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和南宋王朝相比,誰的形式更好,誰的翻盤機率大一點呢?

滄海若為水


既然要對比東晉南宋的誰能翻盤,來個鹹魚翻身。那就先看他們的對手,東晉的敵手是前秦,東西二魏,北齊和北周。基本上都是針對的是兩個國家 。南宋先是金後來是蒙古。面對就是一個國家,可以說,就“國際形勢”而言,南宋的國際環境不如東晉。如果兩國都進行北伐的話, 南宋不如東晉。下面清水哥逐一分析一下。

史學大家田餘慶說過,在東晉時期,如果統一的話,只能是北方統一南方,第一的北方的軍事和經濟實力都遠遠高於北方。第二在於東晉是門閥政治,世家實際把持皇帝。東晉皇帝始終是個傀儡。皇帝與世家無意北伐自然不會成功,後來唯一的一次機會就是劉裕北伐,所謂“蕭相守關成漢業,穆之一死宋班師”。劉裕篡位以後再無北伐的勇氣,以後南朝北伐。再就是東晉權力比較空虛,掌控能力很差。不是軍事譁變就是權臣秉政,到最後四次政權更迭,更是無力北伐,最後還是被北朝所滅。

南宋立國比東晉還要艱難,最初不過是勉強維持。無論在軍事和政治都十分虛弱。東晉和南宋兩的偏安政權最大特點都是皇帝沒實權,南宋雖然沒有世家,但權相也不弱,從秦檜,史尼遠,韓侂冑和賈似道。這些人也是不願北伐,只想關起門來當皇帝。東晉雖然不北伐,但本身武力不弱,名將輩出。南宋武將不少,但限制武將權力是兩宋的立國之本,武將就算再有本身也難一施展。而且軍事實力而言,無論大金還是蒙古都始終壓制著南宋。軍事是被動地位,也讓南宋難以有所作為 。

就歷史規律而言 南方統一北方唯一成功就是朱元璋,再無第二。如果進行對比話,東晉是有條件,有實力但不願意,而南宋則是既無條件,也無實力更不願意。再就是無論東晉還是南宋對於他們而言,偏安政權本身維持住很難,如果不是在內部絕對穩固的情況下,二者是絕對不會北伐的,但成功性概率是一半,而一旦北方報復,偏安政權滅亡就是頃刻之間,東晉和南宋都有北伐失敗差點亡國的時候 。

東晉南宋都是偏安政權,國家特性決定二者必須“高舉北伐”大旗,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但二者也知道,如果不是皇帝主導北伐,而是權臣主導北伐成功,那權臣就要篡位了,這一點東晉和南宋的皇帝無疑也是明白的,所以維持現狀也是皇帝一個不能明說的理由。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東晉翻盤的幾率更大,事實上東晉在極盛時期的面積是與北宋相當的。

1,東晉面對的是四分五裂的北方

與南宋面對的是新興的統一北方的金國不同,東晉面對的是混亂的五胡十六國。


公元316年西晉亡至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123年的時間,北方從未真正統一過,而這是東晉北伐最有利的條件,也是南宋不曾有過的有利局勢。金國也好、蒙古人也罷,軍事能力均強於南宋。

2,東晉有強大的北府兵和一流的軍事統帥

淝水之戰,固然有前秦內部不穩的因素在,但謝玄強大的北府兵無疑是東晉取勝的基石。

東晉軍力最強之時是在劉裕時期,劉裕北伐西滅後秦,收復長安洛陽;東滅南燕,將山東納入版圖,使東晉的疆域臻於極盛,這一年是公元417年,是東晉最接近北伐成功的一年。



這一年,東晉的面積大約是280萬平方公里,與北宋基本相當。

而南宋更注重守,自始至終也沒有實力擊敗金國,更不要說後來的蒙古人了。

3,但東晉畢竟還是沒能成功,為什麼?

