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行為愚蠢嗎?

菩薩我想對你說


能牢牢掌控權柄20多年,連年對外戰爭並且被全世界痛毆之後還能穩坐總統之位,這本身就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薩達姆本人並不蠢,相反,他的能力很強,當然,主要強於意志、決斷和一顆冷酷的心。

那他為什麼會失敗呢?

其實很簡單,薩達姆太能“作”了。

阿拉伯世界的那些“長期統治者”,包括突尼斯、埃及、也門、利比亞等國的領導人,無論是穆巴拉克還是薩利赫等等,他們的資歷和薩達姆都是差不多的,但他們都安穩地幹到了“阿拉伯之春”時期,雖然晚年光景淒涼,卡扎菲和薩利赫還掛了,但他們總體命運要比薩達姆好一些。

他們都沒有薩達姆那麼“作”,卡扎菲雖然也是個刺兒頭,但晚年也學起了低調,並和西方國家一直套近乎,不過最後還是被西方國家聯合反對派一起做掉了。

最近一些年,關於薩達姆的各種文章、論述數不勝數,而關於薩達姆的那些故事,基本上最不瞭解國際局勢的人也能說上一二。

如果從現在人的視角,薩達姆時期最重要的兩場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在現在的國際環境下,在正常的國家政府間,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發生的。

但它們還是發生了,一場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作為本人來說,還是不大願意相信薩達姆願意打這場戰爭,畢竟伊朗的綜合體量是伊拉克的好幾倍,論國家潛力,伊拉克不是伊朗的對手。

其實本來兩國間關係還可以,那時候伊朗還是巴列維國王時期,這個國王帶領下的世俗政府,相對比較溫和。

等霍梅尼上臺後,伊朗的風向迅速轉變,這個國家從上到下,成了宗教狂熱的海洋。

伊朗作為什葉派第一大國,自然要去“拯救”被少數遜尼派統治下的伊拉克“什葉派”。

霍梅尼幾乎是磨刀霍霍,而薩達姆剛奪取政權,作為一個政治強人,他自然不願妥協。

從某種角度來說,薩達姆和霍梅尼都是“狂人”,兩個人撞到一起,就像乾柴烈火,轟的一聲,把兩個國家帶入了地獄。

伊朗人的瘋狂:在大阿亞圖拉的諭令下,男女老幼爭先恐後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衝入伊拉克軍隊鋪設的雷場,以“殉道”的方式為革命衛隊開闢血路。

伊拉克的瘋狂:毒氣戰、化學戰,這是薩達姆的拿手好戲,給無數伊朗人帶來了終身的痛苦。

通過戰爭,雖然伊拉克的經濟垮了,但是薩達姆的統治基礎卻大大強化,他通過漫長的戰爭,逐步清除了軍中的反對派,軍隊從上到下對薩達姆都是俯首帖耳,而其他的情報、警察等安全部門,更是被薩達姆的親屬直接掌控,薩達姆完全控制了伊拉克。

面對戰後殘破的經濟都急需償還的債務,薩達姆陷入了沉思……

都“作”了8年的戰爭,再“作”一次又如何?……

但此時,距離冷戰結束沒有多少時間了……

國際形勢早已發生了劇變,但顯然,薩達姆並沒有這麼宏觀的視野。

正常情況下,既然經歷了8年戰爭,那接下來就該安分守己,好好發展經濟,與民休息,這麼一路走下去,薩達姆幹到2011年也是不成問題的。

但薩達姆顯然想幹一票大的。

他盯上了樓下那富得流油的鄰居科威特。

其實,時至今日,去看看當年海灣戰爭爆發的理由,其實都是不算原則問題的問題,都是外交談判都能解決的問題。

之所以解決不了,可以用狼和小羊的故事去解釋。

薩達姆打了伊朗8年,不僅沒什麼事,反而和美國加強了關係,西方國家也“喜歡”他,至於蘇聯,關係也還不錯。

那麼,我再揍個科威特,也不妨事。

這一次,薩達姆搞的是“滅國戰”。

這性質就嚴重了,科威特能建國,首先是英國扶持的,而美國則保證科威特的主權,科威特雖小,但極其富有,在西方國家就有數以千億美元的投資,可以說,科威特是對西方國家有著重要利益的國家。

關於這點,薩達姆自然沒有看透,從美國大使那拿到了模稜兩可的回答後,就下定注意打“滅國戰”。

這一下,薩達姆可真失算了。

雖然伊拉克軍隊大半天就佔領了科威特全境,但半年多後,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用了100個小時就讓幾十萬伊拉克軍隊遭受了滅頂之災。

而海灣戰爭,其實已經註定了十幾年後,薩達姆的命運。

當然,相對那些二戰後的伊拉克領導人的命運,薩達姆已經算是不錯了。

伊拉克的領導人在半個多世紀裡,一直是高危行業,首先是1958年伊拉克的哈希姆王室被滅族,推翻王室統治的卡塞姆也在五年後的另一場政變中被槍斃,而槍斃他的阿里夫3年後死於被故意製造的空難,相對他們,薩達姆在被俘後還活了三年,還能享受向全世界“演說”的權力,已經不錯了。


雲中史記


薩達姆當年屬於玩大了,終究還是犯了個愚蠢的錯誤。

他的胃口並不是僅僅是侵科威特。科威特是個小國,軍隊可以忽略不計,警察也沒什麼戰鬥力。而薩達姆的部隊是經過了8年兩伊戰爭洗禮出來的。打科威特,薩達姆派了多少人?20萬。

當年美國的情報機關就納悶,打個科威特,伊拉克怎麼派出來這麼多軍隊?這不合乎情理啊。最後美國人發現,伊拉克的十幾萬大軍已經在沙特邊境展開。

薩達姆要吞的不光是科威特,還有沙特阿拉伯。而沙特是有著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和3000多萬人口的大國,跟科威特根本不是一個體量。

實際上當年薩達姆佔領科威特以後,就準備要對沙特下手了。然後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沙特在危機關頭,把早先在中國購買的東風導彈拉了出來。購買導彈談判的時候,沙特人問導彈多少錢?中國代表小心翼翼的說:1個億。意思是這批導彈是35枚,總共1個億的人民幣。而且也做好了砍價的準備。沙特人淡淡的說:一億美元一枚呀?行,也不貴。就這麼辦吧。來,加一下微信......當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加一起20億美元,這批導彈直接賣了35億美元。

然而,到了海灣危機,沙特面對薩達姆的訛詐,把這批東風3導彈拉出來,直接威脅到了伊拉克首都,讓薩達姆冷靜了一些。這個錢,花的還是很值的。

美國人通過衛星照片,發現伊軍已經在沙特邊境展開進攻姿態,被嚇了一跳,這才明白薩達姆的真實意圖。

薩達姆是想把科威特和沙特全吞了,這才戳了美國的肺管子,逼著美國不得不打他。如果當初薩達姆止步於科威特,美國很可能不會出手,這事兒也就認了。

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是當年的美軍遠沒有現在這麼彪悍。

打薩達姆之前,美軍轟炸過利比亞,的帳篷。入侵過格林達達。這都屬於靠裝備絕對優勢打一個社區的水平。再往前看,就是越戰。美國人輸了越戰,也輸了信心,輸了形象。那時候的美軍給人的感覺就是病態的,甚至是美國整個社會都是軟弱的。老百姓不支持戰爭,士兵厭戰。政府還不敢得罪自己的選票。

