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场败仗会抹杀一个人一生的功绩”,于禁为什么会选择投降关羽?

维伟only_vi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于禁投降关羽,并不仅仅是贪生怕死,更多是为部下考虑。

当时于禁和庞德的3万大军,去救援樊城。然而,汉水暴涨,形成大洪水,将于禁、庞德大军全部淹没。

当时这3万人马被迫分散逃到地势较高的地方,被割裂成无数小股,无退路、无粮食、无救兵,必败无疑。

当时关羽派主力乘坐小船,挨个清剿。

在于禁看来,作战已经不可能了。关羽就算不进攻,围着你几天,这几万人马就要活活饿死。

如果不投降死撑,于禁的大军最终一个也别想活,而且死的还毫无意义。

于禁自己想要逃走,当然是不困难,随便坐小船跑掉就是了。

但是,他逃走以后,部下又怎么办?

没有人统一投降,说不定关羽就挨个将曹军全部杀光。

这种事,关羽做得出。

于禁投降,主要还是为了在已经无法战斗情况下,保存部下的性命,无奈之举。

所以,于禁的投降不同于普通的投敌,情有可原。

然而,庞德的死战,就属于蛮干而已。

而且,最终庞德还是乘坐小船逃走,只是没有成功被关羽军队打翻了船生擒。

表面上庞德很有骨气。但如果庞德是主帅,他先开始逞一时之勇,不顾部下死活,随后有自己逃走,这才是冷血无情的行为。

为什么庞德和于禁有差距?

主要于禁一直是曹军重臣,爱兵如子,这些部队中很多也是他的嫡系。

庞德则是半路出家的将领,到张鲁投降才归属曹操,在曹军没有根基,对曹军士兵也没感情。

其实,于禁才是真正的伟大。


萨沙


“五子良将”之一的名将于禁征战一生,屡有战功。由于他公私分明、治军严整,被曹操称赞“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水淹七军前的于禁,被曹操赞为“虽古名将,何以加之”。良将风范,令人敬服。

可是,樊城外的这场战役,却彻底让这位“古之名将”名誉扫地,贻笑千年。

这是为何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于禁噩梦般的两年。

简要回顾“水淹七军”

关于关羽“水淹七军”的胜利,说法都很简单。八月时汉水猛涨,于禁军被淹,关羽以水军来攻,于禁等被迫投降。“羽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只有庞德,在堤上引军力战,“箭无虚发”,从平旦打到日过中,箭射完了就短兵相接。一直到大水淹过堤,手下纷纷投降,庞德才决定坐船去曹仁营。在浪把船掀翻后,被关羽军擒获。

面对关羽的招降,庞德大骂刘备庸才,说自己“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被关羽杀。

此战中,庞德英勇忠心,令人感佩。也让于禁的投资,显得不可被接受。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于禁确实降敌了,这点没得洗。

于禁是阵上“穷迫”,率众而降。他有可能并非贪生怕死,只是在军队失去抵抗力的情况下,为保全部众,不做无谓牺牲而投降。但是,关于于禁投降这个事实,实在赖不过去。

若是于禁不降,只是被囚禁,曹操何必感叹“于禁从我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呢?”

2、于禁指挥上的责任未受苛责

关于于禁在此战中的指挥责任,历来都未多加苛责。

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久咎--《魏书》
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司马懿

虽然我个人一直觉得行军扎营,主将的基本责任。八月份,汉水暴涨并不算“六月飞雪”,于禁有责任。但是,毕竟论起这些事来,司马懿还是专业多了,我不敢妄言。

也请各位朋友,对于禁在此战中指挥上的责任,指教一下。

因此,于禁在此战中,主要问题不是出在“败”上,而是出在“降”上。

苟活两年,充满屈辱

降敌后的于禁,被囚于江陵。

看来,俘虏实在太多了,关羽实在不放心,只能把于禁先控制起来。

在吕蒙袭取冮陵后,于禁又被孙权所获。

在江东期间,于禁遭到了虞翻的多次羞辱。

孙权想见于禁,看到孙权和于禁并排而行,虞翻大骂:你这个降俘,有什么脸和主公并排?”挥起鞭子就要抽他。

宴会上,于禁听到音乐伤感流泪。虞翻又大骂于禁:不要脸的人,装什么可怜?

