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

铁锤文史


颜真卿当时担任的职务是挑毛病的监察御史, 所以他在朝堂总是能挑出一大堆的毛病, 宰相杨国忠对他是烦不胜烦。

753年,杨国忠找了个机会把他贬为平原太守。

对颜真卿来说,去哪都无所谓, 反正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嘛。

可当他来到平原郡后,发现麻烦大了: “安禄山手握20万大军,并且大肆更换将领,莫非他敢造反?” 不管别人信不信,颜真卿反正信了。

表面上,颜真卿每天都在游轮上开party, 过得是没羞没臊的腐败生活。

实际上他暗中招募了工程队, 修缮城墙、招募壮丁、整修兵器、储备粮草, 将一个平原郡打造的犹如铁桶一般。


755年,安禄山扯旗造反,直奔长安而去。 面对安禄山如云的铁骑, 黄河以北的地方全都像是豆腐一般,一碰就碎。

可当他们来到平原郡的时候,懵逼了: “这地方就是个王八壳,打不动、撤不了。”

当消息传到长安时,唐玄宗叹息: “河北24郡,只有颜真卿一个忠臣。 我以前不了解他,是我的失误啊。”

这时候,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担任常山太守, 兄弟二人联手御敌。 并且联络了沦陷的17个郡组成“反安联盟”, 由于颜真卿在平原郡的贡献最突出, 大家一致推举他担任总盟主,带领大家归顺朝廷。

这样一来,联盟拥兵20万, 截断了河北的交通线, 这是颜真卿人生最光彩的时刻。

可安史大军毕竟是久经考验的军队, 颜真卿带领的联盟只是乌合之众。


当安禄山回过神来:“原来是你小子跟我作对,弄死你。”

史思明、尹子奇带领兵马调转方向, 麾下铁骑犹如刷子一般,把河北大地又刷了一遍。

那些乌合之众根本抵抗不了一个回合, 纷纷向安禄山献上娇嫩的膝盖, 到最后就只剩平原郡和周边的博平、清河还在坚持。

在这次“河北大扫荡”中, 安禄山充分发挥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以报复河北民众对他的不支持。

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和颜季明抵抗不住, 被冲进城中的叛军残忍杀害。

后来,颜真卿派另一个侄子颜泉明去常山, 寻找颜杲卿父子的尸骨, 却只找到颜季明的头骨和颜杲卿的一只脚。

最亲的亲人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自己却没有能力手刃仇敌,为他们报仇, 颜真卿痛哭流涕, 既为亲人的遭遇伤心,也为国家沦落而难过。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 念尔媾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这是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的话。

他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为侄子和兄弟的死起草祭文, 心情激荡的无法控制, 以至于这篇稿子到处都是涂抹修改的地方。

但正因为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修饰, 这幅帖子反而充满了率真、意气的流畅, 一举超越众多书法名家精心雕琢的作品, 被评为“中国第二行书。”

排名第一的,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 排名第三的,是苏东坡写的《寒食帖》。

正如曹宝麟说: “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意挥洒, 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

有时候,你准备充足、全力以赴的去做某些事, 却未必能做的成。

有时候,你随心所欲、毫不在乎的去应付一下, 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你的心态。 有时候,你引以为豪的东西, 恰恰是你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这时,你就要学会放弃。


温乎


对于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何能成为“天下第二行书”,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两大方面,概括为十个字——“笔墨开奇境,正义铸书魂”!略说如下:

一、何为“笔墨开奇境”?

1、我跟大家一样,最早看《祭侄文稿》时候觉得很乱,甚至很糟!但是随着阅历、欣赏水平的提高,看法慢慢改变。其实这是一篇情感、书法、文辞俱佳的优秀之作。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家族为忠君爱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带兵镇守常山的他的哥哥和侄子被叛军所杀,两年之后,颜真卿在带兵收复常山,面对废墟之中寻得的侄子颜季明的头颅,情难自禁,提笔作文之际,血泪交进,悲愤交加,写下了这一篇《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文辞正义凛凛,既有悲,又有愤,满腔的悲愤之情转化成笔下的文字,可谓字字血泪,动人心弦。其中删改涂抹之处,正可见颜真卿为文构思之时,情怀起伏,剧烈波动的真实写照。

2、其实历代留下来好的书法作品(墨迹),大多都是草稿之作,因为在自然状态下的书写,是最真情的流露,正所谓“无意于佳乃佳”!比如说《兰亭序》、《黄州寒食帖》都是。

从书法艺术性来说,《祭侄文稿》点画密聚、虚实相间,交相映衬,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形成强烈对比。可以想见,颜真卿当时完全不可想象这一纸草稿会保留下来,在满腔悲愤之中根本无暇顾及笔墨的优劣,然而正是这率意天成的用笔,成就了文稿特有风格,笔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不愧为“天下第二行书”。

二、何为“正义铸书魂”?

