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狙擊手為什麼要把自己拴在樹上不留退路?

風雲一點通


我是闡釋君我來回答

日軍狙擊手為何要把自己拴在樹上進行狙擊而不考慮退路?其實這個問題大家都會認為是日本採用的自殺式攻擊,其實不然,我們通過分析當時太平洋戰爭的環境和狙擊手的幾大要素來分析,相信你看過之後會清楚。

1.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初期可以說是所向睥睨

1942年5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半年來日軍勢如破竹,相繼拿下了菲律賓、馬來半島、新加坡、荷屬東印度、關島、婆羅洲、香港......

剎那間日軍就已席捲了大半個西太平洋。威風赫赫的大日本帝國猶如旭日方升,籠罩著大半個亞洲。算上侵佔中國的疆域此時可以說是日本這個民族從創立開始的巔峰時期,因為亞洲地區的戰力羸弱,加上日本出色的海軍空軍登陸部隊的配合,即便是英國法國在也是潰不成軍,就是在這個時期,日本的狙擊手依然會採用登高方式擊殺對手,日本因為工業基礎薄弱,物資匱乏,所以倡導的是精準射擊,不用說日軍狙擊手,就算是普通士兵,射擊精度也是高於其他國家,在中國戰場上,殺死一個日本士兵通常我們要犧牲9個,除了炮火因素主要就是日軍的射擊精度,和白刃戰能力,根據《一個關東軍士兵的札記》這本書記載,日本狙擊手的步槍射擊訓練標準是,初步要求是對300米外伏地靶(如伏在地上的人的頭部和兩肩),要求5發子彈全中,其中3發必須命中在1個拳頭大小的範圍內。第2步要求是速度,最初要求在4秒鐘內擊中300米外的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冒出來的靶子。其次是時間限定在2秒以內。都做到後,就戴著防毒面具進行30米跑,之後進入到限秒遠距離精確射擊。打不中的人,就不準吃飯。訓練後就要清洗槍膛,如果清洗不夠乾淨,會被處罰,舉槍30分鐘。有時還會有10小時限制時間的50公里跑,以鍛鍊狙擊手的體質,如果遲到除了不能吃飯,還要被暴打。

可見日本對於射擊精度的訓練是多麼嚴厲。

作為一名合格的狙擊手,一個隱蔽的不易被察覺的,且容易發現敵軍重要人員的,在太平洋環島地區,也就只有樹上了,但是不是所有樹都適合臥姿,或者坐姿,那就需要使用繩子固定。說是自殺式狙擊,其實狙擊手擊殺對方後已經暴露所在位置,想要迅速逃走,已經很難除非有交通工具,所以這不是為了自殺勢進攻,而是進攻定點擊殺,不論是誰都有危險。且固定好位置想要鬆開也十分容易,參考下圖,頂多一把匕首就可解決。

但是隨著日軍偷襲珍珠港美軍宣戰後,日本原有優勢不在在中途島之戰失敗後,太平洋各島以防禦為主。

在失去航母后,太平洋戰陣後期日軍基本失去了制空權,沒有制空權,大型火炮陣地就會被轟炸,狙擊手成為了除了暗堡之外日軍最為有威懾力的戰鬥組成。

八年的抗戰我們損失千萬士兵,這場戰爭打的如此艱難和日軍強大戰力有著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像抗日神劇那樣,日軍那這槍空方一氣,而我方一槍一個。


闡釋君


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在摸索出日本士兵的這個習慣以後,每次開戰之前,他們會先對著遠處的樹進行轟炸和掃射,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有日軍的屍體從上面掉下來,也有時候日軍的屍體會直接掛在樹上,因為他們會把自己綁在上面。



這麼做的原因,一來是為了避免從樹上掉下來,畢竟狙擊手這個工作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有時候一埋伏就要幾天,需要把自己隱藏起來,如果稍有不慎從樹上掉下來,實在得不償失。

