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梗是只有看书很多的人才能懂的?比如今晚月色真美?

高赛文21对超甜


我真的是深恶痛绝读书人的梗,因为它触碰了我的三条底线:



1、读书人竟说瞎话,说什么“眼睛看不到的,文字可以” 。你见哪个字有眼睛?

去年秋游时一老头看着土了吧唧地见到几颗柿子树张口就说:“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气得我专门对大伙喊:“我靠,我靠,快看!嘀溜当啷滴真好看!”

2、都说读书是一生的修行,但我就觉得“做学生的时候,身是不自由的,但心却很自由,有多远梦多远。而今,身是自由的,但心已经无法自由。有多少梦,就有多远。”

3、读书人总嘲笑说不读书拿什么来开玩笑?我读书少怎么了?读书少我也知道“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有啥了不起的?


还有什么前些日子听说有个送人去火车站买橘子的梗,我就说这人读书都读傻了,他要买你就装作什么也不知,顺便在嘱咐两句:多买点儿,别忘喽:“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这多好,让他买去呗,一人得两份,非得赶紧点破好像多聪明似的,蠢!

说到读书人的梗,我是因为“真的读书太少了,肚子里缺货,”不然我能把那些读书人玩儿梗玩儿到心肌梗塞。悄悄话:我对读书人就是羡慕嫉妒恨,读那么多书干嘛?就因为那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已经过时啦。现在是:万般自媒体,唯有头条火🔥。开个玩笑啦!



不过我也有想不明白的,你看啊,同样是有钱人,为何读过书的有钱人,称为是富豪,而对没有文化的有钱人,却被称为是土豪,这是不是阶级歧视?还有,土豪就土豪吧,有钱花就得了呗,可土豪们还非得绞尽脑汁花钱希望自己家里多出几个文化人,就是为了提高层次,提高社会地位。想不通。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从古至今,读书人的地位就是不一样。越是有层次的人,就越离不开读书。甭管读得懂读不懂的书,特别是名书,总要在明处摆上那么几本,来显示自己的学识非凡。



有些梗,确实是需要多读书才知道,你看苏东坡戏弄妹妹苏小妹。一次苏东坡邀请好友家里叙旧,苏东坡在门口迎宾,苏小妹出来随口一句“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即使“朋”(文化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苏东坡即刻给出后一句:“小妹窗前捉半風”。苏小妹开始没明白,后来才知道是兄长在捉弄她。半風就是一个“虱”字,意思,小妹在窗前捉虱子。想想都好笑,一个大家闺秀好么样的在窗户前面捉“虱子”。


何必强求


一般的段子可能稍微过过脑子就知道,但是有些梗,的确只有看书很多的人才知道。

(1)“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有次跟闺蜜一起去健身房,有个很熟悉的教练跟我们打招呼说:你们才来啊,我要去吃饭了。不对,我去买几个橘子,你们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听完后,我确实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我清楚记得这是小学时候背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景》里原文是这样的: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反应过来了,怼了回去:我去买橘子,你站在此地不要走。

闺蜜站在原地一脸蒙圈,完全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的确她小时候也许学过这篇课文,但是完全不记得。

你看,书读的少,乐趣都少了。

(2)“亲爱的麦克白夫人,你的手也不干净啊”

这句话是电视剧《欢乐颂》里面安迪说的。

当时的剧情是:安迪、奇点、曲筱绡和赵医生四个人一起打牌。安迪开玩笑对奇点说:“亲爱的麦克白夫人,您的手也不干净啊!”

在场的只有曲筱绡没有听懂这句话的意思。并且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笑着调侃奇点是“小受”。

当时赵医生就特别不开心,并因为这件事不欢而散了。赵医生还因此认为跟曲筱绡不是一路人,甚至有分手的念头。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帮凶的类称。

你看,不读书不仅梗看不懂,连恋爱都可能谈崩。


王小维Vian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我和先生的一个趣事:


