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为什么第一件事就要杀死商鞅?

用户65865720671


秦孝公死后第二年一个黄昏商鞅逃到了函谷关,那天不论商鞅询问多少家旅店,没有任何一家愿意收留他。

出逃太急忘了携带证明身份凭证的商鞅无处可去,因为他制定的法律规定店家不能留宿没有凭证的旅客。

商鞅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


商鞅只好回到封地,仓促地组织了一支人马起兵造反,战败被杀死后仍被处以严酷的车裂之刑,秦惠王以此告诫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秦惠王即位后杀死商鞅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商鞅变法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实际上是因为商鞅个人的权威已经危及秦惠王的统治

崭露头角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为实现秦国霸业秦孝公向天下广招贤才。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商鞅

听此号令便前往秦国向秦孝公谈论自己的治国之道,在第三次觐见中商鞅终于摸透秦孝公的心思大谈法家强国之策。




虽然秦孝公极为欣赏商鞅的策略但最初没有给予商鞅太大的权力。当商鞅推行变法招到士大夫甘龙反对时商鞅提出:

“论至徳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顺利说服秦孝公将变法实权交到商鞅手中。

身后有余忘缩手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对外在战争中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甚至连周天子都要像诸侯一样向秦国祝贺,在国内“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看到秦国强大至此秦孝公也大方地向商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商鞅被封为大良造,因战功封於、商十五邑,号商君。商鞅达到了权力与荣誉的巅峰。

在秦孝公病重时赵良曾经劝说商鞅。赵良指出商鞅的变法太过强硬已经得罪不少人积蓄下众多怨恨。想要延年益寿不如将封地归还归隐田园行尊老爱幼之事,否则一旦秦孝公逝世商鞅的危险就不远了。

处于权力中心的商鞅并没有听取赵良的建议,日后商鞅的境地应验了赵良的话。

作茧自缚

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公子虔等人终于有了报复的机会,他们告发商君谋反,发吏追捕。商鞅有口难辩,只能逃亡。

秦惠王未必不知道公子虔等人污蔑商鞅,但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牺牲商鞅。一方面是为了平息众人的愤怒另一方面在秦孝公晚年欲将君位传给商鞅,这更加激化了惠王、商鞅的矛盾。



商鞅骄傲自满贪图名利的本性决定了他的结局:

一开始为了迎合秦孝公几次更改自己的治国理论可以看出商鞅并不是真正想要发扬法家思想或是治国平天下;

变法逐渐推行秦国人民因触犯法令死伤无数,商鞅没有放在眼里;

赵良的劝阻也没有让沉迷名利的商鞅清醒,直到最后自己成了逃犯商鞅也是选择了本能而不是维护制度。



秦惠王只想稳固自己的统治继续开疆扩土,商鞅的变法是适合秦国的至于商鞅本人无关紧要,如果商鞅的死可以维护秦惠王的统治有何乐而不为呢?

商鞅一开始只是依靠秦孝公,那么秦孝公死后自然没有人会救他一命。

我是兰秋二十,关注我带你看不同的历史!


兰秋二十


事儿从公元前338年说起。

秦孝公垂危之际,分别召了几个人,相继办了几件事!

1.臣子商鞅。

1.太子赢驷。

3.哥哥嬴虔。

秦孝公握着商鞅的手:“寡人有幸得遇商君,无商君则无新政,无新政则无强秦,我死以后,新王当立,希望商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为了新法忍辱负重。”



秦孝公弥留之中透着坚毅,对赢虔说道:“君弟将不久于世,此生唯有对不住你,新法初行,为了立威立信,臣兄犯法自当受罚。我也是没有办法,希望哥哥不要怪罪我。甘龙、杜挚因反对新法而罢黜在家,想必现在已然悔悟,他们早年有功于秦,有恩于我,你前去通知他们官复原职吧!”


病榻前赢驷伏地而跪,秦孝公攒足最后力气说道:“驷儿,新法为兴秦之根本,断不可废!”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

孝公驾崩,赢驷继位,甘龙复职。

紧接着,

甘龙诬陷商鞅谋逆,商鞅被判车裂,真相大白后,甘龙一党灭门九族,赢虔退居二线!

