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体的普及程度为何不及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

东风人2


为什么是这样?

这里,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中国文化特色,那就是对帝王书法可以顶礼膜拜,但是,不能滥用和模仿。

  • 宋徽宗22岁写的《千字文》,他已经创造瘦金体了!王羲之也没有这个天才
因为,帝王是至高无上的,他的书法,也是不能随意模仿的,这涉嫌伪造帝王书法,是欺君之罪。

所以,瘦金体书法可以欣赏,不能学习。

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那就是灭掉北宋的金章宗。


  • 宋徽宗的纨扇书法《掠水燕子寒自转》

这个金章宗,是宋徽宗的超级粉丝,对宋徽宗的书法不但顶礼膜拜,还模仿的可以用以假乱真了形容了。在某种程度上说,金章宗写的假“瘦金体”书法,有时比宋徽宗的真瘦金体还要“瘦金体”。

宋徽宗被俘以后,金章宗也不放过对宋徽宗的非人道的各种折磨和凌辱,但是,对宋徽宗的书法,仍然视若珍宝,顶礼膜拜的学习。

金章宗对宋徽宗人格和文化的这种双重分裂的态度,真的是世所罕见!冰火难容。


  • 宋徽宗的精神学生金章宗书法《题女史箴图》

所以,千里马一直有一个推测:那就是作为总体上崇拜中原文化的草原民族,他们有一种文化征服中原的人格分裂症。

一方面,对中原文化顶礼膜拜,一方面要野蛮地征服它摧残它。这一点,我们可以上溯南北朝,也可以下探到清代。有做为的帝王,对汉文化的崇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元代的帝王,虽然没有勤学汉文化的事实,但是,对汉文化也是顶礼膜拜的,例如,元代的几个皇帝,对赵孟頫的书法,都是非常珍宝的。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强大性,以及在古代的文化中心性。


  • 著名画家于非闇瘦金体的书法对联

中国从汉代以来,就扮演者一个东方文化大国中心的地位,中国文化对周边国际地区的影响是巨大,有着很崇高的精神地位。所以,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那是很自然的事情。

宋徽宗活着的时候,在没有做皇帝之前,他就是一个杰出艺术家了。他的书法、绘画,那是真正专业的一流艺术大师的天才之作。

他做了皇帝以后,书法和绘画更是成为大臣们求之不得的墨宝。


但是,对帝王的书法只能顶礼膜拜,不能模仿学习,所以,也就限制了他的书法普及的客观可能性。

第二,对帝王书法不能在他活着的时候随意评论。

根据唐代《历代名画记》对唐玄宗在的记载,就提到他的书法的时候,张彦远说,帝王书法不能与凡人相提并论。这就是帝王书法的特殊性。

此外,按照书法艺术创造的价值来说,宋徽宗的书法造诣和真实成就,绝对不在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宋四家”之下,那么,为什么宋徽宗不是“宋四家”之一呢?

这就是古代的皇权文化制度体系中,帝王书法不是与臣子可以并驾齐驱的。所以,对帝王书法一般不与臣子书法相提并论。


  • 画家吴湖帆的书法对联,深受瘦金体书法影响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没有帝王皇权的时代,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公民。

而皇权时代帝王是真命天子,他的一切高于臣子。书法也是高于臣子的,而且与书法的艺术高下没有关系,只有绝对的神圣地位。

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个文化,你就无法了解为什么古代没有学习瘦金体书法的。

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古代的普通老百姓都是臣子,谁也不能学习帝王书法。

那么,宋徽宗的书法绘画是什么时代才纳入美术学习内容的?


  • 画家于非闇的瘦金体书法对联

真正学习瘦金体书法,是从民国开始的。民国在文化是彻底否定了“真命天子”的皇权天命论,崇尚西方的“天赋人权”论的思想,所以,就没有帝王与臣子的制度约束了。

第一批学习瘦金体书法的都是民国时代的画家。例如,吴湖帆、于非闇等等。然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书法绘画美学思想:工笔画的题字,最好是用瘦金体。

这是因为宋徽宗创造了工笔画与瘦金体结合的书法绘画的美学典范,所以,画工笔画的画家都喜欢学习瘦金体书法。

自从民国以后,瘦金体书法就慢慢普及开了,现在,纯粹学习瘦金体书法的人也很多。因为,瘦金体有自己独特的书法艺术美学境界。

我们一般认为,宋徽宗的瘦金体有帝王的气派和辉煌的艺术气质,所以,瘦金体配上工笔画,也确实非常美。


  • 宋徽宗帝王气派的草书《千字文》局

最后我们简单说说宋徽宗与书法。局部宋徽宗是一般失败的帝王伟大的艺术家,这是历史定论,我们无须辩解了。

但是,宋徽宗所处的时代,之所以亡国,这与宋徽宗的无能还不能画上简单的等号。宋代一直缺乏坚决有效的抵抗,这是宋代从靖康之变以后最终被元代取代的根本原因。

与宋徽宗相近的明代,也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虏了,但是,明代有强大的抵抗的力量,所以,明代就没有在“土木堡之变”后沦为亡国的地步。


在宋徽宗时代,也是宋代最繁荣发达的事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记录了宋徽宗时代的繁荣,当然,这个繁荣,也不是宋徽宗一人之功。

