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玉泉觀為什麼被稱為隴上第一名觀?

絲路行紫駝遊


玉泉觀位於天水市北方,所以以前也稱為“城北寺”,因山上有一汪純澈的泉水故而得名“玉泉觀”。它始建於唐代,經元、明、清幾十次擴建重修,整個建築依山而建,佔地四萬餘平方,廟宇達九十餘座,玉泉觀歷來是天水地區的道教勝地,更享向“隴上第一名觀”的美譽!




群群5935


玉泉觀位於天水市北,故古時又被稱為“城北寺”。後因山上一汪純澈甘甜的泉水而得名“玉泉觀”。玉泉觀坐落在天靖山腳下,屬道教宮觀,唐宋年間便現雛形,元朝時經大肆興修,明清時期又有所修繕,才有了今日這般模樣,佔地四萬餘平方米,廟宇宮觀達九十餘座,迄今已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可見一斑。玉泉觀歷來就是天水地區的道教勝地,更享有“隴上名觀”的美譽。

依山而建的玉泉觀極具立體感,整體格局順著山勢逐漸拔高。中軸線自下而上,有山門,遇仙橋,通仙橋,青龍殿,白虎殿,人間天上坊,玉泉閣,第一山牌坊,三清殿。不同的宮觀建築亭臺長廊極具歷史氣息,層次分明。而周圍山間蔥鬱茂密的樹林和爬滿整面牆的藤蔓植物,映襯著飛簷碧瓦和斑駁的石牆,時而走過的道人,目之所及盡是山間的清幽靜謐。在此環境之下,千年玉泉觀靜默安然顯得尤具靈性,拾階而上不禁讓人平心靜氣,仿若一個個虔誠的朝觀者。尤其是近距離目睹道觀之中的一尊尊佛像時,關於玉泉觀的神話傳說更是令人嚮往。

玉泉觀以泉而得名,在倉聖殿軒庭下,有一八角小亭,亭中有一口小井,這井中的水便是玉泉水。據史書記載這玉泉水有奇效,能夠治癒眼疾,所以又有“明眼泉”一稱,泉水清涼甘甜,十分止渴。一路爬上來,喝上一口玉泉水尤為舒暢。







弄墨舞文


玉泉觀俗稱城北寺,又名崇寧寺,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北天靖山腳下,佔地九萬餘平方米,因有“玉泉”而得名,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大的古建築群落,珍貴的碑石文物,奇特的古樹名木,深厚的文化內涵,清幽的自然環境被譽為“隴上第一名觀”。

玉泉觀現存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重建。觀緊依城垣,順山勢升高,隨山溝、崖壁、臺地而建。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羽化埋葬之地。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這一天,天水市民都要扶老攜幼去位於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的玉泉觀“朝觀”。朝觀也稱“上九會”,相傳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在這一天,登上玉泉觀進香,是天水人覽勝迎春的第一要事。

玉泉觀大約建於唐高宗時期,後經宋元明清幾次毀壞和重修。其中1981年7月起,當地政府籌集款項,組織人力、物力進行全面修復,歷時三年有餘,重修、維修古建築 40座,面積達2100多平方米,是歷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修復。

主要景點為玉皇閣、玉皇殿、玉泉、碑石和古樹等。

玉皇閣玉坐落在1.45米高的臺基上,座北朝南,修建於元代,清代嘉慶、道光、光緒年間三次重修,規模宏偉雕刻精細。

玉皇殿緊依閣後,座北朝南,修建於元代,後在明崇禎年間重修,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築。

玉泉位於倉聖殿軒庭下,有碑記雲:“其山腹出泉,冥然澄寂,祈飲者可愈邦人之疾。樹繞泉亭,簷楹蔽映,如在畫圖。觀因景勝,名曰‘玉泉’”。可知此泉是“玉泉觀”一名的來歷。2000年5月聖水源公司投資重修聖泉,下挖至17.5米深,鑄以水泥圈,水量保持在6米深度。

玉泉觀現存歷代碑石58方,石碣11方,磚雕34方。在眾多的碑石中,尤以元代鐫刻的四面道流碑極為珍貴。

截止到2006年,玉泉觀內有50餘株古樹,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10餘株,300年以上的23株,百年以上的有10餘株。以側柏、國槐、皂角樹三類為主。是天水市市範圍內古樹密度最大、平均樹齡最高的景區景點。特別是觀內一株生長在神仙洞南側崖邊的“辮柏”更被稱譽為“中華一絕”。玉泉觀內古樹大多生長在懸崖體上,達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綜上所述,玉泉觀作為國家AAAA景區,建築宏偉,文物眾多,景點密佈,尤其是“上九會”活動已經深深影響到老百姓生活,在當地人民心中地位已無可替代,因此被稱為隴上第一名觀。








