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

湖北刘得华


司马懿夺权的那场战争是曹芳时期发生的一场重大的事件,叫高平陵之变。此事件让曹魏再也没有权力,因为权力都转移到了司马氏家族,也可以说此时曹魏只是虚名,实际叫司马。反正早晚都会叫司马。

我们先来简短的说一说缘由。

话说曹芳是魏明帝的养子,当然,很多人好奇为什么魏明帝不把皇位给自己的亲儿子,反而给了养子,难道因为他的亲儿子不争气吗?

其实不然,魏明帝也是挺惨的,有三个亲生儿子,个个都早夭,后来收了两个养子,其中一个便是曹芳,另一个没有早夭,而是早逝。

你说他惨不惨,没办法,只能让曹芳来坐上他的位置。

而曹芳呢,那时候还是个小屁孩,才8岁。于是魏明帝临死前就让两个人来辅佐曹芳,一个就是司马懿,另一个是曹爽。

司马懿当时官职是太尉,我们都知道太尉这个官在那个时候是非常高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和丞相、御史大夫称为三公。

其实三公制早在曹操时候就已经被废了,但是它一波三折,先是曹丕恢复,很快又撤销了,到魏明帝曹叡,又出来的,把正在当大将军的司马懿升为了太尉。

太尉呢本来是最高的军事指挥官,不过后来慢慢的成为了虚职。

言归正传,再来说曹爽,曹爽当时是大将军。

两个人都不分上下,一开始辅政之时,两个人都是互相谦让,曹爽有事就和司马懿商量,司马懿也以礼待之。

但是曹爽的野心慢慢就出来了,先是拿下司马懿的军权,后又除掉司马懿的亲信,接二连三的把司马懿身边的人清除,且换成自己的人,最后那些重要官职都变成了曹爽的人。

司马懿在这时根本没有立足之地,他也知道曹爽的野心,都顺着曹爽,表面怒不敢言,阿谀奉承,处处示弱,实则背地里开始了准备工作,等待机会干一票大的。

最终司马懿找到了机会,曹爽陪曹芳外出祭祀,司马懿果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假借皇太后命令拿下了曹爽所有的军权。

这是两个人的个人恩怨,同时也是各方面的斗争,最后以司马懿大胜而结束。

司马懿靠什么获得胜利的呢?

靠的就是他3000多名的敢死之士。

《晋书·景帝纪》: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于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有人又有疑问了,这3000死士又从哪里来?在《晋书·景帝纪》中并没有告诉。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按照常理来猜测。

司马懿南征北战带兵那么多年,身边肯定会有一批粉丝,甚至还会有接近疯狂,敢为他死的粉丝。

所以这三千死士很容易找来,甚至还可以找到更多,靠的就是司马懿的威望和名声。

再来说司马懿是怎么能暗中培养那么多死士的。

肯定不会是司马懿亲自去培养,司马懿那么聪明的人,不会露出马脚,让别人知道的。所以他会让自己最信任的人去办这件事,这个人是谁,并没有记载,当然这些只是我的推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高平陵之变成功后,这些人怎么样了?

既然是司马懿的人,而且还是备受信任的人,那肯定是不会被杀死,所以他们极有可能升官发财,或者是继续在当死士,做司马懿暗中的一股神秘力量。

司马懿在当时是不想杀他们,也不能杀他们。

如果杀掉他们,会让很多人寒心,毕竟这些死士也是非常信任司马懿的,都能把生命交给司马懿。

所以说,这些死士的结局应该都是好的。

我是理科男读历史,欢迎一起讨论历史知识。

理科男读历史



公元249年,七十岁高龄的司马懿,趁权臣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时,突然发动政变,逼迫郭皇后下达懿旨,罢免曹爽的辅政大臣之职,利用阴养的3000死士,控制洛阳,关闭城门。这场政变,司马懿赢了,诛曹爽三族,排除异己,安插忠于自己的亲信,架空皇帝曹芳,为晋朝的建立,奠定了根基。在这场政变中,司马家族阴养的3000死士功不可没,在关键时刻占领皇宫,控制京城。那么,在政变后,这3000死士去哪了?结局如何?下面依据演义及《晋书》中相关历史,分析如下三个结局。


