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后,之后近一百多年里为什么不南下进行大统一(南朝还不断分裂)?

脑洞传


北魏不是不想,是没有这个实力。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政权,从第一代国君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北魏就在与慕容燕、赫连夏、柔然等割据政权的不断征战中开辟疆土,到公元439年,由于不世出的枭雄太武帝拓跋焘的出现,北魏终于统一北方。

而此时,中国南方的刘宋王朝建国已十九年,正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开创的“元嘉之治”的鼎盛时期,此时的北魏只能算一个可以和刘宋匹敌的政权,但尚无力和刘宋面对面争霸天下。

因为此时的刘宋,占据了山东大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以及西起四川,南到越南,东到大海的广大疆域。经过东晋以来一百多年的经营,人口繁盛,经济发达,远不是饱经战火的残破的北中国能比的。

公元42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继位时的南北朝态势

到公元450年,自毁长城冤杀名将檀道济的宋文帝好大喜功,以王玄谟为主帅北伐,结果被拓跋焘所击败,在这次战争中,刘宋最为繁华的青州,冀州,豫州,北徐州,南北兖州六个州受到很大破坏,国力大衰,人口下降到两千万,自此北魏在南北对峙过程中开始取得了主动。

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宋再一次北伐遭遇惨败,淮河以北的州郡几乎全部落入北魏之手,这时是北魏对于南宋优势最大的时期,然而由于北魏内部也出现了权臣与后宫轮番把持朝政的现象,并未能有效扩大对南宋的优势。

公元450年左右的魏宋对峙态势

南齐建立之后,亲政三年的北魏孝文帝于公元493年从平城迁都洛阳,宣布全面汉化,这说明北魏已经从政治上为统一全国做准备了,然而孝文帝于公元499年猝然去世,其子宣武帝元恪继位以后继续南进,宣武帝并非雄才大略之主,北魏军于公元506年在钟离被南朝梁的名将韦睿及曹景宗击败,数十万大军损失殆尽,南北力量对比再一次进入平衡,自此北魏实际上已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魏齐继续对峙,战线南推至淮河

宣武帝于公元515年去世后,胡太后把持朝政,政治腐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北魏的北方六镇军民不堪镇将压迫,相继聚众反魏,史称六镇起义,随后,关陇、河北和山东等地掀起了各族人民起义的浪潮。对北魏造成了沉重打击。

永安元年(公元528年),在镇压葛荣起义的过程中掌握了北魏兵权的军阀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杀死胡太后,幼主和大批宗室大臣,控制北魏朝政。次年,梁武帝派陈庆之北伐,攻克北魏都城洛阳,虽然后来被尔朱荣反攻打败,但给摇摇欲坠的北魏政权带来了很大的混乱。

东西魏和南梁三国鼎立

永安三年(公元530年),不甘心做傀儡的北魏孝庄帝设计杀死尔朱荣,其侄尔朱兆起兵又杀死孝庄帝,另立元恭为帝。普泰二年(532),在韩陵之战中,以晋州刺史高欢为首的六镇鲜卑联合河北大族武装大败尔朱氏军。不久,尔朱氏势力消亡。高欢居晋阳,遥控北魏朝政。

隔年,高欢所立的北魏孝武帝元修逃往长安,投奔另一大军阀宇文泰。高欢不得已,拥立元善见为帝,由洛阳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公元535年正月,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帝,史称西魏,南北对峙变成了三国鼎立,此时的中国,已经没有北魏什么事了。

东、西魏,以及后续的北齐和北周之间为了争夺北中国统治权又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激战,直到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所以尽管南朝也在内乱和农民起义打击下衰败不堪,北朝却始终无力统一中国。


每日一段历史


北魏对南朝确实有很大军事优势,自统一北方后,就不断得蚕食南朝的领土。但是这并不表面北魏就有统一全国的实力。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王朝。这一年是南北朝的开始。

当时统一的主动权在南朝手里,因为当时的北方还处于分裂状态。除了北魏外,赫连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权,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政权,也都颇有实力。

公元422年,刘裕筹备北伐,但筹备还没有完成,他就去世了。

刘裕去世后,刘宋王朝内部因帝位之争发生火拼,北伐一事告吹。然后北魏皇帝拓跋嗣趁机南下,把势力推进至黄河南岸。(之前以黄河为界)。

不过正当魏军准备进一步南下时,公元423年,拓跋嗣突然病死了。

拓跋嗣死后,拓跋焘继位。他原本打算进一步南下,趁刘宋内战之际浑水摸鱼。不过他还没行动,北方的柔然听说拓跋嗣死了,就南下侵魏,捅了北魏的后背。

柔然大举南下,拓跋焘不能不还击,毕竟北魏首都平城就在草原南侧,一个不小心,国都就会被柔然人端掉。

于是公元424年,拓跋焘抽调北方精锐,御驾亲征。

拓跋焘也是一代雄主,他的才能是有的,不过这时候的他还太嫩,实战经验不足。魏军杀入草原后,很快就被柔然人重重包围。拓跋焘左突右冲,好不容易才杀退柔然人。

就在北魏和柔然血战之际,刘宋王朝的帝位之争终于结束。宋文帝刘义隆继位。他一继位,刘宋内部立时稳固,北魏浑水摸鱼的机会没有了。

看到刘宋内部稳定,拓跋焘扼腕叹息,他很清楚侵宋的时机已过。于是他就把主力全部转移到了北方,决定先打死柔然。

公元425年,拓跋焘派遣五路大军北伐柔然。柔然人不敢硬碰硬,直接北遁。

北魏与柔然开战的时候,刘宋方面进一步完成中央集权。刘义隆是被权臣扶上位的,权力受限制,所以他继位后,就韬光养晦,慢慢清除权臣,逐步大权独揽。

此后,他鼓励耕织,休养生息,南方的生产秩序得到了恢复,国力也小有增长。

公元429年,北魏与柔然再次开战。拓跋焘派遣远征军突入草原四千里,把柔然杀了个鸡飞狗跳。

第二年,已经大权独揽的刘义隆逮住这一机会,抢在魏军还没有南归之际,发动大规模北伐。

这一战,宋军前期取得大胜,把国境线又推回到了黄河一线。然而魏军反应神速,很快就展开了反击。宋军不敌,铩羽而归。第一次北伐就以失败收场。

431~439年,南北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北魏主要在黄河以北活动,先后消灭了北燕、胡夏。刘宋则继续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不过在此期间,刘宋内部也有小规模的内讧。有刘宋第一大将之称的檀道济被杀,这极大的削弱了刘宋的军事力量,为后来刘宋屡次北伐失利,埋了个大坑。

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至此,南北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