投降换来的,只是屈辱地多活两年


221年,孙权让人送于禁回魏。虞翻建议:这种人回到魏国也不会被重用了,我们干脆杀了他算了,让人看看对主公不忠的人,是什么下场!

离开魏国仅仅两年,回到时,于禁已经胡子、头发“悉白如雪”了。这是多么屈辱的两年呀!

屈辱中死去

回到魏,只是屈辱的开始。

曹丕听说东吴虞翻羞辱于禁,连说要虚位以待,重用此人。

随后,又要派刚回来的于禁“出使东吴”。一个武将,出使个鸟,无非是羞辱他。

随后,让于禁出使前,拜一下曹操墓。于禁到时,看到壁画:关羽得意洋洋,庞德威武而立,于禁跪地求饶。

于禁羞愧而死。

于禁,刀光剑影几十年,死人堆里出来的人物。贪生怕死的人,恐怕做不到这些。

我愿意相信,一个能在沙场奋战一生的人,不会是个贪生怕死之徒。


当他面临部队已被淹,无力战守时,没有像庞德一样奋战到底,而是选择投降。

也许,那一刻,他来不及想太多,只是不想让失去战力的部队无谓牺牲吧!

这一点,或许与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的方先觉将军类似吧。

这样的人,青史未必愿轻饶,但总让人为之感到一丝可怜。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于禁投降成了一生的污点,最终被曹丕羞辱而死。而相比下的关羽,投降曹操却成了忠义的代表,世代传颂。

怎么搞得?

因为于禁投降关羽和关羽投降曹操不太一样。

从地位来看

关羽是主下之臣,曹操是臣上之主,于禁的投降明显比关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从局势来看

曹操当时并没有那么极大的野心,曹刘之间还有的商量,毕竟曹操北面还有个袁绍。而襄樊之战中,曹、刘处于全面对立的局面,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所以看出来于禁比关羽要不坚决的多。

从情感上看

关羽和于禁分别为双方的元老。关羽投降时,应该推测刘备生死不明,“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三国志》)。此时不知道曹操是如何游说的,关羽就降了。而曹操在襄樊之战中还健在,派于禁当救火队员,没想到于禁却引火烧身。

于禁在五子良将列传中和其他将领做了比较,他最为老成持重,我想这是关键。性格决定命运。老成持重的人往往劣于变化,复杂局面无法得心应手,如果用张郃来代替于禁,情况应该会好一些。

曹操用人犯了错误,既使自己几乎陷入绝境,也间接的曝光元老将军的底线。于禁不缺乏忠诚,但是他更珍惜性命。


泊图泊途


唉,于禁真的是晚节不保的将领。

在讨伐张绣的战争,曹操宛城遇难,全军慌作一团,唯独于禁引军缓缓稳住阵脚,凝聚了败兵,使得曹操称之为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于禁在曹操军中虽然不及曹洪、曹仁、夏侯兄弟,甚者许诸那么出类拔萃,但也算得是曹军的中流砥柱之辈,前锋行军和断后将军都非他莫属,可见曹操对其器重。