真相愈发明朗起来!

秦孝公创业过半而中道崩殂,他最希望看到什么?赢驷继位,政权稳定,国力日盛,一统中原!

此时的商鞅功高盖主,万人敬仰,他对新王的政权威胁最大,必杀之!

甘龙、嬴虔为商鞅对立派,此时复职太师甘龙,是为了平衡双方力量,以保证足以撼动商鞅。

他深知继续推行新法才能保证秦国的发展,所以反对新法的甘龙一党,必根除!




秦孝公一石二鸟,既维护了政权稳定,又谋求了秦国发展!


高人也!


江山史话


秦孝公去世后,当时的时局决定商鞅非死不可,尽管谁都知道他是冤枉的。

首先,秦孝公传位给商鞅,决定着秦惠文王非弄死他不可。

秦孝公重病期间,有传位给商鞅的意思,商鞅虽然当场拒绝了,但秦惠文王当时就决定非杀商鞅不可,为什么呢?

  • 商鞅根基深厚,有做国君的实力。

  • 自己登位后,商鞅势必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 嫉妒,非常嫉妒:自己在公父眼里居然不如一个外人!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嬴驷被父亲否定,心里自然不舒服,可又不能怨恨父亲,只能把气撒到商鞅头上!

其次,商鞅铁腕执法,得罪了很多老世族,秦惠文王需要平衡局势。

  • 商鞅铁腕执法,曾在渭水河岸一口气杀了好几百人,国人敢怒不敢言;

  • 公子虔犯法,商鞅割了他的鼻子,使得他被迫闭门在家苟且偷生;
  • 传统的老世族利益受损,以前是敢怒不敢言,现在暗潮涌动

……

怎么办?废除新法,重走老路,这样不仅那些新晋贵族不同意、国人不同意,连祖宗的在天之灵也不同意!商鞅之法不可废,但商鞅本人已无大用,不好意思了,就拿你祭法吧!

商鞅非死不可!

最后,嬴虔诬告,秦惠文王顺水推舟,借刀杀人。

恰在此时,公子虔递上了一把杀人的剑。公子虔唆使门人诬告商鞅,商鞅陷入死局,被迫逃亡,逃亡不成,仓促造反,兵败被杀,尸体被车裂。

综上所述,三条理由决定着商鞅必死无疑,因此秦惠文王登位后第一件事就杀了他。


小杨品史


历史的迷雾我们已然无法揭开,然而,我们后人,能够发挥合理的想象去还原那个场景……


第一:商鞅与秦孝公的关系可谓千古无一,珠联璧合,铁打的兄弟不为过。BUT,秦惠文王就不同了,少年时犯的罪就必然把他推向了商鞅的对立面,这个对立面,是人性的对立面,而非政治观点的对立面。 第二:功高盖主!孝公一世,因其共同的人生目标,以及相互信赖的信任,还有所达成的成绩有目共睹,更有因法制概念形成的因素,君臣之间和睦相处,彼此无间。而到惠文王一世,这种互相支撑彼此寄托的信赖没有了,取之而来的是隔代的疑忌与对权力的忌讳。 第三:复辟势力的反扑!复辟势力在孝公时代几乎偃旗息鼓,然而因太子案所牵扯的事情,注定了在孝公之后,必有一场惊天之变。 第四:秦惠文王想借商鞅之亡的力量与事实,坐实复辟势力的罪名,从而一举铲除复辟势力。做到法制精辟,后发制人。 第五:作为公子赢虔,有前仇在身,说对商鞅没有私仇完全么可能,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惠文王必须依仗公子虔的力量。 第六:商鞅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甘心情愿的引颈受戮,如果商鞅当时自立崛起于商地,恐怕以当时的政治环境,惠文王是没法进行有力反扑的。