公元440~449年期间,南北双方依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彼此都在积蓄实力,都在等待第二轮交手。

在这一期间,刘宋人口增长到了600万,这是南朝人口的巅峰。(南北朝期间,人口隐匿情况很严重。刘宋官方统计的人口是600万,但实际人口应该远超1000万)

公元450年,狼烟骤起,这一次是北魏抢先出手,拓跋焘亲率大军10万南进,连克刘宋数郡。刘义隆听说后大怒,遂发动反击。

这一战,宋军30万,起倾国之兵。然而由于准备仓促,决策失误,所以开战之后,宋军很快就全线溃败。

北魏军队击溃宋军后,遂即发动反击,拓跋焘指挥五路魏军伐宋,总兵力40万,也是以倾国之兵出击。

魏军击破宋军防线后,长驱直入,饮马长江,兵锋推进到刘宋王朝的国都建康。


不过由于魏军也是仓促南下,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这次南征,魏军杀到长江北岸后,过不了长江,最后也是草草收场。

战后,由于刘宋江北地区被肆虐一空,元气大伤,于是围绕着此次北伐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这个问题,刘宋又开始闹起了内讧。刘义隆和太子刘劭相互敌对,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刘义隆哀怒交加,动了废太子刘劭的念头,这让刘劭非常不满。

公元453年2月,太子刘劭先发制人,派军攻入王宫,将刘义隆杀害。

刘宋王朝至此由盛转衰。

刘宋在内讧,北魏也一样在内讧。

由于魏军在南征期间遭遇瘟疫,死伤也是极其惨重,拓拔焘非常郁闷。再加上北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不稳定因素很多。所以大战之后,北魏国内暴乱此起彼伏,拓跋焘也是被折磨得心力交瘁。

在内外交困之下,拓拔焘神经兮兮,他觉得太子对自己不利,再加上一个叫宗爱的太监跟太子有点矛盾,频繁告太子黑状。于是太子就又气又怕,一病不起,吓死了。

太子一死,宗爱担心自己告黑状的行为会被拓拔焘发现。于是他就在公元452年发动宫廷政变,杀了拓跋焘。

就这样,拓跋焘和刘义隆这对冤家就在几乎同一时间,都离开了人间。



两个斗了将近30年的冤家先后去世后,南北朝也各自继续着内讧。

先是北朝。太监宗爱杀死拓跋焘后,立拓跋焘的另一个儿子拓跋余为帝。没多久,宗爱看拓跋余不顺眼,就把他杀了。

宗爱杀拓拔焘时,北魏一些大臣因为害怕拓拔焘,便默认了宗爱的行为。但此时宗爱又杀拓拔余,一些大臣就看不下去了。他们认为宗爱做的有些过分,于是就组了个团,拥戴拓拔焘的孙子拓跋濬(jun)登基。

拓跋濬是前太子的儿子,也就是曾经被宗爱气死的那个皇太子的儿子。他上位,宗爱这一下是彻底完蛋了。被拓跋濬下旨咔嚓,尸体切了喂了狗。

接着是南朝。刘劭弑父上位,灭绝人伦,作了大死。于是他的三弟刘骏发动叛乱,把他赶下了皇位,并把他脑袋剁了。不过刘骏比刘劭更残酷,他当了皇帝后,为了防止兄弟们以自己为榜样,他就大开杀戒,几乎把对他有威胁的兄弟们杀了个精光。

拓跋濬和刘骏各自登基后,南北双方基本上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大家还时不时开启双边贸易,做点儿互通有无的买卖。(拓跋濬和刘骏的在位时间也大抵相同,拓跋濬上台的时间是公元452年,去世于465年;刘骏上台的时间是公元453年,去世于464年,两人执政时间基本重合)

公元464年,刘骏去世,他的皇位继承人叫刘子业,是他的儿子。这个刘子业堪称是刘骏的加强版,简直是畜生皇帝的典范。

刘骏当年大肆屠杀手足,没有做得太绝,有几个对皇位没有威胁的弟弟都活下来了。可刘子业上位后,觉得这些人碍眼,便把他老爹当年没杀绝的叔叔又搜罗到一起。有的被关押,有的被杀头,有的被肢解。刘裕的子嗣因为此次屠杀,几乎被杀绝了。

刘子业胡闹了一年多,宫里的一些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便发动政变,杀了刘子业,扶持被刘子业整得奄奄一息,但还留一口气的“猪王”刘彧登基。(刘彧被刘子业当猪狗一样折磨了半年时间)

几乎与刘子业被杀同时,北魏的拓跋濬也去世了,他儿子拓跋弘继承帝位。

这一年,拓跋弘才10岁出头,大权把持在权臣手中。拓跋弘人小志大,隐忍不发,在中国历史上著名女强人冯太后的支持下发动政变,诛杀权臣,重新夺回了大权。

刘彧上台和拓跋弘发动政变,都发生在公元466年。又是这么巧。北魏和刘宋皇帝堪称是三代好基友。



刘彧上位之后,刘子业的三弟刘子勋对他很不满。刘子勋在刘子业被杀之前,以诛杀昏君为由,率军进京,准备杀了大哥上位。

但是他还没到京城,刘子业就被杀了,让刘彧捡了便宜。所以他很不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扯旗造反了。

一开始,局势对刘彧非常不利,刘宋王朝的版图,刘子勋至少占据了80%。但是为了保住老命,刘彧爆发了惊人的潜力。他逆势而上,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居然就把“飞龙骑脸”刘子勋打死了。

搞死刘子勋后,刘彧自信心爆棚,他下旨北伐中原,决定玩票大的。

然而,刘宋搞内斗是一把好手,搞外斗却都是怂包。

公元467年,也就是刘彧干掉刘子勋的第二年,宋军精锐北上,向魏军挑战,结果被打得一败涂地,丢城失地。

就是在刘彧手里,南朝最重要的北伐前哨站山东丢了。也是在刘彧时期,北朝的实力彻底压过了南朝,此后再也没有扭转过来。



刘彧被北魏揍了一顿,心灰意冷。他害怕担责任,就大开杀戒,也学刘子业一样,铲除了所有可能威胁他地位的皇室宗亲。

公元472年,刘彧病死。他死后,他9岁的儿子刘昱继承了皇位。

四年后,23岁的拓跋弘忽然驾崩,死因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他同样也是9岁的儿子拓跋宏继位。

拓拔宏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

刘昱继位后,别看年纪小,但他的心机非常毒辣。他小小年纪就凶残成性,发明了一大堆锤子、剪子、凿子、刀子之类的东西,看见谁不顺眼就命令随从把他们杀死。并且刘昱还有解剖尸体的怪癖,吓的人人自危。

