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如果涨至3元,能否改变人们对种地的热情?

经济新思维


玉米如果涨至3元,能否改变人们对种地的热情?

一、现在的农民对种地还有热情吗?毫无疑问,大多数农民是基于对土地的感情和对农民的一种身份加持,在继续种粮,但种粮农民的热情已经在近些年来种粮效益下降、粮价走低、成本不断增加、天灾病虫害形势严峻等等,再加上生活成本不断增长,而消退了很多。农村人很清楚,这几年周边已经出现了不少撂荒、田间管理弱化等的情况;其他人也应该看到这种情况。

小麦和稻谷作为口粮,其价格受到政策方面的影响比较大。而玉米品种从2016年取消临储收购政策之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价格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其中,从上涨的情况来看,也出现了几次明显的上涨行情,比如2017年产玉米收获之后,因为华北黄淮地区玉米受灾品质大幅下降,东北的玉米受到了争抢而出现了持续明显上涨行情。但反过来再看农民在上涨中的收益,其实并不多。表现在因为对行情的把握不对称而提前卖粮的比较多,也表现在地租等成本增加蚕食了这一收益增加的幅度。

所以,这就是农村中还有没有种地热情的现实情况,当然粮小咖提到的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层面。

二、玉米的价格还会不会上涨?最近几天来,国内玉米价格上涨势头比较猛,涨势喜人,其中东北地区加工企业收购价格干粮挂牌大多已经高于0.80元/斤以上,很多企业报价都在0.85-0.95元/斤的水平;华北地区更是出现明显上涨,山东大部分深加工企业的挂牌价已经到了1.0-1.03元/斤。拉升这一波行情的主要因素,就是5月23日开始启动的临储玉米拍卖底价同比上调了200元/吨,即每斤1毛。预计在今年产的玉米上市之前,尽管玉米的需求依然受到饲料需求不振的影响,但因为市场供应偏紧、2018年产粮源已经很少并且大多还保存在贸易环节,玉米市场供需还是偏紧的,虽然临储玉米拍卖已经启动,但每周投放量只有400万吨,而且拍卖底价又大幅上调,对玉米现货价格的支撑作用强,压制作用弱,因此,预计后期玉米价格仍将保持坚挺走强态势。

但反过来再看农民的种粮收益,绝大部分的农民在去年12月初以来,一直持续到2019年3月中下旬的这一波长期间的持续弱势走低的行情中,不得不选择出售了大多不仅减产而且种植成本同比增加的粮源,收益自然是下降的,很多租地的种粮大户亏损也是难免的。套用粮小咖粉丝留言的一句实在话:价格再涨,手里也没粮了。

综上所述,未来玉米价格能不能涨到3元,粮小咖个人认为通胀下的货币贬值可能更容易实现,单靠玉米自身的价值带动涨至3元是很难出现的。而对于农民种地的热情,其实并不难调动,让农民种粮有收益,而且收益应该随着成本的增加而增长,就可以调动种粮农民的热情。


粮小咖


我的回答很肯定,如果玉米涨到3元,还是改变不了人们对种地的热情。

现在玉米价格全国各地不一,但是都在1元/斤上下徘徊,没有突破2元,所以,想要突破3元可能性不大。

我们来算一笔账,按亩产1500斤/亩算,如果3元/斤,那一亩地的收入是4500元,减去1000元的种子,肥料,农药,各方面的支出,大概一亩地的收入在3500元左右,照这样算,收入还是很可观的。如果夫妻两个人,一年种上20亩玉米,雨水好的一年,纯收入大概在7万元左右,这个在农村的收入还是算中等偏上的收入。



但是,算账归算账,事实是农民们的种地热情高涨不起来,归根到底还是收入的问题。像水地还可以,尤其像干旱和半干旱的西北地区,完全是靠天吃饭,农民们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但是遇到干旱年份,那这一年就白干了。

所以,很多人宁愿背井离乡去打工,也不愿意种地,我们哪里很多地,现在都荒起来了,国家鼓励种,对农田各种补贴,但还是没有用,大家都没有激情。




大家种地缺乏热情的原因:

1.城市化的原因

这是一个大的宏观的因素,我们都无法抗拒,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农村人口慢慢减少,可以举个例子,我的老家,位于甘肃的一个小山村,10年前,一个村子里面有40户人,而现在不到20户,也就是走出去了一半多。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没有力气种地,所以大片的农田荒废,长满了杂草。

