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有道理吗?为什么感觉越是到关键的阶段越是少陪孩子?

80后李雷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讲到小学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为什么到了关键时刻家长的陪伴却越来越少?

这个问题要从孩子发展的历程来讲起。

1,陪伴的知识方面。

一般的家长对于小学功课是可以自己辅导的,但是对于初中的功课,有些家长可能已经力不从心了,对于高中的功课,更多的家长估计想参与已经参与不进去了。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小学的时候自己以前受的那点教育是足够给孩子做辅导用的。并且孩子小时候学习的时候很多规律习惯,能力都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家长给他们陪伴是为了让他们更多的能够自我成长,自我学习。但是等到初中和高中之后,孩子们如果可以自我学习了,这个时候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放手。如果你过多的参与了他们的学习,他们反而觉得不自在不自由。

高中面对的很大的升学考试压力。每次都会面临着模拟考试,如果一两次考不好,你的一些评判和价值观判断会对孩子自我评价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是不愿意家长去参与他们的学习。

2,从交友的角度来说。

小时候家长就是孩子的保护伞,孩子到哪里基本上家长都会跟到哪里。家长陪伴孩子的肯定会多一些 。初中之后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同辈群体。他们更愿意和同龄人同辈群体玩耍,而不是和父母粘在一起。高中时候基本上也都是青春期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也差不多是更年期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容易和年轻人产生不一样的观点。这个时候放手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他们会感觉到更加的自由。

3,从孩子心理发展角度来讲。

小时候的孩子是没有秘密的,他们什么东西事都愿意跟大人去分享。但是随着孩子不断的长大,接触人群的不断增多,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愿意和父母分享的,如果父母翻看他们日记或者是跟他们走得太近,他们反而觉得不安全。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道过程。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逐渐的放手,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

亲子关系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关系,作为父母,最明智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孩子终究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广大的空间在该陪伴的时候陪伴,该分离的时候分离,这样孩子会感激你。


亲子成长手册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是一个高中班主任老师;同样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对我来说,无论女儿读到哪个年级,甚至长到多少岁,我都非常想时时刻刻陪在她身边!

为什么是小学要多陪呢?我的理解是: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孩子人格修养的关键时期!人们常说"以小学看大学"就是在强调小学这一时期的关键性;

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就哪怕是每天完成各科作业,孩子们也要家长帮他们读题,教他们写字等,所以父母就要多花时间与精力来陪伴孩子,在陪伴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健全的人格!

对于孩子方方面面的问题,除了考验家长的耐心,还考验家长的智慧!要想富有成效地陪伴好孩子,我们只能不断努力学习!

当孩子进入初中后,家长虽然不用再一一为孩子读题、审题了!但此时,会碰到比较令人头疼的新问题: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独立意识会进一步增强,他们非常想向大人表示自己已经"长大",希望大人们能把他们也当成大人看待!所以会出现"青春期叛逆"!

此阶段的孩子,他们一方面特别渴望自己过上"成人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仍然不具备处理很多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所以他们会感到比较烦恼!

对于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我认为家长的"少陪"应该是要让家长给孩子留有更多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学会独自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不失原则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尤其是孩子母亲,务必不要时刻对孩子"碎碎念"!

我不赞同"高中不陪"的观点!

孩子进入高中后,在学习方面,我们绝大多数家长都是辅导不了孩子的;即便能辅导,孩子其实也不是很想让自己的家长辅导!

这一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想意识已趋于成熟,家长几乎不可能去改变孩子的想法了!

这时对他们的陪伴,我认为更多的从照顾好孩子的生活上去入手!

因为,孩子高中学习很苦很累,能量消耗极大,而孩子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营养一定要有所保证!

另外请试想一下,晚上十一点,当孩子带着考试的挫败感,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后,能从你手中接到一杯暖暖的热茶,吃到一口你用心给他做的他喜欢吃的食物的话,我相信,他会觉得很温暖的!一觉醒来,他又会信心满满地去迎接新的一天的挑战的!

所以高中的陪伴也必不可少!