1、众所周知,颜真卿不仅行书好,楷书成就更高。身为四朝元老的他,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整个家族30多人为国捐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而颜真卿本人又在77岁高龄之时,为平定另一起叛乱被叛军李希烈所杀,成就了铮铮铁骨的“大唐书魂”!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时。

2、颜真卿不但精通儒学,而且身体力行,以尽忠孝,被后世儒者奉为修身楷模。他的书法风格正是他人格的外化。后世爱其书法,更为颜真卿非凡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祭侄文稿》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与颜氏一门忠烈彪炳千秋之报国情怀,忠君爱国的崇高思想境界不无关系。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麓风轩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里面也是有涂抹的痕迹的,但是《祭侄文稿》里面涂抹的痕迹更多,几乎通篇都是涂抹。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却被历代书法名家推崇,颜真卿也因此成为一代宗师,是继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行书大家,他的行书是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原因就是,他的这幅作品体现了书法书写的最高境界,心手合一!

我们普通人练习书法,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写好一个人笔画,如何写好一个结构,如何处理好书法的章法等这些技法层面的东西,这是最低层次的书法创作。

这种书法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技法,对于书写内容的关照不够,然而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俱佳的,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的统一。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法,更要把这种技法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书写着的情怀和追求,这也是书法被称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写于他的侄子被人杀害,在寻找尸首的时候只找到了一个头颅,是在悲愤欲绝的心情下写的。

完全没有去关注技法,只是用毛笔陈述自己亲人去世的悲痛之情。

同时,它的高超的技法也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降流露出来,是一篇心手合一、形式和内容、书法与人生高度统一的作品。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也不为过了。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不二斋


初看《祭侄文稿》,歪歪扭扭,涂涂改改,你一定会惊讶这竟然敢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到底有多好,一点薄见,与您分享。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欣赏书法作品的文章,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技法层面可以从“章法”“笔法”“结体”等入手欣赏。

《祭侄文稿》在章法和结体上,有强烈的对比,疏密、轻重、粗细、正奇等等。以“疏密对比“举例说明,通过放大观察,疏密方面的对比不仅存在于整体的空间结构,在单个字的结体中也充满了矛盾。

除了技法层面,《祭侄文稿》在寄情方面的表现更加令人着迷!

这篇文稿作于安史之乱之时,颜真卿看到侄儿季明的尸骨之后,撰文作祭。

我觉得这幅作品就像交响乐,你能够通过文本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肯定能感受到贝多芬想要跟命运叫板,“我想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那你看到《祭侄文稿》,能否感受到颜真卿的情绪的变化,有对亲友的追思,也对叛贼的义愤,更有对家族覆灭的悲痛!

每一处涂抹,都是情感的具体呈现,《祭侄文稿》最大的特点就是“情”!


我是“墨墨趣横生”,和我一起练字吧,与你一起分享练字的乐趣。


墨墨趣横生


第一,因为这是颜真卿写的。他是名人,是大家,是忠臣,深受后世敬仰。当然,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有把字写好的实力的,所以谁也不敢乱说他老先生是丑书;

第二,因为这篇文稿是有情绪的。这是颜老先生得知自己侄子遇害的消息后心情极度悲痛的情形下书写的,尤其如“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等字,用笔之沉重,心情之激动,观者可感同身受。这不是一篇平心静气想把字写“美”的书法作品,真实就是它最大的“美”;

第三,这篇文稿背后是有历史的。它是“安史之乱”的一个缩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宝贵文史见证。在静态的笔墨线条背后,有着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这是其难以比拟的附加价值。

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二行书”,并不见得是“艺术唯美”意义上的“天下第二”。在我看来,因为其作者的知名度和独特的经历,以及附加的宝贵文史价值,《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无愧拥有超卓的地位,但却未必是临习学书的好模板。因为我们都不是颜真卿,也难有与之类似的书写语境。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地学《祭侄文稿》,也未必为佳。


一水诗书


{《祭侄文稿》是一篇抒情祭文,并不是一本书法帖,不能用书帖眼光看待}

《祭侄文稿》被誉为是中华十大名帖之一,还被称为中华书法世界中三大行书之一。作者颜真卿是初唐四杰之一,他更多一种身份则是中华楷书四大家之一。大笔者看来,《祭侄文稿》的历史文学价值远远大于其书法文化价值。

一、什么是《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是真实的颜真卿手稿,书稿写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从唐到现在,这册手稿存世已1000多年,作为真迹,其珍贵性可想而知!