要晓得,前锋和断后是啥玩意,一是立威,二是依靠。

足以证明于禁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如果说其比张辽的分量还重,也是应当。

奈何啊,所有的信赖就失去在那一场水淹七军。

胜败乃兵家常事。

没关系,输赢真的不重要,重点是赢要赢得漂亮,输也需要输得轰轰烈烈。

可惜,水淹七军的忠义之名,曹军的败绩成就的名将是庞德,毁掉的是于禁。

庞德抬棺上阵,舆论大好,输了的时候大骂关羽不止,被关羽给砍了,结果舍弃肉身成就名声。

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曹军的尸骨成就了庞德名气。

只能说代价不菲。

于禁却一开始就是败仗的始作俑者,这还不算,至少也学习一下庞德,豁出命来挽救名声。

没有,他乞饶了。

顿时与曹操心目中的于禁完全不一样,与世人所知的于禁不一样。

开始是英雄名将的故事,后来却成了千古笑话,这可是比打败仗还惨的事。

曹操大军的万千尸骨加码了于禁的名气更是衬托了庞德的忠义。

也许吧,于禁不甘心死去,但他即便如此活着却比死了还难受,因为一生打造的名将故事全毁了。

人们或许不太了解他的过去,但会永远记住和传颂水淹七军中的那个可笑的丑角,于禁。

应该是活糊涂了,为了苟延残喘而毁掉自已的一生努力成果。


鸿哥iouyh福小铺


可以提供给于禁的选择并不多,或许只有那一个!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这是有关公元219年襄樊之战前期过程的记载,可以说这一战于禁遇到了军事生涯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尽管他统率着七军,但他的对手不仅仅是关羽的荆州兵团,更要与老天爷进行一次对抗,但在自然灾害面前,措手不及的人类还是无法抵御的。



面对着连日的大雨和深达数丈的大水,显然于禁的大营变成了一个大型深水池塘,数万人不可能站在水里,只能向高地进行转移,但可以想象在匆忙转移和逃命的过程中,军队所携带的辎重战马甚至铠甲很难随身携带,冲到高地上的曹军恐怕还未与蜀汉的军队遭遇,就已经提前丧失了战斗力,史书当中并没有交代接下来详细发生的细节,但至少我们可以推断,几万人的大军不可能拥挤在一个高地上,他们很可能会向几十个山头进行转移,在大雨和大水的阻挡下又来不及携带武器装备,最后滞留在各个高地上的曹军,缺武器缺铠甲,甚至可能连帐篷和铺盖都没有,又在连续不停的大雨之下,这样的军队在这一时刻已然成为了难民,面对着有备而来的关羽,他们实际上已经别无选择。

选择坚守不让蜀汉军队接近高地?没粮食没帐篷没铺盖,关羽光是围着各个山头就足可以在几天之内让各个高地上的曹军饿死冻死。



放关羽的军队登上高地与之展开肉搏?在武器装备大量丢失的情况下,饥寒交迫的曹军与吃饱喝足的蜀军打对攻,只会被杀的片甲不留!

想方设法涉水冲出重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曹军面前,上哪找船去?偶然碰到几条船带着少数人离开也许还可能,几万人的军队需要成百上千艘船只来运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之下,上哪去找?

所以于禁只能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降!也许有人要问难道他不能学学庞德吗?别忘了他是主帅,而庞德只是部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考虑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于禁也许要考虑数万官兵的人身安全,而庞德的身份注定他不用在乎胜败,只需要在关羽面前保持一个军人的血性,无论是胜是败是生是死,他都不会被追究责任。



事实上把所有战败的责任都推到于禁身上,对他来说恐怕有些冤枉,从这一战来说他前来的目的是为了协助曹仁保卫樊城,作为这里的东道主,更作为常年驻扎荆州区域的主将,曹仁没理由不知道七月份会形成暴雨,更会清楚樊城外围的低洼地段会变成水塘,但毫不知情的于禁竟然在这个时间节点第一时间就选择驻扎在了这块绝地上,着实让人难以理解,常年守卫着樊城与襄阳之间的汉水防线,按理来说,曹仁应该在这条汉水上有一支规模相对不错的水军,然而在整个襄樊之战中,这支军队连出现的影子都没有,也一直让后人无法理解,也许在襄樊之战前,这支水上部队已经被关羽的水军摧毁。

大概在最后时刻,于禁也是考虑到自己情报不全,曹仁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提醒,加上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因素,在人算不如天算的情况下,选择投降应该也可以得到曹操的理解,只可惜,在他被放回的时候,曹操早已经病亡,继承王位正想着不断从地方收回权力的曹丕,自然也不会让为高权重的于禁重新掌握权力,授予虚衔顺便再加以讽刺,也成了必然的选择!