冀南外地客遊中國


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頫草書四帖,上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質樸豪放,觀者無不為之而讚歎。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閒,熱鬧非凡,組成一幅喜氣洋洋的風情民圖。

玉泉觀歷來以宏大的古建築群著稱隴上。整個建築依山而建,沿山腳而上,逶迤半山,建築佈局以道教規制分佈。在縱貫南北的中軸線上坐落著宏偉的玉皇殿、三清殿等七座建築。在觀東、西、南的崗巒、土埠、山坳裡坐落著規模較大的祭祠、廟堂、泉亭和碑廊等。在現存的90餘座大小建築中,明代建築5座,清代建築61座。其中建於晚清時期的周、託公祠十分精美,是由兩大院落16座建築構成,屋面採用了歇山、懸山、硬山、勾連搭等不同屋面頂式,樑架用材碩大,木構件上有鏤雕、浮雕,其建築規模和建築風格的完整性為國內罕見。


生如夏花的異想世界


都說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卻不知隴上也有好風光;渭河秋水秦嶺春花,既有秀麗又見雄壯。大地灣裡孕育文明,麥積石窟千年輝煌。我的家鄉,天水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關於古城天水,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相傳漢武帝元鼎三年的一天,在如今天水市南面,突然地顯紅光,雷電交加,大地持續震動,地面裂開一道大縫,天河之水注入其間,遂成一湖。由於湖水水位穩定,水質純淨,甘冽醇厚,當地居民稱為天水井。後來,漢武帝下旨在上邽湖邊,築起一座城池,起名“天水郡”。《水經注》上說:“上邦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龍出,風雨隨之,故漢武帝改為天水郡。”這就是“天河注水”傳說的來歷。天不還有一個秀麗的名子,“隴上小江南”。天水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又稱“龍城”。秦屬隴西郡,漢置天水郡,三國設秦州,漢武帝時定名“天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被國務院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天水既有北國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麗,夏無酷暑,冬無嚴寒,被稱為“隴上小江南”。秀麗的天水喲,生我養我的故鄉,我歡樂的童年,那金色的時光,伴著古城秀麗的風光,永永遠遠刻在我的心上。天水還是一個旅遊名城。著名的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有“東方雕塑館”的美稱。位於武山縣的水簾洞,景色怡人;修造於北魏的甘谷大像山,巍峨壯觀,山上寧靜安祥的大佛被稱為懸崖大象。此外,聞名海內外的“人祖”伏羲廟,以觀內“清意在山塵不容”的“玉泉”著稱的玉泉觀,被詩人杜甫題詠為“山頭南郭寺,水號北流泉”的南郭寺……這都是令人留連忘返的名勝古蹟。





花兒旅途


天水古為“邽縣”。邽縣,原本是邽戎地,在今甘肅天水市。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縣,後改為上邽縣。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時,上邽是隴西郡中一縣。漢武帝時,置天水郡,上邽是其中一縣,區劃是今天水市區西南。

天水郡稱呼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於“天河注水”的美麗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區人煙稠密,屋宇毗連,“山水靈秀,林木密茂”。秦末漢初,長期的征戰加上乾旱,上邽城民不聊生。一天夜裡,忽然狂風呼嘯, 雷電交加,一道金光閃耀,地上現出紅光。頓時,大地連續震動,在轟隆隆巨響聲中,裂開一條大縫。 只見天上河水傾瀉而下,注入裂開的大縫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穩定,水質純淨, 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人說這湖與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後來,這個傳說被漢武帝聽到了,他就給上邽北城的湖旁新設的這個郡,起名“天水郡”。從此,有了“天水”之名 。







傳說77071669


玉泉觀位於天水市北方,所以以前也稱為“城北寺”,因山上有一汪純澈的泉水故而得名“玉泉觀”。它始建於唐代,經元、明、清幾十次擴建重修,整個建築依山而建,佔地四萬餘平方,廟宇達九十餘座,玉泉觀歷來是天水地區的道教勝地,更享向“隴上第一名觀”的美譽!