文稿墨本采用麻纸本,行书体。尺寸规格横轴:纵高28.2厘米,横长75.5厘米。书写内容共23行,每行10至12字不等,总计字数234字。历史久远,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等加印。这既代表了它的真实性,也增加了它的珍贵性。此外还经过了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在收藏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传,《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当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谋反,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将军联络其兄长常山太守颜杲卿一起起兵讨伐叛军。可是756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队却攻陷了常山地区,作为地方长官颜杲卿将军没有弃城逃跑,死守城池。最后随其少子季明一起判军俘获。因为不愿归降叛军,先后遇害,颜氏家族30余口家人被杀害。唐肃宗758年,叛军平定后,颜真卿托人到河北找回侄子季明首骨。面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侄子遗骨,颜将军挥泪写下这篇情真意切的祭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幅作品代表的不是书法这回事,更多是蕴含了对“颜真卿”的人物展示,显示了那个历史事件的特殊背景。

二、颜真卿《祭侄文稿》根本就不是一本书法帖!

当初,在那种悲伤的情况下,再狠心的人,也不至于想到要借某件事来写一份字帖留给后人。这时的情况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情况类似,他本身并没想就将某篇文章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书写。只不过是后人将它作为了一种书法字帖来看待而矣!

书法创作,又要抒情是还要写故事难事中的难事。《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一种非书法创作的场景下的平常文作。通过这种手稿的阅读,希望从领悟平常书写技巧的人来说,更能寻找到一种平凡书写的比较标准。

《祭侄文稿》与颜体的其它字帖经起来,看到的只是颜真卿习惯性的笔法,说美观根本上无可比之处。

作者写作这篇作文时,我们可以想象,他本意就是为了写下一篇蔡文而矣,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爱侄的思念之情。他本人本未希望用这篇文章去感染谁。如果那时,颜真卿还想的是写得篇文章去感动谁,那也太那么点铁石心肠。

成为名帖,只不过是一种后们的一厢意愿的作法而矣!

三、有人看图说话,给予《祭侄文稿》过度解读,是真正对颜真卿感情亵渎;

三大行书作者都有雄厚的书写技能,有感而发写出一个时代文墨特色,有其文化考古的意义。作为古代四大名家的手笔,书法爱好者自然喜欢观摩其手稿。《祭侄文稿》除了作书法字帖之外,其作品写得情真意切,是一篇标准高级别的散文。这样的作品又增加了新的读者群!

但是,按照中华民族的“尊重死者”(而且这是一个年轻的爱国者)的文化传统,何需一定把一篇寄托悲伤情绪的文章当作一篇书帖临来临去呢?

真要临,那就多看看《兰亭集序》或者别什么的,有何不可?


创新炎黄


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交代下《祭侄文稿》书写的背景及缘由,安史之乱时,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后来,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从背景就能得知,凌乱潦草的缘由,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帖,首先是颜真卿的书法功力,当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个毋庸置疑;其次是在如此激愤深情悲伤的情况下,对侄子的思念与悲痛,不是手在写,是心在滴血,用心在写,真情之作加之厚实的功力,自然就能写出名作。

再还要强调一点,颜真卿也是把控情绪的好手,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感觉,由于情绪激动,就难以控制思绪和手中的笔,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残缺失败之作,而颜真卿把悲痛书写挥洒的淋漓尽致,潦草凌乱不过是艺术更高境界的升华。

最后,从这里也看出作品的真实度,如果是整整齐齐反而会让人怀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除非今天的机器印刷,人的话总会有失误。从书法角度讲,其帖子是上品,所以后人才无数次的琢磨品赏。


书房记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十分精妙,擅长写行、楷,独创了"颜体"楷书。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我们耳熟能详的"颜筋柳骨"就是形容他们两人的书法。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隔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为地方长官的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终连同其子季明一同被判军俘获。因为不愿归降,连同颜氏家族30余口家人一起慷慨赴死。直到758年叛军平定后,颜真卿才找回了侄子季明的头骨。手捧至亲骨肉的尸首,内心的悲痛如决堤洪水咆哮而出,感念颜氏一族的忠肝义胆,提笔疾书祭词一篇,那就是流传至今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较颜真卿的其他作品而言,显得凌乱潦草,但却千古流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性。《祭侄文稿》本身并不是一篇书法字帖,而是在悲痛伤怀中书写的一篇祭文。苏东坡曾说:“书法无意乃佳”,而这篇撇除一切书法故意的行文,是一位书法家书法造诣的最直接体现,其可贵就贵在“无意”,无为书法而书的意念。

二是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这篇《祭侄文稿》在书法上具有三大特色,即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和渴涩生动的墨法,笔法、章法和墨法的巧妙结合,勾抹之处的斟酌变换,都让人从文字之中感受到了笔法的精妙和蕴藏的力量,可谓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三是其蕴藏的厚重情感。这篇文稿成于颜真卿万般悲痛之际,字里行间可见其对国与家的情感迸发,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使这篇文稿较一般的书法真迹更具重量。与其说我们能够在这篇文字中看出颜真卿的书法动力,不如说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个爱国之士最真挚诚恳的灵魂。这篇有魂的文字,自然是要千古流芳的瑰宝。


国家人文历史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刚开始是跟褚遂良老师学习书法,后来又拜张旭为师。

因为颜真卿勤奋好学,悟性很高,经过潜心研究,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创造出“颜体”楷书,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可以与柳公权的书法相媲美,被誉为“颜筋柳骨”。

他曾有一部作品《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有多处涂抹的痕迹,而且字迹凌乱潦草,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帖呢?