成也門閥,敗也門閥。

東晉的建立,源於琅琊王氏的鼎力支持,從此王氏、庾氏、謝氏、桓氏等依次掌控朝政。

東晉強大的軍力由門閥世家所建,但同時門閥士族更關心的也只是自身難保利益,東晉北伐不少,但北伐不是目的,提高聲望、之後把控朝政才是最終目標。

出身低等士族的劉裕同樣如此,他在佔領長安後所做的是晉升宋王、加九錫,之後便是篡位。

東晉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等待,等到的是北方於統一北魏。而當北方一統、民族融合,經濟文化人口均不如北方的南朝便再無機會。


心向青山


東晉朝廷如果孤注一擲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極大,但南宋就不一定了

東晉是中國歷史上首個南逃的王朝,面對中原的淪陷,東晉統治階級都深以為恥。終東晉王朝一世,上層統治者都在試圖北伐中原。

東晉權臣桓溫在北伐時,過淮泗,踐北境,與隨行同僚眺望江北,見到滿目瘡痍的中原,桓溫慨然道:“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不過東晉雖一直都想北伐中原,但當時東晉的權力主要掌握在大世族門閥手中,各大世族傾軋使得東晉朝廷遲遲不能同心協力。可即便如此,到東晉後期也已經奪回了大半個中原了,如果不是由於內鬥,驅逐胡人原本是極有可能的。

(東晉後期版圖,此時的北方只有幾個割據政權與東晉對峙)

其實在西晉滅亡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並沒有出現一個統一的政權,直到後趙的建立,北方大部才基本被統一。

但即便是後趙也沒能徹底統一北方,當時的遼東有前燕,隴西有前涼,河套地區有鐵弗匈奴部,北方草原還有拓跋鮮卑建立的代國,四周政權對後趙的威脅很大。

而且後趙內部也不是很穩定,特別是後趙皇族內部一直是傾軋不斷,父子相殘,兄弟相殺的情況接連不斷,讓後趙的局勢更加混亂。

早在後趙建國初期,東晉大將祖逖就曾率軍北伐,一度光復黃河以南地區。但因朝中掌權的王敦忌憚祖逖,其北伐行動被東晉朝廷制止,祖逖因此鬱鬱而終。

後趙是五胡亂華初期實力最強大的異族政權,祖逖北伐尚且能夠取得一定的成績,說明當時北方政權並非特別強大。但在立國之初,東晉朝廷一直忙於皇權與世族大家的爭鬥之中,根本無暇顧及北方。

當時權臣王敦勢力極大,嚴重威脅朝廷,於是朝廷被迫反制,引發了王敦之亂。雖然王敦之亂沒有成功,但東晉政府為了穩定局勢,只誅殺了少數幾人,王氏家族其他人等均未受牽連,可見世族大家對東晉朝廷的影響力之大。

王敦死後,外戚庾亮把持朝政,進而又引發了“蘇峻、祖約之亂”,朝廷重啟王家首領王導主政。后王導病逝,桓溫逐漸掌權。

桓溫算是一代梟雄,他的事蹟類似於曹操。桓溫掌權後滅四川的成漢,使得東晉實力有所增長,之後桓溫便動起了北伐的心思。

公元352年後趙滅亡,北方再度陷入大亂,此時的桓溫早有代晉稱帝的野心,他決定藉此北伐提升自己的威望。

桓溫前後共計三次北伐中原,主要目標是都是奪回洛陽一帶。在第一次北伐時晉軍被前秦擊敗,損兵折將無功而返。第二次則擊敗了姚襄,奪回了洛陽,桓溫聲名大噪。

不過洛陽在東晉手中並沒有呆多久,後因前燕的威脅,桓溫三度北伐。但第三次北伐被前燕擊敗,洛陽等河南地再度丟失。

第三次北伐失敗之後桓溫已無光復中原的雄心,此時的他一心想代晉稱帝,但由於王家和謝家的阻止,桓溫最終沒能如願以償。

桓溫死後,東晉進入了一段權力重整的時期,而北方則被前秦所統一。

前秦對北方的統一是比較徹底的,其國力是強於東晉的,前秦也成為晉室南遷以來對東晉威脅最大的北方政權。而前秦也果不其然,在統一北方後攻打了東晉。

但幸好晉軍在淝水之戰中擊敗了前秦,化險為夷,前秦則隨即崩潰。

在淝水之戰中,桓溫家族立有大功,桓溫之子桓玄藉助家世崛起。桓玄的野心不亞於父親桓溫,他也想稱帝。此後他擊敗了東晉宗室司馬道子,徹底控制了朝廷,並於公元403年正式代晉稱帝,建國號“楚”,史稱桓楚。

