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身邊做農業的大部分都賠的血本無歸,怎麼才能賺錢?

濮大陽


回答你的問題,像我們這邊一般種玉米小麥,不陪錢,也轉不了多少錢,也有種一些樹苗,也不錯,也不用整天在地裡弄,省了不少人工種樹苗三兩年就可以賣,收入也不錯


鉅鹿阿爽


近幾年我身邊做農業的大部分都賠的血本無歸,怎麼才能賺錢?

踏火自從學校畢業之後一直在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不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都接觸過,我身邊也有很多同學和朋友現在還在從事農業這一行業,雖然現在都還在堅持,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一行業越來越難做了。就如你扎說的,你身邊做農業的大部分都賠的血本無歸,怎樣才能賺錢呢?

其實現在也不僅是農業這一塊賠錢的多,製造業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特別是一些小廠想要生存下來真的很難了。因此前幾年很多在其它行業撈到了第一桶金的人都進軍農業。這一批人剛開始進入農業時基本上都是雄心壯志想大幹一場的樣子,但是這一批人當中真正成功的人確實很少。當然這是我們普通人明面上看到的,因為這些人中進入農業的目的也是不樣的,例如有的只是想在農業這一塊立項之後去領補貼之類的,有的老闆則是為了其它公司好作賬,而有得只是為了到農村先租到地再說等等。這些其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真正去做農業,因此明面上賠錢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真實的情況只要他們自己心裡清楚。

當然,在這行也有不少人確實賺到了錢,但是踏火看了一下,這些年能夠賺到錢的要麼就是一直在這一行業中慢慢發展的,這些人剛開始時規模並不是很大,都是邊做邊積累經驗之後再慢慢擴大規模的,他們在這一過程中走的非常的穩。

另一種人就是本身是學農業相關專業的,之後利用所學的知識來改變一些傳統上的生產操作,使其在生產過程中更合理,在生產中少走彎路而獲得成功的人士,這種人踏火也見過不少,他們有一個共性就是喜歡請教別人,業內成功者、網上經驗及學校裡的老師、學長、同學等都是他們的請教的目標人群。


以上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僅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農業種植我老家爸媽一直都是以此為生,做農業辛苦且不賺錢我是深有體會怎一個“難”字了得。

記得我們上小學那時候村裡種地非常的辛苦,種地都是靠牲口種植耕田,辛辛苦苦勞動一天最多能耕地2畝地,但是那時候父母還是一年種植60多畝的地,鋤地更是一手一鋤一鋤的去鋤去拋,當我親身體驗後不到半個小時已是精疲力竭,無法用言語去表達那樣的辛苦,現在雖然比前幾年要技術先進、現代化工具設備也方便農業也是很難賺錢的。那時很多人去用牲口耕地種植,用雙手去勞作,但是不管怎麼辛苦的付出到了秋收季節用他們的雙手收穫的糧食作物等到出售的時候價格總是飄忽不定,當你土豆收成好但是價格太低賣不了高的價格,當你麥子收成了,那麼麥子的價格就非常的便宜,總之很少時候你收成土豆土豆的價格就高,你收成麥子麥子的價格就高,反之,也有高價的時候,只是很少。

在我們當地現在機械化的發展也有很多的人種植幾百畝,到最後賺錢的也是非常的少,很多都賺不到錢,如果種植300多畝地,按照一米地100塊錢的租地費用去算,購買收割工具,農耕拖拉機等最少需要15萬左右的費用,這是種地。還有田間管理需要鋤地,如果沒有人工這麼多地這麼能鋤好呢?300多畝地按照10人鋤地大概需要15天鋤完這300多畝地。工資一人一天120元10個人一天1200元15天18000元左右,這是人工管理。還有化肥的購買等等。

2019年我自己也承包了60多畝地進行散花種植也是投資10多萬基本沒有這麼賺錢,去年的菜價讓太多的菜商和種植戶們賠錢,種植戶投入很大都是現代化機械種植,澆水都是人工上水地,只是行情價格無法把握,市場需要無法衡量,價格無法衡量最終也是失敗傳統的方法賺錢很難。

通過這幾年老家的種植和去年種植總結以下幾點:

做農業農產品銷售方式:

一、中間商販的方式,通過中間商讓我們的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通過中間賺差價那樣種植戶賣不上高的價格,消費者買不到好的產品和便宜的農產品,沒有一方得到好的收益,最好都是賠錢賺吆喝。

二、農業想賺錢我們就要自產自銷的 模式去種植農產品,那樣不管市場價格怎麼變化我們賠錢的可能性比較小,那麼消費者可以吃到低價的農產品。比如我們現在的直播帶貨就是通過種植戶直接面向我們的消費者,這樣的方式我們不但可以賺錢消費者還能吃到實惠的產品,去除了中間商的環節,這樣的模式會在未來幾年勢不可擋,這樣才會讓我們農業種植戶賺錢。

總結:做農業大部分都賠的血本無歸,根本我們就是需要轉變思維、改變經營方式比如土地流轉,改變銷售模式模式比如;直播帶貨,,省去中間商賺差價的模式,更省去了產品中間變質的問題,讓種植戶直接對接消費者種植戶賣 到了高的價格,消費者體驗到了實惠的產品和更好售後的服務讓農業種植戶賺錢脫貧的現狀。


三農建兵


你說的賠的血本無歸的一定是成規模的操作,種個十了八畝沒那麼大的風險。成規模的操作有它的一套管理方法及流程和幾畝地的操作大不相同。比如你種了十畝玉米,自己可以輕鬆搞定。但是你種了五十畝,你要顧工人,要上大型機械,玉米收穫了要考慮晾曬還是烘乾。行情不好了,要考慮儲存還是出手。

其次,農業投資大見效慢。如果樹,前兩年都是投資,沒有什麼效益。大棚種植也是一樣,投資很大。當然技術是相當關鍵的,果樹幼苗沒有效益,要考慮套種來彌補。

再者,現在生意不好做,去農業領域的越來越多。這種跨行業作戰,本身就風險大。你種兩三畝地都是自家的,你種一二百畝都要付租金的。現在搞房地產的,金融的都進入了農業領域。大量的資本進入能讓農業好做一點,但是技術在農業領域始終是最重要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新思路這都是關係農業的成敗。你種的東西賣不出去,別人種的供不應求。這是品種和品質的力量。你除草用了二十個工累的半死,別人兩個工用機械輕輕鬆鬆,一到收穫你在樹下愁的半死,別人都是在地頭看遊客採摘忙著數錢。

最後,幹什麼都是有風險的,農業更是如此。什麼颱風,冰雹,倒春寒等等,讓你一下回到解放前。現在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可以買保險,能減少損失,不至於一敗塗地。

總結一下,做農業要有資金,有技術,有思路,有激情,有毅力的才可以做。






彭城梨小哥


做農業想賺錢很難,主要原因是賺錢多的農業項目投資大,時效長,風險也大,時效短,投資小的農業項目也賺錢少或基本上不賺錢。

造成我們投資農業血本無歸的原因很多,基本上歸納以下幾點,銷售困難 資金鍊斷絕 被炒種苗的忽悠盲目投資 自然災害 最主要的原因還有受大環境影響農產品價格低而農資 人工價格上漲。

既然我們選擇了投資農業,即使虧損怨天尤人也沒有用,想想現在疫情期間城裡人基本生活都很困難,我們農村人還是幸運的,在災難面前我們農村人應該發揚風格,即使虧損也要保障國家的農產品供應,國家不會不管我們的。

下面說說我個人在投資農業的一點心得,希望對大家有用,要想在投資農業上面賺錢,首先要選對項目,目前能成功賺錢的農業項目主要是地方特色品種,能夠深加工的農產品,有機綠色農產品,一般適合我們做的就是地方特色農產品,因為一般大眾產品短時間即使賺錢,大家會很多人一起上造成市場飽和,最後只是炒種苗的大賺一把,造成我們投資農業的人大量虧損,市場上有很多例子。另外我們在農產品深加工上做文章可以提高我們農產品附加值,而有機綠色農產品可以提高我們的品牌效應,所以我們投資農業只有在 特色 深加工 綠色有機 上做文章才可能賺錢。