商君大哉!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自古至今,唯商君与敬爱的周总理可领之。难怪嬴政后来继位会想,假使自己是惠文王,当时会义无反顾的与商君站到一起,铲除复辟势力,维护法制文明,一主内政,一主外战,何来惠文王初期六国攻秦之囧迫…


斯坦森丶郭达


商鞅的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法制的先驱者。

但是商鞅之死却是不可避免的,分析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商鞅的变法,使秦国弱国变成强国的同时,也使国内利益和特权重新的分配,自然也损害了原来贵族的利益,这些贵族自然会不满,并伺机复辟,加之秦孝公过世,商鞅失去了最强有力的后盾,促使复辟力量更加猖狂。但这只是商鞅之死的一个导火索。

第二、最重要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使命已经完成,而商鞅的声望也远高于新君。对与嬴驷来说,有商鞅在,就没有他的话语权,为了巩固皇权,商鞅必须死。

第三、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执法严苛,很多士族(贵族)子弟受刑而死,但老秦人私斗成风,仇恨心重,自然把这些血仇记在了变法甚至商鞅身上。嬴驷需要用商鞅之血安抚贵族阶层,在封建统治中,贵族阶层是统治阶级的中坚力量,不可或缺。

第四、嬴驷需要用商鞅之死弹压复辟势力。商鞅乃秦国大功臣,却被秦国贵族车裂而死,这将是嬴驷手里永远的把柄,使秦国贵族不得不战战兢兢,唯命是从,进而巩固了统治地位。


浏阳河趣史


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短短数年间,秦国焕然一新,但是在一番繁荣景象之下,也存在着重重危机。商君之法虽然有利于秦国,但是也造成了阶级对立,在秦国形成了以“宗室贵戚”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仇视新法,虽遭打压,却暗流涌动,“多怨望”新法主导者卫鞅;另外一方则以卫鞅为代表的新法维护者,他们有新法的执行者,更有新法执行的受益者。

秦孝公去世后,以“宗室贵戚”为代表的反对新法势力,认为卫鞅失去了后台,他们多年等待的机会已经到来,此时不动更待何时,他们发起了排山倒海似的攻击,准备一举推翻新法,除掉商鞅。

另外,商鞅变法首开诸侯列国“因功授爵”之先河,打破了贵族与“贱民”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在秦国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当此复辟势力意图推翻新法的关键时刻,拥护新法的势力,因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当仁不让,立即联合上至高官,下及黎庶,尤其是“贱民”因军功授爵者一致抵抗。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即要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可见压力重重。当双方剑拔弩张,国家即将面临分裂的边沿的时候,年轻的秦国新君秦惠文王权衡利弊,敏锐地捕捉到问题的症结。

秦惠文王顺“宗室贵戚”势而为,以高超的政治手段除掉众矢之的商鞅,“车裂商君以徇”,并“遂灭商君之家”,迫使“宗室贵戚”挑事无因,巧妙地保留了能令秦国称霸诸侯,甚至一统天下的商君之策。


历史倪说


商鞅变法我们都知道,自从秦国变法后,战斗力越发强劲。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商鞅功不可没。可是秦王为何要杀商鞅这个大功臣呢?

图-秦孝公时期秦国疆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离开人世,太子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

秦孝公去世了,有些人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相国商鞅,无疑是首当其冲需要重新定位的人。

商鞅的封地是六百里商於之地,有十五座城邑。在俘虏魏国公子卬之后,商鞅得封商君,封地在商於之地,名至实归。

商於之地,号称六百里之大。商於之地西北是秦国的关中,东南是楚国的南阳,东北是魏国的上洛,西南是秦岭。

商於之地海拔很高,南北两头都依仗险要地形修筑了要塞,如果有几万兵力镇守,绝对可以自成一国。

自从得封商於之地,有了自己的食邑,商鞅府中的金库便非常充足,他出门总有几辆高大战车,数十勇士随行保护。如果要离开商於之地,便有数十辆裹着铁甲的战车,数百勇士手持利刃,前呼后拥地保护。