桓玄稱帝之後荒淫無道,後被東晉大將劉裕趕出建康,最後兵敗身死,稱帝僅僅幾個月而已。

滅桓玄之後,劉裕逐漸掌握東晉大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劉裕也選擇了出兵北伐,而劉裕的北伐戰果是極為輝煌的。他接連滅南燕、後秦,一度光復大半個黃河流域,北伐形勢一片大好。

(東晉版圖最大的時期,除了河北、遼東和隴西一帶,大半個中原都被東晉收復了)

但此時的劉裕已意圖稱帝,在拿下長安後他便返回建康,逼迫晉恭帝讓位,建立劉宋,東晉滅亡。

縱觀整個東晉王朝,不論是於公於私,上層統治者都是想要北伐的,只不過由於世族傾軋,使得東晉一直不能全力北伐。

如果東晉真能全心北伐,以北方的混亂局勢而言,光復中原的可能性極大。畢竟東晉時期北方只出現了後趙和前秦兩個統一王朝,並且這兩個政權很快就崩潰了,東晉的對手並非特別強大。

相比之下,南宋面對的金國是一個統一的強大政權。即便是岳飛曾取得過多次對金國的大捷,可始終不能改變金強宋弱的局面。

(南宋所面對的政權是統一而強大的金國,形勢要比東晉嚴峻許多)

而至於北伐的決心,大家也不用過於貶低南宋,其實除了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以外,南宋其他的皇帝都是想要北伐的。但奈何實力不濟,宋孝宗和韓侂冑都沒成功,這些都是軍事上的失敗,真心打不過金國。


千佛山車神


東晉和南宋,一對難兄難弟。誰更可能翻盤呢?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從基本盤---土地和人口---來看,南宋的力量更強。

按照葛劍雄《中國人口史》的分析,西晉的公元300年前後,北方人口約為2450萬,南方人口為1050萬。

那時,南方土地的開發程度也低,農業水平低,只能做到一年一熟,而且採用土地休耕輪作方式,因為反正地多啊。整個局面就是地廣人稀。這導致南方的力量“碎片化”,中央政府收稅成本高,收不上幾個錢。

而南宋就不同了。南方的土地經過長期發展,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已經從地廣人稀變成地狹人稠了。而且南宋時農業水平已經比東晉有了大幅提高,很多地方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南方的人口在宋徽宗時已經佔到總人口的約63%,南方是11224760戶,北方是6624296戶。按照戶均6人算的話,南方有6700多萬人。

而且南宋的文官管理制度比東晉強多了,徵稅能力強,中央有錢。

小結:在基本盤方面,南宋無疑強於東晉。

那從政治上看,誰更能有效地把力量使用出來呢?

東晉一直處在世家大族與皇家的爭權奪利之中。其基本模式是:每當皇帝想要多管點事,就引發主政的世家大族不滿,結果就引發內部政局動盪。一般就是掌握荊襄地區或者揚州地區的大族發動軍事力量,改變政局。剛穩定下來,不久又會迎來新一波動盪。這一幕在東晉屢屢上演。

而南宋呢,則是另一番景象。

南宋是在主和與主戰之間搖擺。主和派掌權,就把主戰派貶謫到一邊去;反過來主戰派當權也是一樣對待主和派。平衡主和派與主戰派的是誰呢?恰恰是北方的金朝。一般模式是這樣的:主戰派上臺後,開始北伐,如果戰勝了,則南宋乘勝求和,主和派上場,主戰派下場稍微好一點;如果失敗了,則南宋也是求和,主和派上場,此時主戰派下場就比較慘。這一幕在南宋屢屢上演。

因此,東晉是內部世家大族與朝廷直接開打,內耗;南宋這是主和派與主戰派互相扯皮,這是另一種內耗。

最終,史實中兩者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局面:空有力量,卻不能對外使。

假如他們能把力量對外使,那麼誰的成功可能性更高呢?