所以薩達姆的行為還是有依據的。因為當時全世界對美國的看法就是:如果開戰,美軍死人,媒體一報導,老百姓一示威,政府就得撤軍,不然就垮臺。這不是薩達姆一個人的看法,是全世界的看法,包括當年預判局面的咱們的軍事專家。

越戰以前是朝鮮戰爭,美軍依然沒有取勝。

所以說那個時候,大家都不太怕美國。

說到這,看薩達姆也挺悲劇的。都說殺雞儆猴,殺人立威。薩達姆就是那個猴。美軍這些年威風的不得了,這個威,就是靠殺薩達姆立起來的。

薩達姆之所以敢公然冒天下大不韙去侵略鄰國,就是不太怕所謂的世界警察美國。他賭美國不能管。

而美國打伊拉克,開始也是極其不自信的。他組織了50萬的部隊,還拉上了10萬盟軍,總共60萬人。他的指揮官還要求政府:把部署在歐洲最精銳的部隊,準備跟蘇聯乾的部隊,給我。不然,我不能打。

美國自身也心虛,很怕打不好。

如果當初薩達姆胃口小一點,只吞個科威特,對於美國來講,危害性不是很大,自身再加上不太想打,他最後開戰的可能應該小於50%。就是很可能不管了,頂天是經濟制裁,政治封鎖。

但薩達姆要吞沙特,這就沒辦法了,是逼著美國出兵。

如果美國任由薩達姆繼續進攻沙特,那就是最後把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合併成一個大國,中東的巨無霸。而且掌握了全世界50%的石油資源。像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那都是玩石油起家的,深知這裡面的利害關係。薩達姆要是實現最終目標,統一伊拉克、科威特、沙特三國(其實這裡面還有阿聯酋的事兒,咱就不多談了。正常是老薩想統一四國),到時候他一句話,石油漲價,全世界的美元就全流到巴格達去了。

這美國能忍嗎?

薩達姆打伊朗的時候,他那是美國的小弟,給美國當打手。跟美國關係不錯。但他後來是胃口太大了,也太不把大哥放眼裡了。如果他吞併科威特之後,表現的謙虛一點,估計美國也就是強烈譴責一下,中蘇則繼續當老好人,這事兒也就算了。

就像希特勒,吞併完奧地利、捷克如果能止步,是不是也都落袋為安了。

從心理方面考慮,薩達姆也是在賭。賭贏了,他會建立一個阿拉伯大帝國,他名垂青史,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聖王,千年以後,他就是傳說,神話裡的人物。這個誘惑還是很大的。所以,就像電影裡說的那樣,你愚,是因為你貪心。

現在,被騙的傾家蕩產的,賠的精光的,吃虧上當的,起因不都是因為自己太貪了嘛,對不對?貪婪,絕對會讓人變愚蠢的。


銳度何老師


薩達姆領導的是最腐敗的一界政府。貌似強大,可他的內部竟是些順情說好話的人。攻打科威特就是一個狂妄自大的範例,按道理,科威特是不能打的,打事必會損害西方利益,這一點他不是不知道,可駕不住底下人叫喚地歡,都順著老薩的心思說。

如果認何人死,我們都感到捥惜,就他不可惜,死的應該,早就該死了。

想當年坐著個小鳥滿天飛,地球都擱不下他了。他對外大話燎天,對內殘酷震壓,誰對他說個不字都不行,底下人早就把他恨壞了,巴不得他快點完蛋。因此上,對他吹捧的就更歡了。打科威特不就是一範例嗎,老薩糊哩糊塗的就上了手底下人的當。

也許老薩認為這是對,他就是那樣的人嘛,聽不得不同意見。多國部隊都打到巴格達家門口來了,人早就跑光了,老薩坐在辦公室裡還竟聽勝利消息呢。本已為打兩仗,可是這一仗沒打敗的實在有點丟顏面。老薩要是藏在百姓家裡,多國部隊還真找不到他,可惜他沒那德行,百姓不願冒風險藏他。

送給他一首詩吧,以作哀悼。

小鳥折戟一命歸,

高臺跳水無人陪。

兩行鱷魚淚,

悔恨腮邊垂。

時光一去活到頭,

燻臭一塊天。

謝謝。


銀河系來者


談不上愚蠢不愚蠢,以當時的國際形勢而言,薩達姆只是想幹票大的,玩脫了而已。但是就入侵科威特而言,薩達姆的行動並不算“蠢”。

薩達姆為什麼要進攻科威特?


現在我們提起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都知道有幾個主要原因:

1.八年的兩伊戰爭,薩達姆打光了伊拉克的家底,欠下了幾百億美元的外債,其中光欠科威特的錢就有上百億。打完仗,薩達姆沒錢還,跟科威特說——“我這是替咱們所有的阿拉伯人跟波斯人打仗,你應該報銷一部分費用,欠你的錢不還了”。科威特說我憑啥啊?堅決拒絕了伊拉克的賴賬請求,所以薩達姆惱羞成怒,準備滅了科威特。

2.科威特是個小國,卻是個極其富裕的小國,石油資源不比伊拉克少多少。而科威特和伊拉克有一百多公里的未定邊界,偏偏這一百多公里的邊界都是產油區,於是兩國都認為對方挖了自己的石油,都很不爽。兩伊戰爭以後,科威特依然極富,而伊拉克窮的叮噹響,難道伊拉克不眼紅?

3.科威特是個沿海國,而伊拉克是內陸國。其實伊拉克離海很近,可是中間隔著個科威特,導致伊拉克一個港口都沒有,很不方便。

總之,薩達姆在1990年的情況就是,兜裡沒錢,手裡有槍,旁邊還有個有錢的鄰居,咋辦?

涼拌,搶他媽的!

薩達姆志向不在科威特

如果薩達姆偷偷摸摸的滅了科威特,跟美國歐洲好好裝孫子,其實滅了也就滅了。

科威特也不是以色列,有錢雖然有錢,但是沒啥影響力。如果薩達姆姿態做的好,給美國老大一個臺階下,估計各國也懶得折騰,也就承認事實了。

在進攻科威特之前,薩達姆還問過美國大使,美國大使聽的暈暈乎乎,給了一個十分模稜兩可的答案,薩達姆就以為,美國人認可了。

可是薩達姆接下來的行動讓美國人冒出了冷汗,美國人才明白完全不是衝著科威特來的!

科威特只有1.8萬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國幾個縣大,軍隊滿打滿算兩萬人,而且都是沒打過仗的少爺兵。

伊拉克出兵打科威特,動用了多少人?

十萬大軍。

戰爭最後只進行了31個小時,堪稱秋風掃落葉。科威特人激烈抵抗,連國王的弟弟都戰死了,然而實力差距太大,寡不敵眾。

但是滅了科威特以後,薩達姆卻並沒有撤軍,而是把他的十萬大軍,都擺在了沙特阿拉伯的邊境上!


薩達姆想統一阿拉伯世界,這個志向他一直不諱言,他希望能統一所有說阿拉伯語的國家,成為新世界的哈里發。

可是大家本來以為他只是說說,沒想到他真敢這麼幹啊!