第一个结局: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高官得坐,骏马得骑。

古代,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3000死士为啥死心塌地地跟随司马懿,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获得巨大的好处。古代,私自蓄养死士是犯法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那些死士也知道自己的主子为啥蓄养死士,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夺权篡位做准备。因此,司马家族的死士,常年散落民间,在阴暗处,不能见光,不能见人,只有在主人召集的时候,才会蜂拥而至。《晋书》中记载如下: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些死士都是司马家族的亲信,大部分是跟随司马懿数十年的老部下了。这时,高平陵之变成功,将曹爽等曹氏宗族一网打尽,常年不见光的3000死士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活在人世间了。因此,在高平陵之变中起了重要作用的3000死士立有大功,论功行赏,他们都是大功臣。司马懿也不会吝啬区区几块官印,会大大奖赏这些跟随他们的死士。如汉高祖刘邦与霸王项羽争霸天下,胜利之后,大肆封赏跟随自己的老乡,老部下,如夏侯婴、樊哙等人。


第二个结局: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享受荣华富贵,做一个富家翁。

司马家族的3000死士,他们中的部分人文化水平相对低,可能不适合做官,也有的人不愿当官。司马懿只能在金钱、美女等物质上弥补了。人活在世上,虽然远大志向很重要,必要的物质享受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个人立有大功,却无欲无求,是会被主公猜忌的,认为其志向远大,可能将自己推翻。就连汉出三杰之中的萧何,也是通过“自污”的办法,躲过了刘邦的清算,避免了和韩信一样的下场。

因此,司马懿的3000死士,立有大功,不会如介子推一样自命清高,既不做官,也不喜欢金银珠宝,做一个与世人格格不入的隐士。他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他们中有的不喜欢当官,也会接受司马懿送给的荣华富贵。


第三个结局: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继续雪藏,直到司马炎登基为帝。

司马懿控制曹魏大权后,还有很多反对势力存在。如司马懿之子司马师掌权时期,发生了淮南三叛、夏侯玄叛乱,司马昭掌权时期,发生了魏帝曹髦讨伐事件。司马懿很清楚,虽然现在朝堂之上的反对势力被清除,可是不可能绝迹。想当年,曹操手下部将众多,现在那些人虽然故去了,他们还有后代在朝为官。这些人对曹魏的忠诚度很高,是不会容忍司马家族篡夺曹魏江山的。


因此,司马懿及其儿子们为了稳固执掌朝政,继续雪藏立有大功的3000死士。只有永远藏有底牌,后手,才能应对突发事件,这3000死士就是司马家族最后的底牌。如果曹爽有3000死士,他可以和司马懿争斗一番,胜负未知。而曹爽没有私自蓄养死士,在司马懿关闭洛阳城门后,他失去了军权,失去了一切,最后乖乖地向司马懿投降。


直到晋武帝司马炎称帝,建立晋国,消灭东吴,统一天下,这些死士才失去了雪藏的意义。他们才走到前台,享受应该得的荣华富贵。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今天禄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

司马懿正是靠着阴养的3000死士,才取得高平陵之变。他自然不会吝啬赏赐,不是给这些死士高官,就是给他们金银珠宝、美女。这些死士跟对了主人,注定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的3000死士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关于司马懿养三千死士,最终通过"高平陵"政变,除掉政敌曹爽这事,我的观点是:司马懿肯定养了一只死士队伍,但人数没有这么多。政变成功后,根据个人意愿和能力,有的当了文官,有的当了武官,有的继续当死士,有的荣归故里了。


1)三千死士,是夸张数字

首先,"三千死士"是个夸张数字。中国历来有个传统,叫做虚张声势。比如,赤壁之战,曹操部队总数不过20万,却号称80万。此外,古代的数字中,很多都是虚指。比如,统帅三军,并不是真的只有三个军,而是形容所有部队的意思。"九",则在《易经》中代表满的意思。十年寒窗,并不是真的只读了10年。所以,3000死士,其实只是叫起来顺口,霸气而已。

其次,兵不在多而在精。3000死士,吃喝拉撒,都是个问题,以司马懿的工资,怎么养的起,养这么久?更何况,他们住哪里呢?怎么保证不被发现,不泄露秘密呢?

2)事成之后,这些人去哪里了?