總體而言,東晉的綜合實力要低於北方的,史實中的東晉沒有亡,是因為北方有點亂,加上東晉運氣好。

就以淝水之戰為例。北方能集結83萬大軍,而東晉只有8萬人,力量懸殊。這反映出了東晉的動員能力也弱於前秦。當然,最後東晉依靠僥倖打敗了前秦,讓自己又延續了幾十年。

雖然東晉內部各個大族力量割裂,還與皇族對抗導致內亂,可是,面對東晉的北方力量,在100多年時間裡換了好幾撥都沒能攻下東晉,這說明此時南北方的綜合實力大致相當,各自都存在內部問題。

有人說北方多個政權,東晉北伐應該好打。實際上東晉一旦北伐,北方各胡族政權都會暫時放下紛爭,共同對付東晉。這個在歷史上發生了多次。

因此,如果東晉能把可用的力量都對北方使出來,恐怕最終恢復故土的可能性也就是五成。

南宋則不同。

人口、經濟、科技等全面領先於北方。南宋弱就若在最高統治者沒有戰鬥意志。比如1140年的順昌大捷、郾城大捷,劉錡岳飛均想乘勝反攻,而且金人也準備放棄中原退回東北了。但是,宋高宗趙構卻嚴令他倆退兵,不得追擊。這是實際歷史中最可能光復的一次。

但是,宋朝皇帝尊奉崇文抑武、以文馭武、守內虛外等祖制,不敢放手讓武將發揮能力。因為一旦某位或者某幾位武將光復中原,其威勢將足以威脅皇權。

因此,除了建炎紹興年間保命的時期外,南宋都拼命遏制武將,導致缺乏帥才、將才。比如隆興北伐,用了志大才疏的張浚,結果失敗。開禧北伐,則是權臣韓侂冑主持,但東、中、西路各將,一個比一個差,西路的吳曦還叛宋降金了,結果依然是失敗。

南宋的對手金朝,其力量是快速衰退的,而且其北方蒙古人已經崛起。在蒙古諸部沒有統一之時,已經對金朝形成重大威脅,北方也牽制其不少力量。

因此,如果南宋能不那麼限制武將,把朝廷的力量都對金朝使出來,那一定是能光復中原的。

結論:

在實際的基本盤方面,南宋遠強於東晉;對手方面兩者面對的都是胡族;朝政方面都有嚴重的內耗。

如果各自都能克服內部矛盾,對外使用國力,那麼南宋恢復故土的可能性是要高於東晉的。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東晉與南宋對比的話,兩者所處的環境與時代不同,首先就是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不同,南宋面對的是強大統一的金國,金國這個國家是有遊牧民族驍勇善戰的特點,又有中原王朝強嚴謹複雜的政治體制,這個國家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非常難纏的存在。而東晉則是不一樣了,在東晉時期,北邊是亂成了一鍋粥,先後有前趙、後趙、前燕、前秦等十幾個政權建立,這些政權相互北伐,水火不相容,這就給了東晉非常好的北伐契機。

南宋於東晉對比其實經濟實力要遠超東晉,兩宋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完成了南移,陸上絲綢之路的中斷反而促使了海運貿易的繁榮,人口的大幅增長讓南方出現了大量繁榮的市鎮,無論從人口還是財政上,南宋政府都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北伐,但是南宋政府除了第一次和最後一次,也就是紹興和議之前的那次北伐和與蒙古合作攻金取得了成果外,其餘北伐,均是鎩羽而歸,而那兩次取得成果的北伐,一次高宗執意議和,殺死岳飛,放棄收復的土地,導致前功盡棄,另一次,蒙古攻宋,宋人不僅失去了從金人手中失去的土地,還陷入了與蒙古幾十年的戰爭,最終亡國。

東晉比起南宋而言,對於北伐比較熱衷,東晉雖然偏安一隅,但是社會比較安定,流亡南方的北方人心懷收復故土之志,有團結進取與抵抗之精神,在北方混亂之際東晉政權能夠鼎立東南,不時趁機北伐。東晉不僅沒有割地賠款,還能夠幾次北伐,收復部分中原疆土。

Sylar弈


東晉和南宋誰一統北方的機率更高?