我们先来了解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

凡是了解唐代历史的人们都知道,颜真卿不只是书法家,他还是唐朝的名臣,而且还在有名的安史之乱战争中,参与抵抗叛军。

当年,在安禄山的叛军进攻之时,颜真卿是与任地方长官的堂兄颜杲卿及其儿子颜季明,共同抵抗叛军。

当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儿子颜季明一同被俘。因誓死不降,导致颜家30余口人惨遭叛军杀害。

直到公元758年,颜真卿才找回侄子季明的头骨。

当他用双手捧着侄儿的遗骸时,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再也忍不住伤心的泪水,喷涌而出。

于是,颜真卿在此情此景下愤慨疾书,便形成了传世佳作《祭侄文稿》,而里面却几乎布满了涂抹的痕迹。

我们再来说说这部作品为何成为千古名帖,它的绝妙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一、表达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稿是在颜真卿万般悲痛的状态下完成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家国的真挚情感。

这篇文稿可以说是颜真卿前辈,用血泪书写而成的,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传承价值。

我们不能只看书法表面的好坏,而应该看到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

当文字被赋予了真实的情感和灵魂,自然就具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气魄。

二、表现了艺术大师最高超的文采。

前面,我们介绍颜真卿是一位书法家,又是唐朝的名臣,其实,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就是诗人。

如若不信,可以到《全唐诗》或者百度上去搜下,那里竟然有颜真卿的27首诗词,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都是非常优美的。

我们通过《祭侄文稿》只有240余字,可以看到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和凝练,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是在那样的一种心情状态下和那么短的时间里,足以彰显颜真卿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堪称书法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唯有王羲之《兰亭序》能与之抗衡。

三、表露了即兴而发最自然的状态。

《祭侄文稿》顾名思义是一篇祭文,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即兴而作。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之法,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无意”。苏东坡曾说:

“书法无意乃佳”。

他是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直到写完,心情略有缓解后,才发现有错字,或者意思过激的词语,于是就有了涂改的痕迹。

就是这样的作品才令人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 那是一种不加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依靠书法的外形,文字的内核,表达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宣扬了爱国爱民,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基因里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无论在任何时代都符合审美共同的标准,人们都会自然而然被这种品质所吸引,同时会大肆加以弘扬。

被赋予情感与灵魂的,最具真实意义的《祭侄文稿》,自然会被当成中华民族之瑰宝而世代传颂。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答: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能成为千古名帖,并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因素五方面因素。

一、书家的功底。

二、书家的人品。

三、书家书此作品的特殊性。

四、作品背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五、书家在作品里饱含的深情。

先来说第一点:书法界的宗师,除了蔡邕、钟繇、王羲之父子以及索靖等年代久远一点的人物,还有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四位书坛泰斗。

特别补充一下,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四人主要以楷书见长,并称“楷书四大家”。

排在第一位的颜真卿,道创“颜体”书法,用笔浑厚强劲,自似肥胖,却筋骨强健,机锋隐现,大气磅礴,极具盛唐气象。

再来说第二点:所谓字如其人,颜真卿本人体型肥大,铁骨铮铮,刚正不阿,,以义烈闻名于世。后被叛贼李希烈缢杀,宋高宗御赐其庙额为“忠烈”,尊之为神。

第三点:颜真卿作为楷书大家,行草书法传世很少,即以行草书法草就的《祭侄文稿》自然为宝中之珍。

第四点:《祭侄文稿》作于震骇史册的“安史之乱”。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阻击叛军,兵败后,颜氏家族三十余人惨遭安禄山杀害。颜真卿听到这个消息,悲愤莫名,赶到杀人现场收葬亲人尸骨时,侄子颜季明只剩下一颗头颅,于是老泪纵横,援笔作文,作《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

第五点:颜真卿作此文时,情绪失控,即字间行气,随情变化,不计工拙,无意姿态,随涂随画,率性而为,悲愤处,如雷声响、风暴现,可谓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元鲜于枢因此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余家法书第一。”

鲜于枢的评语得到了后来历代书家的公认。

所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乃是名负其实的千古名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