大臣们见刘昱小小年纪就如此凶残,长大了那还了得。于是在公元477年,以萧道成为首的权臣发动政变,杀了这个小变态,拥立刘昱的弟弟刘准继位。

废立皇帝,这是大忌。所以萧道成废了小变态刘昱后,他就下定了篡位的决心。

公元479年,萧道成清除异己,于是在同一年,他强迫刘准禅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萧齐。

刘宋王朝至此灭亡。

刘宋灭亡后,天下终于消停了。南齐首任皇帝萧道成与其子萧赜都是贤君,他们都不喜欢打仗,热衷于搞建设。于是南朝在乱了二十多年后,终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盛世,史称“永明之治”。

南朝在恢复建设的同时,北朝也在改革。孝文帝拓跋宏在冯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锐意革新,大规模推行汉化改革,为游牧色彩浓厚的北魏过渡为农业大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拓跋宏开始亲政。在他的主持下,北魏迁都洛阳,实施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同一年,萧赜病死。其孙萧昭业继位。他又是个小畜生,继位之后倒行逆施,南齐接二连三地发生政变。南齐因此实力大损。

南齐陷入内讧,北魏则在稳固前进。经过汉化改革,国力大大提升。

公元498年,元宏(就是拓跋宏,汉化改革之后把姓由拓跋改成了元)大举南下,声势骇人,大有灭了萧齐之势。

面对魏军的南下,萧齐将领团结一致。北魏在南征过程中,虽有一些小斩获,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极大,可谓是伤亡惨重。

同年9月,眼见南征无望,元宏撤兵北归,途中他染病不起,于次年春季去世。继位的是他的次子元恪。

不过这次逼退北魏后,南朝又陷入内讧,将领被杀者甚多。

公元500年,趁着南朝闹内讧的机会,元恪再次兴兵南下。魏军这一次势如破竹,占领了南朝的荆州、扬州、益州等地。

南朝在江北地盘,几乎全丢了。

眼睛南朝要完,公元502年,萧衍篡齐,改国号为梁,史称南梁,而萧衍本人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的“菩萨皇帝”梁武帝。

公元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梁军与魏军在淮南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虽然说,梁军没能击退魏军,但好歹算是遏制住了北魏的蚕食。



公元515年,元恪去世,其子元诩继位。

第二年,北魏再度南征,与南梁在安徽寿县一带剑拔弩张,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势。梁武帝大耗民力,兴师动众地兴建浮山堰,意图用水攻的计策迫使北魏撤退,结果杀敌一千也自损八百,击退北魏后,梁军也是元气大伤,只好各自罢兵。

这次大战之后,北魏陷入内乱的泥淖,民族问题和解阶级问题一次性全爆发了。

民族问题就是鲜卑人、匈奴人、汉人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阶级问题就是孝文帝强推的汉化改革,导致了鲜卑民族出现了边镇和朝廷阶级分化的情况。由于元诩当时还是个孩子,他的母亲胡太后又没什么本事。所以这个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后,就爆发了著名的六镇起义。

PS:北魏建国初期,为了抵抗北方柔然人的南侵,就在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一支力量庞大的边防军,由鲜卑贵族当中的能征善战的人才统御。随着柔然的衰落,边防军的地位渐渐有所下降。孝文帝推进汉化改革时,老派贵族扎堆的边防军又极力反对,元宏说服不了他们,就把他们扔在边疆。此后这些人的地位越来越低,对朝廷越来越不满。

六镇起义爆发后,边防军纷纷树起反旗脱离朝廷控制。当地有些地方豪强大族也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其中有一个叫尔朱荣的土豪实力很强。当他配合朝廷镇压完暴动之后,他便成为北魏头号大军阀。堪称是北魏版的曹操。



公元528年,元诩与胡太后的矛盾爆发。元诩密诏尔朱荣进京,诛杀胡太后及其党羽。

胡太后得知消息后,抢先下手,命人毒死了元诩。当时尔朱荣已经出发,不能退缩,于是他几乎打着为元诩复仇的旗号,直扑洛阳城,把胡太后淹死在河里,并立元子攸为皇帝。紧接着,他又以为祭奠元诩为由,把北魏宗室子弟和朝中大臣召集到一起,大肆屠杀。这次事件史称为“河阴之变”。

之后,尔朱荣返回太原大本营,并在朝中广布亲信,在太原遥控着洛阳的政局。

当时元宏有一个侄子,叫元颢。尔朱荣在洛阳大肆屠杀的时候,元颢恰好在外打仗,逃过了一劫。听闻洛阳惨案,元颢害怕被尔朱荣追杀,便南下投奔了南梁。

北朝人来投,这是新鲜事。梁武帝本着恶心北魏的初衷,派遣陈庆之率领一支7000人的军队护送元颢回国夺位。

梁武帝一开始,其实没有对陈庆之北上抱有太大的期望,他的目的仅仅只是给北魏搞个小动作,恶心一下对手。可他没想到,陈庆之居然那么能打。

公元529年5月,陈庆之率七千人,居然攻入了洛阳,并扶持元颢称帝。这是南朝历史上第一次扶持北朝人建立傀儡政权。


不过陈庆之的行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因为他被元颢那个坑货给坑了。

元颢继位后,手里有点实力,就跟陈庆之对着干。尔朱荣率军杀向洛阳,陈庆之建议元颢允许梁军主力北上助战,却被元颢以怀疑南梁会吞并他为理由,一口拒绝了。

梁军主力不来,陈庆之腹背受敌,内外无援。无奈之下,陈庆之只好撤退。元颢见陈庆之撤了,他也仓惶逃出洛阳,但被尔朱荣率军追上,一刀杀死。

之后,尔朱荣在中国北方横扫群雄,荡灭其他割据势力。

到了公元530年,尔朱荣已基本上把中国北方收入囊中,一跃成为能够与南梁分庭抗礼的人物。

不过成功的背后是尔朱荣树大招风,成了大家的眼中钉。

公元530年11月,被尔朱荣扶立的傀儡皇帝元子攸受够了窝囊气,便密谋了一次暗杀事件,在宫中埋伏武士,召见尔朱荣进宫,然后亲自上阵,乱刃齐下,在大殿里砍死了尔朱荣。