本人投資農業十幾年,前期一直虧損,汗水 淚水不知道流了多少,嚴重時都有生不如死的感覺,堅持到現在總算有了曙光,我種植的是一種湖北隨州獨有的一個果樹品種 神農李 一種介入 梅 李 杏之間的水果,是一個地方特色品種,目前已經通過各項國家農產品綠色認證檢測,目前在深加工方面已經成功釀造出特色果酒。以上是投資農業的個人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共同探討。








萬家馨


我一直說做農業,特別是做大規模,必需好好規劃,好好管理,否則真的是很容易賠錢。


以種植業為例,分析原因如下:


1、投資成本很高、週期長。從播上一粒種到收穫農產品,期間需要一個漫長的生長週期,期間種苗、水、肥、農藥、人工等費用是必需的,特別是人工費,現在越來越高。比如我們這裡到春節管理西瓜,在西瓜授粉那段時間,僱傭授粉的工人,一天基本在600元左右。整個生長季節,工人工資支出是一個龐大的數目。

2、管理難。


一是種植技術管理。

特別是瓜菜果等經濟作物,必需有一定的管理技術才能獲得高產優質的目標。有時受氣候影響,有時受田間管理技術水平的影響,常常會造成生產出現損傷。


二是工人管理。

種植面積大,就必需僱人幹,這就存在著一個工人及生產管理工作。很多人給自己干時非常用心,但被聘給基地干時,就容易出工不出力。農業不同於工業,有些工作效果無法接著體現出來,但是工作質量卻對植物生長有著重大的影響。


3、風險大。

一是生產風險。是否能種植成功,這是一個經常遇到的問題,誰也無法保證一定能獲得高產優質。

二是銷售風險。好的產品出來了,是否能獲得好收入,還受產品的銷售影響。很多產品,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及銷售價格,導致利潤難以保障。


做大規模農業如何才能賺錢呢?


提出如下建議供參考:


1、生產優質農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避免低價競爭。


2、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

銷售要走在生產之前,不能盲目生產。

3、建立完善的責任機制。

田間管理必需落實到人,收入與個人管理成績掛鉤。最簡單的就是承包機制。那些僱傭工人,幹一天付一天工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生態種植技術


投資做農業血本無歸,是因為貿然進入,投資之前沒有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進入後所選項目又是拍腦袋決定的,這樣投資農業不失敗也就是怪事了。

首先,很多失敗的投資人,都是自己不懂農業,進入時只是參閱網文就拍腦袋決定投資。甚至認為只要拿到土地就可以賺到。因此,在進行土地流轉時,不考慮流轉價格,就把土地拿了過來。如城市郊區每畝每年一千塊錢的流轉費用,而偏遠地區只要四百塊錢每畝每年的流轉費用,這兩者投入就相差一倍多,年年如此,就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對於高價流轉土地用於糧食種植的,註定會以失敗告終。

避免以上問題出現,應首先了解流轉土地的投入產出比,只要交通方便,寧可到遠離城市的鄉村流轉低價土地,也不要在城市周邊流轉高價土地。

其次是選項盲目。很多農業投資人拿土地時勇往直前,土地拿到手以後急於收回投資,選擇種植品類時卻則茫然無措。由於拿地數量過大,搞賺錢的小眾種植就會大量浪費土地,力圖以數量取勝,所以無奈之下也搞傳統農業,搞糧油種植,這樣,賺來的錢甚至不夠流轉費用,不失敗除非出現奇蹟。。

這樣的情況應避免貪多貪大,首先可以少量流轉土地,力求做精做強,待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實力了,再擴張不晚。選項一定要準確,如我們當地有流轉土地種植葡萄的,大多都是賺得盆滿缽滿。

再就是投入品類雷同跟風。如我們當地有很多投資人都是進行綠化苗木種植。由於苗木種植需要過渡期,而且賺錢與否,市場是決定性因素。在苗木生長的前幾年,投入是沒有任何回報的。這期間每年的流轉土地費用,苗木植保管理費用。都是隻進不出的投入。到了可以出售苗木了,由於大家都是差不多相同幾個品種的樹木,沒有競爭力,只能低價銷售,這樣自然會導致虧損。

