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那些蒙味浓厚的乡村名字

说到张北的历史文化,最具特点最有影响力的要数蒙元游牧文化了。从4000年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到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大军在野狐岭打败金兵,此后张北即为蒙古势力范围。 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建立蒙元封建王朝后,统治势力覆盖了张北。元武宗时,在馒头营北面的白城子一带建立行宫,修筑新城,取名中都,与大都、上都并称。元代帝后王公来往于大都与上都之间,必经中都。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张北镇始称兴和城后,城内更是蒙人游牧胜地。明初,明将蓝玉进战兴和,至此张北划为明朝疆域版图。此后张北作为战略要地多次被元、明两朝所争夺。

张北自古就是蒙汉的文化交融地,游牧业相对比较发达,蒙元统治时期蒙民较长时间在域内游牧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遗留下很多有蒙元民族特点的文化,尤其是一些以蒙语命名和一些与蒙古文化相关的村落名称在这里非常多见。

在张北县境内有上千个村庄,除了大部分为汉语村名外,以蒙古语命名的村名最多,也彰显了蒙古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事实。


张北那些蒙味浓厚的乡村名字

在张北县境内具有蒙古民族味道的村落名称大致分为四类。


第一种:蒙古人首次居住,蒙民北徙后汉人迁徙来这里定居、聚集,以原来居住蒙人的名字命名的村落。

班青村,在1870年左右,有蒙古族人班青最先来此居住游牧,后来来此聚集的蒙古族人越来越多,村落也渐渐发展壮大。当时的蒙古人把现在的班青村称其为班青囫囵,在蒙语中的意思是班青的院落或者班青的围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就把囫囵这两个字去掉了,由此而得名为班青村。

阿不太沟村,在东汉时代,蒙古族人开始在张北县阿不太沟村一代游牧居住,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原名“阿布太、阿布亥”蒙语意为“小姐”,传说很早以前有位王爷的女儿被此沟洪水冲走,故取名“阿布亥”沟,到了元代有蒙民长住该地叫哈不太沟,后来渐渐叫成了阿不太沟,相沿成习。明朝蒙民向北迁徙,汉族人进驻垦荒居住,逐渐形成现在的村落。

馒头营村,馒头营行政村是馒头营乡政府所在地。在清朝道光年间,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是游牧民族理想的天然牧场。有一天,一位名叫馒头扎嘎的蒙古贵族出游途径这个地方,发现了这里的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牧场。出游结束回到家的馒头扎嘎对这个地方一直念念不忘,于是在次年的春天举家迁到了这个地方,开始了轮牧生活。由于这里水草肥美,牲畜短时间内大量增加,馒头扎嘎在周边地区招募了许多当地的农民帮助生产,馒头扎嘎为人豪爽、待人友善,许多帮工就安家在此地,逐渐形成了一个聚居地。由于此处是馒头扎嘎建立的轮牧营盘,所以取名为“馒头营”。

少道尼村,在清朝时期,蒙古族牧民冰霸(小名少道尼)首居此地,还盖了一座寺庙名为阿拉庙。清朝光绪年间,外地人不断涌入坝上垦荒,蒙汉杂居,因为少道尼在这里首居所以取村名为“少道尼”

满克图村是公元1880年左右,蒙人满克图首居,汉人聚居后仍称满克图村;胡达赖村是公元1881年,蒙人胡达赖首居,汉人聚居后仍称胡达赖村;安板营村是公元1912年,蒙人安班首居,汉人聚居后仍称安板营村;苏计淖村是公元1913年,蒙人苏计首居淖边,汉人聚居后仍称苏计淖村。


张北那些蒙味浓厚的乡村名字

其实在张北地区蒙民北迁,主要是在清朝中后期。在整个清代,蒙古人的越旗流动从未间断过。尤其是喀喇沁等南部蒙古人的北迁(又称北上)活动更为活跃。这些南部蒙古人的北迁活动,对整个东部内蒙古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张北地区作为蒙古族活动的边缘地带,像这样重要的北迁活动必定会对张北境内的蒙民造成影响,随着蒙民的北迁,汉人涌入坝上垦荒定居,逐渐形成了许多以蒙民名字命名而居住着汉人的村落。


第二种:以蒙古语音命名的村落。

蒙古语的发音与汉语发言差别很大,相比之汉语蒙语的发音更显厚重、音调平直。在张北地区,一些以蒙古语命名的村落比一些以汉语命名的村落在发音上就显得比较独特。

南哈拉勿素村,1908年有蒙古的游牧民迁到这个地方居住,因为在这个地方有条河,所以就以河流起村名为哈拉勿素(蒙古语:哈拉为河,勿素为水的意思)。因为村居在”哈拉勿素”河水南面,故称为“南哈拉勿素,在河水的北面还有一个“北哈拉勿素”。

谷力半淖村,谷力半淖行政村,位于二台镇驻地偏西12.5公里处。1881年蒙古族牧民在此居住,因为在附近有三个小淖,所以取村名为“谷力半淖”(谷力半:蒙语为‘三’的意思)。

察老圪其村,察老圪其这个地方在以前有蒙古族牧民游牧,在村子的南面有一个水泉,泉旁放有饮水的水槽,蒙古族牧民称其为“察老圪其”(察老圪其:蒙语为饮马的水槽)。后有人迁居到此逐渐形成村落,取名为“察老格其”。