狙擊手的作用主要是遠距離暗地裡射殺重要敵人,在太平洋地區,由於氣候問題,所以大部分樹木都枝繁葉茂長得很高,如果趴在地上狙擊,視野被遮擋,很難發揮狙擊手的作用,因此必須得爬到樹上獲得視野,這樣才能鎖定目標。



還記得看《我的團長我的團》中,虞嘯卿讓那幫潰兵到緬甸去打仗, 結果飛機墜毀,王璇飾演的要嗎?飛機沒有被日軍擊落,所以領到了衣服和裝備,但是在和龍文章他們匯合之後,卻遭遇了在樹上埋伏的日軍,當時要麻還跟對面學鳥叫的日軍用鳥叫打了幾聲招呼,沒想到那是日軍在互相傳遞暗號,其實他們對日軍喜歡在樹上用鳥叫傳遞消息是知道的,只是會當時沒有注意,使得好多士兵殞命。

其實狙擊手趴在樹上不是日本所獨有的,有時候因為環境問題,也會把自己綁在樹上,只不過是因為日本“玉碎式”的戰爭方式比較吸引人的眼球,所以當有日本士兵爬在樹上把自己綁起讓自己沒有退路時,大家會認為這又是日本為效忠天皇“玉碎”的另一種方式,所以會格外關注。


風雲一點通


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通過和美國的對戰之中發現,自己在中國發動的那種大規模衝鋒,根本沒有用,因為美軍的裝備實在是太好了,他們根本不像當時的中國那樣火力弱,具體形容可以理解為,日軍打出一發子彈,美軍那邊都快要打出100發子彈了。

而且美國大兵的身體素質還比日本好很多,日本需要4到6個人才能抬得動的M19198重機槍,美國兩個人就可以拖著來回跑,在如此密集的火力網壓制下,日軍的衝鋒毫無用處,只是在給人家練槍法。

所以日軍改變了戰略,他們利用密林,以茂密的密林作為陣地,並且用分散的遠程狙擊來阻滯美軍前進的步伐,我們可以理解為,日本從我們中國偷師,把在國內吃到的虧,用到了美軍身上。不過你別說,在這種戰術的攻擊下,很多美國士兵的生命被留在了密林裡。

很多人會問,日本有那麼多狙擊手嗎,其實當時日本因為全線作戰,所以全國15歲以上的男子都被迫或者自願的加入軍隊,長期磨練下,每個人的槍法都還可以,再加上日本當時用的三八式步槍,也就是我們看電視裡面的三八大蓋比較精確,所以日本軍隊的整體射擊能力都屬於中上。

我們理解的狙擊手,是需要配備各種先進設備,還要有觀察手等等,但是當時的環境並沒有現在這麼好,而且那些日本軍人都是在島上作戰,他們知道如果不把敵人留在這裡,留在這裡的就會是他們自己,所以就出現了題目中所說的,他們會把自己綁在樹上。

為什麼綁在樹上?原因一就是剛剛所說,不能後退,第二個原因呢,因為島上都是比較高的樹,所以他們沒有太多的灌木叢來隱藏自己,只能選擇在樹冠上,那麼潛伏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需要提前就埋伏在美軍前進的道路上,所以提前幾天趴在上面都是常有的。為了防止累了或者休息的時候掉下來,就會自己或者請別人把自己綁在樹上。

總而言之就是,如果不能把敵人留在這裡,那麼這裡就會打開通往死亡的大門。

雖然前期,日本這種戰法,給習慣了硬碰硬的美軍惹了不少麻煩,但是在過了一段時間,美軍已經適應了這種戰法,很多美國軍人會用各種方法找到樹上的日本人。

比如靠鼻子聞樹木附近屬於人類排洩物的味道;或者路過一片密林的時候,呼叫飛機低空飛過,把樹的樹冠都撩起來;再有就直接用火力掃射樹冠;只要找到日本人,絕對是子彈手雷招呼他,更有甚者,有火力足夠的情況下,直接讓飛機大炮,無差別覆蓋的轟炸這片區域。