尔朱荣死后,尔朱氏一家人发飙,攻入洛阳,手起刀落,砍死了元子攸,改立元恭为傀儡皇帝。

元子攸一死,尔朱荣活着时的头号大将高欢立刻变脸,他打起为先帝报仇的旗号,脱离尔朱家族,宣布与弑杀皇帝的尔朱家族不共戴天。

公元532年4月,高欢击败尔朱家族,进入洛阳。他杀死元恭,又另立了元修为帝。

与之同时,在关中一带,还有一股势力强大的军阀,领头人叫贺拔岳,他原先也是尔朱荣的战将,地位仅次于高欢。尔朱荣还活着时,他曾力劝尔朱荣杀高欢。所以贺拔岳和高欢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傀儡皇帝元修见贺拔岳可以利用,就下密诏让其讨伐高欢。不过贺拔岳还没准备好,高欢就抢占先机,在关中策动内乱,杀了贺拔岳。随后他派遣尔朱荣时代的三号大将侯景到关中接管贺拔岳的军队。

侯景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大摇大摆的去关中,结果却发现贺拔岳的部下已拥立宇文泰当了大哥。侯景只好灰溜溜的又逃了回去。

公元534年,元修与高欢的矛盾激化。他在著名大忽悠斛斯椿的建议下,逃离洛阳,跑到了关中,投奔宇文泰。(元修投奔宇文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宇文泰娶了他妹妹,他是宇文泰的大舅子)

高欢一看皇帝跑了,索性随手就立了元善见为傀儡皇帝。然后继续用大魏的国号——史称东魏。

高欢拥立元善见的同一年,宇文泰杀死大舅子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傀儡皇帝。然后他也继续用大魏的国号——史称西魏。



至此,北魏一分为二,正式灭亡。元善见和元宝炬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权都分别掌握在高欢和宇文泰手中。南北朝也进入了最后的收关阶段。


Mer86


不是不想南下统一,而是实力不允许呀!

南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魏一口气吞不下来,期间北魏也多次南下,但是都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北魏分裂之后,北朝又忙于内讧,直到北周灭北齐之后,天下形势逐步清晰,南朝也走向了末路。隋代北周后,公元589年灭陈,天下一统,离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灭北凉重新统一北方,已经过去了足足150年。

北魏的崛起

北魏是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拓跋部发源于内蒙古鄂伦春旗阿里河镇西北的嘎仙洞,属于东胡的一支,两汉之交时拓跋部南迁到了呼伦贝尔草原,在北匈奴被东汉击败之后,拓跋部随即往西南迁徙到达阴山河套占据了匈奴故地。

西晋末年,拓跋部开始形成国家的雏形,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拓跋部的首领什翼犍建立代国,定都盛乐,后被前秦所灭。

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短暂统一的北方又迅速分裂。公元386年的时候,什翼犍的长孙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定都平城,从此北魏建立。

北魏建立之后,不断地进行扩张,历经三代人,灭北燕、胡夏、蚕食后秦领土,逐渐占有了北方的大部分州郡,公元439年,更是一举灭亡北凉完成北方的统一。

南朝的建立

正当北魏在北方迅速崛起的时候,南方岌岌可危的东晋政权出了刘裕这样一个人物。

刘裕击败桓玄之后,成功控制东晋朝廷,为建立功勋好称帝代晋,他率领着强大的北府兵发动了北伐,并且一举消灭了南燕和后秦,收复了关中、河南、山东等地,将南方政权的疆域直推到黄河南岸一线。

在平灭后秦的战役当中,刘裕的北府兵和北魏多次发生冲突,但是凭借北府兵高超的战术和强劲的战斗力,刘裕总算打退了北魏从中作梗影响北伐的念头。

公元420年,58岁的刘裕终于如愿以偿代晋自立,建立了南朝宋,史称刘宋政权,开启了南朝170年的历史,这时的南朝正是最为鼎盛的时期,疆域推进到黄河南岸,和北魏处于强强对抗的阶段,南北方之间的实力相当。

南方的北伐

刘宋建立之后,北魏和刘宋直接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北魏统一北方之后,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北魏政权,非常讽刺的要开始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的袭扰。

在北魏的北方,有柔然不时南下侵扰,而南方,则有时刻想着北伐收复中原的刘宋,加上内部的各种矛盾,北魏的南下大计划一再耽搁。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宋,结果在攻打今天的河南汝南时,围城四十二天久攻不下,最后只好退兵。

这一来,就大大的刺激了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刘义隆不顾群臣反对,决意北伐,可惜用人失当,结果一败涂地,得到了“元嘉草草”的局面,还反被拓跋焘打到了长江北岸。

不过,由于北魏这次南下粮草缺乏,补给全靠一路南下向百姓抢掠所得,可等北魏军队南渡淮水之后,百姓们早已吓得四处逃窜,北魏军缺少补给,之后在一阵大肆破坏之后迅速撤军。

刘义隆的这一次北伐,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从此南北朝之间陷入到了北强南弱的局面,也为刘宋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这个时期,南方的实力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北强南弱的局面已经形成。

北魏迅速分裂

刘宋很快衰败,北魏趁机占领了刘宋之前的山东、淮北之地,等萧道成代宋建齐之后,南朝的疆域对比刘宋明显萎缩。

南齐建立之后,也很快就陷入到了内乱当中,而此时的北魏在孝文帝的时候进行了系列的改革,由于孝文帝元宏南下迁都洛阳,也不断南下攻打南齐占据南方的一线土地,但是这是北魏仍然无法一举南下吃掉南齐。

接着北魏随着一系列的内乱和起义,很快就陷入到了衰败当中。

这个时期的南北双方,都各自忙于内部斗争,期间双方虽然也有爆发战争,可却无法撼动整个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总体来说,北强南弱的局面是越来越明显,北朝吊打南朝的情况成为经常性的事情。

东西魏的对立

公元534年,这一年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一年,不甘心做高欢手中傀儡的北魏最后一位皇帝——孝武帝元修西逃长安,投奔了了占据关中的宇文泰。高欢于是另立元善见为帝,而宇文泰不久也杀了元修,拥立元宝炬为帝。至此北魏分裂为了东西两个政权,史称东魏和西魏。

东魏和西魏从建立之日起就是高欢和宇文泰手中的傀儡政权,双方之间经常大打出手,而南边的南梁此时也不太平,侯景之乱彻底将南梁的盛世打破,侯景之乱后南梁更是随即陷入到了无休止的内乱当中。

总体来说这个时期,南北三方谁吃不了谁,但是南方是更加弱了,很快还成为了东西魏南掠的目标,南朝的疆域急剧收缩。

总体实力来说,东魏强于西魏,南梁最末。

新三国时代

公元550年,东魏傀儡政权被高洋彻底废弃,北齐建立;公元557年,西魏的宇文家族也把西魏皇帝废除,北周建立;北周建立的同年,陈霸先代梁建陈,南朝进入了最后一个朝代陈朝,陈朝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狭小的一个政权。

