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觀點。請高人解惑?

蹦跳的閒魚


這裡的道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為人處世之道。而是道法自然的大道。是產生一切思維意識的自然運行機制。大道至簡,不要過度解讀。道就是無意志的流溢過程。在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集起各種性質。具體到生命本身就是人體的各種功用,即“見聞覺知”。是自然賦予的能力。知覺無為,觀照一切而無不為。覺性是一切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基礎,若是沒有知覺一切都將沒有意義。

這句話也可以應用到具體的生活裡,一個人做自己就好,不要刻意因為某個目的委屈了自己。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自利利他,不要做損人不利已的事。人事都是相互影響的,沒有誰能夠離開所處的環境而獨存,所以善待自己自然會善待別人,古代的聖賢也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上善若水……幾近於道”



昨日的回憶


無為無不為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從字面上理解是不做,無不為是無所不為,指沒有什麼不做。很多人理解不了這句話的含義是沒有看清《道德經》中這句話的主語,這裡指的是“道”。要理解這句話的意識要結合《道德經》的上下文來看,《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那麼這句話就很好理解了,宇宙的萬事萬物都由到演化而來,那麼無需有什麼作為,只需順著自身的規律發展下去,就能無所不為。

既然道是按自身規律來演化,我們作為普通人應該怎麼做呢?我們只需按照“道”的發展演化規律,順勢而為,不讓我們的主觀意識去幹涉、阻礙事務自身按規律發展。這就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就像我們平時看天氣預報,如果要下雨,你肯定不能也不會去曬衣服、曬被子、曬穀物,而只會未雨綢繆,去準備關窗戶、帶好雨傘、雨衣等防雨用品,這就是無為,而雨水會促進種子發芽,農作物生長,土地得到滋潤,萬物復甦,這是自然界本身的力量,也就是老子說的無不為。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說的無為不是不為,無所作為,而是按照“道”的發展規律順勢而為,這樣才能順著宇宙自身的規律發展,達到無不為的境界。


聚靈陣


道家主張“無為”世人共知,歷來解釋卻難以服眾。所謂“無為而無不為”,直譯是:什麼都不用做,結果什麼都做好了。近乎詭辯甚至悖論。專家的解釋則彎山曲水,洋洋大觀,爭持至今未有定論。粵語有一解或可參巧:“為”,一般釋為“做”(做事),其實上古通假有多種用法:既可通“會”,指會見,亦可通“衛”,指護衛;更可讀“wei”,即粵語“會”,褒可指精明、能幹,貶可指精乖、狡猾。《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巫尪何為?”又,《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女何為哉?夫有尤物,足以移人。”“何為”猶“何會”,意謂有什麼本事。《呂氏春秋.慎大》:“墨子為守攻。”又,《呂氏春秋.達鬱》:“故水鬱則為汙。”“為”亦“會”也。百里奚妻唱《扊扅歌》:“今日富貴忘我為。”“為”指能幹。用粵語解釋道家的“無為”思想可表述為:聰明的人不一定什麼都“會”,更不用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任用賢人達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就麼事都能搞得掂。這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通俗表述,與道家“大智若愚”的思想一致。後世經家把它弄得玄之又玄,實乃牽強附會之說。


望君山人


“無為”是要道法自然,無思無慮,不妄為。“無不為”,按照常理理解,應該是所要達到的各種目標都可以達到,或者是指所能做的事無所不包,所能達到的境界無所不至。

這句話有問題。

“無為”是《道德經》的核心要義,沒有爭議;“無不為”的觀念在《道德經》則顯得很另類。它和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表達的一貫思想是矛盾的。

我認為有關考證是對的:《道德經》的早期版本,和王弼注的本來面目,不是“無為而無不為”,應當是,或者象王弼本《道德經》第三十八章那樣表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或者象帛書甲、乙本在對應今本的第三十七章那樣,不提“無不為”,只提“道常無為也”。

從各傳本看,“無為而無不為”和“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是相矛盾的。可以認定,“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才符合整部書的表述和意思,那麼“無為而無不為”就是錯誤的文本。