然後,樹上的日本人,很多還沒有開出第一槍,就被呼嘯而來的子彈打成篩子,被炮彈炸回老家,據說幾十年後,一些叢林還是能夠在樹上發現一些日本兵的骷髏。


小太陽D


瓜島戰役以後,美海軍陸戰隊迎來了大換裝,淘汰了笨重且需要水冷的M-1917勃朗寧重機槍,換成了質量大為減輕且槍管外部加裝散熱筒的風冷式散熱結構的M-1919勃朗寧中型機槍。

此外,5發彈倉供彈的M-1903春田手動步槍則全都被8發漏夾彈倉供彈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所取代,班長使用20/30發直彈匣供彈的M-1湯姆遜衝鋒槍,全班另有一挺裝上兩腳架當輕機槍使用的20發彈匣供彈的M-1918A1/A2勃朗寧自動步槍。

此後,部分士官追加了一把15彈匣供彈的M-1卡賓槍,1943年秋季開始,又追加了一把30發彈匣供彈的M-3衝鋒槍,一把裝上觀瞄鏡當狙擊槍使用的5發手動M-1903A4步槍。

因此,換裝以後的美軍步兵槍械火力遠在日軍之上,日軍步兵普遍裝備的是5發彈倉供彈的38/99式手動步槍,與美軍步兵最基本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畢竟存在有技術代差,在雙方士兵近距離遭遇戰中,軍迷喜歡用美軍吊打日軍來形容,也是不無道理的。

從好萊塢拍攝的二戰題材影片來看,日軍儘管作戰非常頑強,但手中兵器確實不如美軍,美軍步兵輸出的嚴密火力, 是二戰殘酷的奪島戰中,日軍死傷慘重非常重要的原因,當然,死於美軍艦炮火力和航空轟炸的日軍數量更為龐大。

由於美軍具備火力上的絕對優勢,在近距離作戰中,包括日軍的軍刺衝鋒,無疑是自尋死路,因此日軍充分發揮了狙擊兵的作用,儘量給予美軍以殺傷。

或深挖洞,弄個地面上的單兵掩體,先找個隱蔽且視野良好的灌木叢或者地表,偽裝好以後爬進去,在叢林戰中幾乎很難被發現,忍受潮溼和蚊叮蟲咬,在洞中當蜘蛛俠,獵殺偶爾路過的美軍散兵遊勇。

或上參天大樹,待在樹上,登高望遠,用裝上觀瞄鏡的38式步槍(命名為97式狙擊槍)獵殺遠處或走過路過的美軍。

爬樹,對於狙擊兵來說,實際上是個禁忌,儘管樹冠上視野良好,可以給對手造成極大的殺傷,但同時也是一條死路,一旦槍聲響起,肯定會暴露目標,成為敵方輕重火力的靶子,等待狙擊兵的只有死路一條。

至於日軍狙擊兵,為什麼要把自己拴在樹上不留退路,也是出於技戰術考慮,同時日軍狙擊兵自上樹之日起,就沒有考慮到退路,要就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說吃喝拉撒睡全在樹上,為了不至於掉下樹來,就用腰帶或繩索將自己捆綁在樹上。

在熱帶叢林裡,日軍狙擊兵非常善於偽裝,有蓑衣斗篷,加了植物的偽裝網,於周邊環境渾然一體,加上包裹的槍身,都讓日軍狙擊兵成為絕好的叢林生物。

把高高的樹冠當做狙擊陣地,此等不要命的瘋狂狙擊戰術,給美軍帶來了很大傷害,在島嶼爭奪戰中,中遠距離的狙殺非常致命,據戰後美軍回憶,97式狙擊槍的6.5毫米彈丸,在150米距離上,能有效擊穿美軍的鋼盔。

以至於美軍見到嚴密的樹冠,都會條件反射地開槍,甚至用火焰噴射器噴一槍,或乾脆用反坦克炮來一發,直接把樹冠剃個精光,樹上有日軍狙擊兵自然也被打成了碎片,看來美軍被日軍上樹的狙擊兵打怕了,吃盡了日軍上樹狙擊兵的苦頭。