一次因为某事,两人言辞激烈,他在前面喋喋不休,我在后面紧跟着不依不饶。


眼看言语上不占优势,盛怒之下的我紧走几步,趁其不备,抬脚顺势在他的屁股上踢了一脚(力度么,大家脑补)。


本以为先生会大怒,谁知他扭头来一句:“驴不胜怒”。

听后,我略一懵怔,继而竟哈哈大笑。


语文知识够用的我自然知晓这句话的出处,《黔驴技穷》中有这样的描述:


有好事者,把驴子运到贵州,无用弃置在山脚下,因为此地以前没有这种生灵,所以老虎见了这个怪物从期初的害怕到近距离观察。发现驴子最大的本事无非:“驴不胜怒,踢之。”所以最后的下场自然是成了老虎的一顿美餐。


当时,先生用这句话不仅有效化解了激烈的争论,还顺带提高了自己的身价:他是老虎,而我在他看来只是一只技穷的小驴子而已。


这样的回答和语言逻辑很符合他一贯的大男子主义的说辞,大写的服!



海灵关注女性成长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大概是高中必背古诗词之一。第一次看到就深深的刻在了心里。
短短的一句话,完全没有一个字在写感情,却把丈夫的孤独以及对亡妻思念之情刻画的入木三分。
长大后的某天,我和我先生去我奶奶家玩,在老房子的院门边上,发现有一棵很大的白桦树,叶子很茂密,一阵风过,可以隐约听到叶子哗哗的声音。
那颗树,是我爷爷栽的,我小的时候它已经有一个成年人那么高了,但是很瘦弱。上面还有小时候淘气刻上的字呢。十多年没仔细看过它了,突然那一瞬间,这句诗从脑海中蹦出来,有种莫名的悲伤。
我问我先生,你记不记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诗呀?
他的学历跟我相同,但是,他说,不记得了。(难过的我)
后来,我俩掏出手机,百度,高中必背古诗,枇杷树。然后当面对质。后来他摸摸脑袋,不好意思的笑了。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出自吴越王给他夫人的一封信
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看到这句诗是青春偶像剧《微微一笑很倾城》里面,寒假,男女主人公各自回家,快开学了,男主思念女主,便发了这个消息给女主。(很羞愧呀,其实上学时读过的一本诗词里面已经看过啦)
当时真是感动的一塌糊涂。
恰逢,孕期即将生产,便住在了娘家。先生独自在北京打拼。当时他每周回去一次。我不想跟他直接说,我好想你呀,你快点回来吧,觉得不够有趣。就想到了这句诗,觉得浪漫的不得了。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发给他以后,他幽幽的来了一句「啥意思???」

写到这里,我总结到:


有些梗,不读书真的是听不懂滴。


鱼儿新角度


读书人要是开起车来,啥安全带都不好使。所以,很多梗,不读书的人,其实是不了解的。比如,下面这两个故事:

01

先看一幅对联,猜猜写的是啥

上联:一片冰心在玉壶;
下联:大珠小珠落玉盘。
既然是对联,要么是出对对子玩玩,或者写好了贴在门上。而这幅,也是如此。而且,他还是出自一位著名的读书人之手,王小波。
而这对联不是给别的门写的,而是“厕所”。没想到吧,竟然这么奇怪。
有些梗,真的是只有读书人才懂的。这对联,虽然是取自两个不同的古文,但确实把上厕所这件事写的如此“光明磊落”,而又“酣畅淋漓”。

如果让一个普通的人给厕所题一副对联,估计他直接说一句“你见过哪个厕所贴对联的”。

02

睡觉难道还要看书厚不厚?

有两个学生上课睡着了,一个枕着一本小说,另一个枕着罗素传。老师把枕着小说的那个人摇醒。说道:这书不舒服,给你一本离散数学吧。
好吧,笑话很冷,估计你没看懂。
罗素传全书有800多页,而离散数学,咳咳,有1000多页,小说才三百多页而已,很薄,不够“睡”的。
常说,枕着越厚的书睡觉,睡得越香。这话我还真试验过。上大学那会,有时候书太多了,就向枕头底下塞几本。
我发现,塞的书越厚,睡觉越踏实,塞的书越博,就越不舒服。因为书后,只要三五本就够了,书不会乱动。而薄书需要赛七八本,老乱晃,睡觉不舒服。

不知,你有这种经历吗?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
欢迎【关注】,一起读书、写作、赚钱!