此时,北周的实力强于北齐,南陈最末。

公元575年,北周发动灭齐之战,经过两年的时间,公元577年北齐灭亡,而此时的南陈也距离灭亡不远了。

隋朝完成南北统一

公元581年,身为北周外戚的杨坚建隋代周,公元589年隋朝南下灭陈,天下终于重归一统。


总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这个心还得有这个实力,而实力的养成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善发历史说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北魏其实多次尝试南侵,但囿于自身实力、外部环境等,无法完成天下一统。

南北朝对峙169年(起于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止于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期间大小战争138次,其中北魏对刘宋33次,北魏与南齐33次,北朝与萧梁54次(北魏534年分裂为东、西魏,其时为梁武帝萧衍中大通五年,之后北方只能称为北朝而非北魏了)。

可见北魏与南朝战争频繁,连年征伐,这其中有几次大的战役。

422年,北魏明元帝趁宋武帝刘裕新丧,出兵南侵,攻占了刘宋的滑台、虎牢、洛阳三镇和青、充、豫三州所属的一些郡县,将北魏的疆域扩展到黄河以南,但此时,北魏尚未统一北方,南侵只是局部扩张,占领战略要冲。

430年,宋文帝刘义隆趁北魏太武帝与柔然,胡夏作战之际出兵北伐,结果大败,北魏由于北有强敌,南北两线作战,也没有乘势南侵。

450-451年,此时北魏已经统一北方,又击败柔然,主动南下攻宋。刘义隆防守反攻,乘势进行二次北伐,东西两路并进,结果先胜后败。北魏乘势侵入两淮,兵临瓜步山,饮马长江,隔江遥指建康。此役为北魏与南朝间最大一次战争,刘宋两淮之地,遭受极大破坏。但刘宋军民的英勇抵抗,让北魏无法取得全胜,同时也让北魏朝野上下意识到南侵的困难,后来孝文帝在迁都和南伐之间让臣民选择,臣民都选择了迁都。

470年,宋明帝时,趁南朝宋内乱之际,北魏取得刘宋青齐之地(山东)。

通过一系列战争,北魏将疆域从黄河渐次南移至淮河,夺取南朝大片领土,但并不能彻底灭掉南朝政权,一统天下,这是因为内外环境都不支持。

北魏从南朝夺得更多土地,南北实力此消彼长

首先內因来看

封建王朝要有所作为,主要还看帝王本人。

北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到515年孝明帝元诩登基,其实也就不到八十年时间,孝明帝之后,北魏动荡,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权臣相继,孝武帝出奔关中,北魏分裂为东、西魏。

这八十年间,凡历五帝(隐帝不计),为太武帝,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及宣武帝,

太武帝一代雄主,统一北方,征伐柔然,是有机会南下混一中国,但是北方刚统一还不稳固,柔然又是心腹大患,要投入重兵征讨,而此时南朝是宋文帝刘义隆,拓跋焘与刘义隆,二人可谓一世敌手,太武帝生于408年,424-452年在位,宋文帝生于407年,424-453年在位。刘义隆治下得元嘉之治,正是南朝国势最盛之时,两强相遇,刘义隆是落个仓皇北顾,但北魏也难突破长江天堑,征服南朝。

后期太武帝酗酒嗜杀,被宗爱所弑,北魏最可能一统天下的机会溜走了。

太武帝之后是文成帝拓跋濬,由于太武帝多年征战,北魏国力空虚,亟待修生养息,是以文成帝与南朝休兵,专修内政,北抗柔然。

献文帝拓跋弘,少年即位,先是有乙浑之乱,后期文明冯太后长期执政,献文帝不念情于世务,常有出世之心,早早传位幼子拓跋宏,自己为太上皇帝,后来更英年暴毙。

孝文帝拓跋宏幼年登基,文明太皇太后二次临朝称制,长成亲政之后,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改姓易服,革俗习新,是为太和革新,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孝文帝文治隆盛,但武功稍逊,对南朝也多有用兵,但成拉锯之势。

孝文帝图

宣武帝元恪,前期多次对南朝用兵,但仅征服钟离、颍川等地,取得局部胜利。后期由于六镇,关陇起义,国势军力渐衰。

此外北魏皇帝大多不寿。太武帝被宗爱所弑,享年四十五,居然是北魏最长寿皇帝。其他如文成帝得年二十六,献文帝二十三,孝文帝三十三,宣武帝三十三。北魏皇帝们短短一生导致很难进行一统华夏这种需要长期部署,一以贯之的工作。

同时,北魏作为勃兴之国,国势上升迅速,但统治基础并不牢固,国内胡汉杂处,矛盾丛生,后期六镇、关陇等地流民起义,给北魏统治以沉重打击。

可见,北魏与南朝的实力对比虽然随着北魏统一北方,逐渐变成北强南弱,但北魏并没有对南朝形成压倒性优势,北魏出兵南侵虽能取得局部胜利,占领些许领土,但南朝仍能立国。直到南朝陈时,南朝已经丧失长江以北及四川等领土,北朝对南朝形成压倒性优势,隋朝才能顺利灭陈,再造华夏一统,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

从外部环境看。

北方柔然,乃是北魏心腹之患,从太武帝到宣武帝,年年征伐,大小战役数十起,这严重的牵制了北魏的军事力量,沃野、怀朔等六镇边军也是为了防备柔然,后来成为北魏灭亡的催命符。

“江淮无涯岸之阻,亭壁无藩篱之固”,北魏骑兵可在中原、江淮逞威,但南朝更有长江天堑,难以逾越。凭江河之险,划江而治,隔河对峙本就是古代天下分裂的重要原因。太武帝反击刘义隆第二次北伐,北魏尽占江北之地,但对长江以南就只能仰天长叹。

孝文帝迁都之前,北魏都平城,统治中心偏北,对南方也有些鞭长莫及。迁都之后,六镇被弃,导致流民起义,终成亡国之祸,也是始料未及。


慕信


北魏没有一统天下的条件,自然对大一统是是有心无力。

自第二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南征开始,北魏多位皇帝开展大规模南征,和南朝在河南、淮北等地打打拉锯战,谁也灭不了谁。

灭南朝需要强大的水军

南朝有长江天险,这足以让北方少数民族铁骑望而却步,又有强大的水军堵在长江,北方的王朝如果不建立有力的水军力量,不可能过的了长江,灭得了南朝。

离成功最近的便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宋文帝对元嘉之治信心满满,发动三次北伐,均以惨败而告终。

第二次北伐败的尤为惨烈,数十万魏军分兵数路从黄河反推宋军到长江边上。

乃命诸将分道并进:使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自洛阳出寿春,尚书长孙真趋马头,楚王建趋钟离,高凉王那自青州趋下邳。车驾自中道。