沙特在1990年,也和現在一樣,一如既往的戰五渣。如果伊拉克進攻沙特的話,不會比滅掉科威特困難多少。

不過沙特在早年的投資救了自己,幾年前,沙特政府秘密來到中國,以35億美元的天價(當時中國外匯一共20億美元)購買了35枚東風導彈。中國賣給沙特的東風導彈能直接打到巴格達,而且沙特瘋狂暗示自己有“大威力武器”(其實根本沒有),讓薩達姆顧慮了一下,沒有敢立刻進攻。

這一猶豫,就把美國人猶豫來了。

薩達姆當年不怕美國

美國的霸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冷戰結束之前,和冷戰結束之後。

冷戰之後的美國,狂拽酷炫吊炸天,誰見誰怕。可是1990年的美國,還就真有很多人不拿他當盤菜。

為什麼呢?因為無知。

世界上最能產生自信的,就是無知,無知即力量。

我們在冷戰結束後才意識到,冷戰中美蘇兩國究竟積累了多麼恐怖的勢力。可是由於冷戰中雙方始終處於均勢狀態,誰都沒能把全部實力用出來,甚至只能使出三分力(七分力氣留著提防對手),導致美蘇在冷戰中都沒有打什麼漂亮仗。蘇聯以如此恐怖的實力,打個阿富汗還鎮不住,就是因為大部分的精力都在防著美國。

而美國的情況比蘇聯還糟糕。

美國在二戰之後,打朝鮮,跟中國人幹了個平手。打越南,狼狽退出。打巴拿馬和格林納達倒是贏了,可是這倆國家也就是個縣,打贏了很光榮嗎?海灣戰爭幾年之後美國打索馬里,還鬧了一身騷,所以美國也不是百戰百勝的。

薩達姆覺得,老子手裡有百萬雄師,我怕你美國佬?



1990年的時候,伊拉克武裝力量超過百萬人,而且都是有八年兩伊戰爭經驗的老兵。裝甲兵規模世界第三,薩達姆認為,美國人根本不可能為了一個小小的科威特跟伊拉克開戰。

哪怕後來海灣戰爭開打,他也還是跟士兵們說:

“你們要知道,空軍從來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上一次驗證這一點的,是越南戰爭”

薩達姆覺得,連越南人都能打贏美國人,我比越南人還差?


實際上,連美國人自己對自己的實力沒有底,畢竟美國人也沒有打過這麼大規模的戰爭。海灣戰爭的時候,美國足足拉了五六十萬人,連德國前線用來對付蘇聯裝甲集團的部隊都拉了過來,準備空戰不行就打陸戰。

結果我們知道了,根本沒來得及打陸戰,空襲一波之後,薩達姆就跪了,跪得很徹底。


總而言之,薩達姆進攻科威特不蠢,他只是因為時代的侷限讓自己對美國的實力判斷嚴重失誤。感謝薩達姆,讓全世界人知道了現代化戰爭是怎麼打的,薩達姆用自己的生命,成為了殺雞儆猴中那隻寶貴的雞……


小約翰


1990年8月時任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出動10萬大軍悍然入侵科威特,不到十個小時伊拉克軍隊就佔了科威特,把科威特變成了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伊拉克的侵略行徑直接引發了海灣戰爭,美國在聯合國的授權下組建多國聯合部隊干預。海灣戰爭給伊拉克造成了二千億美元左右的直接經濟損失,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伊拉克軍隊四十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八點五萬至十萬人,而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完全被摧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甚至在沒怎麼出動地面部隊的情況下就在不到兩個月內迫使伊拉克接受了停火協議。

當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後美國實際上並沒放過伊拉克——儘管不再使用直接的軍事手段打擊伊拉克,然而在此後的十餘年間美國一直對伊拉克實現封鎖制裁的政策。其實如果我們以更為宏觀的視角看待上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那麼我們就能發現:這兩場戰爭之間實際上是具有連貫性的。儘管兩場戰爭相隔13年,可在這13年裡美國其實一直在打壓伊拉克,只是把打擊方式由直接的軍事打擊換成了更為隱蔽的手段。我們可以把這種方式理解為圍而不攻的消耗戰——我可以一下打下你,可這樣做損失太大,所以我暫時不打你,但斷絕你和外界的一切聯繫,等到你彈盡糧絕精疲力盡之時再一舉拿下。到了2003年小布什再次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時雙方的實力差距更大了:此時伊拉克已經歷了長達13年的制裁和禁運,國力凋敝、生活困頓,伊拉克軍隊的裝備也長期無法更新換代;相比之下美國這13年的軍力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如果說1990年的美國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依託於新式電子技術的高科技戰爭形式,那麼到了2003年美國這種新式高科技戰爭已完全發展到成熟狀態:1990年的海灣戰爭期間美國戰機轟炸的現場滿目瘡痍;然而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戰機轟炸的建築從表面基本上看不出任何損傷,因為精確制導的導彈鑽入了建築物內部,從而將其功能完全癱瘓,與此同時建築物的外觀基本還維持著原狀。也就是說美軍的精確制導武器這時真可以做到如果要炸客廳,那麼就絕不會炸到廚房。

對薩達姆而言:更糟的是在經過美國持續13年的制裁後伊拉克國內已出現離心離德的現象。1991年5月美、英等國以保護庫爾德人為由在伊拉克領土北緯36度以北劃出了一個面積為4.4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安全區”並禁止伊拉克飛機或軍隊進入。伊拉克政府從此失去了對北部庫爾德人地區的控制。此後這一地區湧現出庫爾德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愛國聯盟兩大軍事武裝組織。俗話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庫爾德武裝的成立是庫爾德人獨立建國的基礎。早在1992年5月“庫民黨”和“庫愛盟”就舉行了歷史上首次選舉,當年6月庫爾德地區成立了自己的議會,7月組成政府。從此伊拉克境內就出現了一個事實上獨立的庫爾德政權。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庫爾德武裝對美國的正面攻擊起到了很好的策應效果。不過薩達姆手中還有一張神秘的王牌就是14萬共和國衛隊——這是一支極為神秘的部隊,號稱精銳中的精銳。薩達姆這支共和國衛隊的神秘感一直保持到了戰爭結束,因為直到戰爭結束之時他們也沒出來露臉。從3月20日戰爭開打到4月9日美軍用一個營的兵力就拿下了巴格達,這期間幾乎沒遭遇任何有效抵抗,包括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內的30萬守城部隊神秘地人間蒸發了。事後人們才知道美國策動伊拉克高官在伊拉克國內打造了一條接應戰線。事實上這時伊拉克軍隊對薩達姆已談不上什麼忠誠度了:就在薩達姆天天召開戰前會議鼓舞士氣之時他手下的各路大員們實際上都已在悄悄和美國人討價還價了。戰爭中和美國達成協議的伊拉克高官們紛紛放棄抵抗,於是美國大兵們就這樣大搖大擺開進了巴格達。