在下千城


讲三个故事,有一些文化积累的人能更好体会。

01

美国小说《gone with the wind》,翻译成中文,被译为《飘》。其结局那句话:tomorrow is another day,其实有着不同的译法。

中文一般译成: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日文有一种翻译,大意是:就那样吧;洗洗睡吧。

其实对照着文意和书名来看,个人感觉日文的译法更贴切一点。

02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原文如下: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故事里两个对比的人物是苏东坡和柳永。很多人误以为这个故事是在说二人各有各的风格,不分伯仲。其实这是对苏东坡的一种讽刺。

词这一文体一般由妙龄女郎演唱,而苏轼因为不懂音乐,所以作词不符合音律,这种作品那些温柔的女郎是唱不了的,所以说要由关西大汉来唱。其实就是在说,苏东坡的词根本就不是词。

这种说法在南宋很常见,最著名的反对苏东坡的人就是李清照。

03

中国诗歌史上有两组李杜并称,一组是李白和杜甫,被合成为“李杜”;另一组是李商隐和杜牧,被称作“小李杜”。

后人为了区分这四位诗人,把李商隐称为“小李”,把杜甫称作“老杜”,把杜牧称作“小杜”。然而问题就是,有“小李”和“小杜”,那为什么只有“老杜”而没有“老李”呢?

一个很有趣味的解释是:

因为杜甫不曾年轻,李白没有暮年。可谓经典至极。

其实这一些故事还有很多,比如用来表现风月无边的“虫二”,还有倒坐观音门口的那副对联:问大士缘何倒坐,恨世人不肯回头。

都是比较著名的风雅“梗”。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经常听到或看到有人问:看书多的人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看书和不看书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题主的这个题目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有一些梗是只有看书多的人才能读懂的,这里分享三句经典情话,经典梗。

1、愿我们俩共同走向断头台


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是要一起赴死,其实这是周恩来在法国寄给邓颖超的明信片上写的话,也是周恩来写的情书,原话是这样的:

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这里说的是法国革命情侣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共赴断头台。这里周恩来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邓颖超的爱意,话中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情怀,柔柔的,却又掷地有声,仿佛承载了生命的全部重量。

2、醒来觉得甚是爱你

在梦里想要梦到你,在醒来之后发现你不在身旁,却觉得更加爱你了。这是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有人说,朱先生一生只做两件事:翻译莎士比亚和给宋清如写情书。他为宋清如写了多到数不清的情书,它们收录在《醒来觉得甚是爱你》一书中。

在情书中,朱先生会给宋清如起各种各样可爱的称谓:宋、清如、宋姑娘、、宋儿、好友、青女、好宋……

然后信末给自己的署名也特别有意思,比如:丑小鸭、一个臭男人、你脚下的蚂蚁、快乐的亨利、顶蠢顶丑顶无聊的家伙、常山赵子龙、牛魔王……

他会大胆地表露自己的爱意,也会偶尔调皮,撒个娇,说尽生活的情趣。

3、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这句话出自20世纪俄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茨维塔耶娃的诗《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茨维塔耶娃是一位孤独而敏感,悲苦却又富有激情的人。她的诗就和她的人一样,极具强韧与个性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中描写了作者与情郎生活在旅店,对周边的诱惑能够保持着足够的敏感。体现出作者歌颂生活,歌颂爱情,歌颂自然的感情,以及对爱情和自然的美好向往。

以上三句都是来自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口中的情话,他们每一个人都热爱读书,并通过诗书中的精华丰富自身,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用情至深,用书至深。

就像周总理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应该多读书、多学习,才能明白更多的典故,懂得更多的道理,然后过好这一生。


欢迎关注 一起读书观影,发现文化世界的小美好。


冬月的书影小屋


1.“我真傻,真的。”

听到这5个字,乍然会觉得让人想笑,但仔细一读,却又觉得心里一阵酸涩,生出几分无奈。

“我真傻,真的。”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祥林嫂,她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里的角色。