根据牛娃推测,这些人应该也就500人左右。他们主要来源,一是司马懿当大将军,指挥部队时吃空饷,然后悄悄留下来的。二是司马家族的秘密部队,为了家族利益,全部交给司马懿使用了。三是投靠司马懿的一些门客。


那么,事成之后,根据个人意愿和能力,他们的去向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去基层部队,当个中低层军官。有些确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样的人放高级将领不像话,但不加官进爵又说不过去,只能当个伍长、什长、校尉等。

二是到皇家禁卫军中。我们知道,皇家禁卫军,最重要的是绝对的忠心。这些人,是参加了政变,通过实践检验的人,可以放心大胆的安插到禁卫军中,以便以后谋朝篡位使用。


三是安排到中央和地方核心部门做官。这些死士中,不全部是武官,也有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的文官。那么,事成之后,他们其中一部分进入朝堂,一部分在京城附近为官,一部分会去司马懿认为的核心地带为官。关键部门必须是自己的人,这点是必须的。

四是继续留在司马懿身边,管理剩下的死士。任何时候,都必须有后手。死士,就像核武器,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所以,不可能都解散,总得留下一部分,作为负责人,教导新加进来的死士,做好传帮带。


执着的放牛娃


要说司马懿,必须先说曹操的厉害。司马懿篡夺曹魏大权之事,曹操生前早已经预料到了。

曹操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想亲自做一下验证。曹操让司马懿在前面行走,忽然叫司马懿,毫无戒备的司马懿很自然的将脸转了180度向后看曹操,而身体却丝毫不动。司马懿的状态,就像狼回头看时一样,故称之为“狼顾”。这让曹操吃了一惊。

随后,曹操又梦到了“三马同食一槽(谐音曹)”,曹操隐约感觉到,这是司马氏要吃了曹氏的基业呀。从此之后,曹操开始厌恶、防备司马懿,还对当时的王太子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操还真说对了,司马懿绝非甘于做人臣之辈,一有机会,必然是要夺取大权的。

司马懿历经了曹操、曹丕、曹叡和曹芳四代曹魏君主。曹丕和司马懿素来关系很好,特别是在王位之争上,司马懿还帮助了曹丕,深得曹丕信任。因此,曹丕在位,并无冲突。曹丕临死之时,还将魏明帝曹叡托付给了司马懿和曹真。

曹真虽然只是曹操的养子,但是对曹魏忠心耿耿。而且,曹真颇有谋略智慧,且勇武善战,有曹真在,司马懿还真不敢肆意妄为。不过,等曹真去世之后,曹叡临死前托孤,却所托非人了。

曹叡去世前,将幼帝曹芳托孤给了司马懿和曹真的儿子曹爽。曹爽虽然和其父曹真一样,素有大志向,可是曹爽的能力相较曹真却差了一大截。曹爽听从亲信的建议,开始排挤司马懿。原本,曹爽的计划进行的很顺利,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太尉司马懿,升级为了太傅司马懿,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同时,曹爽又安排亲信分别担任中护军、中领军、武卫将军等职,全面控制了中央禁军。此时,整个洛阳城的禁军,以及天下的军队指挥权,等于全归了曹爽,而司马懿被彻底架空了。

曹爽只要稍微谨慎那么一点点,司马懿即使偷偷的养再多的死士,也很难有翻盘的机会。但是,正好遇到了自大的曹爽,让司马懿成功抓到了机会。

按照《晋书》的记载,曹爽为了伐蜀,竟然把原来的中护军夏侯玄给升为了征西将军,而将中护军一职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犯下了第一个错误。司马氏父子都不是省油的灯,得到一点火花就可以灿烂。司马师借助自己中护军的身份,开始私募勇士,并隐匿在民间。

有人说司马懿夺权是被曹爽逼的,这是值得商榷的。曹爽的确夺了司马懿的兵权,但司马懿装的一手的好病,从曹爽让司马师做中护军一事来看,曹爽没有杀司马氏父子的打算,所以,司马懿没有性命之忧。司马懿完全可以说自己年事已高,请求退休回家养老就好了。但是,司马懿没有,而是开始谋划夺权。


司马师虽然养了三千死士,但这时候的司马氏父子,还是很难有大的作为,毕竟京城及附近都是曹爽的亲信兵力。只要曹爽时时刻刻留一名以上握有兵权的亲信在洛阳城内,司马懿父子即使起兵反叛,城内的亲信也可以随时打开洛阳城门,让曹爽入城平叛。