如果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而言:薩達姆當年入侵科威特的行為看起來簡直就是給伊拉克帶來了一場滅頂之災,這簡直就是愚蠢透頂的行為。然而你以為薩達姆真是傻大木嗎?他能從一個平凡的農家子弟一步步奮鬥到伊拉克總統的地位顯然是具備很強的政治手腕和眼光的,怎麼會輕易草率做出一個愚蠢的決定呢?事實上薩達姆做出入侵科威特的決定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至少在他自己看來是由絕對充足的把握的。至於事態後來的發展只能證明薩達姆當時的判斷有誤,儘管從結果上看這次行動是徹徹底底失敗了,但這並不是一次草率決定的行動。事實上這可以說是薩達姆圖謀已久的一次行動,在事前是經過充分論證權衡的。為什麼說這次行動是薩達姆蓄謀已久的呢?薩達姆所屬的“阿拉伯復興黨”的宗旨是團結阿拉伯地區,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復興整個阿拉伯民族。說得直白些就是整合阿拉伯地區,直至統一阿拉伯地區,重現歷史上阿拉伯帝國的榮光。從薩達姆的早年生平看來也是一個絕對的強勢鐵腕人物,否則他也不可能從一名普通農家子弟一步步奮鬥成為伊拉克總統。一直以來薩達姆就有一個夢想:把所有的講阿拉伯語的國家都統一起來,重建一個阿拉伯帝國。而薩達姆為實現這一夢想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使伊拉克成為一個強國;第二步在阿拉伯世界樹立自己的絕對威望;第三步統一阿拉伯世界。

薩達姆首先通過石油出口使伊拉克成為了一個富裕強大的國家並用石油收入增強軍事實力。隨著伊拉克的軍事實力的迅速提升使薩達姆開始以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自居。在薩達姆看來是時候邁出第二步了:他首先選擇對伊朗下手。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新政府成立之初國內政局不穩,在國際上又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孤立,而長期以來伊朗與伊拉克之間在領土、民族、宗教等各方面均存在矛盾,所以在薩達姆看來這正是和伊朗人來一次大清算的天賜良機。然而等到兩伊戰爭真打起來後薩達姆發現自己失算了:儘管當時的伊拉克經濟上財大氣粗、軍事上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可真打起仗來就面臨當年德軍打蘇軍同樣的問題——儘管伊拉克在武器裝備上佔優,可國土面積更大、人口數量更多的伊朗憑藉戰略縱深和戰爭動員能力上的優勢和伊拉克打起來持久戰,伊朗軍隊甚至一度攻入伊拉克本土。伊朗作為以波斯人為主體的什葉派國家在中東是典型的少數派:中東國家絕大多數在民族屬性上以阿拉伯人為主,在教派屬性上以伊斯蘭教遜尼派為主。身處這種環境的伊朗在外交上其實相對比較孤立的,尤其是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對外輸出什葉派革命理唸的行為加劇了伊朗與海灣阿拉伯國家以及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矛盾,最終伊拉克靠著海灣阿拉伯國家和西方陣營的支持才勉強戰勝了伊朗。

兩伊戰爭名義上是以伊拉克的勝利告終的,然而實際上這場戰爭是沒勝利者可言的不折不扣的消耗戰:作為名義上的戰勝方的伊拉克在戰前擁有37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然而在戰爭結束時欠下外債700多億美元,在戰爭過程中伊拉克死亡18萬人、傷25萬人,直接損失3500億美元,更為嚴峻的是戰爭使伊拉克的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了20至30年。然而兩伊戰爭中阿拉伯各國對伊拉克的援助並不是無償的,更多是以貸款模式提供的,這意味著薩達姆必須償還高額的貸款。打了一場損失巨大卻幾乎一無所獲的戰爭已令薩達姆在伊拉克國內的威信開始出現動搖的跡象,這時要他還錢且不說還不起,就算還得起也必將動搖薩達姆在伊拉克國內的地位。於是薩達姆提出:伊拉克與伊朗打了八年戰爭是替全體阿拉伯人與波斯人作戰,是替全體遜尼派與什葉派作戰,伊拉克人拿性命去戰鬥,希望其他阿拉伯國家把債務免了。然而薩達姆關於免除債務的提議遭到作為最大債主的科威特的拒絕,而薩達姆如果按科威特的要求償還債務需要償還的貸款數目高達140億美元,這還不算利息。被科威特逼到牆角的薩達姆就是從這時開始大造輿論強調科威特和伊拉克的特殊關係。在當時伊拉克的宣傳中科威特被描寫為伊拉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只是後來被英帝國主義者分割。因為薩達姆的這種宣傳就使人們形成一種印象:科威特和伊拉克曾是一個國家。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伊拉克和科威特在古代同屬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範疇。兩國相繼由阿卡德王國、烏爾第三王朝、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統治。然而自從新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吞併以來的兩千餘年裡伊拉克和科威特所處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再沒成立過獨立的國家,在這兩千餘年的時間裡兩河流域先後被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帕提亞帝國、薩珊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科威特是巴士拉省的一個縣,1899年英國強迫科威特簽署了英科秘密協定,由此將科威特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肢解出來,成為自己的附屬國。一戰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巴士拉省成為獨立後的伊拉克的一個省,當然此時已被英國統治的科威特早已不是伊拉克治下的巴士拉省的一部分了。儘管伊拉克和科威特在歷史上存在的特殊淵源關係說白了不過就是在共同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時期被納入過同一個省份而已,在伊拉克獨立建國後科威特從來都不是伊拉克的領土。然而薩達姆及其所屬的阿拉伯復興黨奉行的本就是阿拉伯民族主義——在薩達姆看來:別說一個小小的科威特,就是整個阿拉伯世界也該被整合統一。薩達姆除了使用阿拉伯民族主義外也還同時宣稱佔領科威特是重建巴比倫帝國的一步。中東的其它一些事件也與入侵科威特有關。當時巴勒斯坦大起義的高潮時期,而科威特、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幾乎都對西方國家有依賴性,薩達姆利用這點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願意站起來反抗以色列和美國的政治家形象,從而成為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膜拜的偶像。

事實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此之前伊拉克就已對科威特懷有企圖:這一方面當然是由於薩達姆統一阿拉伯世界的理念,另一方面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其實早就存在矛盾。伊拉克的海岸線極短且多為沼澤地帶,不適合建港口,這嚴重製約著伊拉克的石油出口。雖然伊拉克也是中東石油大國,但相比科威特無論是產量,還是在出口上都受到嚴重製約,吞併科威特正好可以獲得一個良好的出海口。對伊拉克而言:以戰爭的形式吞併科威特不僅可以連本帶利賴掉鉅額債務,還可以獲得一個良好的出海口,這樣的誘惑無疑是巨大。這時科威特耍的一次小聰明使薩達姆找到了對科威特下手的藉口:伊拉克和科威特一直存在領土、水源以及石油資源方面的爭議,尤其是關於兩國邊境上的油田歸屬問題一直都是兩國關係的定時炸彈。而科威特為控制國際原油市場聯合沙特、阿聯酋等國降低了石油價格,這一措施對這些沒有戰爭影響的國家來說問題不大。但對伊拉克可就要命了:由於石油價格大幅度降低,為此伊拉克的損失在150億美元以上。本就還沒完全從兩伊戰爭中恢復元氣的伊拉克對科威特恨得咬牙切齒。薩達姆本身就是一個有極大政治野心的人物,結果科威特還在獅子頭上捉蝨子無疑是大大刺激了他對科威特下手的決心。