國平軍史


看過一個有關美國太平洋戰爭的電影,當時就有一個非常強悍的日本狙擊手,殺掉了好幾個美國士兵。當時就看見一個日本狙擊手綁在樹上,不過另外一個活下來的並沒有在樹上,而是以樹上的那個狙擊手牽制美國士兵,自己躲在暗處放冷槍。

原來以為士兵把自己綁在樹上,只是個偶然而已,後來才發覺事實上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的很多狙擊手都是把自己綁在樹上。這主要是因為日本各方面都比不上美國,原先在打中國的時候,日本的武器是相對先進,而且中國的地形也沒有那麼複雜,所以日本的狙擊手自然用不著往樹上跑。

但是到了太平洋戰場上情況就反過來了,日本的武器完全佔絕對劣勢,日本之前所謂的狙擊步槍射程只有500米左右,而美國的先進步槍射程超過1千米,而且美國還有更多其他先進的武器,不像中國都是一些原始武器,甚至是大刀片。面對美國的絕對優勢,日本狙擊手只能夠把自己綁在樹上。這樣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同時使自己不至於落下來。

不過對於日本的狙擊手,美國也有很好的辦法,直接用重炮招呼或者用火焰噴射器,當然日本藏在樹上的狙擊手也發揮過一些作用,確實放了一些冷槍打死了一些美國兵。記得看看那個電影裡面,狙擊手實際上不想打,甚至想躲掉,把美國人放過去,美國人找不到他們,自然就離開這個島了。但是另外一個軍階高的人卻不同意,堅持要打,確實打死了好幾個美國兵,但是那個日本狙擊手也報銷了。不過另外那個日本兵最後居然活下來了,還和美國活下來的士兵成為所謂日美和平的見證。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狙擊手為什麼要把自己拴在樹上不留退路?


眾所周知,對於一個合格的狙擊手來說,隱藏好自己,出其不意,消滅敵人,克敵制勝,有時為了安全會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但是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的狙擊手卻把自己用繩子拴在樹上,當他們射殺美軍被發現後無法逃跑轉移,可以說這是一種不留退路的打法,這也是造成二戰中日本沒有著名狙擊手的重要原因,這些拴在樹上的狙擊手像一次性的消耗品一樣,用一個少一個。那麼,日本人又不笨,他們為什麼要把自己拴在樹上不留退路呢?

小編認為,日本人還不至於蠢到用這種方法打狙擊戰,其原因應該與他們當時的武器特點、戰術和武士道精神有關。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日軍的武器沒有美軍的先進,正面戰鬥沒有優勢,從而躲在樹上打狙擊戰。雖然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中,由於日本以有心算無心,給美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是緩過勁的美軍為了一雪前恥,用大炮和先進的武器把日軍打的狼狽不堪。瓜島戰役以後,美海軍陸戰隊迎來了大換裝,淘汰了笨重且需要水冷的M-1917勃朗寧重機槍,換成了質量大為減輕且槍管外部加裝散熱筒的風冷式散熱結構的M-1919勃朗寧中型機槍。還更換了8發漏夾彈倉供彈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以班為單位配備了20/30發直彈匣供彈的M-1湯姆遜衝鋒槍和20發彈匣供彈的M-1918A1/A2勃朗寧自動步槍。可以說,換裝以後的美軍步兵槍械火力遠在日軍之上,而日軍步兵普遍裝備使用的是5發彈倉供彈的38/99式手動步槍,與美軍步兵最基本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存在有技術代差,在雙方士兵近距離遭遇戰中,美軍能夠吊打日軍。因此,日軍制定出了“以密林為依託,拉近交戰距離,並通過分散排布的遠距離襲擾,來阻擋和殺傷美軍”的戰法。於是,日軍被命令紛紛躲在樹上打狙擊,為了等著偷襲美軍不被發現,紛紛把自己拴在樹上,吃喝拉撒也不下來。