不过拓跋焘只能看着堵在长江的南朝水军毫无办法,“起行宫于瓜步山”,对面就是南朝的都城建康,北魏军队只能屯在长江北岸观望。

淮河要比长江窄的多,魏军是怎么渡过淮河的呢?就是割岸边雚苇和树木造筏,造了几万个成功渡过了淮河,这样的力量怎么可能面对南朝水军呢。

诏刈雚苇,泛筏数万而济。

况且魏军能打到长江边上,是绕过后方彭城,寿阳,历城等几个坚城,也没有粮草后勤,全靠烧杀抢掠。把南朝刘宋吓的够呛,遣使求和,建康城中的百姓都已经“荷担而立,”整理好家当随时准备逃命。

长达六七百里的长江水域,水军全副武装,昼夜戒备。

其实魏军早已是强弩之末,多次围攻江北重镇盱眙不克,南朝军民也坚壁清野,粮草也抢不到多少了。

内外戒严,縁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众所周知,晋武帝灭吴,关键在于任命王濬自益州建立水军,大造战船,再顺流而下多路配合同时灭吴。

另外之后的隋朝灭陈,结束南北朝时代,也是自益州的巴东,荆州的永安和襄阳等地多处水军东下,掌握长江才能灭南朝。

北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政权没有强有力的水军拿什么灭,南朝的梁州益州也没有攻下,甚至中游的荆州也没攻破,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毫无掌控。

气候不适

北魏军队大多由北方各个少数民族构成,一旦几千里杀到南方,必然气候不适应,这样就容易染病,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直线下降,这样不得不退军修整。

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围攻盱眙时就“疾疫死者甚众。”

也不用说江淮气候了,山东的气候北方游牧民族都无法适应,北魏将领叔孙建攻打南朝青州时候就遇到军中疾病流行,加上青州久攻不下,军队损失惨重,部将南人刁雍就劝说其退兵。

兵人不宜水土,疫病过半。若相持不休,兵自死尽,何须复战?今不损大军,安全而返,计之上也。


谱写历史长歌


都别抢,我来答。

北魏并非没有发动过南伐战争,次数还挺多,而南朝刘宋政权也没有放弃过北伐的打算。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感到国内的力量已经准备完毕,打算动员全国进行北伐战争,不过可惜的是他在当年五月就因病去世,北伐只能暂时取消。

永初末岁,天子负扆矜怀,以燕、代戎幄,岐、梁重梗,将誓六师,屠桑干而境北狄,三事大夫顾相谓曰:‘待夫振旅凯入,乘辕南返,请具银绳琼检,告报东岳。’既而洮弗不兴,即年厌世”——《宋略》

而北魏方面没有放过这次机会,趁着刘宋国内刘裕去世陷入混乱,北魏调动军队发动了南伐战争。景平元年(423年),北魏军队攻占了洛阳、虎牢、滑台等地,接着又共计许昌和汝阳,许昌不能破,北魏撤退。

刘宋方面少帝被废,宋文帝刘义隆登基,经历了“元嘉之治”后,国力空前繁盛。刘义隆为了夺回失去的河南诸镇,元嘉七年(430年)趁着北魏正在和北方的柔然交战,发兵近十万余人,成功收复了之前失去的河南等地。

双方随后又爆发第二次战争,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带领下,十万北魏军队南下攻宋,刘宋军队溃败,一直败退到长江北岸,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赤地千里,损失惨重。刘宋军队反攻的时候,拓跋焘放纵部下烧杀劫掠,对这六州造成巨大的破坏。

而北魏也在刘宋的反攻中损失惨重,此次双方的碰撞谁都没有捞到好处,后来宋文帝又发动了第三次北伐,但是也以失败告终。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发动了一次南伐战争。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北魏孝文帝征调二十万大军,另外又聚集了另外三十六路大军,号称百万之众,南下攻击刘宋覆灭之后的第二个南朝政权,南齐政权的襄阳,宛城等地。

不过这一次南伐并没有取得较大的成果,战争打了两年多,耗费了北魏大量的财力人力。北魏孝文帝总共发动过三次南伐,最后一次北伐由于北魏孝文帝身体患病,驾崩以后魏军北腿。

应该说,不管是南朝还是北朝其实都没有放弃过统一中国的打算,不过鉴于当时南北两边基本上维持着势均力敌的力量平衡,所以双方始终无法打破这一僵局。

而这种僵局直到伴随着北魏的瓦解,分裂成为东西两魏,随即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北周消灭北齐以后,隋朝取代了北周。

而南朝经过多年的战乱,最后一个南朝政权陈国在实力上已经不如隋朝,在这种平衡被打破的情况下,隋朝才得以消灭陈朝,顺利的统一中国,自西晋以来分裂的中国才再次完成统一。

但犹如西晋一样,隋朝也只是昙花一现,这种统一的局势很快又分崩离析,不得不说分分合合,真是天下大势。


围炉谈史


公元439年拓跋焘基本统一北方,直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这将近一百年之间,之所以没有进行南下大统一的原因有几个:

一、南朝并非无抵抗之力,刘裕等人尚能威慑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其实是自西晋灭亡之后,北方的第二次统一局面,前一次统一局面之时,前秦符坚挥师南下,最后败于淝水功亏一篑,导致前秦大好局面丧尽最后惨遭灭亡。

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之后,选择稳定北方不举全国之力南下灭南朝,很大原因是南朝刘裕等人,依旧有着抵抗之力,北魏并无轻松取胜的把握。

北魏统治者就不得不去考虑,如果如前秦那般败于南朝,会导致北魏分崩离析。相对而言,学习汉民族制度、文化等内涵,发展国力,徐徐图之,更适合北魏的发展。

并且,南方自进入刘宋之后,也并非对北魏没有一战之力。

刘裕统一南方建立刘宋之时,南方势力也是自西晋灭亡之后的一次大一统局面,相比北方由民族构建的胡族政权,南方一直都是汉民族政权,真要双方形成生死存亡之战的局面,北魏也并非真的胜券在握。

而且自东晋以来,南方王朝沿长江以北构建防御,北魏南下如果形成不了全面压制优势,自身会有巨大的损失。

刘裕之后,刘宋接连发动数次规模浩大的北伐;进入南齐之后,南方势弱,但也先后有几次北伐经历;梁武帝时,南梁大举北伐,虽然最终优势丧尽,但白袍陈庆之等人北伐成绩斐然。