錯誤發生在哪裡呢?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本子,都和王弼本一樣,在第三十七章裡,都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但上世紀出土的帛書甲、乙本卻是“道恆無名”。郭店楚簡本是:“道恆無為也。” 郭店楚簡本是現在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本子,也是公認最接近老子《道德經》原始面貌的本子。進一步支持郭店本的還有後來發現的北大西漢竹簡本,竟然也是“道恆無為”。“恆”應當是原文,“恆”改“常”是避漢文帝劉恆的名字。“無名”和“無為”,本質上是一樣的。

可見,無為而無不為,其中的“無不為”是後加的。

怎麼加上去的?

“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並非老子本意和《道德經》初文,它是戰國末期出現的一種觀念,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改造。這種提法出現在莊子外篇、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中,它是黃老道家的典型理念,但和《道德經》的思想有根本不同了。今本《道德經》第三十七章的文字,是隨著“無不為”理念的流行,為了和老子拉上關係,就直接進入了《道德經》的傳寫之中。

到底是何時改的,這還不好說。看起來,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他們所依據的本子應該還和帛書本是一致的,那麼,這種改動,時間比較晚,但是影響很大,各傳世本都未倖免。

“無為而無不為”,是以“無為”達到“無不為”的目的,具有強烈的現實功利性、目的性,這是它和老子《道德經》“無為”本意的根本區別。老子的“無為”是無思無慮,無執無慾,本乎自然。後來的道家,覺得只有“無為”或者“無以為”,無論如何是不能治世的,為了順應現實政治需要,讓道家能通俗地為人接受和參與政治,開拓了新思路,用"“無不為”作為“無為”的目標。

正面看,這句話對於道家政治思想的功利化、現實化,還是有很大作用的。如果贊成黃老思想,這句話是可以作為理解道家的格言。但是,對於《道德經》,則對“無為”和“無不為”應做到要涇渭分明。





熱帶雨林的午後


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觀點,在好多人看來,老子只是一般的出世者,老子是一個消極者,如果這樣認為,那真是大錯特錯。其實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積極者,


老子的這一觀點稱之為“君王南面之朮”就是統治者管理之術,這應該成為老子是最大的入世者,也是最大的積極者的有力證據。老子看透了世界,以一般出世人的心來做入世人的事,以貌似消極的方式來達到最積極的目的。老子從“陰”入手,以陰制陽,以陰勝陽,最後達到最大的陽。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可妄為,不可強為,要順其自然,“自然無為”。像現在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管理者,都可以從老子這一觀點中汲取智慧,用“無為”去處事,用不善多言去教導員工,不要對員工大苛刻,不要把個人意志去強加給員工,員工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誠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誠信,這樣就可以達到員工的大信而達到積極的“有為”。



老子觀點無為的目的,就是無不為,最後的目的什麼都為了,什麼都達到了成功,這一觀點就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這也是“為”和“無為”的辨證關係,從“無為”的行為入手,最後達到一個“無不為”的頂峰,所以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值得我們社會中的人們借鑑和發揚光大!


劉夢輝1445414400581


如何理解老子“無為而無不為”觀點?

老朽是退休外科醫師不敢妄稱高人,只是悟出點門道,就試做解讀權作討論吧。此語出自《道德經37章》,原文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直譯或為可 : 道常無私自作為,而能做到無所不為。侯王若能堅守無道外之私為,天下萬物將自行穩定轉化。轉化中而有私慾發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實陰陽辯證法理。無名之陰陽法理,那亦將強調不道外私慾。都不私慾而以轉平靜,天下將自行穩定和平發展。

解密老子道法有以下體驗。

首先,老子《道德經》是完整中國古典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理論體系當由“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三基構成。故擇出《道德經》某一句話或某一章節,離開上下文連貫,都不能做出老子道法科學解讀,甚至有各種不同解讀。如老子哲學是以每四章為一道或法,除一章是總論外,2--37章“道經“闡述了世界九個天道規律,前12章即2--13章是思維科學(人腦)物質與精神相互“難易相成“主導規律;中12章即14--25章是社會科學精神政治與實踐經濟相互間“高下相傾“主導支配規律;後12章即26--37章是自然科學實踐創造與物質財富間“前後相隨“主導支配規律。每個天道規律都必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前後四個程序,以此解密37章是物質財富“勢成物質有無相生“結果程序,表現為“天下萬物(物質財富)都是原有生於已有,新有又生於無“即有無相生辯證法理運勢結果。或才是“科學發展觀”。