二是因為日軍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荼毒與蠱惑,對上級長官的命令無條件服從。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由於美軍武器先進,裝備精良,在反撲打擊日軍戰鬥中,日本死傷慘重。於是為天皇而戰、為聖戰獻祭的軍國主義者鼓動自己的士兵,充分發揚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命令他們潛藏在樹上打狙擊。據資料記載,當時對日軍狙擊手的條令是,日本軍方命令狙擊手要躲藏在樹冠上狙擊,並且要用繩子將自己綁在樹上。若是這些狙擊手的上級命令他們在原地不要動,他們就會一直進行潛伏,哪怕是被發現,也不會換地方進行躲避。這也是日軍狙擊手大量死亡的原因。以至於美軍見到嚴密的樹冠,都會條件反射地開槍,甚至用火焰噴射器噴一槍,或乾脆用反坦克炮來一發,直接把樹冠剃個精光,樹上有日軍狙擊兵自然也被打成了碎片。

三是因為日本在戰場上因地制宜的戰術考慮。太平洋戰爭中,戰場是在熱帶地區,沒有山石等掩體,茂密的低矮植被下又溼又潮、毒蟲叮咬厲害,非常不利於打狙擊,於是日軍想到了躲在樹上打狙擊的辦法,因為樹高視野好,適合打狙擊,日軍狙擊兵又非常善於偽裝,有蓑衣斗篷,加上植物的偽裝網,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加上包裹的槍身,都讓日軍狙擊兵成為絕好的叢林生物,很難被發現。同時,為了避免瞌睡掉下樹,他們就用腰帶或繩索將自己捆綁在樹上,把高高的樹冠當做狙擊陣地,此等不要命的瘋狂狙擊戰術,雖然笨拙但卻給美軍帶來了很大傷害。

四是因為日本使用的狙擊槍更適合他們在樹上打狙擊。日軍用得是97狙擊槍,這種槍其實就是38大蓋,佩著2.54倍鏡,射程只有500米,這種槍槍管比較長,開槍的時候槍口冒煙很少,後坐力也比較小,射程在150米可以打穿美國大軍的頭盔然後穿過頭部。為了充分發揮武器的威力作用,同時為給地面部隊輸送信號。日軍命令自己的狙擊手躲藏在樹上打狙擊,從上樹上起,他們就沒打算活著下來,於是紛紛把自己拴在樹上。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小編認為,無論是從戰術、裝備,還是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他們為了戰鬥不惜一切代價,更何況是把自己拴在樹上這樣的方法呢?雖然可笑,但確實很有效果。


葛大小姐


這個問題我之前回答過幾次

一個是太平洋島上大多數光禿禿的椰子樹和棕櫚樹,爬這種樹本身就要用到繩,而且這種樹樹冠上也缺乏足夠支撐體重的枝幹,不想像一坨熟透的椰子一樣自然落體的話,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自己綁在樹上。

再者太平洋島嶼叢林中能見度很低,必須上樹才能獲得較好的視野。日軍和美軍的重火力相差太大,炮是剛不過的,只能靠上樹打冷槍才能通過以命換命互刷人頭打出戰績那種。

被發現了怎麼辦?當然等死啊,美軍榴霰彈收拾樹上的本子再合適不過了。再說武士道就是死亡之道麼,為天皇陛下戰死就是本子覺得最崇高的死法,給自己留啥後路。

海軍有操飛機板載撞船億萬榮光,陸軍馬鹿吊樹戰死乃召核本色


瘋狗的輕武


狙擊手在戰爭中是讓士兵聞風喪膽的名字,因為他們通常都是用射程很遠的武器,在非常隱蔽的地方冷不丁地向你開火,他們獵殺的目標往往都是敵方前線負責指揮的軍官或者機槍火力點,以及衝鋒在前的士兵。

你在明處向,對方在暗處,叫你防不勝防,連還擊都找不到目標,能不恐懼嗎?