當時的科威特雖因為石油而致富,但國家實在太小——天然缺乏戰略縱深,既沒建立起成熟的工業金融體系,也沒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屬於富而不強,是伊拉克眼中的軟柿子。而且科威特國內也出現了矛盾,甚至當戰爭爆發後有的科威特人甚至支持起伊拉克來:原來當時的科威特依然保留著一夫多妻制,這意味著占人口比例極少部分的土豪男士都可以擁有多位妻子,而身處社會底層的男性恐怕只能打一輩子光棍了;相比之下伊拉克已經廢除一夫多妻制,生活在底層的科威特男性甚至把伊拉克軍隊視為他們的解放者。伊拉克自認為:自己比科威特強大得多,又利用其國內矛盾出兵幾乎萬無一失。即使如此伊拉克還是試探了美國的態度,由於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是美國的盟友,薩達姆自信地以為美國會支持自己吞併科威特。薩達姆為做到萬無一失在1990年7月25日宴請了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阿普里爾·格拉斯皮女士。晚宴過後的舞會上薩達姆向格拉斯皮暗示了他想吞併科威特的意思,結果格拉斯皮卻誤以為薩達姆只是開玩笑,竟樂呵呵地表示“樂見其成”。這令薩達姆自己都不敢相信,於是繼續追問這是格拉斯皮的個人觀點還是美國政府的意思。格拉斯皮則說:“布什政府期望與伊拉克樹立友善聯繫。”“對阿拉伯內部的爭執如伊科之間的邊境爭執表示中立”。這樣一來薩達姆就自認為得到了美國的支持,同時他認為:美國不可能為了科威特這樣的彈丸之地下血本進行干涉,即使美國當真干涉科威特問題,作為中東地頭蛇的伊拉克憑藉地緣上的優勢也足以應付,畢竟當時的伊拉克號稱是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

事實上當時的伊拉克還是具備相當的實力的:當時的伊拉克擁有10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大約48萬預備役部隊,近6000輛輛坦克、3700門火炮、7500輛裝甲車、700多架作戰飛機以及飛毛腿導彈。除此之外伊拉克還有中東最完整的現代化綜合防空體系——其“KARI”防空系統包括:4個地區防空作戰中心、16個截擊引導中心、70餘個防空指揮與報告中心。伊軍戰鬥機、地空導彈和高炮構成了立體火力網,基本覆蓋了所有空域。在經過8年的兩伊戰爭的錘鍊之後伊拉克軍隊的實戰經驗也相當豐富。如果僅就軍隊規模和武器裝備而言:當時的伊拉克也的確算得上一個在世界上排的上號的軍事強國。在薩達姆看來:美國儘管是世界頭號強國,可在中東的軍事力量有限,而自己完全可以憑藉本土作戰的地緣優勢對其進行壓制。美國是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在美國的政治體系框架之下總統只有對外使用軍隊的權利,但必須獲得國會的通過,只有通過國會上下兩院聽證會投票通過才可以對外用兵。在這種體制下美國如果要發動戰爭在相當程度上必須遵循國內民意,而美國人對戰爭傷亡又格外看重——越南戰爭就是因為傷亡過重導致國內反戰浪潮高漲,最終迫使美國撤出了越南。事實上在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就曾狂妄地放出豪言:“美國社會連一萬名士兵的死亡都承受不起。”薩達姆認為美國不會為了科威特這樣的彈丸之地下血本大動干戈,退一步講即使美國干預也是自己足以應付的。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的軍事力量是分佈於世界各地的,而具體到中東地區伊拉克反而憑藉本土作戰的優勢取得了兵力優勢。在戰爭即將爆發的1990年8月底薩達姆在會見外國領導人時說:“我十分了解美國的技術優勢,特別是空中優勢。”但與此同時薩達姆堅持認為空戰不能起決定作用,決定勝負最後得靠地面決戰,甚至是貼身肉搏刺刀見紅的巷戰,而在這樣的形勢下伊拉克方面在兵力和本土作戰的優勢就能得到充分釋放。1990年9月薩達姆對軍隊發表講話說:“你們知道空軍不可能決定地面戰爭……這是經過所有常規戰爭和解放戰爭證明的規律,最後一個證明的是越南戰爭“。


在薩達姆看來:正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即使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也曾有過被越南、阿富汗這樣的小國利用本土作戰的地緣優勢打敗過,何況是自稱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伊拉克呢?只要自己對美軍造成較大傷亡就會迫使美軍自動撤退,正如之前美軍在越南戰爭中一樣。薩達姆的這種分析不能說是毫無道理的,因為就在海灣戰爭前十五年美國在越南戰場遭遇了一場慘敗:美國在越南戰場先後投入650000人,在戰爭過程中死亡58202人、負傷303616人、失蹤2500人、損失飛機8612架、耗資2500億美元。包括參戰的美國盟友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失:韓國死亡5099人、負傷10962人、失蹤4人;澳大利亞死亡474人、負傷4307人;新西蘭死亡37人、負傷187人;泰國死亡1351人、負傷5000人;中國臺灣國民黨當局死亡1人;而南越當局據保守估計也至少有220357人死亡、1170000人受傷。然而在付出重大損失後美國最終還是不得不撤出越南,而美國所扶植的南越政權也沒能逃脫覆滅的命運,越南戰爭也因此被視為美軍戰史上少有的失敗。表面上伊拉克和越南具備一定的相似性:越南是東南亞的區域強國,伊拉克是中東的區域強國,儘管兩國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同美國存在較大差距,但薩達姆顯然是認為自己能憑藉主場作戰的地利優勢使美國揹負沉重的損失,而美國人恰恰是對損失極為敏感的。薩達姆這樣想,那麼美國人是怎麼想的呢?當時美國國防部後勤局對傷亡情況的模擬結果顯示:這場戰爭預計死亡人數1.5萬到1.7萬。美國民眾表示不能接受這一結果,甚至有人直接質問當時的老布什總統:“你是否會把自己的孫子送上戰場?”在這樣的形勢下美國曾一度試圖與薩達姆進行和解,然而這在薩達姆眼中就是示弱的行為,所以薩達姆見美國人主動提出談判並沒見好就收,反而得寸進尺的強硬拒絕了美國要求其從科威特撤軍的要求。

在薩達姆看來:美國不會為了科威特這樣一塊彈丸之地下血本,況且即使在美國干預的前提下憑伊拉克的實力和地利優勢似乎也足以應對。然而薩達姆失算了:自二戰以來美國就致力於維持自己的世界霸權,這其中最關鍵的核心就是堅決避免某地區出現一國獨大的區域霸權。尤其是考慮到中東地區對美國的石油安全戰略的巨大意義,身為產油國的科威特又怎會不涉及美國利益呢?況且正如薩達姆無法準確估計美國的干涉決心一樣的是:美國同樣無法判明薩達姆的意圖——吞併科威特究竟是一次孤立行動呢?還是薩達姆爭奪中東霸主地位的一部分呢?如果是後者,那麼伊拉克極有可能繼續南下圖謀沙特,那將意味著薩達姆將把石油產量、出口量和價格都控制在手中。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是美國的盟友不假,可如果坐視伊拉克成為中東霸主將損害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所以最好還是維持對中東國家分而治之的策略。薩達姆只看到了伊拉克與越南的相似之處,卻忽視了伊拉克和越南在這兩場戰爭中的不同處境:越南戰爭表面上是胡志明領導的北越同美國及其扶持的南越政權之間的戰爭,可實際上卻是在當時的冷戰格局下兩大陣營之間的對決,因此北越能得到來自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相比之下伊拉克捱打卻完全是咎由自取的行為:伊拉克公然吞併一個主權國家完全就是赤裸裸的侵略行為,這激起了全世界的反對。當時在聯合國召開的大會上安理會14個理事國中有13個同意對伊拉克制裁,剩下那個不是反對而是缺席,包括我國在內的五大常任理事國全投了贊成票。美國發動海灣戰爭儘管是出於自己的戰略利益考慮,但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是得到了全世界的支持的,也可以視為是一場具有一定正義性的戰爭。