小e数学


人生的每一步都很关键,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学会独自面对,父母也没办法一直陪孩子成长,那样父母必须放弃很多才能陪读。

对于工薪家庭,父母的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都需要不停的工作,能陪孩子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

1.小学生年龄小,很多方面都需要依靠父母,这个阶段必须陪。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性格的养成都需要父母来指引,是离不开父母的。

我小学的时候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感觉好孤独,很多话不知道和谁说,缺少父母那时候快乐。生活上经常出问题,造成很多麻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早早经历了很多也有助于成长。

表面看起来高考最关键,但是万丈高楼垒于平地,小学才是最重要的。小学生各方面不够优秀,初中,高中那将是非常困难的。

2.初中少陪在于孩子长大了,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进入青春叛逆期,不再事事依靠父母,有自己的理解和主见,需要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

这个时候各方面能力还不够,还是需要得到父母的依靠与指导。有父母的陪伴,能更好的学习,顺利解决一些问题,遇到麻烦也有父母在,留守学生是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

3.高中阶段自然很关键,这个时候父母也想多陪陪,可是对孩子的帮助越来越小。特别是在学习上,高中的题目没有多少家长可以父母和指引的。而且进入高中,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巨大,必须争分夺秒的努力学习。如果父母不能够给出精准有效的指导,那简直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孩子自己面对,动脑筋解决遇到的问题。

当然,高中阶段,有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高中的学习压力太大,造成很多学生心理和精神上出问题。特别是高三,天天拼命式的努力奋斗考试成绩依然很差,甚至更差。如果有父母及时的引导,和生活上给予最大的帮助,让孩子专注高效的学习也是非常美的事情。

我的高三下学期就是在家人的陪读下,才能安心专注的学习。不然,心态很容易出问题,不知如何是好,动不动打电话。甚至父母多次叫我不要和别人比较,可是我根本克服不了自己。

总之,小学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有一定的道理,但具体到个体还要具体分析。还有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选择。大家觉得呢?一起说说没有一直陪孩子的原因吧。


徽乡小居


我觉得这只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套路”或者误区而已,一些家长认为:小学要多陪孩子,初中可以少陪孩子,高中就不用陪孩子,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非无懈可击的真理。我们知道,小学阶段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很多事情需要家长的提醒和引导;初中阶段的孩子逐渐独立,高中阶段的孩子心智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高中阶段的孩子真的不需要家长陪了吗?高中的老师看到这个问题后,估计会送你一句话:不见得吧,高中也要多陪陪孩子!

小学阶段,家长热心过度

小学阶段孩子所学的知识点,大部分家长都懂,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程,家长基本上可以充当着“军师”的角色,这就有了非常热的一句话——“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就鸡飞狗跳”。如果小学阶段家长对孩子所学的知识一窍不通,家长还会因为热心过度而“为难”孩子吗?家长不“为难”孩子,鸡还“飞”得起来吗?狗还有“跳”的兴致吗?那当然是一片“祥和宁静”的氛围。当然,小学阶段家长多陪孩子是有很大用处的:小学阶段如果语数英要是哪一个科目废了,那么孩子就读初中的时候会举步维艰。

一些小学阶段某一个科目“瘸了”的学生,到了初中之后举步维艰,到了高中之后这一个科目的老师上课讲什么估计这种学生基本上都听不懂,这应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原理吧。小学阶段把地基扎牢了,到了初中阶段才能够学得更顺畅一些。

初中阶段,家长逐渐放手

初中阶段,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家长也进入了“更年期”。更年期的家长VS叛逆期的孩子,如果家长自己本身只有小学的文凭,那么家长和孩子之间基本上是“相安无事”的;反之,如果家长对初中的知识也相当精通,那么孩子和家长之间则有可能会出现“小行星撞地球”的情况,这应该是“鸡飞狗跳”的“plus版本”。

不过,在初中阶段,随着孩子的自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也渐渐试着放手,因为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也越来越小,孩子也渐渐拥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孩子对待各种事情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所以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并没有上小学的时候那么强烈。

高中阶段,家长的陪伴也很重要

孩子进了高中,特别是处于高三阶段,基本上是属于他们这辈子求学过程中最为艰难的三年,也是他们学习压力最大的三年:高中阶段的课程比初中课程要难上太多了,高考很可能是改变一个人今生命运的转折点。虽然高考并非所有学子唯一的出路,但却是大部分人最佳的出路。在高中阶段,家长也需要陪一陪孩子,并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在心灵上有一个“靠山”,在思想上不至于太过迷茫。