看南朝几代,面对北魏国势强弱的不同阶段,都选择北伐,这与南朝对北方的对战态度有着很大关系。

即便面对北魏强势之时,被侵入江淮一代,南朝也依旧发动救亡图存的北伐,这是以攻代守,消耗北魏有生力量的无奈选择。

面对南朝不甘于偏安和妥协的不断北伐和反抗,北魏就不得不去考量南下是否得大于失。南朝的反抗不断,也是北魏这一百多年选择使用怀柔的策略,不主动强势南下的原因。

二、除了南方还有北方等强敌,不能举全部国力南下

另一个北魏不强势一统的原因,是跟北方柔然等势力的威胁分不开。自拓跋珪立国之后,北方柔然势力,就是北魏不得不去花大精力对抗的势力。

而面对北方柔然的不断骚扰,北魏不敢耗费全部国力,去对峙南方,反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警惕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侵犯。北魏北方六镇的设立,就是为了对峙北方柔然等游牧民族的侵犯。

拓跋焘时,为了避免被北方柔然和南方刘宋的夹击,在消灭胡夏政权之后,想要集中力量去打击柔然势力。当时北魏朝中大臣,就建议拓跋焘要警惕刘宋趁势北上,可见当时北魏虽然基本统一北方,但也依旧是腹背受敌的状态。

(柔然-北魏-刘宋示意图)

从这个角度看,北魏想要举全国之力南下或北上,都可能面对背面受敌的情况,因此北魏即便对峙南朝有着很大优势的情况下,依然不敢强势南下统一。直到北魏后期,柔然衰弱,高车国崛起,也依旧有威胁北魏的实力。

以上可知,北魏并非无南下一统的意愿,这无论是出于不想置北魏腹背受敌局面,还是实现中华统一局面来说,北魏一统天下的打算一直都在。

只不过,面对北方西方游牧民族的威慑,北魏不能大张旗鼓南下,需要在北方六镇等地设置大量兵力警惕柔然等势力南下。

而对于南朝,北魏的对抗方式,只能是徐徐图之,逐渐蚕食南朝国势之后,直到隋朝建立之后,才在对峙南陈有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挥师南下统一天下。

三、内部纷乱不断,需要顾及平衡内部势力

北魏统一北方的这一百多年里,虽然还未面对北齐、北周和南陈的三国鼎力局势,但内部纷乱也一直存在,主要有几方面的内部矛盾:

  • 1、北魏皇权传承混乱

与南朝四朝类似的状况,北魏内部皇权历代传承也纷乱不断,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刺杀,拓跋焘被中常侍宗爱所杀等情况,让北魏皇权的传承不能平稳过渡,影响北魏内部稳定。

某些资料当中,拓跋焘晚年曾经远征南朝,面对南朝刘宋的溃败,本有一统之势,但却在饮马长江之后,为了平定国内太子与宗爱之乱,不得不挥师回朝。北魏失去了一次消灭南朝的机会。

  • 2、权臣乱权

北魏内部政权也并非君臣和谐,权臣乱权的事情时有发生。尔朱荣、刘腾、高欢和宇文泰等人的谋权乱政,让北魏国势离散。

多方势力之间的对抗,让原本统一局面被破坏,最终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与南朝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无法再对南朝形成强大优势。

  • 3、胡汉矛盾

北魏是由多民族共同组建起来的政权,其中胡汉矛盾也一直存在,虽然有拓跋焘、拓跋宏等人的汉化改革,甚至迁都洛阳,但北魏内部的胡汉矛盾依然没有消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加快了民族融合,但也伤害了北方鲜卑贵族的利益,这也是导致北魏后期北方六镇等多方起义的原因。北方贵族当中尔朱荣甚至南下攻陷洛阳。

北魏内部的矛盾重重,让北魏从拓跋焘统一北方时对南朝的优势逐渐消减。北魏分裂之后,一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北方,北方才重新具备了征服南方的优势局面,此时的南陈国土已经是南方四朝当中最少的王朝,北方南下一统也顺势而成。


结语

北魏之所以不能趁着统一北方的优势,南下消灭南朝,原因无外乎南朝依然有着一战之力,北方有柔然等背后威胁,以及自身内部矛盾重重。这也就造成了,北魏不仅没有在一统北方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消灭西晋成功实现一统,而且最后还被内部势力瓦解分裂,重新早就了南北朝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


亭安读书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从拓跋珪开始,包括他的后代都有南征刘宋,统一的愿望。

北魏与刘宋多次爆发战争,互有胜负,但均无法消灭对方。拓跋焘率60万军队南下,一度逼近江南,但返回时只剩下不到一半。

公元422年,刘裕死,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机伐宋,双方在黄河流域大战。

公元424年,刘宋文帝立,元嘉之治开始,公元433年,宋文帝趁北魏于柔然作战之时北伐,欲收复河南土地,被拓跋焘抽空还击,宋军大败。

公元450年,宋文帝北伐,此时南北已安定日久,拓跋焘奋力还击,一直打到长江边上,“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

公元452年,拓跋焘死,公元453年宋文帝刘义隆死,刘宋和北魏的对峙基本结束。

从这些战争可以看出来,北魏想消灭刘宋,还欠火候。

北魏无法统一南方的原因,先来总结一点。

第一、国力对比

“你秀肌肉我也不弱”。北魏很强大,刘宋的国力也不赖,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北魏的南征注定不顺利。

“你南征我还想北伐呢”。

宋文帝元嘉北伐,虽然未能成功,却证明两朝领导人物都有野心。


在南朝四代之中,刘宋朝的疆域最为广大。刘宋不仅统一中国南方,还坐拥河南和山东等地,甚至一度收复了关中。

而北魏当时经过连续的战争,不断的征服割据政权。接手的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中原,可谓白骨遍野,民不聊生。拓跋焘虽想统一,就算是战神再世,却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后方还有一个强敌柔然。


也正因如此,在拓跋焘被刺杀而意外离世后,继任者冯太后和孝文帝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国力恢复上,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北魏与南齐

当时的南朝,已是萧齐代替了刘宋。北魏又不断地和南齐发生战争。可以这样说,“边打边和”。

南北朝时期,南齐统治时间最短,仅23年。这期间,南齐与北魏之间时有征战,也互有胜负,但打着打着,南齐就不行了。但是北魏也伤亡惨重。

齐建元四年(482年)三月,齐高帝萧道成薨了,其子萧赜即位,是为齐武帝。此后五年内,齐与北魏之间基本无战事。

齐永元二年(500年)正月,齐政局继续动荡,此后,南齐内乱加剧,纷争不息,又大起宫殿,穷极绮丽,百姓怨怒,军心离散,再无力与北魏作战,以至一年后由梁取而代之。

也是这一年,北魏趁着南朝闹内讧的机会,元恪再次兴兵南下。魏军这一次势如破竹,占领了南朝的荆州、扬州、益州等地。

南朝在江北地盘,几乎全丢了。还好换朝代了,南朝进入萧梁时代。

公元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梁军与魏军在淮南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双方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虽然说,梁军没能击退魏军,但好歹算是遏制住了北魏的蚕食。