结果呢?曹爽犯了第二个错误,他认为他已经全面压制了司马懿,司马氏父子已经不足为虑了,竟然带着所有握有兵权的亲信,跟随幼帝曹芳谒陵去了。

司马懿当然不会放过机会,曹爽出城的第二天一大清早,就在宫城司马门前召集来了中护军司马师手下的禁军,以及养在民间的三千死士。禁军、死士一出,置阵甚整,震惊内外。特别是三千死士,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些人是突然从哪里冒出来的。

曹爽未留一个握有兵权的亲信在城内,司马懿带着三千死士和禁军,顺利控制了郭太后,攻占了武库,并夺了所有京城驻军的兵权。曹爽接着犯了第三个错误,没有带着幼帝曹芳逃往许都继续讨伐司马懿,竟然投降了,最后落了一个被诛三族的下场。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成功,顺利控制了幼帝曹芳和皇太后,剩下的就是逐步控制曹魏政权和论功行赏了。

事后,司马懿被幼帝任命为丞相,晋升安平郡公,食邑万户,什么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加九锡之类的篡位流程,全走了一个遍。司马懿竟然还假惺惺的坚决推辞不受。而实际上,司马懿比当年的曹操过分多了,根本不把小皇帝曹芳看在眼里。遇到国事,反而是皇帝曹芳要到司马懿的宅中,亲自问询该怎么做。这司马懿俨然就是太上皇了。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自然也少不了封赏,加将军称号,掌握兵权,封侯,增加食邑。而支持司马懿发动兵变的司徒高柔、大臣王观等人,也皆获封侯爵。其他一些位次比较低的大臣、将领也都得到了封赏。

那司马师所招募的三千死士去哪里了呢?司马师自然不会卸磨杀驴,毕竟篡位的大业还没有成功。司马师如果这时候把三千死士给“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那是会失去天下人心的,以后估计就很难再有人跟着司马师干了。

司马师在起事前招募这些死士,应该就像现在招募雇佣兵一样,这些死士原本可能就是一些喜欢打仗的老兵、流寇之类,只要给予重金的酬劳,就会跟着卖命。除了金钱收买之外,司马师无外乎再加点情怀,画个大饼,说成事之后,除了再另行给予酬劳之外,能力强的还可以封官进爵,普通的也可以混个禁军之类的正式编制。

三千死士得到这种允诺,除了个别人会在拿到酬劳之后,离开之外,其他的应该都会被编入司马师所率的军队之中,跟着司马氏父子,继续吃香的,喝辣的。甚至,其中有一些能混成亲信,或者中高级军官,也不一定。


奕天读历史


3000死士,在司马懿夺权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这3000死士,就没有司马家的未来。但是,以司马懿的为人来看,这3000死士注定是没有好下场的。

一、司马懿为人隐忍,能忍的人,报复心比较强

司马懿隐忍的功夫,是曹操所不能及的。他能忍、会忍、甘于忍。如果他不够阴,不够忍,十个司马懿,也不够曹操、曹丕、曹睿杀的。正是因为他够阴、够忍,才一步步受到了重用。司马氏家族,在曹氏政权中盘根错节,干系甚深,而且所谋者大。整个司马氏家族,都没有投靠刘备,也没有投靠孙权。他们都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自然要好好地维系这个篮子。他们办事滴水不漏,丝毫不会让曹氏抓住把柄。这3000死士,何其多矣!就算是藏上两百人,也得费好大功夫。但是,这3000人一直没有被人发现,可见司马家做事何等谨慎。这份谨慎,恐怖也是诸葛亮不能及的。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熬死了曹操、曹丕和曹睿。比他多厉害的人,比他熬死了。没有他厉害的,也被他熬死了。他就像一座休眠的火山,一直在隐忍当中,一旦爆发,非同凡响。司马懿一举诛杀了曹爽。作为立下功勋的死士,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们再存在,也没有必要。

二、司马懿必须杀死这3000死士,他不能给后人树立这样的“榜样”

3000死士虽然功勋卓著,但是,他们只要活着,就是一个巨大的把柄,也容易让后人诟病。司马氏注定会荣登皇位,统一天下。司马懿所虑深远,他不会让后人学习司马家的所作所为。如果司马氏当政,朝中也出现了像司马懿这样的权臣,暗地里也阴养死士,篡夺大权,司马氏的天下恐怕也要沦落他人了。这是司马懿不想看到的。3000死士,即使口风再紧,也难保不会出现差池。而且他们当初都立过誓言,即使司马懿杀死他们,他们也只能从命。从他们当死士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而且自古以来,凡是当死士的,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枕史润智