你觉得初三的孩子需要家长陪同吗?欢迎留言。


微雨润苗


这种情况是正常的,我身边很多同事的孩子都是学霸,仅以学习上的陪伴而言,根据爸爸妈妈的说法,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可没少操过心。但是很多父母到了初中阶段就开始退居幕后,不再充当主要角色。到了高中更是大撒把,父母只需要做好后勤,学习上的事全靠孩子。

为何会如此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

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步,是夯实地基、打基础阶段,孩子在这个时候还是一张白纸,可以任凭父母在上边勾勒描绘。从成长特点来看,小学阶段孩子对父母也是全身心依赖的阶段,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的是人格层面、知识层面、行为处事等层面的全方位权威角色。另外,小学知识体系相对简单,孩子学习任务量不大,孩子可支配的自由空间多,这些就为父母对孩子学习的介入提供了充分的空间。父母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行为榜样示范,手把手教授,学习任务和方案设计等方式来陪读。这个阶段父母给孩子塑好“型”,帮助孩子建立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后边孩子的学习路相应就会轻松很多。

初中阶段,是孩子从小孩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这个阶段,父母会突然发现:原先乖巧懂事、顺从听话的孩子逐渐变了,对父母的依赖度下降,孩子更愿意跟同龄的孩子交流。孩子对父母的教诲也开始慢慢变得不耐烦,会顶撞父母,会跟父母怄气。会背着父母做点“坏事”,心事也不再会跟父母袒露……在学习上,随着学习知识体系的复杂化,学习难度的加大,作业任务量的增多,孩子可支配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少,父母“陪读”也越来越力不从心,这种情形下,父母的角色自然而然地退居幕后。

高中阶段孩子即将迈入成人世界,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定型,孩子自己已经能基本判定是非曲折,懂得奋斗对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懂得取舍,知进退,能独当一面……另外,高中的知识难度骤然加大,高中知识对于父母而言已经近似“天书“,这种情形下,父母放手,退出是最好的方法。

所谓成长,就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愈行愈远,孩子总要脱离父母的羽翼,独自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所以,及早学会放手,于我们父母,未尝不是更聪明的选择。

以上,供参考。


孙卫华


您说的教育孩子“小学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有一定道理,但不绝对正确。

首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合理安排陪伴时间

孩子小的时候由于身心发育不成熟,许多事情往往依赖家长才能完成,需要家长多陪伴、多关心。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的身心不断发育,越来越强大,其独立性也越来越强,需要的家长陪伴逐渐减少,这完全符合人身心成长的规律。因此,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陪伴时间,小时候要多陪,长大后可以少陪但不是不需要陪。

其次,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合理确定陪伴时机

孩子的心理发育如何,不能单纯依靠年龄判断,有的孩子早熟,有的孩子晚熟。对早熟的孩子就可以少一些陪伴和约束,对晚熟的孩子要耐心陪伴、悉心指导。并且,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不一定何时发生,家长要及时关注,跟进了解,即使比较成熟的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时也需要家长陪伴与呵护。

第三,孩子长大后,依然需要合适的陪伴

孩子长大后,看似逐渐成熟,独立性增强,但是他们依然没有真正成熟,依然尤其脆弱的一面,依然需要家长陪伴。不过,家长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做到尊重孩子的自由和隐私,不干涉孩子独立自主处理自己的事情。这种陪伴也未必是身体上的陪伴,当不够方便时,可以通过电话、网络或者一些特殊的约定,让孩子感到家长就在其身边关注着他们,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面对困难的力量。

结束语

总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陪伴不能单纯以时间长短来衡量,一定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陪伴方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心理专报


小学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这句话是大部分家长这么做的,对不对呢?我表示有待商榷。

从孩子的生理发育来说,确实如此。


小孩刚出生时,他都认为自己跟母体还是一体的,时时刻刻需要跟母亲在一起。等他慢慢有点懂事,有点意识时,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就是小孩不愿意和妈妈分开,见不到妈妈就情绪不稳,嚎啕大哭。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孩子没跟其他人接触的原因,其实根本原因是孩子醒悟到自己跟母亲是两个人。


