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国百年,魂断帝京”——浅谈于谦之死及其背后的明朝弊病

前言

正统十四年(1449年),年少气盛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此战过后,明英宗被俘,黄河以北的精锐之师近乎全军覆没,仅剩不到十万的老弱士卒。此刻的明朝,举国惶恐,无论是官员还是商贾农户,都想着法子逃离北京城,远离这是非之地,因为在他们看来,大明王朝距离亡国,已经不远了。

就在所有人筹划着逃离北京的时候,于谦主动站了出来。他怒斥主张南迁的群臣,选择固守北京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北京保卫战轰轰烈烈地打响了。经过数日对决,瓦刺军大败,最终被迫退出塞外,大明江山转危为安。拯救大明江山后,于谦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他一如以往地恪守本分,尽朝臣职责,在兢兢业业八年后,却在公元1457年于崇文门外斩首示众!

<strong>于谦这位忠正之臣,是如何恪守朝纲的呢?他为明朝续国两百年,为何最终又魂断帝京呢?于谦之死的背后,又透露出了明朝的哪些弊端呢?


“续国百年,魂断帝京”——浅谈于谦之死及其背后的明朝弊病

于谦影视形象


于谦的仕途:惠国利民,朝臣表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驾崩,举国大丧。同年,在浙江杭州府,一颗未来的政治新星正冉冉升起,他就是于谦。于谦自幼读书刻苦,志存高远,且非常敬仰文天祥的气节。在他自身的努力下,永乐十九年(1421年),24岁的于谦高中进士,正式踏入属于他的仕途之路。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汉王朱高煦趁势起兵谋反,意欲贪图帝位,于谦此时以御史身份跟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他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在汉王朱高煦归降时,数落出他的种种罪行。于谦也没有辜负明宣宗朱瞻基的期望,在朱高煦归降时,于谦上前怒斥,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反观汉王朱高煦,在于谦的凌厉攻势下,竟不敢抬头,只敢趴在地上不断发抖,称罪该万死。这件事情,也被如实记载在<strong>《明史》中,“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


“续国百年,魂断帝京”——浅谈于谦之死及其背后的明朝弊病

朱瞻基影视形象


明宣宗见此情形,大喜过望,当场就下诏令,命于谦巡按江西,平反数百起冤狱。于谦在这件事情上做的很好,也让明宣宗明白了于谦是个可以委以重任的人,于是在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需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时,明宣宗亲自写上于谦的名字,将其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两地。

于谦到任后,发现山西情况不容乐观。当地赋税沉重,又有旱灾蝗虫等自然灾害侵袭,百姓民不聊生。于是于谦立即实行轻税养民政策,不仅打击了在晋勋贵兼并农田的现象,又减免了土豪乡绅转嫁到百姓身上的赋税,使得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宣德七年(1432),山西太原府、平阳府、汾州等地又遭霜灾,致使当地粮食颗粒无收,于谦便上奏朝廷,请求免除赋税,并开仓放粮,结果朝廷同意,此后于谦便巡抚三晋。

时至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时,对于谦奏请的事情,总是及时批准回复。后来三杨去世,宦官王振开始作威作福,执掌朝政。就在百官争相进献财宝给王振时,唯有于谦从不带任何礼物,朝中有大臣劝他,于谦洒然一笑,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strong>《入京》: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续国百年,魂断帝京”——浅谈于谦之死及其背后的明朝弊病

朱祁镇影视形象


王振虽明面不满,但并没有当场为难于谦,而是暗地命令通政使李锡诬陷于谦,使得于谦被判死刑。百姓们听说此事,万民请愿,并联名上书,王振担心民心震荡,被迫释放于谦,不过仍借此机会将于谦降为大理寺少卿。结果没想到,山西河南等地的官吏和百姓纷纷在宫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甚至于不少藩王也进言请求,于是于谦再次任巡抚,直到正统十三年时,于谦被召回京城,任兵部左侍郎。

没曾想这次任职,却将大明朝将倾之颓势给逆转了。

于谦高光时刻:挽救将倾之国

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也先举兵来犯,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率领大明精锐亲征瓦刺,结果在土木堡时遭遇惨败,明英宗被俘,大明朝堂惊慌一片。腐儒徐有贞更以星象玄学为名,提出迁都南京,结果被于谦厉声拒绝。