在体制内工作的人都知道,一把手提拔之后,都会把自己身边的人员安排妥当。在领导身边工作的所有人当中,领导司机是比较特殊的人员,领导异地提拔任用之后,一般都会悄悄把司机带走。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了解领导喜好,泄露领导隐私

隐私是领导的命脉。无论是正面的事情,还是负面的事情,只要领导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属于领导的隐私。真正熟悉和掌握领导隐私的人,除了领导的家人,就是领导的秘书和司机。相比于领导秘书而言,司机与领导相处的时间更长,领导喜欢到哪些地方,领导喜欢有哪些人接触,领导擅长和讨厌的领域,对于领导司机来说,都会了如指掌。一个真正了解领导喜好的人是可怕的,尤其是领导的司机,领导提拔到哪里,最好把司机带到哪里,领导的隐私才能无限制保密当中。

第二个原因,过手领导私事,储存领导把柄

很多领导都跟司机亲如兄弟。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私事,有些私事在家里解决,有些私事在情人身边解决,有些私事在自己的办公室解决。绝大多数私事在领导专车上解决。比如说领导收取别人的礼物,酒足饭饱之后,往往在领导专车上进行交易。再比如说,非常隐秘的电话交流,其实在领导专车上进行,宁可隐瞒自己的亲人,也不在司机面前虚情伪装。很多领导不能亲自办的私事,都是通过司机出头露面。司机过手领导的私事太多,无论是正面的事情,还是负面的事情,这其中的波折和细节都会成为领导的把柄。授人以柄是非常痛苦的,领导异地提拔后带走司机,很大程度上缓解这种痛苦。

第三个原因,司机属于亲信,领导依赖亲信

信心就是黄金,亲信就是力量。领导异地提拔后,满眼望去都是陌生的面孔,没有自己亲近的人,很难了解真实情况,很难打开工作局面。在体制内工作的人都知道,领导司机一般属于临时人员,上学期间捣乱厌学,只会在单位上蹿下跳,团团伙伙,即使侥幸转成正式工作人员,也不具备提拔任用的条件。这种人的最大特点就是绝对服从领导,绝对维护领导,是领导的走狗爪牙。领导把这种人带在身边,没有防备的压力,只有不断挖掘潜力的动力。充分利用,鸟尽弓藏,一脚踹开,含泪怀念,踏头而过,这些都是领导对付司机的惯用路数。所以说,很多司机趁机捞一把,为自己找一个安全立命之所,早早结束毫无前途的权宜之计。


史海心


司马懿是和诸葛亮同时代的人,熬死了诸葛亮他也老了,作为曹家的几朝元老,他对曹爽也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了,所以曹爽就架空了他的实权,最后司马懿就只剩下一副空架子了。

三千死士其实是夸张的说法,历史历来都喜欢虚张声势,就比如曹操号称80万大军,他哪有那么多呀,撑死了也就20万,再说这司马懿,曹爽给他多少钱能养的起三千死士啊,曹爽一直下决心要除掉他,能让他过得这么安逸。所以司马懿的晚年过的十分憋屈,司马懿在曹爽面前如坐针毡,稍微犯一点错曹爽就要派兵歼灭他,曹爽鸡蛋里挑骨头,对他横看竖看不顺眼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是为什么司马懿最后反败为胜了呢?



当初司马懿被曹爽架空的时候,据说他手上还有3000兵士,然后再依靠司马家这么多年的威望和强大的影响力,司马家族当时就是天下谋士的代表,天下谋士都会以司马家为首是瞻,还有就是司马懿为官这么多年,在朝中肯定有不少心腹之交,司马懿就凭着这么一股多年累积下来的人缘和家族的威望,把各方的势力聚集起来,商讨怎么除掉曹爽,司马懿老谋深算曹爽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所以司马懿没费多大力气,就把曹爽杀了个片甲不留,最后曹爽还死在自己手里。