其实商鞅早有预感,秦国想要杀他的人太多了。

历史发展表明,秦国最终是要实现国君直辖的郡县制,这是商鞅变法的主张。商鞅的封地,与秦国的郡县制背道相驰,这是商鞅最大的死因。

图-商鞅逃跑路线

魏冉、吕不韦、嫪毐等人,作为商鞅的后来人,即便知道封地与时代格格不入,还是阻止不了内心的贪欲,抱有侥幸心理,当然也保不住他们的封地。

秦国获得封地的人远不止以上这些,若所有人的封地得以保留,那么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秦朝会变成第二个周朝,秦人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最后还是会被林立的诸侯所瓜分。

商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有资格得到封地,却不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车轮。

不过秦惠文王要杀商鞅,还得有一个合适的理由。

如果秦国以任何国家罪名来给商鞅定罪,比如谋反,比如割据封地,那么列国的人才都不敢再来秦国任职,害怕最终得到同样的结果。

秦惠文王给商鞅的死,安排了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为自己的叔父报仇,几年前秦惠文王当太子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按照秦法应该受到惩罚,结果商鞅给太子免罪,却把他的太子太傅,也就是叔父公子虔的鼻子给削了。

第二个理由是为百姓报仇,商鞅曾经在渭水河畔,一次性处决七百多“犯法”的百姓,当时渭水尽赤,罪犯家属的号哭之声动于天地。

秦惠文王以公报私仇作为杀商鞅的理由,列国的人才只会认为给商鞅治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要实现郡县制,结果商鞅自己搞了一大块封地,与历史背道而驰,商鞅的死不是偶然,魏冉、吕不韦、嫪毐等人的结果也八九不离十。


地图帝


若要新法得以实行,嬴驷就不得不这样做,而商鞅也是因为触动了新法而获罪,只是由于老世族的复仇情绪,导致了商鞅被车裂。而嬴驷自然知道商君变法乃是富国强兵之法,一旦不能平息老世族的怒火,那么新法就面临着被废除的危险,而此刻只要杀了商鞅便能平息老世族的怒火,所以嬴驷也就只有这一条路走了。

嬴驷杀商鞅,也绝对不是为了报当年之仇,当年太子嬴驷乱法,其太傅被商鞅割去鼻子,并且太子也被废除,若不是赢渠梁念在嬴驷改过自新的份上,这大秦的江山市不会交给嬴驷的。而这其中嬴驷其实是领略到了商鞅当年之意的,就是杀一儆百,让新法得以快速推行。

商鞅变法其最大的弊端便是操之过急,这自然有赢渠梁的意思在里面,还有就是当时的情况确实没有留多少时间给秦国,商鞅在秦地考察之后,便将秦人以前所未曾见过的刑法加之在秦国,而这过程是血腥的,严刑酷法成为了当时商鞅推行新法的手段,短短二十年时间里,便让秦国化外之民知道守法、尊法,但是老世族势力却没有根除。

商鞅变法若是在和平时期,那么自然可以不必如此,但是战乱时期,若秦国不短时期内崛起,那么变法的成果就将成为他国之物。嬴驷处死商鞅,就是为了平息老世族的怒火,并且把商鞅之死归罪于老世族。沉寂两年之后,嬴驷采取强硬手段将老世族给彻底收拾了,保障了新法得以继续推行,而此时秦国百姓几乎全部都是支持嬴驷的。说明商鞅之死,其实也是变法中的一部分,只是商鞅本人未必料到而已。


小司马迁论史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嬴驷继位,是为秦惠文王。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被公子虔诬陷谋反,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然而秦惠文王嬴驷真的如此记恨对秦国有功的商鞅?