現代戰爭中,狙擊手的作用非常大,給敵人造成不小的麻煩。二戰中有不少狙擊手,名字如雷貫耳。

比爾在1939年蘇芬戰爭期間,芬蘭有個叫西蒙·海耶的狙擊手先後一個人擊斃了542名蘇軍士兵,人送外號“白色死神”,

無獨有偶,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出了個狙擊手瓦西里·扎伊採夫,這個小夥子槍法出神入化、彈無虛發,總共擊斃了225名德軍士兵,以至於在蘇聯戰場德國陸軍一聽瓦西里的名字就渾身篩糠。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隊也有不不少狙擊手。

二戰日軍中,幾乎在每五個步兵中,就有一個槍法不錯的狙擊手。他們的裝備通常是九七式狙擊步槍,用的是五發彈匣供彈,2.5倍瞄準鏡,有效射程在450米左右。

這樣的武器在中國戰場上非常拉風,因為中國軍隊普遍裝備的是大刀長矛,小米加步槍。但到了美軍跟前差了十萬八千里了,重兵器的差距自不必說,單說步槍的差距簡直是代差,沒辦法比。

美軍的加蘭德步槍射程在1100米,實際射程能達到1500米,供彈彈匣8發到20發,還是半自動。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日軍的武器到了美軍面前實在太寒磣了,所以日軍狙擊手跟美軍過招佔不了便宜。

雖說狙擊手的特點是在暗處,不跟美軍明火執仗地決鬥,但太平洋戰爭的陸戰都是在島上,幾乎沒有什麼開闊地,都是在熱帶茂密的叢林進行。

這樣一來日軍的狙擊手施展不開拳腳,日軍的基本火力也沒法跟美軍正面比拼,美軍不但準備了我們上面說過的加蘭德步槍,而且在每個班都配備有M-1919勃朗寧中型機槍,30發直彈匣供彈的M-1湯姆遜衝鋒槍和20發彈匣供彈的勃朗寧自動步槍。

還有叫人聞之色變的火焰噴射器,以及絕對的制空權。

如此一來,日軍只有招架之力,沒有還手之功。但日本兵也不能等死,於是就想出了各種招數來應付美軍,狙擊手上樹就是一個不錯的招數。

狙擊手上樹後,用經過拼接的腰帶把自己固定在樹上,鞋底釘綁在帆布材質的大腳趾叉開的大鞋上。

然後戴上M1938式的帽子,這種帽子帶有特殊布料做成的護頸簾;不僅如此,還要戴上套著布套和草綠色網的鋼盔。身上的綠蓑衣跟周圍的植物融為一體,看不出一點異樣。

除此之外,狙擊手還須在臉上罩上一張防蚊網,應對熱帶惡蚊子的襲擊。

當然了,還要在步槍上也罩上綠網,不能有絲毫破綻。

這樣偽裝好之後,就可以執行自己的使命了。

因為在樹上的最大優點就是看得很遠,視野更開闊,打擊敵人的時候效率更高。

而且綁在樹上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防止自己在樹上犯困掉下來。

所以說,狙擊手上樹,並不是日軍士兵情願的,實在是兵器不如人,被逼得走投無路,想出的歪點子。

不過這樣做真的有點孤注一擲的打算,因為一旦被發現,就是死路一條,因為手腳被捆住了,沒辦法逃命。

別說,剛開始的時候,日軍這樣做還很奏效,讓美軍士兵在島嶼爭奪戰中吃了不少苦頭,付出不小傷亡。

但美軍也不會等著捱打,他們也與時俱進,學會了不少應對樹上狙擊手的辦法。

通常是一旦哪個地方出現日軍的火力,馬上用輕機槍掃射他們藏身的樹冠,要麼用37mm口徑的反坦克炮,直接把樹冠給剃光頭。

更霸氣的,呼叫空軍過來,把成片的樹林都給炸一遍。

許多年以後,當地的漁民到叢林中去,偶爾還會發現樹上掛著日軍狙擊手的乾屍,非常恐怖。


小約翰


二戰後期的一個步兵單位在樹上執行冷槍戰術時幾乎不會有從容撤離的機會的,也就是說戰鬥打響後只要未能第一時間給與敵人巨大的殺傷的話,那麼你剩餘的生命就是按秒來計算的了。