其实这么多年来司马懿在曹爽面前唯命是从只是卧薪尝胆罢了。,没有把握的事他是不会做的,所以他在等待时机,等待时机一成熟一举就干掉了比自己强大好多倍的曹爽。


结束语:不过据我分析司马懿的那3000兵士根本就不是他自己养的,而是来自天下的豪杰聚集在一起,他们是特别反感憎恨曹爽的人,就等着司马懿一登高一呼,然后聚集在一起一举歼灭曹爽,司马懿夺下政权之后,肯定会对这3000个人论功行赏加官进爵,要不是有他们,司马懿不会反败为胜。一举制敌,司马懿心里非常明白,光靠他自己的胆识和谋略,没有人拥护也是不会成功的。
我挥剑只用了一天,但我磨剑却用了20年。”司马懿最大的能耐就是能忍、能熬,他熬死了袁绍、袁术;他熬死了曹操、刘备、孙权;他熬死了诸葛亮、曹丕、曹叡。待天下英才散尽,司马懿挥一挥剑,便取得了天下。


佳宁姐姐说历史


\t所谓死士,只是电视剧里的夸张说法。其实司马懿的人缘还是不错的,他在雍凉做大都督的时候,其实已经积攒了不少人脉,这些将领当中,有不少人是对司马懿誓死效忠的。那么他家的家臣们自然也都心向司马懿。<strong>

\t司马懿是聪明人,三千死士养着绝对是危害。

在汉朝那个年代,阴养死士是死罪,因为这是一种谋反的象征。所以司马懿不会傻到公然在府上养死士。就算是在民间养死士,司马懿也是绝对不敢的。因为三千死士的数量庞大,如果有人向朝廷告密的话,那司马家族可是灭族的大罪。阴养死士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t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资治通鉴》

\t所以至少在曹叡当政的时候,司马家族就应该要阴阳死士了。可是曹叡是何等聪明的君主,他能睁着眼睛看着司马家这么做吗?显然不可能。

因为曹叡对司马懿早就有了防备之心,所以司马家自然什么都不能干。到了曹爽当政的时候,他大权一把抓,对司马家的防备更严,所以这段时间司马懿更加不可能阴养死士。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纯粹是电视剧为了吸引人才故意制造出来的。

\t那么司马家族造反的人马,是从哪儿凭空冒出来的呢?

司马懿在对付诸葛亮的时候,曾经出任雍凉都督的职位,是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在雍凉,他对待士卒犹如自家的孩子。而且当时曹爽带队的时候,总是吃败仗,可是大家跟着司马懿后,至少能保证不打败仗,这是士卒们相信司马懿的地方。

\t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晋书》

\t所以我认为这些士卒们是司马懿死士的来源之一,其中一定有一部分是司马懿的亲信。此外,司马懿手下有很多将领,这些将领对司马懿也是忠心耿耿。他们在洛阳家族当中,都是有亲信的,至少是有少量府兵的。

这些人聚集起来的话,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司马懿在起义之前,必然是要联络上这些人,得到他们的支持后,一切才会顺利。

\t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功,一定是得到了他昔日部下的支持。

光靠司马懿在朝中发动的政变,完全不足以支撑整个司马家族的发迹。因为偌大的曹魏,支持老曹家的人大有人在,如果他们表示反对的话,那司马懿就算手握天子也不可能抵挡得了这帮人的进攻。

可是司马懿的确完美地拿到了权力,而且地方上少有叛乱之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司马懿昔日的这些手下,此刻正在全国各地带兵,他们早就知道了司马懿会夺权,而且是甘心支持司马懿的。正是因为有了这帮人的支持,司马懿才敢对曹爽动手,否则他不会担着全家被灭族的风险,跟曹爽置气的。

雍凉多年带兵的生涯,不仅磨练了司马懿的性格,而且让司马懿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关键司马懿是很会做人的。

\t这帮所谓的死士,在政变后都去了哪儿呢?

按照我之前的分析,这些所谓的死士,压根就不是司马家族阴养的。他们只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挺司马懿的人。

这些人有轮休回家的士卒,也有司马懿嫡系将领的家臣,所以他们都是有名有姓的人。在司马懿夺权的过程中,他们充当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平定内乱以后,这帮人自然是得到了司马懿的封赏,但是因为这是政变,所以封赏的事情并没有搞那么明显罢了。

如果真的是死士的话,在司马家族夺取了政权以后,这帮人是不能留的,因为他们知道司马家族的所有秘密,是极度危险的人物。

而且阴养死士就能夺取政权,这将会给后世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榜样,对司马家族掌控朝局也是不利的。

\t总结:司马懿会做人,所以手里有一帮可以为他卖命的好兄弟。

司马懿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绝对不会做阴养死士的蠢事。所以说这些所谓的死士就是他昔日的好朋友,也是他在战场上的好兄弟。