嬴驷杀人犯法,按照当时秦国风土人情及秦孝公快意恩仇的性格,极有可能一剑杀死自己的儿子以保全来之不易的变法成效。当时任职左庶长的商鞅急中生智,在不破坏律法的前提下,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及公孙贾,仅仅是放逐嬴驷,保全了嬴驷一条性命。

嬴驷在做流徒的几年里,使他脱去宫室之气。沉潜民间数载,对秦国新法有了独到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商鞅及秦孝公的变法不易。这也是后来他继承王位杀死商鞅却不废除新法的原因。

秦孝公重病时,商鞅力荐迎回嬴驷并重新册封为太子,部分小说记载商鞅还担任过嬴驷的太傅。

由此可见,商鞅实际是太子嬴驷的恩人。秦惠文王作为一代雄主,继承王位后不会不知道商鞅用意,所以历史上嬴驷和商鞅不可能有不可调和的仇恨。而杀商鞅却是另有意图。

首先,商鞅功高盖主,其民间呼声早在秦孝公时期就已达到顶峰。确定杀商鞅的极有可能是秦孝公临终遗愿,要为嬴驷扫清障碍。

其次,秦国朝廷多记恨商鞅。新君继位,自然安抚朝廷官员,尤其是一些老世族,杀商鞅可以巩固秦惠文王的王位。

最后,商鞅之死,也是为嬴驷日后肃清老世族、向六国出兵有了冠冕堂皇的旗号。

商鞅之死,对于秦国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也算死的伟大了。

商鞅实际在彤地已经战死,历史上的五马分尸仅仅是一个过场而已。

集法家、兵家于一身的卫鞅,用一个惨淡的结局退出历史舞台,也是让人唏嘘不已!


历史中的经商文化


因为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权威,商君已然凌驾于秦法君威之上,他的死是必然结果。公元前339年,即秦惠文王元年,主导秦国改革变法的商鞅因谋反罪被车裂而死。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即秦孝公时期,商鞅先后在秦国主持进行了两次大的变法改革。与其他各国变法相比,商鞅变法是最为全面、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社会改革。商鞅为秦变法立下极大功劳,使秦国开始真正的强大起来,如果没有商鞅的变法,那么秦国不会有如此辉煌的秦惠文王时代。那么,对于商鞅这么一个举足轻重、承前启后的重量级人物,秦惠文王为何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商鞅?我认为商鞅之死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吧!

1、秦惠文王立君威,独当一面,商鞅必死

秦惠文王即位后,秦国的立法已基本建设完成,改革也在有序的进行中,一切貌似都已步入正轨,那么秦惠文王要面对的就是已经声名鹊起的商鞅。秦国的立法是靠商鞅的强权得以推进的,此时的商鞅和秦惠文王都是法制的维护者又拥有巨大的权力。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国上下的支持,民间百姓的呼声也很高,秦惠文王已清醒的意识到商鞅手握重权,已然威胁到了自己统治地位。而君主制下的法的代表只能是秦惠文王,商鞅此时的地位权力,已经触及了君权。因此,这是商鞅必死的一个原因。

2、秦惠文王难与商鞅同心同德,商鞅必死

秦惠文王在做太子时,因为赋税一事,杀掉了白氏一族二三十位人丁,白氏族长便到衙门状告太子草菅人命。商鞅得知此事后,为了不影响变法的正常进行,商鞅就处罚嬴驷拿出俸禄安抚白氏,接着又处罚了嬴驷的两位老师,太子左傅施劓刑,太子右傅施黥刑。商鞅的这一做法,让嬴驷深深记恨在心。商鞅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实在让嬴驷无法理解,就连太史公都说商鞅:“天资刻薄少恩”,这与嬴驷根本不可能同心同德。因此,这也是商鞅必死的一个原因。

3、秦惠文王需要用商鞅安抚世族,商鞅必死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已成为君权与世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在商鞅的改革中,君权得到加强,贵族势力遭到削弱,世族们不敢对王权发出不满,只能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商鞅身上。对于刚即位的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世族更为明智。此时的商鞅对新秦国而言已没有太大意义,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效果也十分显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牺牲商鞅而继续利用世族。所以,这也是商鞅必死的又一个原因。

我们不能否认商鞅的伟大功绩,不能否认他为秦国做出的贡献,可是他给自己也种下了诸多祸根,被杀是迟早的事情,就算秦惠文王不动手,也会有其他人,所以商鞅之死是避免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