對於拿到土地以後的品類選擇,不宜操之過急,千萬不要盲目跟風,應考察國內市場需求以後,再確定種養品類,儘量做產品差異化。如:同是養豬,現在飼養優質黑毛豬就會有更高的收益。種植也是一樣,同是種植水稻,長粒香就會比普通粳稻有更高的收益。


老牛愛遛彎


近幾年做什麼行業都感覺比較艱難,我身邊好多哥們都是從事各行各業的老闆,近幾年也是捉襟見肘,苦不堪言。

雖然艱難,但是也不乏有賺錢的。

其實做農業也是一樣,首先不要盲目投資,先做好考察,先定位,分析一下當地市場的行情和市場經濟效益趨勢。

從目前來講無論是城裡還是農村,都是跟風趨勢比較嚴重,看到別人賺錢了,自己就眼紅了,甚至是貸款跟風做項目,由於沒有經驗,缺乏資金,沒有更好的去深入瞭解,你所跟風的項目平臺的優勢與弊端,結果導致種種原因,慘遭失敗。

那麼我們如何去選擇一個適合你做的項目呢,我認為首先一定要先做考察,比如說你所選擇的項目適不適合你去做,而且還要做一個市場前景分析,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在農村選擇做農業項目時,要考慮一下是不是國家發展扶持的項目,國家會不會根據你所做的農業項目,給予最大的扶貧和農業補貼相關的政策。

近年來,國家農業部對農村項目發展是大力扶持的,國家農業部每年都會拿出大量扶貧農業補貼資金,下放到各個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會根據你當地農村項目發展的規劃規模,給予相關農業補貼政策的。






指間一壺酒


做農業,特別是現代農業,我覺得在進入之前,你要認真考慮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農業需要大投資,需要技術,需要人才,而且回報時間慢,這個前提條件具備或說準備好了沒有。

很多人的感覺就是做農業,不就是種菜種糧食、養豬養魚......嗎,嗯,千百年來,我們的農民朋友不就是這麼做的嗎?可為什麼許許多多的人撂下了土地、遠走他鄉出去打工呢?

如果做農業還是按照小農經濟的運作模式,我覺得很難賺到錢,或說很難賺到大錢。農業,只有工業化運營才有出路,即用發達的工業裝備農業,用工業的方法管理農業。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工業化推動的非農產業快速發展,給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

二是工業化興起的食品技術革命有利於農產品的多層次加工增值;

三是工業化所帶來的豐富的農業裝備有利於發展設施農業;

四是工業化對農業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於農工貿一體化經營;

五是工業化的廣泛影響有利於農業嫁接工業生產經營方式,實現農業企業化管理。

什麼是農業工業化?

廣泛採用工業生產成果包括生產經營方式裝備農業,從根本上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一體化經營與發展。

具體概括為:

一是農業勞動由以體力為主轉向以機械為主;

二是農業決策由以經驗決策為主轉向以科學決策為主;

三是農業現場管理由以人工為主轉向以自動化為主;

四是農產品銷售由以初級產品為主轉向以深加工產品為主;

五是農業市場以本地區為主轉向以外地區甚至以境外地區為主;

六是農業經營由以農業本身為主轉向以非農產業特別是非農業人口的需求發展為主;

七是農業發展由以粗放型擴大再生產為主轉向以內涵型再生產為主。

農產品競爭力弱的原因

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產品質量過低,農業生產率過低,農業科技含量過低,農業生產成本過高。這“三低一高”是農業工業化過程中應重點解決的問題。

加快農業工業化,需做好哪些方面

禽畜產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發展空間很大,這些產品的價格很大程度上低於國際同類產品價格,如果能把這些產業做大做強,我們也會在國際市場上有著很大的競爭力。加快農業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我覺得應做好以下這幾方面:

1.注重特色、規模與效益的高度統一。特別是養殖業、水果和蔬菜產業,起點要高,要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生產、加工。同時,要重視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意識,尤其是在新產品開發上,我國農產品已進入過剩時期,農產品在生產與銷售的問題上主要是銷售,也就是說農民朋友現在生產的農產品主要是為了賣出去,不僅是走向全國,更要賣到國外。看看日本的“一村一品”做的有聲有色,不僅國內有名,影響力還到了國外,我們國家也搞“一村一品”,但基本都是面子工程。