其次,為何“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為則無不治”或無為而治”?首先,應明確老子哲學是“唯道”即社會“道治”哲學,非唯心唯物與“人治“主導,故只有站在人與社會是客觀“道治“立場上觀察問題,才能解讀認知解決當今社會所有問題。其次,道治是指”實踐經濟“有自己固有支配規律,獨立存在而不可因侯王意志指令所改變,故老子反覆強調侯王對社會實踐經濟要“無為“要有“不與實踐經濟規律相爭之德而無道外私慾作為”,方能實現實踐經濟無所不為與穩定大治發展,故古人總是強調無“過欲私慾“方能穩定公正。其次,老子將實踐經濟支配規律界定為“集體實踐與個體創新”辯證法的規律《見道德經2章》,又可將其分為自然科學“物質實踐“與社會科學“政治實踐“兩個不同科學側面規律,兩者又共同組成“實踐科學體系“,其醫學就屬於“實踐科學體系“。如馬克思主義趨向於自然科學的物質生產實踐,故提出“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概念,而政治實踐趨向於社會侯王臣公將天道支配指令“道理化“政治作為之後,又轉化為社會物質實踐創新創造動力的治理過程,乃“道內“經濟治理職責,故老子稱實踐經濟治理是“不(與經濟規律相)爭之德與用人之力”《道德經68章》,毛澤東也叫“掌握宏觀方向與使用幹部”,故道內作為重在“使用幹部民眾之力“,研究發現是”使用“幹部民力發展經濟而非直接有為插手管理。澄清觀念才能分清“有無與無為“判定標準。

再次,精神政治“長短相形”道法是侯王政治作為支配規律,而實踐經濟治理則是“宏觀道紀調控與使用民眾之力”,使用民力重在”民生治理與教育選用“幹部人才。“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經77章》。故人之道使生存貧富差距加大到一定限度,天之道就會支配社會產生混亂,並常以戰爭促使社會財富行“損有餘而補不足“公平重新配置。老子將五光十色政治目的界定為“為腹不為目“經濟目的“《道德經12章》,在經濟治理上說“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道德經75章》。即民之饑荒、民之難治與民之輕死等與上層食稅之多、悖道作為與求生貪腐緊密相關。故民生重在貧富生活差距加大,才是最不安全穩定因素,而只有”有道法之明君“者,才能做到“有餘以奉天下民眾均衡配置”,故可預測:早晚都要建起有一定差距基本生活水準的“保障基本,奉獻提獎”半供給制分配體制,基本生活公平配置,才能調動使用幹部民眾之力。民眾治理亦民間疾苦治療,鄧小平說“社會主義本質是發展生產力“,而將大多數幹部民眾從“吃住工、醫教養“的民生束縛中解放出來,才是使用幹部民力與發展生產力的政治行為,故可預測: 中國早晚將“從經濟建設中心“轉變到“建設綠色社會生態“政治道紀綱領上來,富講道理,有理才能走遍天下,而以道理政治作為方能調動使用幹部民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道德經24章》,即瘸腿者不能站立,上跨者不能前行,只自誇經濟增長者不明事理,故不破不立,不中斷經濟中心,就不能立起新政治道紀,而實現政治經濟兩腿協調走路發展。誰怕講政治?只有美國資本主義大佬們,因為講政治會會揭示其必將死亡的命運,馬克思早有預言,不要再“盲目學美“而上當受騙了。基礎與社會教育重在“改應試或應試為主教育”綱領根本轉變為“應用或應用為主教育為綱“,毛澤東已進行大膽嘗試,應研究發揚與完善。用人重在知人善用而不錯位,教育使用中選用、教育使用適度而轉“兩不相傷“,應在“應用教育綱領“主導下,調動從事教育事業幹部民眾能動性而創建起新基礎與社會教育法理規矩。“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道德經59章》,即治理人事侍奉天道,都莫如嗇刻出道紀綱領,才是叫早服從天道法理支配,“能知古始(古來始動法理),是謂道紀“《道德經14章》,而抓不住道紀綱領,”鬍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主要矛盾”就會讓幹部民眾無所是從,是毛澤東思想重要方法論。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道德經64章》,或人盡其才,物盡物用,才是“治人事天,莫若嗇”,而實現經濟社會規律性和平發展的重要辯證方法論。