玉泉觀現存的九十餘座廟宇中,明代建築五座,清代建築六十一座,其建築規模和建築風格的完整性國內罕見。亭臺殿閣獨具特色,是觀光問道的理想旅遊勝地。

玉泉觀整體格局順著山勢逐漸拔高,有山門、遇仙橋、通仙橋、青龍殿、白虎殿、人間天上坊、玉泉閣、第一山牌坊、三清殿!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傳聞蘆、粱、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的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帖,筆法蒼勁圓渾,質樸豪放。每年陰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周邊很多人去,特別熱鬧。隴上第一名觀,值得一遊!








阿華越南遊記


給大家介紹一下玉泉觀,位於天水市城北,因有元代“玉泉”而得名。它始建於唐代,但經元、明、清三十餘次擴建重修,整個建築依山而建,沿山腳而上,逶迤半山,建築佈局以道教規制分佈。在縱貫南北的中軸線上坐落著宏偉的玉皇殿、三清殿等七座建築。在觀東、西、南的崗巒、土埠、山坳裡坐落著規模較大的祭祠、廟堂、泉亭和碑廊等。在現存的90餘座大小建築中,明代建築5座,清代建築61座。建於晚清時期的周、託公祠十分精美漂亮,是由兩大院落16座建築構成,屋面採用了歇山、懸山、硬山、勾連搭等不同屋面頂式,樑架用材碩大,木構件上有鏤雕、浮雕,其建築規模和建築風格的完整性為國內罕見。被譽為“隴東南第一名觀”,曲徑幽道縈迴,線路眾多,亭臺殿閣又獨居特色,是觀光問道的理想旅遊勝地。

而且玉泉觀內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聽人們說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的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帖,上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質樸豪放,也值得專門一看。每年舊曆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地人稱為“朝觀”,時值春早人閒,特別熱鬧的。



水經注


大家好!遊覽後我覺得:玉泉觀,隴上第一名觀,早在漢代,這裡就是道士活動的理想場所,唐代初期,始建道觀,興盛一時,可惜毀於宋末,元代重建,元明清歷次修繕及擴建,遂這裡可見元明清三代建築群,並伴有千年及數百年側柏,殿宇巍峨,古樹蔥鬱,相映生輝,各得其樂。觀內現存‘’元代四面道流碑‘’,被文物專家譽為‘國寶’,鐫成於元代大德六年,內容為‘’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詞‘’、‘’全真祖宗之圖‘’等與道教全真派有關之事,在國內極為罕見,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還有趙孟頫詩書碑,詩碑共四方,內容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草書唐李白、韋應物,宋王安石等人的五言絕句四首,碑鐫刻於明嘉靖二十九年,為現存趙孟頫書法藝術珍品。碑廊中還有古碑數塊,只是字跡已漫漶不清,常人無法辯識。道教乃中國本土本源宗教,生於斯長於斯,道教名山不勝枚舉,得道真人也屢有記載,玉泉觀也不乏這樣的傳奇故事,真假不論,在羲皇故里,清風朗日,登山訪道,暢遊秀林美壑,樹幽心靜,不知人間天上,不亦快哉。


絲路行紫駝遊


我是湘村大寶,很高興為您回答問題。

相傳為蘆、梁、馬三位真人坐化埋葬之處。據《直隸秦州志》載:“蘆真人,為漢代鐵馬大仙,曾與成紀令觀燈廣陵,飛騰俄頃,今玉泉觀有仙室遺蹟。梁志通,山西介休人,號達元子,至元丙子慕道來秦,功成終玉泉觀。未移時,在長安灞橋與合客傳鑰寄徒,旬日,使至,乃知其脫化留跡也,詔封煙霞無為真人。馬真人,清代平涼人,號一元道人,自幼出家,順治十年至玉泉觀募化施湯,一日與道友蒲進士辭遂化去。”現神仙洞崖上,翠柏蔽日,盛暑也覺清涼爽人。尤其崖頂露根古柏,根露交織如髮辮,俗稱辮柏,實為玉泉觀一奇觀。

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頌草書碑四幢,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流暢明麗,質樸豪放,墨色溫潤,觀者無不為此珍品而讚歎。碑旁還有明嘉靖庚戌按劉侖所鐫:“趙松雪書早歲法王右軍,後感管夫人言,乃自成一家,而風格不群膾炙人人者,亦不在右軍下,其傳盛於大江南北。

玉泉觀張三丰真跡張三丰 (1248--?)名全一,字君寶,號三豐。遼寧懿州(今遼寧阜新縣)人。為武當內家奉為祖師,並創立了太極拳法。此匾現懸與天水玉泉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