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為什麼不能直接殺死敵方高級將領


戰爭中為什麼不能直接殺死敵方高級將領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句話一定都聽過吧。

單純喜歡打仗的人要不是瘋子,就是不懂事的孩子。被戰爭裹挾的人往往最終的目的是在戰爭之外。不是為了戰爭而進行戰爭。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事情,所以進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儘快結束戰爭。

通常來說,戰爭是在和平沒有希望的情況下,不得不戰。

戰爭在開始之前,總要進行一系列談判,因為各自的訴求差距太大,談判破裂,雙方又不願意回到原點繼續談判,那就只好以戰爭的手段來實現或者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戰爭當中,任何一方只要發現了一點點可以繼續談判的理由,那麼還是希望對方可以回到談判桌。畢竟戰爭是在大量消耗資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當談判的機會來臨時,如果你殺死了對方的首領,那麼和誰談判就成了問題。刺殺對方將領,會被對方認為敵方已經沒有談判的可能,在面臨肉體被消滅的情況下,會促使敵方更加團結,將戰爭進行到底。

這就是戰爭中不能直接殺死敵方高級將領的原因。

如果在判斷對方實力時,認為自己的實力遠遠高於對方,我消滅你和你沒關係,總之殺光你的有生力量就行了。在這樣的判斷下,往往就沒有規則了。

這種戰爭預判機制到現在還在實施,比如說美軍特種部隊最近殺死了Isis的首領巴格達迪。更早以前殺死了本拉登,都是在這樣的判斷下進行的行動。

還有一種實施刺殺敵方高級將領行動的往往是戰爭中弱勢的一方,期望通過暗殺敵方高級將領的行為來結束戰爭。歷史上看,成功的例子沒有。像釣魚城殺死蒙哥,也並不能阻止蒙古的鐵蹄。倒是解救了歐洲,這是意想不到的。

刺殺敵方將領雖然大多數以失敗告終,但是也有成功的。但事實上,往往作用不大,敵方只要有生力量依然存在,總能再次選出一個來。軍事行動一般也不是單純依靠武力,經濟、政治、戰略思維同樣重要,一個將領的存亡在戰爭中所佔的優勢比例並不算大。

就以題目中舉出的日本為例。

當時日本的軍事、經濟、政治還是不錯的。起碼在亞洲地區確實一流。

但是日本的戰略思維就有點二。

傳統上,日本是一個海權國家。日本對於周邊海域的控制一直不錯,因為有大海阻隔,日本歷史上很少受到外來侵略,日本在海洋上的作戰水平,特別是日本自甲午戰爭以來,成績不錯。

但是,日本卻醉心於要成為一個大陸國家。要海權、陸權並舉。這就出了問題。

日本島的資源是無法支持這樣大規模的戰爭的。

當時的日本對於中國國力的判斷問題不大。農業國家是打不過工業國家的。但是它忘了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國家,世界列強在中國都有利益。東北威脅到蘇聯的遠東地區,天津、上海有各國租界,中國沿海內地有通商口岸。美國也擔心日本一旦控制住了中國東北,站穩腳跟後,反過來大力發展聯合艦隊,從而威脅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甚至於逼退美國稱霸太平洋這也是有可能的。這也是蔣介石一直期望國際調停的動機所在。

日本刺殺了張作霖,成功的佔領了東北。看起來很不錯,但是這樣的行動,就是在完全無視蘇聯和美國的利益,進軍東北就是在事實上同時與中國、蘇聯、美國為敵。這是日本軍國主義覆滅的根本原因。日本怎麼可能同時挑戰這種規模的國家?

日本佔領東北後,還要搞華北自治。華北是什麼地方?燕雲十六州啊。中國的政權一旦失去了這個屏障,中原則無險可守,就要面臨政權覆滅的危險。後來日本見沒有外國進來公開干涉,以為自己吃的下來中國,還傻不拉幾的公開不承認蔣介石政府。結果,蔣介石為了保持政權的合法性,堅決抵抗到底。日本因此完全失去了談判對象,想停都停不下來。

所以日軍刺殺張作霖,攻佔東北就是一個完全錯誤的戰略思維造成的。如果日本按照《馬關條約》規定,不進犯中國東北,致力於打造成為一個強大的海權國家,向英國學習,那今天的日本就是一個超級大國。日本擁有朝鮮半島,琉球、臺灣島、南海,關島等。這是多大的勢力範圍。中國的海洋完全被封鎖住,然後以分裂中國扶持軍閥為目的,打斷中國的統一進程,後果不堪設想。

英國就很成功,誰要統一歐洲,誰就是英國的敵人。英國的光榮孤立很厲害的。

歐洲國家打仗,俘虜了敵方將領還要客客氣氣送回去,有時候還要送一個妹子去慰安。這叫懂政治,懂謀略。

雖然這是事後諸葛亮,但是也說明日本是一個謀略上的小學生。而這樣的歷史機遇往往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是永遠失去了。

在戰爭中將政治放在第一位,保證對方高級將領存活,這會讓對方產生幻想,在時機有利時,多一個談判的機會。肉體消滅對方將領,可能會激起更大的鬥爭意志,將戰爭推向不利的局面。

降維打擊可以不考慮這個因素,但是最怕的是這個所謂的降維打擊並不是實際情況,而是一種單方面的誤判,從而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