后来也是不断地打,双方都损失很大。

转机又来了,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北魏皇帝不当家了,先是尔朱荣,后来是高欢。贺拔岳,宇文泰也开始崭露头角。

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西魏时与南梁


西魏时期,取得蜀地,攻占江陵,控制了萧詧的后梁,力量逐渐超过东魏。

当时东西魏忙着互相打对方,就没抽出时间去对付南梁。可惜南梁引进一个大祸害侯景(北齐叛臣),结果侯景把南梁搅了个天翻地覆。也使南梁迅速的衰败。

南北朝对峙后期,出现了北齐(高氏)、北周(宇文氏)、南陈(陈氏)并立的后三国时代。国力弱小的北周在与北齐的战争逐渐壮大,最后攻灭北齐统一北方。


然而就在北周准备攻灭南陈的过程中,发生权臣杨坚篡位的事件。

杨坚建立隋朝后不久就发兵50万南征,于589年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南北朝对峙。

分析到这里,再总结几点原因。

第二、北魏国内统治不稳,民族政策激起动乱。 北魏是鲜卑政权,对国内的汉人、匈奴人、羌人十分歧视,不断有流民暴动。拓跋焘征宋时,尽发汉人、匈奴人为前军,充当鲜卑铁骑前进的肉盾。后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进行迁都,重心开始放在中原,冷落了北方六镇。北方六镇又爆发起义,随后起连锁反应,各地都有起义,牵制了北魏的很大精力。

然后权臣当道,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互相攻伐,给了南朝喘息的机会。其实到了南北朝后期,南朝根本就没有优势和北朝对抗了。只是在苟延残喘。

第三、魏军以善于野战的骑兵为主,攻坚能力很差。 鲜卑铁骑野战能力出色,但在南征途中却困于宋军坚守的滑台、虎牢等坚城之下,耗费了大量的兵力,导致宋军有充足时间回防。

再比如北魏没有超群的汉人军政人才在旁辅佐,不懂得如何征服汉人等等,都是其最终没能统一华夏的因素。

后世的北周和隋充分吸取了北魏的败因,重用汉人,对内部各个民族平等相待;军事上先占巴蜀,而后两路并进,面对的又是南朝中最弱的南陈,可谓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但不可忘记的是,隋朝能统一中国,实在有着北魏励精图治留下的家底。随后出现的大唐盛世,中国成为空前的世界大帝国,始终有着这个逝去的鲜卑前辈的身影。


历史逸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的词中描写的是南朝刘宋的建立者刘裕和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都进行了北伐,但结果却截然相反。

南北朝对峙时期,不单单是北方想统一南方,南方政权也想统一北方。


拓跋焘为何没有统一南方。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当时的北魏群敌环伺,北有柔然,西有胡夏、山胡、吐谷浑、北凉、东有北燕,南有刘宋。自拓跋焘424年即位后,经过将近二十多年的对外战争统一了北方。(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剧照)

此时的刘宋政权皇帝是宋文帝刘义隆,也希望能够统一全国,拓跋焘和刘义隆两个人的目的是一样的,巧合的是宋文帝刘义隆423-453年在位,拓跋焘424-452年在位,南北双方的主要战事都是两个人在争斗。

刘义隆一生发动了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430-431年)刘宋军队以惨败收场,第二次在450年,北魏拓跋焘率领十万军队进攻刘宋,未有多少战果就被迫撤退了。此时刘宋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被拓跋焘打败,北魏军队直逼长江北岸,和刘宋的都城隔岸对峙。虽然拓跋焘孤军深入刘宋腹地,但想要灭亡南朝宋却没有多少能力,长江以北的很多城池还在刘宋军队手中,拓跋焘虽然气势汹汹,但内心也担忧不已,打败了刘宋的代价太高了,军队的战马损失过半,军队战损和疫病使很多士兵失去作战能力,在北方刘宋军队的威胁太大,要断绝拓跋焘军队的后路,衡量再三只好撤军。

北魏和刘宋谁也吃不下谁,如果硬要攻打会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拓跋焘无力统一南方。(宋文帝刘义隆像)

其实,北魏的军队主要以骑兵见长,在中原的平原上机动作战能力非常强,但到了江淮一带,水网密布,骑兵的长处也施展不了,南北双方的战争在中原和江淮地区拉锯,各自利用各自的特点,谁也不能取得压倒性胜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452年死于宫廷政变,被宦官杀死;宋文帝刘义隆趁机第三次北伐,一年后,刘义隆也被自己的儿子发动政变杀死了,轰轰烈烈的南北统一大战从此落下帷幕。此后,南北朝双方形成均势,谁也灭不了谁。

拓跋焘之后北魏为何无力统一南方?

北魏统一后,北方成为多民族杂居的王朝,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处于鲜卑人的奴役之下,民间起义不断,必须要整合国家的基础,于是拓跋焘之后直到北魏孝文帝时期的北魏皇帝都致力于民族融合,消除民族差距引起的社会矛盾。

北魏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大力消除了民族之间差异,国力日渐增长。这是为将来北方的隋朝政权能够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可惜的是,雄才大略的孝文帝(499年去世)只活了33岁就去世了,如果再给他二十年的话,北方绝对有统一南方的能力。(北魏孝文帝形象图)

孝文帝的改革使得民族融合加快,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地主联合掌握政权。不过北魏已经建国已经一百多年,官僚体制腐败,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地主联合压榨底层百姓和士兵,最终引发了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524年),其他还有山东起义,关陇起义,河北起义等,几乎北魏的主要地区都在起义。镇压起义后,北魏迅速衰落,并且一分为二,建立了西魏、东魏两个政权,代之而起的则是北周和北齐。北魏分裂的两个政权和南朝的南梁、南陈形成

了“新三国”局面,一时半会谁也消灭不了谁。(北魏农民起义形势图)

南朝宋、齐、梁、陈这四个朝代虽然更替,但朝代更替大都是权臣宫廷军事政变的形式,国家整体并没有太大损耗,南方王朝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仍在,也不会给北方政权太多可乘之机。

<strong>


穿越再现彼岸


北魏并没有实力南下实施统一,南朝虽有各种弊病,但南方的主要矛盾尚未激化,门阀制度虽腐朽,但崩溃也是在侯景之乱之后。当时经济方面,南朝也优于北魏。军事实力方面,刘宋初期强于北魏,之后也长期保持大体平衡,北魏没有压倒性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