春臺96245986


舉個例子吧。經過秦末農民起義,西漢初年,國家積貧積弱,百廢待興。西漢政府為了振興國家,採取的是什麼治國方略呢?黃老之學也!其實就是老子的學說,即政府採取儘量不干預社會生活,由社會休養生息,實現自我恢復的方式,推動經濟復甦,即而轉為國家強盛的手段。很顯然,西漢初年的治國方略是成功的,歷經高祖、呂氏、文帝、景帝而至武帝,國家力量日益深厚,終於可以報復白登圍困之辱,與匈奴決死一拼了。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所以,道家又講究"其政悶悶,其民淳淳",講究"絕聖棄智,大盜乃止;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鬥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以論議。"突然又想起一個例子。當年,太行山還是童山禿嶺之時,有官員發文稱要加大植樹造林力度,讓荒山變綠嶺,讓斷溪水長流。有太行山的老爺爺致信官員,言道: 莫若封山,斷絕放牧,任植被自行恢復。政府認為有道理,聽從了老爺爺的話。如今二十多年過去,生活在太行大山之中的兄弟姊妹們,有何感悟?深秋已至,極度美麗之太行山脈啊!


用戶1275152439659


歡迎關注新國學堂,弘揚創新中華文化,分享國學的新知和新用!

無為而無不為可以理解為“踏踏實實遵守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這非常符合馬克思哲學的觀點,是將國學與馬克思哲學相互結合),當然老子本來的意思恐怕老子自己明白,我們只能儘可能還原他的意思。

我希望我們老祖宗國學的智慧儘量能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所以將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和馬克思哲學的“遵守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即新國學思路)。這樣就很容易明白老子的意思了。

無為=踏實遵守客觀規律

無不為≈無所不為≈“為所欲為”=發揮主觀能動性

既然無為要求老實地遵守客觀規律,在遵守客觀規律這個條件下‘做一切都是合理的’,就可以無所不為,無所不為≈為所欲為,可以理解為“充分發揮創造力”

‘道法自然’下的‘無為而無不為’

道家講‘道法自然’,就是尊重客觀規律,道家的無為就是在踏實尊重客觀規律下有所作為,既然已經遵守客觀規律,接下來就要“無不為”,即積極發揮自身能動性,從而實現有為。

天有晝夜,所以我們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是尊重客觀規律,是道家的無為(而晝伏夜出就是妄為)。但是在白天勞作中,我們要“無不為”,積極發揮自己創造力(主觀能動性),只要是勞作做什麼都可以,三教九流士農工商,從事任何職業,積極通過勞動創造價值。

所以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可以理解為“既要尊重規律又充分發揮創造力”

  • 就像我們學習一樣,好好聽老師所傳授知識,從而瞭解世界一些的規律,這是認識和尊重規律,這是無為;同時我們要積極且獨立思考,就是發揮創造力。

  • 比如物理老師講解‘萬有引力定律’,我們老實無為地學習和理解,同時既然‘萬’有引力(任何物體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力),我們可否能發揮創造力窮盡思考(無不為):地月引力、日地引力、日月引力等,也就是無不在思考物體間的引力關係。

  • 同時萬有引力的規律是客觀存在,我們無法摧毀和改變,所以我們要老實去遵守,這就是道家的無為思想。而無不為就是要在尊重客觀規律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也就是利用‘萬有引力’規律實現人類一切合乎規律的要求。如利用科學規律開展火箭衛星、探月和登月工程、火星工程等航天航空工程,去探索無限宇宙的奧秘。

歡迎關注新國學堂,瞭解國學的新知和新用!