“续国百年,魂断帝京”——浅谈于谦之死及其背后的明朝弊病

于谦影视形象


<strong>明史记载:“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动便大事去矣。难道不见宋朝南渡的故事吗?于谦的正义发声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等官员的支持,于是负责监国的郕王认可了于谦的说法,决定在北京防守瓦刺军。

当时北京最有战斗力的军队都已经在土木堡之变中折损,对于瓦刺军,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于谦很冷静,他请求郕王调集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抵御瓦刺军。在人心稍微安定后,于谦就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防御。

除此之外,国不可一日无君,为江山社稷着想,于谦请求皇太后立郕王为帝,最终郕王成功称帝,为明代宗朱祁钰。之后,也先挟持着明英宗朱祁镇大破紫荆关,直奔北京而来。武将石亨建议收兵固守,于谦反对,并亲自督战,于九门迎敌。反观也先部队,无论是用明英宗作为要挟,还是强行攻打,最终都没有讨到任何好处,反而惨败而归。


“续国百年,魂断帝京”——浅谈于谦之死及其背后的明朝弊病

朱祁钰影视形象


而于谦也不负众望,成功保卫住了北京,成为了明代宗的朝中栋梁。在明英宗朱祁镇流放在外的日子里,于谦一直恪尽职守,直到一年后于谦见时机成熟,说服明代宗朱祁钰先后派遣李实、杨善前往瓦刺,最终迎回了已为太上皇的朱祁镇。

朱祁镇虽被迎回,但明代宗朱祁钰却将他幽禁起来,而于谦在明代宗执政的期间,依旧恪尽职守,做好了自己身为兵部尚书的职责。

续国百年,魂断帝京

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立马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辟,史称“夺门之变”。等到朱祁镇恢复帝位后,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立刻就被逮捕入狱。之后,石亨等人更以谋反罪名上疏明英宗朱祁镇,结果朱祁镇略显犹豫,此刻徐有贞立马又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就这样,曾为大明朝续国两百年之久的于谦,就在他曾拼死保卫的北京城前,在崇文门外,接受了他最后的结局,斩立决!


“续国百年,魂断帝京”——浅谈于谦之死及其背后的明朝弊病

于谦影视形象


于谦之死背后的明朝弊病

于谦有功于社稷,但最终却因被诬谋反而被处决,究根结底,是由于明朝政治生态的弊病所致。

纵观明朝数位皇帝,肆意杀害大臣之事时有发生,昨日的宠臣,今夕就可能变成罪臣,因此,<strong>明史是这样记载官员的:“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大意是说官员们每次上朝,都会跟妻子儿女诀别,如果到日暮时相安无事,便感到庆幸,因为又活过了一天。由此可见,明朝皇帝对大臣生杀予夺的随意性。

其次,<strong>在《明通鉴》中有过这样的记载,“谦以定社稷功,为举朝所嫉”。大意就是说于谦才能出众,被朝中妒忌。再加上于谦铁面无私,又得到明代宗的器重,所以明朝文官集团对于谦恨之入骨,因为有于谦在,他们就很难有出头之日。这种忠正之风一旦盛行,就会阻挡很多人的上升道路,此外,北京保卫战后,很多提倡迁都的文官都处于不忠不孝的地位,始终被于谦压一头,如今太上皇复辟,他们终于找到机会,自然对于谦会不惜余力地打击甚至是抹杀。

最后才是明英宗为了证明自己复辟的合法性,为了让天下人看见代宗党的下场,为了让天下人知道夺门之变是正义之举,因此,才不得不杀害于谦。

于谦之死,并非单独的某一因素所致,而是在各方面不同势力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最终结果。


“续国百年,魂断帝京”——浅谈于谦之死及其背后的明朝弊病

于谦影视形象


结语

于谦一生,忠于江山和社稷,在明英宗被俘后,他力挺明代宗即位,整顿朝政,为明朝续国近两百年,在当夺门之变发生时,于谦本来也是清楚的,因为《国榷》曾记载,“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变,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时景帝瞽废,设上变,事未必即下,须便宜制之,少有举动,则石亨一李多祚,而上皇不复自由矣。危哉此一瞬也!”

大意就是说于谦最留心兵事,而且爪牙遍布四方,掌握北京兵权,只要他想的话,即便是石亨等人将明英宗从南宫解救出来,他也能够以明代宗未死为理由,以以清君侧名义,彻底清理明英宗,可这样的结果就只能是玉石俱焚,江山不保,朝局动荡。于谦是忠正之臣,所以他选择了自我牺牲。于谦,纵死无悔,正如他在《石灰吟》所说:<strong>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