時間久了,知道了他們的兒女不孝順,鄰居們又能怎麼辦。畢竟說別人的家事,根據現在農村風俗,村幹部知道也是無可奈何。而老人一但去世,老人的很多親戚都會前來送殯,送老人最後一程。這個要是再不孝順,不厚葬,臭名就會宣揚到十里八村,丟人就丟大了。所以為了自己和下輩的名聲,厚葬老人。

第二種類型的人。老人活著不孝順,也可能自己工作忙,也可能經濟條件差。這種類型的人就依靠客觀上某些原因,自欺欺人的心理,對老人不管不問。可老人一但去世,會忽然良心發現,會想起老人含辛茹苦的把自己拉扯大,省吃儉用的供養上學,娶媳婦,蓋房子。想起老人一輩子不容易。所以會根據中國的風俗習慣厚葬老人。表現自己的孝心。

第三種類型的人,可能迫於某種壓力。在我的老家農村,有這種風俗,老太太去世後,如何殯葬老人,許多事情要經過老太太孃家人同意。活著時不孝順孃家人肯定不高興,一但老人去世,有的會提出很高的殯葬要求,即使老人兒子心裡十分不滿,但也必須接受。

這是我關於老人薄養厚葬的問題看法,同感的歡迎點贊,不同意見可以忽略。謝謝





pin名三郎


這是我國多年以來的壞風氣

您說這種"薄養厚葬"的現象在農村確實比較多見,特別是一些兒女較多的家庭。這種情況下,其出現"薄養厚葬"的情況非常的多,也非常普遍。

“薄養厚葬”原因

首先,因為農村的孝道推廣還不是太好,當然比前幾年已經有所改善。特別是一些兒女較多的家庭裡,往往會因為贍養老人而發生糾紛,從而會發生"薄養"。而在老人去世後,因為需要兒女湊錢辦理後事,也因為人多要面子,所以會湊一大筆錢來"厚葬"。

農村文化素質需提高

我覺得這種現象應該說歷來已久,絕對不是近些年才有所發現、這也說明了我國農村的文化素質需要提高,需要推廣積極的、下面的孝道宣傳。另外,就是一定要加強對這種大操大辦風氣的扼殺,希望在減少"薄養"的同時也減少"厚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