虽然小孩在3~5岁时克服了分离焦虑,但他还是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大家要围绕着他转,他认为家长就应该陪伴在他的身边。


上了小学之后,小孩才慢慢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能接纳其他人,但对这个外部世界,他并不是很有热情。

直到青春期,小孩才发现外面世界比家里的小世界更有吸引力,而且更加渴望独立。渴望独立的第一步,就是跟母体,家长的联系要变弱,挑战家长的各种权威,来达到精神上的独立。


这是小孩心理的发育过程,小孩的身体和能力发育过程也是如此。

<strong>

在小学时,小孩自理能力还不是很强,书包很沉,需要帮他背背;有时候还不太会整理书包,需要教他整理书包;刚开始学习,不懂学习方法,要稍微提醒一下作业等等,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需要家长搭把手。随着年龄增长,小孩这些能力就提升,到后来就不需要父母操心了。


因此,一般说来,要小学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


但这句话对不对呢?

我认为,小学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主要讲的是时间上和具体事务上,在重大问题上,应该是年龄越大,家长的陪伴和建议越重要。

<strong>

对小孩来说,生活很简单,你随便让小孩瞎鼓捣,也鼓捣不到哪里去。等年龄增长,人做决定对后续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比如,到高中,高考时,你能让小孩一个人拿主意吗?当然,我不是说父母帮着拿主意,而是父母也要把自己所知的信息、曾经有的经验教训教给孩子,让他少走弯路。


我的意见是,小学听孩子的,不管对错,到了高中以后,在生活上少陪,精神上多陪。父母需要跟孩子有更多的精神交流,混社会是门大学问,没有书和学校来教这些,启蒙只能靠父母。

<strong>

大家觉得呢?


五道口的颜学姐


您好,我是暖爸!

从孩子成长的轨迹上来看,实际上是小学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初中少一点、高中几乎就没有了。这其实不是有没有道理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

不过,这是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的。

事实

从小学到初中,孩子是从懵懂逐渐成长为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小大人”;

从初中到高中,孩子是从“小大人”逐渐成长为思想成熟、有能力、有担当的成人。

不同的阶段,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肯定也是不同的,如果高中的孩子还是一天到晚缠着父母,这就显得不合常理。但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缠着父母,需要陪伴,却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人要离开父母,这是独立的表现,父母应该感到欣慰。

真正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其实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是在孩子成长的轨迹中,父母给孩子多少真正的帮助和引导,并且让孩子常常能有因父母引导带来的力量感,这才是真正的陪伴。

孩子要成长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但成长过程中,有的父母就喜欢孩子长不大,赖着自己。这反倒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最后变成了一边骂你怎么长不大,一边宠。这样孩子逐渐就废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几个阶段要度过,每个阶段需要解决每个阶段的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带着困惑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例如,小学阶段孩子可能只是问一些关于可见的问题,地球、生理、作业等问题,而到了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活动变得更为敏感,独立的意识更为强烈,会探索如何独立的问题,到了高中阶段孩子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定型了,开始独立地探索这个世界,从他原有的基点,看这个世界。

课业

随着孩子逐渐进入到更高阶的学习,他的课业也会越来越重,这也是父母陪伴孩子越来越少的一个原因。孩子整天在作业堆里,不是上课就是写作业,如果孩子上寄宿学校,父母只有周末才有可能与孩子见面,见了面匆匆打完招呼,就进自己房间去了。很多时候孩子在干嘛,父母一概不知。

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好一些,还能谈谈心、聊聊天,如果父母和孩子关系不太好,反而吵闹起来了。

总结

做有智慧的父母,就是要给予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帮助,一些小事、琐事就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这才是真正的陪伴。

用高晓松的妈妈来讲:

第一要让孩子有自尊心,有了自尊心就会去攀比,成绩自然不会太差,第二,要让孩子有学习的热情,这一点要父母以身作则。


暖遇亲子学习社区


事出有因,我们要从各种方向去看的价值及意义。不明白就要学习!

人生如果去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它划为四个阶段:

一、少年段(0-13)

二、青年段(13-34)

三、装年段(34-60)

四、老年段(60-)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小学初中高中正巧处在青少年阶段。所以我们就从青少年阶段来拓展。

一、少年段,时间段是0-13岁。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襁褓期(0-3岁),儿童期(3-6岁),少年期(6-13岁)

可见小学处于正处于少年段的少年期。这个时期孩子处于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也是性格变化的复杂期!