辽宁资深球迷


这个问题,我始终坚持两点,第一,三国时期投降很正常;第二,于禁真的未必就投降了。


先说第一个,三国时期,投降是相当常见的一件事,关羽本人不也投降过曹操吗?就以曹操麾下名将来说,张辽曾属吕布、张郃曾属袁绍、徐晃曾属杨奉、文聘曾属刘表、庞德曾属马超。全都是降将。别人的武将可以投降曹操,一样的,曹操的武将也可以投降别人。当然,于禁被诟病的是跟曹操时间最久且身居高位还要投降,但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很大区别。贪生怕死也是人之常情,看着庞德死在面前,于禁一时害怕而投降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


但是,我还是要强调第二点,于禁未必就真的投降了。我们查阅各种史料,对于襄樊之战关羽水淹七军,记载都是类似“擒于禁、斩庞德”。说的是“擒于禁”,而非“降于禁”。而且于禁此后也没有帮关羽带兵,何以见得就是投降了呢?会觉得于禁投降了,无外乎就是因为庞德死了而于禁没有死。但是于禁死不死其实并不取决于于禁本人,而是取决于关羽。关羽还是很有理由在于禁不投降的情况下也不杀他的。


一、关羽可能与于禁有旧交。关羽曾在曹操麾下效力,期间与张辽、徐晃等关系密切。徐晃后来救援襄樊时先与关羽叙旧随后突然发难打得关羽措手不及,关羽就很震惊地问他“大兄,何故如此”。可见关系之亲密。于禁也是曹操麾下大将,关羽很有可能也跟他很熟,即使不及张辽徐晃,也可能看在曾经共事的面子而留于禁一命。至于庞德,没什么交情,杀了就杀了。

二、关羽可能想将于禁交给刘备处置。于禁当时是什么身份?左将军,假节钺。左将军已经是高级武将,而假节钺更是可以先斩后奏任意将领,行使最高的指挥权。于禁当时的地位可以算是曹操麾下外姓武将中地位最高的。这样的高级将领,关羽很可能想的是交给刘备处置,毕竟身份摆在那里,至于庞德,不过是个小小的杂号将军,关羽可以随便处置,估计刘备兴趣也不大。

三、关羽可能想利用于禁的身份采取一些行动。刚刚说了,于禁地位崇高,在曹操阵营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羽擒了于禁,完全有可能想着利用他的身份采取一些行动。比如两军对阵之时把于禁拉出来羞辱一下,动摇对方军心等等。可以说,于禁活着远比杀了用处大。

所以说,于禁没死不代表他投降了,毕竟要自杀的话需要太大勇气了,甚至如果关羽要利用他还会严防其自杀。至于后来回国后曹丕羞辱于禁,他确实给曹魏丢脸了,要说他真的投降,那倒未必。


伊耆角木


于禁到底有没有投降,是个谜。

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樊城,曹操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督七军来解樊城之围。关羽决汉水以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

于禁跟着曹操出生入死三十几年,深受曹操器重,被封为左将军,行假节钺之权。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想来怎么也不可能投降。

如果于禁真的是投降了关羽,又怎么会被关羽囚禁起来。

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破。——《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关羽以“骄于士大夫,善养卒伍”而著称,若于禁这样战功赫赫的曹魏名将,投降于他。应是加以重用,怎么也得来个礼遇有加。又怎么会将他囚禁于江陵城。

另外一点,关羽久攻樊城不下,才从后方抽调兵力来攻樊城。如果于禁真的投降了,关羽军力应该是大增,而不是将三万军士囚禁于江陵。还得花大量的粮食养着。也不会给了吕蒙,后来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的机会。

很有可能是因为关羽欣赏于禁,才不忍杀他。而庞德因为自己的傲慢死在了关羽手上。正因为庞德的死,才让人以为于禁投降了关羽。

事实如何,总有真相大白的那么一天。不管怎么说,于禁无愧于一代名将。

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赴汤蹈火。


右手左传


到了生死关头,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是不是怕死,视死如归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于禁投降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大举出兵,进攻樊城。

荆州大战拉开序幕。当时天下三大势力都汇集于荆州,荆州的北部在曹操的控制下,南部六郡分属刘备与孙权(各三郡),这决定了荆州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镇守樊城的是曹军中的征南将军曹仁,由于北荆州归顺朝廷晚,曹操的统治基础并不牢靠。可以说,樊城是曹军守备上的一个软肋。关羽利用北荆州动荡不安之机,果断发动攻势。

消息传到曹操耳中,他知道关羽厉害,光凭曹仁恐怕不是对手。夏侯渊已经被杀了,要是曹仁也被杀,他曹操的老脸往哪搁呢?他赶紧派两员大将前往增援,一个是左将军于禁,一个是立义将军庞德。