在這個問題上,只能進行橫向比較,不能進行縱向比較。

下面將在國力、經濟、國內政治、軍事等領域進行比較。

東晉和前秦局勢

國力

東晉存在時間為317年到420年,持續時間為103年。北方為五胡十六國混戰時期。從土地面積上來看,除了前秦在370年到394年前秦短暫統一北方,相對可以抗衡東晉之外,其餘時間北方都有能夠抗衡東晉的政權。

南宋時期北方先是金朝和西夏,然後是蒙古帝國,金朝國力不輸於南宋,蒙古帝國時期更在國力上勝出南宋一籌。

在國力對比上,東晉時北方混戰紛紛,南宋時北方政局穩定,即便是金朝南遷後,實力依然不輸於南宋,東晉在國力上比北方更具有優勝地位,南宋的對手更強大。


經濟

東晉時割據的南方,雖然在三國時期進行過開發,但無論是在人口、還是農業生產上,依然比不過北方。雖然北方處於混戰狀態,但北方經濟比東晉經濟更強,這也是為什麼前秦在統一北方戰爭後,可以迅速組織南伐的原因。

雖然東晉也有數次北伐,在規模上比不上前秦的淝水之戰。

南宋時,由於經過三國、東晉、南朝、隋唐等歷朝歷代對南方的開發,南方在人口和經濟上終於可以抗衡北方,南宋時發達的商業貿易讓統治北方的金朝也不得不進行倚重。

在經濟對比上,東晉時南方不如北方,南宋時南方能夠抗衡北方,甚至稍勝一籌。


國內政治

東晉的建立是北方流亡士族和南方大族聯合支持而得以成立,於是雙方在東晉的國家策略上就存在根本性的對立:

北方流亡大族一心想要收復北方領土,重回家鄉;南方大族反對北方,堅持將北方的資源用於南方本地發展。

由於南北方大族的內鬥,於是東晉內亂比較頻發,東晉政權並不穩定。

南宋時,不存在南北方大族的內鬥,只有主戰派和議和派的紛爭,但內鬥的爭鬥基本屬於良性鬥爭,沒有導致比較大的內亂,政權非常的穩定。

在國內政治上,政權穩定的南宋比內亂頻發的東晉更有優勢。

南宋時期東亞局勢圖

軍事

東晉在軍事上的表現不如北方,雖然東晉有過幾次北伐,但相對而言,成果並不大——因為對手出於混戰狀態,實力並不強。祖逖北伐曾收復黃河以南,但無法守住;恆溫3次北伐,劉裕北伐,雖然都取得一定成果,但都和祖逖北伐一樣,因為東晉內部爭鬥而功敗垂成。

南宋給人的感覺是軍事實力不行,但南宋能夠在金朝、蒙古帝國時期存活,靠的可不是運氣或者對手的仁慈,而是南宋自身強大的防守能力。

南宋北伐不成功,只能說明南宋進攻能力不行;但南宋在面對女真騎兵和蒙古騎兵的防守上表現卓越。金朝和蒙古帝國,在實力上可不上處於混戰時代的五胡十六國相同並論。


總結:

東晉時,北方出於分裂和混戰,但北方人口和經濟高,騎兵作戰能力強,加上東晉內部鬥爭限制,導致東晉本來可以統一北方而不能。

南宋時,北方政局穩定,雖然南方經濟可以抗衡南方,南宋軍事防守能力也很強,但北方經濟實力和南方差距不大,北方軍事進攻能力強,南宋內部雖然團結但有心統一北方而不能。

總之,東晉時一統北方機率更高但自身不行;南宋時自身支持但北方對手個個強悍,有心無力,機率不高。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大家好,我是魚尾。

東晉和南宋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據王朝。兩個王朝都進行過數次北伐。論翻盤幾率,我認為東晉翻盤幾率顯然更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

東晉武將門閥掌權,南宋皇權獨大

第一個原因,就是東晉和南宋權力體系不一樣。

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皇權旁落力量小。東晉有句著名的“王馬工天下”,就是說王家與皇族司馬氏共同治理天下。東晉的武將有更多自主權,可以主導發動對外軍事行動。如東晉有名的祖逖北伐、桓溫北伐、劉裕北伐,都是在這些武將掌握絕對軍事權力的情況下進行的北伐。