得到聯合國支持的美國迅速集合起包括有英國、法國、加拿大、沙特、阿聯酋、科威特、阿曼等國參與的多國部隊。參與海灣戰爭的美國盟友中不乏在地理位置上毗鄰伊拉克的國家: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沙特、巴林、卡特爾、阿曼、阿聯酋、土耳其和迪哥加西亞的空軍基地部署了1200多架作戰飛機,另外還有3個航母戰鬥群遊弋在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的海上陣地上。很快薩達姆就發現戰爭早已不再是他所熟悉的樣子:本來他以為自己佔據主場作戰的地利優勢,而美軍的兵力以及各種後勤軍需物資的集結需要相當的時間,因此自己完全能掌握戰爭的主動權。然而現實卻是美軍超過300架C-141和C-5向海灣地區快速集結,在沙特達蘭空軍基地每7分鐘降落1次,22天的運輸量就超過了1949年柏林空運11個月的量。與此同時美國的運輸船從全球戰略基地運來物資,三艘的運量就已相當於3000架C-141的運量。海空並用運送30天后海灣地區集結了超過10萬名美軍。這還不算完——在接下來的4個月美軍又繼續晝夜不停地搬運,最終50多萬名士兵、近2000輛主戰坦克集結,運送物資達1200萬噸!本來以為美軍在中東沒什麼軍事力量存在的薩達姆還做著“強龍不壓地頭蛇”的美夢,這麼一看美軍在中東的軍事力量是呈幾何級數在膨脹啊。到戰爭真正打響時美國已在中東地區聚集起有34個國家參加的多達66萬兵力的多國部隊,儘管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動用了86萬部隊,可雙方的兵力差距其實已不算明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已不再是雙方的兵力而是各自的軍事技術,而最終也恰恰是美國所佔據的技術優勢擊敗了在兵力上略勝一籌的伊拉克。

伊拉克不是當年的越南,而美國也早已不再是當年的美國,因為時代變了:事實上海灣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一次標誌性的劃時代戰爭——‍海灣戰爭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模式,對世界各國都起到了一次新形勢戰爭的啟迪左右。海灣戰爭的最大特點就是這是一次高科技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這場戰爭中普遍使用各種先進技術:電子戰對這場戰爭的進程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電磁優勢將成為戰爭中的新制高點;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贏得戰爭的先例,在空襲中,由於大量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襲的準確性,又使平民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海灣戰爭中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後方;這場戰爭中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本來人們以為美國與伊拉克那麼多坦克、裝甲車相互對峙,是要打現代版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戰”,伊拉克甚至還指望利用人海戰術在巷戰中打擊美軍,然而直到戰爭結束之時人們期待中的大規模地面戰爭基本上就沒發生過。在展開正式的軍事行動之前9架美軍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便先行摧毀了兩座伊軍早期預警雷達站。因此當美軍第一梯隊的8架F-117戰機在進入伊拉克領空腹地時伊拉克方面毫不知情,從而使美軍得以順利執行對伊拉克防空體系的“斬首”行動。1991年1月17凌晨3點左右美軍一架F-117投下第一枚炸彈,轟炸了伊軍位於本國南部的一處截擊引導中心。在這之後的時間裡超過700架次的戰機也各自展開對伊軍防空系統節點、指揮機構等重要目標的打擊。另一方面美國海軍在展開對伊拉克海軍全面打擊的同時還發射了50餘枚“戰斧”導彈打擊伊拉克各地的輸變電設備。緊隨這第一輪空襲之後的是第二、第三波的F-117空襲。在經過一夜的空襲之後到第二天拂曉時分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已經基本崩潰。伊軍殘存的防空部隊對著被炸成廢墟的指揮機構只得各自為戰。那些見到第二天日出的部隊本以為能與美軍正面交火,可他們迎來的卻是更加猛烈的空襲。伊拉克的雷達節點、發電站、指揮中心等陸續被已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摧毀,巴格達就此與外界失去聯繫,聯軍就此牢牢掌握了制空權。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綜合運用空間衛星偵察、空中偵察、地面偵察等多種手段截獲伊拉克的雷達、通信設施和電磁波信號並通過電腦和情報分析人員分析處理,最終確定了伊軍的指揮中心、通信和雷達系統的各種參數,因此多國部隊總是能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事實精準打擊。美軍先發制人地摧毀了伊拉克境內的大多數軍用機場,伊軍的許多戰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摧毀。當然伊軍已起飛的戰機在美軍的F-15和F-16面前也迅速被盡數擊落。至於伊軍龐大的地面部隊甚至都不需要聯軍出動地面部隊與之交戰,“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通常都是在伊軍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發射反坦克導彈,從而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摧毀伊軍的坦克裝甲車。美軍的飛機、坦克、步兵戰鬥車乃至單兵武器都裝備有紅外夜視裝置、激光夜視儀和紅外熱成像設備等夜視夜瞄器材,這使美軍的武器裝備在夜間可以發揮同在白天一樣的作戰效能,使美軍能晝夜不停地連續作戰,更有效地打擊伊軍,更快地推進戰役戰鬥的進程。美軍在戰爭開始前就用電子作戰飛機對伊軍電子設備實施強烈干擾,從而實現對伊軍的通信和預警雷達系統的壓制,確保了空襲行動的突然性。在戰爭的全過程中美軍針對伊軍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實施強大的電子戰,對伊軍電子設備、防空雷達和通信網絡等進行“軟壓制”,結果伊軍在戰爭中完全處於指揮失靈、通信中斷、空中搜索與反擊能力喪失的狀態,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整個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戰爭中多國部隊綜合運用反導作戰、電子戰、心理戰、海戰等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相比之下伊拉克的作戰理念完全是另一個時代的產物。

作戰理念的差距成為了決定海灣戰爭勝負最為關鍵的因素,然而這其實是我們作為事後諸葛亮所得出的結論。在當時似乎並不能以此苛求以薩達姆為首的伊拉克決策層,因為海灣戰爭本來就是一場開啟全新戰爭模式的戰爭。在戰前不要說伊拉克方面無法預計這場戰爭的全新形態,就是全世界也沒多少人有這樣的先見之明,所以等到戰爭真開打的時候可以說是震驚了全世界。包括世界各國的軍事專家也都是第一次知道原來戰爭還可以這麼打,甚至就連美國人自己一開始也料到戰爭會進行得如此順利,所以當時美國國防部後勤局才會對傷亡數據做出1.5萬到1.7萬的估計。本來人們以為美國與伊拉克那麼多坦克、裝甲車相互對峙是要打現代版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戰”,伊拉克甚至還指望利用人海戰術在巷戰中打擊美軍。結果戰爭一開打佔據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的多國部隊就先行摧毀了伊拉克的預警雷達及相關設施,佔據絕對制空權優勢的多國部隊最終幾乎在沒怎麼出動地面部隊的情況下就在不到兩個月內迫使伊拉克接受了停火協議。這場戰爭現在看來可以說從一開始就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然而當年薩達姆在出兵科威特之前卻並不是頭腦發熱就草率決定的,事實上他和他的智囊團隊是經過充分評估權衡的,然而時代變化所帶來的戰爭模式的改變是他們在事前所無法預計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當年薩達姆之所以入侵科威特還不是沒錢鬧的,欠了一屁股債,還不起錢,因此就入侵科威特趁機撈一筆,沒想到最後一根毛都沒撈到,自己為被美國為首的聯軍打的落花流水,死了不少人,可謂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連老家都被美國炸的稀巴爛,可以是愚蠢到家了,其實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不是愚蠢行為,他是被美國給坑了,美國故意把薩達姆當棋子用罷了。