于禁是曹操麾下名将,他治军严谨,大公无私,故而深得曹操信任,拜为左将军。庞德则是关西名将,曾是马腾、马超的部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马超败后,他投降了曹操。这两名大将的到来,令曹仁信心大增,他命两人率领各自兵马,屯驻于樊城之北。


此时已是八月,时值秋中,暴雨连绵,给于禁、庞德造成极大的困难。由于汉水水位暴涨,脆弱的河堤多处决口,洪水汹涌澎湃,淹没了樊城四周的平地,有的地方水深达数丈。于禁与庞德的援兵都没有驻扎在平地,只得率众将士迁往高地以躲避洪水。

关羽利用水师的优势,溯汉江而上。于禁与庞德都是步骑兵,躲在高岗之上,想冲杀连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着一处处高岗被关羽水师分割包围,一口一口地吃掉。于禁、庞德麾下有七个军,在关羽凶悍的进攻下,全军覆没。于禁走投无路,这位曾经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几十年的名将,最后一刻晚节不保,在绝望之中,向关羽举旗投降。

于禁虽然是名将,但名将并不都是不怕死。就比如汉代的李陵,在战场上是何等勇猛,在被围之际,他还喊着“我不死,非壮士也”,但在生死那刻,他还是妥协了。恋生是人的本能,人格伟大与否,有时就看在死亡面前,敢不敢依然坚守信念不动摇。于禁与李陵一样,最后都动摇了,这也注定他与李陵一样,要终生蒙羞。

与于禁相比,庞德却选择宁死不屈。

面对关羽部队潮水般的进攻,庞德拼死力战,最终被生擒。他被押到关羽跟前,见到关羽时,依然傲气凛然,挺直腰板,不肯下跪。比起左将军于禁,庞德显然更有骨气。

关羽打心底佩服庞德的骨气,有意招降。正好庞德有个堂哥,名唤庞柔,效力于刘备,关羽便说道:“庞德,你老哥现在汉中,若你肯投降,我就拜你为将军,你看如何?”

庞德大骂道:“竖子!什么投降!曹公拥有甲兵百万,威震天下。你们刘备不过是庸才罢了,岂是曹公的对手!我宁可死为国家鬼,不生作贼人将。”竖子是古代骂人的话,意思就是“你小子”。庞德不仅骂关羽为竖子,还讽刺刘备庸才,把蜀汉称为贼,一向要面子的关羽听罢勃然大怒,当即喝令左右,推出斩首。

其实庞德本是凉州将领,他曾投降曹操,为何不肯投降关羽呢?因为曹操对他有知遇之恩,没有因为他是降将而区别对待,反而敬重有加,用人不疑。关羽虽有意招降庞德,言语之中不免还是带着胜利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庞德本就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当然宁死不从了。庞德的死讯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叹道:“于禁跟了我三十年了,没想到在危难面前,还不如投降过来的庞德啊。”显然,曹操对于禁是失望到了极点。

后来,孙权夺取荆州、杀了关羽,有意与魏国和解,便把于禁遣返回国。当时曹操已死,曹丕对于禁的归来,不仅没欢迎慰问,反而故意让人画了“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伏”等像,羞辱于禁。于禁见状不禁大为羞惭,不久后竟一命呜呼了。

人固畏死,然而当死不死,活着也不容易的。


君山话史


马爷说过: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现在无论如何也不能完美复盘当时的情景,即使是现在发生的事情,也不能绝对准确的再现。我个人觉得于禁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内心还是理智和仁慈的,可能考虑到了一起征战残存的将士的性命,在结局都知道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可能内心也衡量过以身殉国和投降之间的利弊得失。以身殉国,在传统文化中符合了忠义,可以给其他人做榜样,后人也可以在当朝过得不错。唯一的缺点就是那些征战的将士也要为了他的忠义而殉国。如果投降可以保住这些人的性命,在明知失败的情况下止损,先活下来在做打算,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再一个于禁之前有功,他可能判断会将功抵过,最差不会怎么样。最后结局大家都知道了,他还是判断错了当朝者的心思,其实这件事的性质不重要,只是当朝者觉得你是什么性质才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