但是,宋代皇室的委曲求全,歧途逃避战争的示弱,才是最终没有回复国家统一的原因。

宋徽宗本人,不是特别坏的一个帝王,但是,却是一个无能的帝王。他的艺术辉煌与政治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今天,我们讨论宋徽宗,把他看作古代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来说,宋徽宗留给我们的精华,正是他不可多得的旷世艺术才华。

宋徽宗不但瘦金体独创风骚,他的草书《千字文》也是旷世奇作 。宋徽宗的书法被皇权制度封尘了,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它最终属于人民,属于中国的文化,现在是普及瘦金体的大好时代。


千千千里马


瘦金体是宋徽宗首创的瘦金书,有书家认为是一种悲剧性作品,其笔画或字形往往是走向极值状态。难得书家的认同,书法界就难晋及也。

而王羲之,颜真卿的书体其本上属于崇高一类的书体,他俩都以不同的书体形式表现了庄严肃穆,风雷激荡的美感。因而势必普及。


茶韵書斋


古人评书,以品级定高低雅俗,以神品、妙品、能品来评其高下。

一,"神品″是最高品级。平和简静,不激不厉,精熟神妙,雍容典雅。有时代精神。

比如王羲之,(杨雄《太玄经.文》),羲之行书,寓沉雄于静穆之中,含婀娜于刚健之内,醇雅妍美,姿媚横出。天然遒劲,不加修饰,真可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也。"

二,"妙品″。作品风格个性强烈、法度森严而意趣有余。

如颜真卿,他的楷书端庄雄伟,大气磅礴,有正大气象,能代表大唐精神,具有时代精神特征。

宋苏东坡称其"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颜真卿性格刚正敦厚,仿佛不是在写字,而是抒发一种情感。

三,"能品″。以法胜的作品,专攻精细,又有规矩。虽有传统功力,但无时代精神和正大气象。

如赵佶的"瘦金体″。他学薛曜、褚遂良而自成一家,其书瘦挺爽利,但无高洁气质,不能代表时代精神。

终上所述,王羲之书法为神品。颜真卿书法为妙品。赵佶瘦金书体为能品,瘦金体在结构美、格调美、正大气象、体现时代精神这几方面不及王羲之和颜真卿,所以普及程度不及王羲之、颜真卿。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对于书法,书评有“书贵瘦劲方通神”之说,但是,对于宋徽宗赵佶所创“瘦金体”之瘦,历代也有褒贬。有人称其“瘦劲,遒劲”。

宋徽宗赵佶,是帝王中很有才艺的一位皇帝。乐、琴、诗、书、画俱能,甚至是“不爱江山爱丹青”。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首创,但也不是凭空而生,也有历史渊源。

尽管“瘦金体”有其艺术独特美感和艺术价值,赵佶也有其艺术贡献(包括组织文官们编纂《宣和书谱》。但本人仍觉得“瘦金体”它有些病态!有人也说过它是瘦弱的“痩”!这与创体人宋徽宗的执政的政府疲弱有关,历史上“靖康耻、徽钦辱”这宋徽宗赵佶就是主角之一。字如其人,此言不虚。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行书第一”之称;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而且颜楷之劲道与柳公权的楷书,也是有“颜筋柳骨”之誉,自然普及程度较高,这与王羲之和颜真卿流传下来的故事佳话也有关系。而这宋徽宗的“耻辱”历史故事,肯定会影响大众对其艺术成就减分,影响其普及程度。


林默之健龙达人


瘦金体为宋徽宗自创的一种书体。因为宋徽宗最喜画花鸟工笔画,在花鸟画落款题字一般都写笔画比较纤细的小楷。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已的小楷风格。作为小楷,是一种风格,但不是主流。如果用这样的字形放大了就很不耐看。如果放在画的落款是很好的选择。


田宗连


没有发展的余地,写出不自己的个性来,就不会有人去钻研,学习,当然就不会普及开。其实,初看到瘦金体的人都会被吸引,说明瘦金体的个性,魅力都是非常突出的——很多人喜欢写硬笔瘦金体。但是瘦金体就像宋体字或仿宋体一样,几乎没法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而作为艺术传承发展,必须要表现个性,表达情感甚至思想。这样一来,瘦金体在艺术领域就没有人为之宣扬,传承了。自然就不够普及。


雷水初六


瘦金体更像美术体 汉字的绵软性和延涵美感不足。颜体适于初练书法者静下心来慢慢临摹咀嚼,厚重,筋道。行草王体,穿透力强,内行外行容易渐进意境,好比有做人上人的洒脱和风度。


桂人来


或太瘦?或气场和运势?要问问看[捂脸][捂脸][捂脸][捂脸][捂脸][笑哭][笑哭][笑哭]


tigerinncai


从书法史上来讲,瘦金书根本不在此列。王、颜的书法是引领一个朝代,代表了一个时代,而瘦金体只是赵佶独创的一种字体,属于枝叶,它不是从正统的书法去创新,不是主干,而只是主干的一种延伸,两者没法比,所以普及程度就可想而知。


飞越黎明


相比其他的字体,瘦金体太高雅,太难学,所以学习瘦金体的人少,而其他的字体容易学,所以学习的人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