国家也进行了各方面的补贴,但都无济于事,农田荒的越来越多。而在城里面,随便打工或者干啥,都要比种地强。最起码城里面可以算是旱涝保收,而农村就不一样了,运气好,一年大丰收,碰上旱涝灾害,颗粒无收。



2.粮食价格低,难以满足家庭各方面的支出

肥料,种子,都是不断上涨,而粮食还是原地踏步,尤其是玉米,每年要买专门的籽,这种是国家或者种子站培育的,相对来说,价格比较高,每年的收入全部倒贴在这些东西上面。

碰上旱涝灾害的一年,农民基本都是颗粒无收,国家补贴的,保险补贴的,都不够买肥料和种子。

假如玉米的价格涨到3元/斤,但是别的东西一样会跟着涨,这是不可避免的,到头来还是种地的人受苦。尤其是化肥,这几年涨的太厉害了,化肥在农作物的生长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是化肥让我们14亿国民吃饱了,但是副作用也是很大的。



3.形态的转变,从以前的小农经济,人人参与,到现在实行承包制,规模化种植

以前,单干以后,农民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交够国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正因为农民的积极性高涨,所以开始能吃饱肚子了,因为自己给自己干,总是充满了干劲。

而现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解放了人的手,有很多都是靠机器完成的,效率高,速度快。人慢慢被解放出来以后,就开始加入别的行列,而农业种植,由很少一部分人就可以完成。



综上所述,无论玉米涨到几元,都不会改变农民种地的热情,种地再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人,由很少一部分人操作机械就可以完成。


三农宝哥


“玉米价格暴涨至3元每斤”这样的情况一旦真的发生的话,农民朋友肯定会非常开心,因为不仅能够几大的点燃农民的种植热情与积极性,也能够为农民的种植收益带来直接的提高和改善。
从为农民增加收入来看,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的做法确实非常的“简单粗暴且有效”,不过,历史和事实已经证明,这种办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并不具备长久性和可操作性。否则我们也不会看到任何一个世界农业大国或强国的粮食价格并不是特别高,甚至在很多国家其粮价水平还不如中国。
所以,这一假设并不具备可行性,不会在我国发生。

粮食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将直接增加。

种地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最近几年我国玉米市场价格并不高,农民的卖粮价格多在0.8—0.9元每斤之多,即便是放在几年前行情最好的时候,玉米的卖价也没有突破过1.2元每斤。
而对于很多以农业种植有赖以生存的农民朋友而言,粮食价格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其种植收入,所以,如果玉米的价格真的能够从现在的不足1元每斤上涨至3元每斤的话,那么讲意味着农民朋友的种地收入提高两倍以上。
举例来说,目前我国大多数玉米主产区的亩产水平在1000斤左右,按照目前的现货价格行情来计算的话,一亩地所带到的种粮收入在900元左右。
而一旦将玉米的市场价格提高至3元每斤,那么玉米能够为农民朋友带来的亩产收入就能够高达3000元左右,足足高出了2000元以上,相当于提高了两倍有余。
所以,对于那些常年和粮食以及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朋友而言,提高粮食价格就意味着种粮收入的增加,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高兴和开心的事情。

单纯提高粮价,农民不会最终收益。

既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种植收益,为何这一办法并没有真正的落实成为一种常态呢?这主要还是由于提高粮食价格就好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其积极作用。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即便是愿意为农民发放大量的粮食补贴,保证其种植积极性和收益,也不愿意看到粮食价格的快速且大幅度的提升。
这也是为何最几年国家在东北玉米主产区发放玉米市场者补贴的根本原因。

比较稳定的玉米市场价格加上一定量的生产者补贴或者其他补贴,将会是未来我国玉米市场价格表现得主要组成部分。


粮油市场报


玉米的农业生产程序复杂且繁多,差不多农历三月份的时候播种,接着需要除草两次,追肥三次,倒伏时还需要培土,玉米长出来了也需要打2~3次农药,哪怕丰收了,还需要砍玉米杆,剥玉米等等。过去玉米的价格都在1~1.3元/斤,如果价格涨到三块每斤,别人我不知道,换作是我,我肯定不愿意。

涨价三块是什么情况

国家政府一直认为粮食是国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所谓“民以食为天”,农业产品的价格涨幅影响着各行各业,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这么多年来,农业粮食价格非常稳定,所以涨价几乎是不可能的。

按道理说,价格长了快三倍,利润也有了三倍,那么为什么还是不愿意种玉米呢?天下熙熙皆为利往,难倒大家都傻了吗?