在這當中,東晉軍事門閥形成了著名的北府軍。北府軍集團由著名門閥陳郡謝氏的謝玄為應對北方前秦軍事壓力而創立。這支軍隊掌握了東晉後期的軍政大權,參與廢立了多個東晉皇帝。這個軍事集團湧現出了劉裕、劉牢之、劉穆之等名將。所謂“槍桿子裡出政權”,有了這支北府軍,東晉的門閥士族便可以出將入相,把持朝政。

而南宋與東晉不同。歷經宋初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有宋一代皇權大大加強,特別是軍事大權。宋朝武將地位大幅下降,一個將領在一支軍隊裡呆一段時間就要換到下一支部隊裡去。這樣打破了將軍與士兵的依附關係,造成“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軍隊不再是武將們的私兵,將兵之間缺乏瞭解和默契。即使如岳家軍、韓家軍這種,也不是岳飛韓世忠的私人軍隊,趙構只要一紙調令,軍隊就要換帥。說到底,他們終究屬於皇帝直管的軍隊。

因此,東晉如北府軍打起仗來,武將往往能指揮自如,作戰勇猛。而南宋軍隊打起仗來,就各種缺乏配合,軍隊戰鬥力發揮不好。而且南宋皇帝經常越級指揮一線戰鬥,武將不敢擅自做主張,因而往往造成戰機延誤。

東晉武將靠軍功立威,南宋皇帝怕武將做大

第二個原因是,東晉門閥要靠軍功立威,爭奪朝政大權,而南宋皇帝則害怕武將做大威脅皇權。

既然東晉的軍隊屬於武將們、屬於士族門閥們,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東晉朝廷上不止一個門閥,有王氏、謝氏、桓氏、劉氏,軍隊到底屬於哪一家呢?

因此,門閥之間往往需要互相競爭。競爭就要取得軍隊的支持,取得軍隊的支持就要在軍中立威。因此,那些門閥為了取得軍隊支持,往往要通過北伐戰爭樹立威信、排斥政敵。

故而,東晉的門閥將領們往往更熱衷於北伐。但只要北伐拿夠了政治分,門閥們的北伐大業也就終止了。或者說後院朝堂被別的門閥威脅了,北伐也中途停止了。因此直到劉裕一家獨大,東晉此前數次北伐均已半途而廢告終。

南宋皇帝作為趙官家,有著殘唐五代節度使牙兵任意廢立皇帝的恐怖記憶,對武將是防之又防。他們生怕武將功勞做大,重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

因此對於軍隊的倚重和信任度,也影響了各自軍隊戰鬥力和北伐勝率成功率。

東晉皇帝熱衷北伐,南宋皇帝對北伐不感興趣

第三個原因,就是東晉皇帝對北伐更有熱情、更有責任道義壓力,而南宋皇帝則沒這麼多壓力。

東晉是中原王朝第一次丟失北方。因此,整個統治集團在心理上不能接受,總想著打回北方回到古都長安洛陽。

這裡有一個故事,話說東晉晉元帝有一天抱著年幼的太子在宮中玩耍,突然接到消息,有人從長安異族爪牙下逃回來。晉元帝大喜,正好豔陽當空,便逗樂般問太子:“是長安遠還是太陽遠?”太子回答:“當然是太陽遠。”晉元帝認為太子小小年紀就很聰明,便考問他原因。太子說:“聽說過有人從長安來,沒聽過有人從太陽上來。”晉元帝樂開了花。第二天帶著太子到朝臣中顯擺,問了一遍相同的問題。結果太子和昨日的回答正好相反:長安比太陽更遠。晉元帝大驚,問太子何故。小太子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滿朝文武聽後,無不為之動容,晉元帝也默然無語。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東晉上下對於失去中原,還是耿耿於懷的。有機會的話,他們一定會設法打回去。