在这个阶段,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已从父母亲人变到同伴,邻居,同学,尤其是学校老师。他们从报刊,书籍,影视,网络,媒体等受到各种影响,这些影响善恶优劣充斥,需要认真甄别扬弃,正确地教育引导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特别是逻辑思维发展迅速,思考问题也比较广泛,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活动范围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学校、进入社会,视野逐渐扩大,由于思想不成熟,比较幼稚,难免出现稀奇古怪的看法,甚至荒谬错误的思想,亟需正确地指导,如果方法不慎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发生非常荒唐的举动。

这个阶段也是儿童良莠区别,成才与否的分水岭,13岁后基本可以见分晓。因此,对于获得自主感避免羞耻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获得勤奋感抑制自卑感,培养读书习惯,劳动习惯,“动手”习惯,助人习惯等各种良好习惯,都是十分重要而必须的。

这个时期的教育,切忌急躁粗暴,更不能“武力”解决,只能循循善诱,只能用疏不能用堵的办法,克服儿童的逆反心理,否则会适得其反。教育方法正确,不乏天才儿童产生。

二、青年段(13-34)

这个时期是身体各器官功能变化最大最快的时期,身高要变,声音要变,各器官要变,逐渐达到成熟,人的性格也基本定型,也是奠定品质,知识基础的关键时期。

由小学到中学到高等学校,环境变了,学习内容大大增加,老师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变化巨大,交际范围扩大,接触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生活问题及家庭工作等实际问题增多,是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的关键时间段。

这个时期的思想会出现无所适从,动摇徘徊,反复彷徨,盲目追随,甚至极端化等情绪。在某种思想强刺激下便会受到影响而固定,成为其“粉丝”,形成难以改变的观念。

这个时期,要注意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要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学会与人交流沟通。这个时期所交的朋友,友谊最深,感情最真挚,也会终身不忘。所以要正确处理友情亲情爱情,要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同亲人,朋友同甘共苦,善于关心别人,克服自私心理,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结语】

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人生来是一张白纸,需要如何点缀往往需要过来人来引导。小学中学属于思想成型期,此刻需要我们大人的关注与引导。自然随着他们的成长,我们要渐渐的放开手。到了高中属于个人思想的自我发展期,我们的干涉往往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此时我们做一个旁观者,往往是最恰当的!


江右老王


从题主的第二问就可看出你对第一问的答案持否定态度,从字里行间里可以看出题主主要考虑陪伴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实际上,只要你的时间允许,都要尽可能的多陪伴,只是每一个阶段的陪伴重点不同。

一、小学阶段;

幼儿园基本都是以玩,兴趣培养为主,没有成绩考核。小学阶段是孩子真正意义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并且有了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对学习成绩的追求。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帮助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通过陪伴阅读,可以使孩子领略文字之美,体验不曾有过的经历。通过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增进亲子感情,增强信任感。

二、初中阶段;

初中阶段是一个相对不稳定的阶段,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在这个阶段甚至会有断崖式的跌落。这样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1、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学习方法转换有难度;

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环境改变了,基本上遇到的都是新同学,难免会不适应。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和同学多交流,不仅仅是学习层面的,一起参加体育运动,一起参加兴趣小组,很快就会熟络起来,打破同学交往的藩篱。

初中的课程相对小学还是增加了难度,原有的学习方法可能会失效,就可以和他探讨自己当初的学习方法,也鼓励他多向老师、同学请教,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正确引导孩子早恋的行为;

这个阶段是孩子性激素开始分泌的阶段,容易萌生对异性的好感。家长应该不避讳和孩子交流性的话题,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两性观,避免早恋对生理上和学习上的不好影响。

三、高中阶段;

对于高中生而言,最重要的任务确实是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在此阶段的陪伴,主要是帮孩子卸下压力,轻装上阵。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基本稳定,更多的是应试技巧的掌握,不能因为偶尔一次发挥失常去指责他,要和老师一起帮他分析原因,一步步提升成绩。

寄语:对孩子的陪伴不能简单地以时间作为标准,最重要的还是有针对性的、有效的陪伴,使孩子能够在相对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