新國學融媒體


我們來簡單地梳理一下老子思想的脈絡,就能真正理解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

第一,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認為,道是主宰世界萬物的一切的根本的法則,它不是神,而是一種推動宇宙萬物運行的客觀存在,雖然它無色無味,你感覺不到它,但是它實實在在地主宰著一切,你甚至無法用語言來定義,因為語言是有限的,而道是無限的。

第二,道的運行法則是道法自然。所謂的自然,不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風雲雷電等具體的現象,而是躲在現象背後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事物本來的樣子,他應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你改變不了它,只能順應它,如果你一定要改變,那麼一定會受到自然的道的懲罰。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第三,老子的哲學,其實首先是一種政治哲學,是一種關於治國理政的學問。老子作為周朝的圖書館館長,閱讀了大量了上古的典籍,也看到了統治者以有為的措施,去治理天下所帶來的弊病:剝削嚴重、戰爭頻發、生靈塗炭、精神異化等,所以老子要找到一種美好的治國理政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無為而治。

第四,老子的無為的政治哲學,反映到人生觀和價值觀上,就是清心寡慾清靜無為,過一種減法的生活。

下面,好玩的國學就詳細解讀老子的無為哲學。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為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

老子告訴統治者,應該遵循無為的治國理念。他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認為,無論是大自然界還是社會,管理一個國家,都應該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人民的生活本來是什麼樣,你就要保持這種自然的狀態,不要去幹擾他,去強迫他。

老子認為,社會有一種自我調節的機制,而不是靠外來的力量去改變。統治者採取無為的政策,那麼老百姓就會自我成長自我管理,統治者清心寡慾,老百姓就會走上正確的道路,統治者不去打擾社會生活,老百姓自我發展,就會更富強,統治者減少慾望,老百姓自然民心淳樸。這就是無為的理念。

但老子又擔心統治者誤解了無為的理念,真的變成做吃等死無所事事的懶政,所以老子進一步強調,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要用無為的理念,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

在道德經的第三十七章,老子說的更加清楚,詳解解讀了無為而無不為的理念,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那麼,這是否是矛盾的呢?無為如何才能無所不為,如何才能做成一切的事情呢?

這就涉及到我們上面所說的道法自然的理念。也就是說,無為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你要順應自然規律、順應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人的精神成長的發展規律,去管理國家,才能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

所以,老子認為,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過一種減法的生活,這樣才是自然而然的規律。老子明確告訴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總之,"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好玩的國學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知識、經驗、記憶——思想,需要我們日積月累,素養才能越好越高。

認知生命、認識大道,卻需要我們每天減損,減損又減損,以至於無意主觀作為,無意主觀作為卻沒有不可作為的。

爭奪天下永遠不用滋事擾民、滋生事端。等到天下有了擾民的事端,那就不能爭取天下了。

“無為而無不為”是呼應第十五章(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為不盈,故能敝而新成。)、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意欲是要講明“內聖外王”之道。“無為”直指“內聖”——明心見性的覺悟者。“無不為”指“外王”——普度眾生、開啟民智、造福社會的王道。通俗的講就是我們作為“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之一的萬物之靈——“人”,只有融入自然之道(先內聖),才能無所不能(再外王)。我們生命的內裡陰面(心)是一杯“黃河水”,必須要靜、淨、鏡、敬(損之又損),所有的“貪嗔痴慢疑”都沉澱靜止,直至這杯水清澈無比(無為)時,才能洞察真正的人性和世界,懂得什麼是生命?什麼是生活?什麼是時代?什麼是我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生命的外在陽面(思想意識、知識經驗、記憶習慣、行為規範)也是一杯“黃河水”,必須要學習、運動、積累、反思、實踐,直至能夠帶動、裹挾水中所有的泥沙、濁物一起流動奔騰。也就是說,內靜可內聖(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外動可外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內聖方可外王,內靜方可外強。陰陽一體,互為觀照,生生不息。無為才可內聖,內聖了才可無所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