南宋就不同了。因為趙構是在開封被圍、父兄被金人抓去的情況下繼承的皇位,因而法統不足。他終其一生無法繞過這個坎,不能面對迎回父兄的情況。他怕到時候這皇位不屬於他了。因此,趙構雖然初期支持岳飛韓世忠等人北伐,但發現北伐已過淮河,自己這個朝廷已無安全威脅後,他便自然而然放棄北伐。

可以說,對於北伐收復中原的熱衷程度,也是影響他們能不能翻盤的一大主觀因素。

東晉士人出將入相,南宋科舉文人排斥武將

這一點也比較好理解。

東晉是門閥士族掌權。朝廷官員的來源全是門閥士族,文武不分途。此時的國家政治結構,還保持著春秋戰國秦漢的貴族政治特點,要求貴族能文能武、六藝精通。此時的上層,大都還能保持一顆熱血進取之心,在外領兵則是將,在內為政則是相。貴族們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和體能訓練,都具備一種勇武進取的人生態度。

南宋時,科舉制度已實行幾百年。隨著唐末五代世家大族徹底沒落,科舉制度和文官制度日趨成熟,大量底層人士被科舉拔擢進入朝堂,為皇帝所控制。皇權愈發下移,把過去大多由貴族世家掌控的基層人口變成皇帝基本可以控制的戶口。這些底層人士從小大多貧窮沒啥產業,無法進行騎馬射箭等軍事技術訓練,只有死讀書考科舉一條翻身之途。進入朝廷後,為了保住自己來之不易的富貴權力,於是便聯合起來不斷打壓武將。北宋狄青、南宋岳飛的悲慘命運都和這一因素有關。

故而,東晉南宋官員不同出身來源,也影響了他們對北伐的熱情。

東晉面對分裂的北方,南宋面對統一的金國

東晉時期,北方除了前秦短暫統一過以外,其它時候都處於大分裂時期。所謂“五胡十六國”或“五胡十九國”嘛。北方沒有一個統一的核心。即便當時北方總體開發程度和經濟實力還是強於南方,但架不住南方有一個統一的政權和相對團結的統治階級。

南宋時期,北方的金國已然統一,而且還是融合了塞北遼東燕趙關中河洛齊魯等精華地區的強大統一封建化國家。即使此時隨著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實力已經超過北方,但北方金國這樣的體量,還是讓其實力不輸甚至強於南宋。面對一個體量相當甚至略強的國家,南宋在兩國內部沒有什麼實質性突破或鉅變的情況下只能維持均勢。

因此,面對的是分裂還是統一的北方,也影響了東晉南宋的翻盤幾率。

說完了以上五點原因,總之,我們可以看出,東晉翻盤形式還是強於南宋的。雖然南宋的開發程度、經濟實力、科技力量強於東晉,但在前面四點主觀因素和最後一點客觀原因支配下,南宋想翻盤的機會和東晉比起來,簡直太少了。除了客觀實力因素外,統治階層的主觀能動性對於他們能否取得成功,還是相當重要的。

歡迎點贊轉發關注三連。我是魚尾,歷史永不眠。


魚尾煮酒


東晉比南宋形式更好

東晉皇帝其實有意北伐奪取失地的,而南宋皇帝一心偏安一隅

西晉自八王之亂後北方被異族佔領,殘存宗室人員南逃建立東晉,東晉統治者是一心想要北伐的,但是東晉自南逃后皇權已經喪失,皇權旁落,權利掌握在士族門閥手裡,同時軍權也被他們掌控,可以說東晉皇帝是想北伐但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南宋皇帝,靖康之恥後北宋皇族被一鍋端,康王趙構是唯一生還者,但金兵試圖將皇室趕盡殺絕

開封城破後趙構就一路南逃,進軍一緊追不捨,趙構無奈只好逃亡海上,進軍駐紮在浙江沿海一帶,逼得趙構在海上漂泊了一年多,趙構不喜歡海上生活,命秦檜不惜一切代價讓進軍退軍,而當時北宋已經亡國,國內軍事實力也完全不敵金軍,只有求和了,於是趙構給予進人大量財寶,並向金國稱臣金人才放過他