不愿意的原因

1、成本太高

前面说到玉米的程序非常复杂且繁多,其累的程度就不言而喻了,从种植到收割进入市场,每个环节都必须小心翼翼呵护。整个过程的需要的工作日不少差不多两个多月,人工费用相应的也会花费不少,除此之外还有化肥钱,农药钱,农具损耗等其他额外费用。



2、风险太高

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做得再怎么好,也需要靠老天脸色吃饭。如果天气不好,庄稼就会得不到好的收成,这种大自然的风险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除此外,还有被野生动物破坏,生病减产,没有市场等风险。



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农业的营收利润是最低的,付出的心思也是其他行业难以企及的。现在哪怕随便到一个城市扫地、洗碗,个人创造的收益也远远高于在家种玉米。如今散户的农业种植已经开始被淘汰,农业的的未来发展趋势更偏向于规模化经营。


红叶知秋


首先,钟情三农明确表态,我国的玉米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涨到三块钱一斤(#゚Д゚),大家还是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并且认清现实。

截止目前,我国的玉米价格只有不到一块钱一斤,如果能够提高至三块钱一斤的话,毫无疑问,农民的种植热情肯定将被继续点燃,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毕竟粮食价格的大幅度提高,也就意味着种粮收入的明显增加,对于以粮食种植为主业,以及对于农业种植还有很深依恋的农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喜悦的事情。但是这样真的可以通过种玉米而获得种植收益的大幅提高吗?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

对于此类的问题,钟情三农的态度一直比较明确,那就是单纯的提高粮食价格,并不能够改变农民的种植收益,更不会对农民带来最终的好处。那么,到底做些什么?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农村地区目前的处境呢?我个人以为是种植规模降低粮食种植成本远远要比单纯的提高亮食价格来得更加有效和长久。

玉米价格暴涨,农民种植积极性定会大幅增加!

截止目前,全国玉米均价大概在九毛钱每斤左右,而纵观历史,我国玉米市场均价最高值在1.2元每斤上下,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玉米市场价格最高值,距离三块钱每斤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而通过最近几年我国玉米市场价格变化以及种植效益来看,玉米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的变化,我们就以2018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情况为例,由于上一年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所以导致2018年四月中旬东北玉米春耕息间种植意向及最终面积较上一年出现了明显增加,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得到了显著增强,这就是由于大家看到了玉米价格上涨的希望,并愿意为此做出调整和努力。
而相反,由于2019年国家明确提出对大豆种植进行政策扶持,所以东北地区很多农民在今年春耕期间减少了玉米种植面积,而增加了大豆种植面积,由此可见,种植收益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的高低。


玉米价格暴涨,农民种植收益存在疑问!

我在上文中也明确提出单纯的提高玉米价格并不能改变我国大多数农民目前的生存现状,农业种植所带来的收益依旧会不如大家预期中的那样高
首先,我们从种植成本上来看,截止目前,我国农业的种植成本要明显高于其他农业大国和强国,虽然我国的粮食价格整体要高于国际粮价,但是由于种植成本高企等原因,我国农民的整体种植收益仍处于较低的范畴,与此同时,我国人多地少的农业先天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抑制我国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种植收益重大阻碍。
举例来说,即便是玉米价格涨到三块钱一斤,其种植成本也会明显高于目前的平均水平,届时,玉米的亩产收益或许和现在差别不大,可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这一事实,也注定了在扩大农业种植规模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所以即便是提高粮价,农民真的想要从众量这一过程中获取比较高的收益,其难度也是非常之大。
所以我在此奉劝那些还指望着国家提高粮食价格,并借此机会想回到家乡务农,并期望取得比较好的种植收益的农民朋友,你们的愿望可能要落空了,相对而言,外出务工还是目前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钟情三农


不可能!

玉米涨到10元/斤,农民才能得到现在统计所说的人均支配的金额。3元/斤只是看着好看,但事实不顶用。可以计算吗。

1元/斤,一亩地净利润是500元;3元就算增值3000元/亩,人均二亩地。一年农民可支配也就6500元。举例统计标准还差的多的多。也就是说,生活还是困难。

如此去哪儿吸引种地的人呢?


卫兴润


满咀跑火车,能长到3元吗?


用户9770097362104


玉米三元一斤是梦见了。


丁宝长


还是别涨到三元了!化肥农药会涨的更多!和汽油一样!


不戒69947896


到时候不知化肥涨到多少钱呢?我是农村的近十几年里粮食上涨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化肥,农药,种子和柴油上涨的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