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之前的兩伊戰爭,打成了平局,薩達姆什麼好處也沒有,反而死了不少人,欠了中東土豪沙特那幫產油國一屁股的錢。本來伊拉克和沙特這些阿拉伯土豪不對付,互相看不順眼,只是薩達姆去打伊朗,所以沙特等國才借錢給薩達姆嘛,畢竟沙特等歐佩克產油國家更恨伊朗,所以就借錢給薩達姆嘛!結果薩達姆累死累活才打成平局沒有幹掉伊朗,外債到期了,沙特等國就逼著伊拉克還債,否則就制裁伊拉克。

伊拉克已經打窮了,哪有錢去還啊,如果債務到期了被制裁,那更是雪上加霜了。沒辦法的薩達姆就找上美國,那時美國和薩達姆可是好朋友呢,美國還出錢幫薩達姆打伊朗呢!薩達姆說你美國能不能借錢給我緩解危機啊,而這時美國陰險的布了和圈套給薩達姆了,美國說錢是沒有啦,你自己想辦法吧,美國會沒錢鬼才不相信呢!薩達姆就說我入侵科威特撈一筆就走,你美國要支持我哦!美國不說反對也不說贊成,反正薩達姆認為美國是默認了。其實這就是美國陰險的用心,薩達姆打了伊朗,讓沙特那幫土豪沒有了後顧之憂,美國是不放心的,沒有強敵威脅那些土豪,美國就發揮不了作用啊,土豪就不會依賴美國保護了,美國還怎麼控制這些土豪,美元的霸權還怎麼體現啊!是時候敲打敲打這些土豪了,剛好薩達姆因為債務和沙特鬧起了矛盾,那就讓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順便敲打一下沙特土豪們,對美國來說借刀殺人,威脅那些富的流油的土豪是最好不過了。


所以薩達姆就立刻出兵入侵科威特,兩天就佔領了科威特首都,大肆搶劫,真的搶了很多財富啊!沙特那些土豪害怕了,他們找上美國,沙特也知道任由薩達姆亂來,不知哪天就入侵他們啦,所以他們趕緊要求美國保護,他們知道薩達姆和美國的貓膩,美國能阻止薩達姆。美國是趁機漫天要價,狠狠的宰了那些土豪一筆,沙特給出巨大利益,說以後和美國站在一起,成為美國的鐵桿盟友,說白了,就是以後美國說什麼是什麼了!既然土豪都割肉了,收錢就要辦事啊,薩達姆這顆棋子起作用了,美國目標達到,也就要拋棄薩達姆了。於是美國翻臉不認人,立刻聯合西方國家一起出兵攻打薩達姆,還派出戰鬥機轟炸薩達姆的老巢巴格達。美國的狂轟濫炸,讓薩達姆招架不住了,趕緊把搶來的財富跑路吧,結果幾百輛裝載黃金珠寶其他值錢的東西開足馬力直奔巴格達,回巴格達才是正道啊!只是去到半路上,就被美國的飛機全炸燬了,美國早就盯著你啦,想帶錢跑路門都沒有,那些黃金可是美國的,你薩達姆還想撈錢走人,只能下輩子啦!


薩達姆本想撈一票,結果是被美國出賣了,什麼都撈不到,還賠上不少人命,伊拉克從此陷入崩潰之中,雖說美國沒有乘勝追擊推翻薩達姆,不過還是往後十幾年都經濟制裁伊拉克,搞得薩達姆是越來越難混了,美國是打著先拖瘦你,再幹掉你,最後是小布什幹掉了薩達姆,推翻了薩達姆的統治。薩達姆真是遇人不淑啊,美國那麼陰險能相信嗎,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不是愚蠢,只是沒想到事情發展的太快,反應不過來了,沒有實力只能被人耍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薩達姆吞併科威特明顯屬於明顯失誤,原因在於薩達姆對國際形勢嚴重判斷失誤。

首先薩達姆過高估計了自己與美國的交情,在兩伊戰爭中,美國是支持伊拉克的,讓薩達姆誤以為自己是美國的小弟,可以為所欲為。事實上,伊拉克並不是美國的正式盟國,美國更沒有把伊拉克當作自己的小弟,只是利用伊拉克削弱伊朗,伊拉克與伊朗兩個中東強國自相殘殺,最幸災樂禍的是美國。如果是土耳其以色列沙特這樣美國真正的小弟吞併科威特這樣的小國,美國最多不過通過外交施壓或者經濟制裁來逼迫其讓步,而不會立即糾集眾多小弟對其大打出手,可以說薩達姆吞併科威特讓美國正中下懷,可以有藉口對伊拉克大打出手。

其次,薩達姆吞併伊拉克的手段過於簡單粗暴,不符合現代國際規則。現代強國比如美國蘇聯等基本不會徹底吞併弱國小國,一般採用推翻小國的現政權而扶植聽話的傀儡政權的方式。而薩達姆直接吞併科威特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沒有一個國家公開支持薩達姆吞併科威特。

第三,薩達姆誤以為伊拉克是僅次於美國蘇聯的第三軍事強國,實際上伊拉克的軍事實力不僅不如中國英國法國等可以合法擁有核武器的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甚至不如擁有核武器的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等有威懾力。薩達姆的失誤在於沒有利用兩伊戰爭時期美國對自己的支持發展核武器,如果薩達姆像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那樣有核武器,美國也不會敢輕易對其大打出手。


厚德載物49847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薩達姆不是愚蠢,而是狂妄自大。薩達姆愚蠢,不可能當總統,只是因為狂妄,沒有仔細思索,輕易而自大的做出了決定。

伊拉克是中東強國,薩達姆時期印遜派統治,雖然經常發生政變,50年代到70年代沒有對外戰爭,人民生活經濟實力還算不錯。80年代發生兩伊戰爭,蘇聯支持伊朗,美國支持伊拉克 ,雖然不算兩國全面戰爭,戰爭創傷也不小。最後兩伊戰爭以平局收場,互相沒有賠償,損失都不小,人民感覺最清楚,給執政的薩達姆,帶來不小壓力。

為了轉移注意力,在美國的默許下,薩達姆發起了對伊拉克的入侵戰爭,覺得科威特是塊肥肉。他就不想想,伊拉克在中東雖然算是強國,但在世界範圍內什麼也不是,有老大美國,有老二蘇聯,案板上有塊肥肉,怎麼可能是伊拉克薩達姆的呢?所以結果都知道了,美國打擊薩達姆,是殺雞打薩達姆給猴蘇聯對手看,然後蘇聯就解體了。雖然有點玩笑,也是有這層意思。

在世界範圍內,大國和大國博弈,小國需要左右逢迎,如果貼得太近,而且明確反對大國,殺雞給猴看,雞是白殺的,猴還是猴!而且一起吃雞肉!