趙構從海上逃回來後也是不敢出兵抵抗金人,只想一心跟金人求和,過上安穩的日子,國內有岳飛一心想要收復失地,多次打推金人進攻,之後金人多次突襲健康,趙構下破了膽,於是為了求和,毅然殺了一心主站的岳飛,為自己換來了後半生的太平日子

東晉皇帝雖然有心收復中原但是無奈大全落榜,權利都集中在士族門閥手中,皇帝如同傀儡皇帝,後期皇權完全被架空,空有一腔熱血難以施展抱負

但是南宋皇帝至始至終都牢牢掌控著權利,這源於宋朝基本國策,限制武將發展,因此軍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宋朝皇帝基本沒多少有作為,南宋皇帝除了趙構能整合資源在南方建立政權,其餘皇帝均是沒多少作為,因為害怕武將威脅自身統治,是寧願偏安一隅也不支持武將北伐,最終南宋也亡於遊牧民族之手


朝夕聞道


個人認為南宋幾率更大。

其一,在經濟上,南宋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實力更為雄厚。我們知道,中國南方的經濟發展,是在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南遷建康之後,才逐步獲得發展的。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其發展是相當緩慢的。所以,東晉時期的經濟基礎是比較薄弱的。南宋則不同。南北宋時期,中國的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社會高度繁榮,蘇杭一帶,更是天下形勝之地,早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即便是北宋為金所滅,南宋偏安一隅之時,宋朝的繁榮,也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東晉

其二,在文化與政治安排上,南宋也有很大的優勢。南宋時期,科舉制已經得到充分的完善,全國各地學校林立,民眾知識文化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早已是司空見慣之事,以儒家學說為主的文化底蘊,更有助於凝聚國力人心;而東晉則依舊沿襲著曹魏時期創立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壟斷官場,寒門之人無法參與朝政,也就無從凝聚力量。其次,東晉其實終其一朝,朝政均被世家大族掌握,東晉初期是王敦為首的王氏家族,之後又是桓氏、謝氏主導朝局,君王不過是傀儡,並沒有多大的權力。沒有最高統帥,統一終究是泡影;南宋則好得多。南宋皇帝基本都是實權皇帝,無奈幾乎沒有雄才大略的君主,雖然經濟富足,名將輩出,卻總是任用庸官貪官主政,搞得這個朝代總給人柔弱不堪的感覺。可即便如此,其政治結構較東晉依舊佔據優勢。南宋,其實缺的就是一個乾坤巨匠。

南宋

其三,攻城器械以及火器的應用。宋朝是我國古代實用科技發展的巔峰。火器的應用,使得戰爭效率更高,各類攻城器具、軍隊陣法也不斷湧現出來。雖然遊牧民族在騎兵上佔據很大的優勢,但是在防守上宋朝還是有很大的優勢的。

南宋火器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個人認為,東晉形勢更好,更容易統一,原因如下:

1.東晉時期,北方除了前秦短暫統一,大部分時間都是四分五裂的,不僅分裂,而且相互間殺得還很厲害,東晉實際上可以各個擊破或者聯合一兩部分,滅了其他的割據政權。而南宋要面對的是統一了整個北方的金國,後期是比金國更強的蒙古,從這個方面來說,南宋統一的難度就比東晉大多了。

2.南北方百姓的態度,東晉時期,北方是五胡佔領,除開鮮卑尊崇漢文化稍微文明點外,其餘幾個民族都是很野蠻的,把漢人當豬羊看待,而南方很多漢人也是北方遷來的,所以南北兩方的百姓都希望北伐,迴歸漢人統治。而南宋時期北方百姓有人抗金,也有人甘心接受金國的統治,甚至在南宋軍隊北伐時,幫著金國人打南宋軍隊,而南方百姓因為北方的生產已經被破壞,而南方富庶,所以南方百姓很多都不想北伐。

3.兩個朝代都有名將名臣北伐過,東晉祖荻,南宋岳飛張俊韓侂冑,但基本上都是剛開始沒多久就失敗了,張俊韓侂冑是軍事上的失敗,而祖荻岳飛是受到了統治者的猜疑,相比較東晉,南宋防止武將坐大,防得更厲害。

所以,從北方整體形勢,從百姓的態度,從統治者的態度,都可以看出,東晉更有可能統一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