從這方面來看綁上繩子的話就等於放棄了存活下去的機會。且不談對敵人的震懾力,即使敵人反擊了,假如中彈未死說不定你還能拼死拉幾個敵人陪葬。哪怕敵人有噴火器對付你,你的死亡也給戰友創造了相對良好的射擊機會。而一個日本人換一個美國人的交換對日本人來說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所以這種戰術非常符合日本人的實際需要。


蘿蔔雷特


太平洋戰爭的中後期,且不說美軍的空中壓制,艦炮支援,單說日軍面對美軍陸上的蘭德步槍、湯普森衝鋒槍、1919重機槍、勃朗寧輕機槍們,三八大蓋已經被壓制得抬不起頭,所謂的“人海戰術”、“萬歲衝鋒”,也成了送死戰術。就算是被軍國主義洗腦的程度再徹底,日本士兵也知道害怕了。


既然悍不畏死的集體衝鋒戰術失去了效果,那麼這無處安放的中二戰鬥之魂怎麼辦?總不能讓他歇著吧,這對於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軍來說顯然不可能。這麼多的島嶼你讓我拱手送給你美軍?

你想得美。這不相當於讓我直接投降嘛!那我怎麼對得起當初對天皇效忠的誓言,怎麼對得起死去的先祖?


日軍就歪著腦瓜子開始想啊,到底怎麼樣才能阻擋美軍呢?頭頂茂盛的樹林一下子給了他們靈感。

既然正面剛不過美軍,那麼我就放冷槍,採取遍地開花、分兵騷擾的戰術。我潛伏在密林中,草叢裡,樹冠上,這樣你美軍也會被我搞得疑神疑鬼,再通過密林戰與美軍在此展開拉鋸戰消耗有生力量。

這種戰術剛開始的確反響不錯,美軍在不熟悉日軍路子的情況下屢次中招。經常有美軍走著走著就被不知從哪棵樹上射來的子彈給爆頭。美軍還以為遭遇了伏擊,被嚇到分開逃竄,被日軍耍的是團團轉。


後來的美軍就學乖了,看到不對勁就對著草叢來一把火焰噴射,對著樹上來一梭子,一準燒烤一個或掉下來一個日本兵。而樹上的日軍由於渾身都綁著繩索,只能成為美軍的活靶子。雖然有良好的視野範圍,可是一旦被發現,就是固定靶子,根本無處可藏。

而這種畸形戰術的出現還是因為思想觀念的不同,當然大部分還是因為日軍打不過美軍所導致的——地上打不過只能出損招了。只要每個趴在樹上的日軍多殺幾個美軍那麼就已經賺到了。


茂盛的熱帶雨林無疑給了他們最佳的藏身之地。選定一棵大樹,然後派遣“特射手”在上面待命即可。

什麼是“特射手”?

顧名思義就是槍法特別好的士兵。這樣的士兵在日軍中不在少數,因為日軍普遍射擊水平偏高。而“特射手”更是軍中精英,讓他們去收割敵軍人頭無疑是最合適的,同樣的這也是日軍對優秀人才的一種浪費,然而日軍已經估計不了那麼多性價比問題,只求儘可能的追求多殺敵就行。


在樹上的日軍可能會成功避開了美軍偵察兵的搜索,但必須要面對一些毒蟲、毒蛇等鄰居們的問候。為了在戰鬥中可以更好的穩固身形,他們選擇將繩索綁在身上,只要不戰死,就一直在上面戰鬥。這中二病真是中毒不淺。

儘管每個日本兵都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必死的任務,但是被軍國主義洗腦的日軍們根本不再怕,能為國捐軀在他們看來反而是一種榮譽,能結束土耗子般的圍困噩夢也還不錯。


而這種戰術之所以存在,說到底還是因為後期日軍黔驢技窮了,從另一方面來說則是日軍沒有意識到狙擊手的重要性,把他隨意的當作一次性用品使用,這才會有日本狙擊手將自己綁在樹上的情況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