2.開展農業農民教育,使學習科技知識成為農民的日常事務與需要,農民要成為職業農民。發達農業國家對農民教育歷來重視,在法國,農業院校是歸屬於農業部而非教育部,可見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有多重視。投資農業,對農民也要做好持續的教育。

3.農業工業化相對如今的農業而言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單靠農民自身的力量是難以實現的,投資就要想辦法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與管理,優秀的人才。這句話好說難做,實際當中蠻難的,不說投資,又有多少人願意踏實投身到農業的。


漁人草舍


大家好!我是長江老農。近幾年做農業的賠本不賺錢,可能是忽視了機械化種植, 仍然抱著傳統種植方法不放, 抱殘守缺,故步自封,思想固化,意識心態沒有發生改變或者沒有形成規模種植。 雖然農業仍然是看天吃飯的行業,但如果大膽的嘗試,新的種植模式,新的種植技術。,進行機械化種植、規模化種植,還是有一定的收入的。


現在農村用工成本比較大,一個人工每天要200元,如果繼續採取人工種植,肯定是賠本,甚至是血本無歸的。因此,我們當地人吶,早在20年前就開始採用機械化種植、規模化種植。我們當地農民,早在20年前就陸續開始外出打工,土地現在都集中在承包大戶手中,形成了規模種植、機械化種植。我們當地是水稻產區,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一個幫工都不需要了, 水稻種植,一季下來,僅人工成本100畝耕地4萬元左右, 用不起人工啊! 我想虧本的原因,可能就在人工種植上。2018年我們當地有位農民去外地流轉土地種植水稻,水稻田倒是集中連片,但沒有機耕路,只能採取人工種植,結果當年虧了血本了,只得退出承包了。還有一位農民,也在外地流轉土地種植水稻,水稻田也集中連片,也有機耕路,但水稻田低窪,容易發生內澇。沒有排澇設施,溝渠淤泥雜草堵塞,一場大暴雨之後,水稻田全淹了,只得自己花錢買大型排澇泵回來排澇,對灌溉溝渠、排澇溝渠進行清淤,花了不少錢,一年下來也是虧本了,最後不得不退出承包經營。

現在農業 只能在規模上要效益,只能成本核算,降低生產成本。如果盲目生產,仍然採用傳統的種植方法,是掙不到錢的。 現在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農民應該大膽投資,建設高標準農田購買大型農業機械,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像我們當地。高壓線已經下到田間地頭。各種排澇設施是齊全,有大型排灌站4座,二級提水站1座, 土地既幹不了也淹不了,旱澇保收,農民抽水灌溉採用電泵。 我們當地農民有一句調侃的話:“種莊稼不投資,就像賭博不下注一樣”。 人工成本的增加,倒逼著我們當地農民,去採用機械化種植,農民踴躍購買農業機械,國家有補貼,一臺大型東方紅旋耕機國家補貼7萬元,一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國家補貼也十幾萬元。這幾年我們當地農民每賺一分錢就像農業投入一分錢,農業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和規模化種植。另外我們當地農民,注重新技術、新品種運用,轉變種植方式和方法,來降低生產成本。比如說,水稻不採取育秧栽插方式了,而是改用直播方式。將水稻種子催芽“破胸”後,直接撒入水稻田,水稻種子年年更新,選擇高產、優質、抗逆性好、免疫力強的品種種植,增產效果明顯。

農業是一項長期投入,短期內很難見到效益。因此要幹農業必須要有長遠規劃,人無遠謀,必有近憂。要了解農業,懂得農業種植技術, 要懂得經營管理,瞭解市場行情和農業發展規律、未來農業發展趨勢。 農村有一句老俗話:“入行三年窮”,對於剛剛踏入農業行業的創業者,需要學習瞭解的方面很多, 因此要堅定信念,確定目標,大膽投資,大膽嘗試,挑戰前面各種困難, 虛心向老農民或有經驗的承包大戶學習,互相交流種植經驗,提高自己的種植經營水平。“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毛主席說的,現在仍然管用。未來農業還會向產業化、企業化、市場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從事農業行業,必須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不能有短期投機取巧的想法,不能目光短淺,農業不可能當年投資,當年見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