他对待士卒是非常好的,对自己的手下也有足够的信服力度。大家知道跟着司马懿就能打胜仗,至少能够保全性命。

所以这帮人非常愿意跟着司马懿打天下,哪怕是造反,他们也在所不惜。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这帮人在帮助司马懿政变的时候,其实未必就知道这是在造反。

曹爽擅权的行为早就引起了天下人反感,甚至有篡位的危险,所以大家对曹爽深恶痛绝。这次的政变所针对的人其实也是曹爽而已,那帮士卒们压根考虑不到谋反这么高的层面。

<strong>


江湖小晓生


这个在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死士是以死为生的人,司马懿能够取得高陵政变的胜利,依靠的就是身边这三千死士。

既然是政变,那肯定要流血牺牲,这些死士大多数都牺牲了,没有牺牲的也只会在暗处,不会摆在明面上,他们还是暗地里为司马懿做事的!



跟随司马懿夺权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可能有两种结局,一是3000死士封妻荫子,成为人上人;第二种结局是司马懿对他们赶尽杀绝。



从司马懿的人物性格分析,司马懿并不是一个过河拆桥,冷血无情的人,在这场兵变中,3000死士的功劳很大,没有他们,司马懿是不可能夺权成功的,因此跟随他起义的三千死士很可能已经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而且死士的忠诚度无需怀疑,司马懿留在身边也是一大保障。



所以司马懿夺权成功后,当也不会放弃他的3000死士的,只不过后来没有让他们再派上用场,全部都隐姓埋名了而已


历史伶俜者


曹操和曹丕父子都知道司马懿是个人才,但是也清楚他是个不甘心为人下的人,所以曹家父子对司马懿是一边重用,一边又防着他。

就是到了后来,曹家的曹真、曹爽、曹休等,还是一直防范着司马懿。魏明帝去世后,留下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开始时,司马懿在与曹爽的争夺中,一直处于下风。

公元249年,司马懿装病,曹爽陪同曹芳去祭拜魏明帝,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利用自己私养的3000死士,夺取城门,占据皇宫,杀了曹爽满门。

这里有几个问题,在司马懿没落时,为什么还有3000人愿意跟着他?司马懿是怎么私养死士不被发现的?司马懿夺权后,他的3000死士去哪了?


为什么3000人愿意跟着无权无势的司马懿?

河内司马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在温县一代很有影响力,司马家世代为官,家庭富裕。

虽然曹爽和曹氏集团一度打压司马懿,司马懿在朝廷上不顺利,但是他家底殷实,而且很有影响力。所以就算是在官场上失意,司马懿也可以号召很多人,让他们心甘情愿为司马懿效力。

死士大多是家境贫困的一些亡命之徒,对于他们而言,谁得势谁掌权无所谓,他们只在乎谁能给他更多的钱。


司马懿的3000死士,是如何不被人发现的?

古代私养死士,私藏甲胄都是重罪,和谋反是一个罪名,是要灭九族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司马懿可以悄无声息地养3000人?

第一,司马懿性格擅长隐忍。在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抗多年,司马懿擅长防守,诸葛亮为了激怒司马懿曾经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可是司马懿却不以为然。由此可见,司马懿是一个很能隐忍的人,在与曹爽的对抗中,司马懿也是不断隐忍,来迷惑大家。

第二,曹爽无能,这样才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蔡东藩曾评价曹爽:“曹爽一庸奴耳,不度德,不量力,竟以一时之徼幸,入为首辅。”当时朝廷里能与司马懿对抗的就是曹爽,可是曹爽是个无能的人,司马懿要想骗过曹爽是很容易的。


司马懿政变成功后,他的3000死士去哪了?

司马懿政变成功,他的3000死士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司马懿最后是如何对待这3000死士的呢?

第一种可能性,司马懿还是把这3000人藏了起来。司马懿虽然政变成功了,但是曹家还是守着江山,司马懿也清楚,迟早有一天司马家要取代曹魏。而这3000人,对于司马懿来说,留给后人准备夺权才更有价值。

第二种可能性,司马懿将3000人富养在民间。这3000人是对司马懿最忠心的人,也是司马懿的心腹,但是这些人又参与了政变,不方便在朝廷为官。所以司马懿可能将这3000人放在民间,给他们足够的财富,需要时再重用他们。

司马懿让司马家族走上政坛,他的3000死士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