阿拉不落村,位于单晶河乡驻地西北3公里处,地处山区。该地最初为蒙古族牧民居住,在村子西南的山脚下,有一口旺盛的清泉,水源充足水质甘甜可口,故取名为阿拉不落(蒙语为有泉水的地方)。清朝光绪年间有人来此开地建宅,村名仍沿用“阿拉不落”。

哈叭气村,1680年建村,原名哈叭气,系蒙古族语,意思为狭隘的山口。最早有蒙古族人在此居住,因为地处山谷中间,道路狭窄蒙古人取名为“哈叭气”,后人们称为哈叭气村。

除了以上几个村落外,另外,像老龙不落、哈拉胡同、库金图、板申图、察老勿旗、察汗囫囵、满克图、克拉哈达、满洲不落、爬狐不路、乌兰一直更等村名,均为以蒙古语音命名的村落。


张北那些蒙味浓厚的乡村名字


第三种:是因蒙人盖庙而名的村落。


蒙古人大多信奉喇嘛教,在蒙古人的心目中,喇嘛庙是最尊贵的地方,蒙古人也喜欢盖建寺庙,所以在张北地区有许多以蒙古牧民所建的庙而命名的村落。

1309年一位名叫波罗素的蒙族牧民在现今波罗素村这个地方盖了一座小庙,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波罗素庙”。公元1781年由蒙人波罗活希达捐资扩建“波罗素庙”,九十年前“波罗素庙”附近开始住人立村,遂称波罗素村。

海流图村,据传清康熙十五年间,人们在三台滩发现一种动物旱獭,美丽罕见,皮毛珍贵,蒙语称之为“海流”,“图”蒙古语为“村”的意思。后来,蒙民在这一带修建了一座蒙古庙,命名“海流图庙”,从此,“海流图”沿用为村名。


张北那些蒙味浓厚的乡村名字


第四种:以蒙古喇嘛而命名的村落。

忽必烈在六盘山与年轻的藏族高僧八思巴会晤后,藏传佛教,即喇嘛教便以“御教”的身份,流传于蒙古贵族之间,后来青年男子都向往成为喇嘛,教徒发展的越来越多,所以形成了很多以喇嘛命名的村落。

通喇嘛洼村,清咸丰六年建村,有蒙古族牧民通氏喇嘛来此放牧居住,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取名为“通喇嘛洼”。

喇嘛沟村,北宋建隆元年,蒙古人在此居住,因蒙古族人信奉藏传佛教,而且在这里居住的多为喇嘛,故称“喇嘛沟”。


张北那些蒙味浓厚的乡村名字


除了以上四类与蒙味相关的村名以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比如一些以特定词组命名的村落在咱们张北地区也非常多见,例如:什么囫囵、什么不落、哈拉什么等等。

囫囵,的本意为:整个儿,完整的。“囫囵”二字系由“库仑”二字演化而来,在蒙语中,“囫囵”和“库仑”的意思是用石头圈起的地方,也可以解释为院落或围场。在张北地区以“囫囵”命名的村落很多。例如:马连囫囵、察汗囫囵、石头囫囵、 黄土囫囵村、羊囫囵村、塔拉囫囵、套儿囫囵等等。

关于“囫囵”在老辈人中还有一个传说: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为了尽快吞金灭宋,于是指派手下的大将木华黎为岭南国国王,并令他率领十万精兵南下攻打金国。当时的坝上地区正处于蒙金的交界处,当木华黎带兵途径大囫囵村时,感觉此地的山水特别亲切,甚至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命大军在此休息。利用休息的时间,木华黎仔细看了这里的风光山色,发现这里的山很像老家和林的不儿罕山,这里的河特别像蒙古族的斡难河。想到这木华黎不仅感叹道:“此乃坝上之大囫囵也。”由于在他乡异地观赏到了家乡的风光,他十分高兴,因此军事上才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在离开大囫囵村之后,就组织指挥了闻名于世的“野狐岭大战”,创下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以十万兵马将金国的四十万人马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并直逼金国首都燕京,此后金国一蹶不振,不久即告亡国。“野狐岭大战”之后,随着蒙古势力的逐渐南延,坝上以“囫囵”二字命名的村庄越来越多。


张北那些蒙味浓厚的乡村名字


不落,汉语解释为:不掉入;不坠入。在蒙语中,不落是“泉水”的意思。一些以不落命名的村落大多都与泉水有关。比如:白银不落:因西山有一条水泉流入村中,所以蒙民起村名为白银不落。老龙不落:因村子旁边有几眼水泉,故名“老龙不落”,蒙语意为吉庆的泉水。爬狐不落:相传,蒙古族牧民到此找牧场,看到一个水泉,便在此做场,后形成村落,起名为爬狐不落。


哈拉,在蒙语中哈拉是“河”的意思。蒙古民族自古以河而居,所以在张北地区也有很多以“哈拉”命名的村落。例如:南哈拉勿素村、北哈拉勿素村、哈拉沟、哈拉胡洞村、哈拉更台村等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作为一个蒙、汉文化交融汇集的地方,张北能有这么多有蒙古族味道的村名也就不难理解了。地名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存在的本身就体现着它自身的价值。相信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村落名称一定会随着时间延续下去。

作为一个张北人,你有没有在一些不经意的瞬间,因别人口中一个特别的村名而勾起你的兴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