大志遠思想空間


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並不愚蠢,相反的薩達姆非常雄才偉略,只有什麼都不懂的人才覺的薩達姆愚蠢。

要說明這個問題,先要從薩達姆為什麼要與伊朗開戰說起。

(伊拉克與伊朗有爭議的地區,圖片來自互聯網)

圖中棕色區域目前是伊朗控制,叫胡齊斯坦省,是伊朗目前石油的主產地,裡面的石油儲存量非常大。

對於歷史原因,我就不說了,反正當時該地是被伊朗控制了,薩達姆說那個地方歷史上是伊拉克的,只不過被殖民者劃給了伊朗,所以要拿回來,因此就開戰了。

但是在與伊朗開戰的過程中,由於伊拉克的海岸線非常的短線,直接被伊朗封鎖了,導致伊拉克石油無法從波斯灣出口。但是伊朗不但從波斯灣方向堵死了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路線,還說服了敘利亞,讓敘利亞也切斷了伊拉克石油借道出口,如此一來整個伊朗的石油出口就基本上被堵死了。

也由於石油出口被堵死,導致了薩達姆在與伊朗的戰爭中出現財力不繼,最後導致了無功而返,還欠了一屁股債務,最嚴重的讓他給伊拉克人們巨大的福利,也因此無法繼續。

很多人以為薩達姆出兵科威特是不想還債,但實際上薩達姆是想一勞永逸的解決伊拉克石油的出口短板。

伊拉克由於海岸線太狹窄,而且還不適合建港口,導致伊拉克主要的石油石油港口放在內陸河的巴士拉,這對他來說弊端很大的。

第一個就是,由於受到河道的限制,大型油輪根本無法通航,這影響了伊拉克石油出口。

第二個就是一但與別國發生軍事衝突,那麼別國很容易切斷伊拉克的所有海洋運輸,這成為了伊拉克與中東所有國家競爭的短板。

薩達姆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就伊拉克的地理環境而言,他們要麼吞併伊朗控制的胡齊斯坦省,要麼吞併科威特。

但是他與伊朗打過了,打不贏,所以只能轉過頭來對科威特下手,只要吞下科威特,那麼伊拉克就可以擴展海岸線,不但獲得沿海石油出口港口,消除石油出口的弊端,還能夠在與中東任何國家發生衝突時,對方無法輕易的切斷他的海洋運輸中。

別以為薩達姆只與伊朗有衝突,他與以色列也有衝突的,沒有足夠的海岸線,就會導致他與誰發生衝突都沒有底氣。人家隨便派飛機在河道上投幾顆水雷,就可以癱瘓他海洋貿易,他能有什麼脾氣。

看到這裡你們還覺的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愚蠢嗎?假如你依然覺的薩達姆愚蠢,那麼真正愚蠢的人肯定不會是薩達姆。


一號風手


美國在越戰失敗後,十多年內沒再打過大仗,薩達姆因此料定美國不會干涉,但他萬萬沒想到老布什真的出兵了

海灣戰爭是美國閒魚大翻身的一場軍事行動,這場戰爭不僅一掃美軍在越戰中失敗的陰霾,還將美軍的先進武器裝備展示的淋漓盡致,在蘇聯日薄西山之際,海灣戰爭大大地夯實了美國的影響力。


海灣戰爭的起因是伊拉克悍然吞併鄰國科威特,這嚴重威脅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其實薩達姆這人早有吞併科威特的想法,這裡面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為了奪取出海口,另一個是為了躲債。

科威特在一戰之前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在當時屬於伊拉克的巴士拉州管轄。後來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戰敗,伊拉克地區被英國託管。在英國的支持下,科威特最終獲得獨立。

科威特這個國家面積不大,只有1.78萬平方公里,僅比北京市大一點,但這個小國對於伊拉克卻相當重要。因為科威特獨立後,伊拉克瞬間損失了90%的海岸線,可以使用的出海口所剩無幾,只比內陸國強一點點,這非常制約伊拉克的石油對外運輸。(在失去科威特之後,伊拉克的海岸線短的可憐)

由於科威特曾經屬於伊拉克以及它對伊拉克的重要性,薩達姆一直就有吞併科威特的打算,特別是科威特的這段海岸線,更是讓薩達姆期盼不已。當初薩達姆入侵伊朗的目的之一,也是為奪取阿拉伯河以東的伊朗海岸線。

不過伊拉克沒能在兩伊戰爭中佔到任何便宜,於是薩達姆又將目標轉向了弱小的科威特,畢竟柿子還得挑軟的捏。

除了覬覦科威特的海岸線以外,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第二個目的則是賴賬。

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了科威特140億美元,戰後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各個成員能降低石油產量來拉動石油價格,以增加伊拉克政府的外匯收入,幫助伊拉克償還外債。但科威特卻針鋒相對的故意提高石油產量,極力打壓油價,希望以此迫使伊拉克在兩國邊界糾紛上向科威特妥協。

薩達姆對於科威特的行為極為不滿,他認為兩伊戰爭是伊拉克替阿拉伯民族擋住了波斯人的進攻,科威特應該感謝伊拉克並免除伊拉克所欠的債務才是。而如今科威特反而落井下石,這讓薩達姆起了動武之心。

當然,薩達姆知道科威特是美國的小弟,但當時蘇聯還沒有解體,在名義上世界仍舊處於兩極格局之中,美國若出面干涉,蘇聯肯定不會坐視不管。而且美國在經歷越戰的失敗後,已經十多年都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戰爭了,因此薩達姆斷定美國不會武力干涉此事。

基於以上眾多原因的促使,在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20萬伊拉克軍隊攻入科威特境內,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佔領科威特全境,科威特埃米爾(類似於國王)則在倉皇中搭美軍的直升機出逃。

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美軍就立即在伊拉克和沙特邊境上集結重兵,並調集“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鬥群和“獨立號”航母戰鬥群進駐波斯灣,以警告伊拉克不得越界。隨後美國老布什政府便要求伊拉克軍隊無條件撤出科威特,否則不排除動武的可能性。

對於美國的警告,薩達姆顯然沒有放在心上。他拒絕了美國的最後通牒,並宣佈科威特已經成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

眼見伊拉克拒不退兵,美國便向安理會申請授權,制止伊拉克的侵略活動。而讓薩達姆深感震驚的是,蘇聯居然沒有站出來給伊拉克撐腰,而是配合美國在安理會的表決上投下了贊成票,薩達姆當時估計頭都大了。

在取得了聯合國授權後,美國率領34個國家組成多國部隊,在沙特集結了近70萬大軍。1991年1月17日,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海灣戰爭示意圖)

在這場戰爭中,美軍憑藉立體化和信息化作戰體系,以極小地代價重創了伊拉克,也震驚了整個世界。最後迫於多國部隊的軍事壓力,薩達姆接受了美國的要求,將軍隊撤出了科威特。(在海灣戰爭中正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F-15和F-16機群)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行為確實非常失策,這讓薩達姆與美國徹底決裂,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伊拉克也失去了可以抗衡美國的外援。

此後伊拉克遭受了美國長達十幾年的經濟制裁,國力大衰。到2003年,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徹底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