这句话出自她嫁人以后,丈夫和儿子都不幸出了意外去世,走投无路的她又回到了鲁家,每次说起她的不幸,尤其是儿子的悲剧,开头总是这5个字:“我真傻,真的。”

紧接着,后面便是一次叙述整个悲剧的过程,刚开始人们还很同情祥林嫂,久了以后,大家都嫌她啰嗦,反而有了看笑话的意味。

就这简单的5个字,我每次读到,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失去一切的悲惨妇人形象,几乎不忍心再往后看下去。

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有一天我跟好友说:我真傻,真的。结果他回了一句:嗯,确实。瞬间觉得不想一起玩了。

2.“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同样出自鲁迅先生的笔下,简单读来,便有一种悲凉冷漠蕴含其中,读完整段,才觉其中讽刺。

原文是这样的: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无论别人是性命垂危,还是喜笑颜开,其实局外人都无法感同身受,所以,我从不相信世间有什么我能懂你的感觉这种事情。

每一次有人跟我说什么感同身受,我都想把鲁迅先生的这句话送给他:人类的悲欢,真的并不相通。

明明不温暖的一句话,我却觉得甚有道理。

3.“陌上花开。”

如果说之前的两个梗,都是悲伤风格,那么这句,真的就是又甜又暖的温馨风格了。

全句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出自吴越王写给夫人的一封信中。

相传吴越王和夫人非常恩爱,可谓是举案齐眉,琴瑟和鸣,但夫人每年都要回娘家小住,吴越王便只能独自思念。

有一次夫人又回了娘家,过了许久也不见回来,眼看春天都过完了,吴越王坐不住了,于是一介武夫的他,给夫人写了一封信。

其中一句便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也就是说,田间的花都开了,夫人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回家了。

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觉得暖心,恐怕夫人看了,也会立马归来吧。

所以,如果有男生对女友说一句陌上花开,就代表:我很想你,快回来吧。一句变相的催促,也是变相的表白。

看一看文人墨客的笔下,真的有很多故事,细细品来,皆是人生啊。


浮生一日闲


请见谅,个人觉得,很多朋友审题不清。

题目是“有哪些梗是只有看书很多的人才懂得的”,像《背影》里橘子的梗,只要上过初中,基本上都能明白这一梗。

再比如《孔乙己》这篇文章,几乎整篇文章都成了梗,现在网络上任何一个热点事件,只要与讽刺有关,似乎都可以套用孔乙己这篇文章。

其实,所谓“梗”,我觉得有点像古代文人写文章时经常用的典故。

我简单说几个教科书以外的梗。

第一个,“局部真理”,出自钱钟书《围城》。

原文:两人回头一看,正是鲍小姐走向这儿来,手里拿一块糖,远远地逗着那孩子。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在热带热天,也许这是最合理的妆束,船上有一两个外国女人就这样打扮。可是苏小姐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及中国国体。那些男学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 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 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围城》之中,除了“局部的真理”,还有“克莱登大学”,这是主人公方鸿渐弄的假学历,所以克莱登大学就具有了讽刺意义。

第二个,“红玫瑰与白玫瑰”,出自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原文: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粒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这是张爱玲最著名的比喻之一了,后人也常常用它们来形容生命中遇到的热烈奔放的女子和温婉贤淑的女子。

第三个,“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出自南唐中主李璟之口。

南唐词人冯延巳创作了一首词,名为《谒金门》,第一句话即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句词读来很美,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讲,“皱”字用得极妙。

南唐中主李璟听闻此诗,便将冯延巳叫到面前,莫名其妙地问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言辞之中对他的词颇有不满,毕竟李璟也是个文化人,也常作词,看到自己手下的人写出这样精彩绝伦的词句,不免有些嫉妒。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词常常用来讽刺被人多管闲事。比如胡歌,在狗仔队披露他和江疏影恋情时,他发了一条微博,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不知道这个梗的人还真的以为胡歌只是在附庸风雅。


潇潇闲读


读书涨姿势,一点错不了。读的多才能懂得多。比如最近人民帀的梗,真的是难住了安林。

最近有人在50元人民币上发现了唐僧师徒像。我掏出50元人民币看了看,哪里有什么唐僧师徒像?

唐僧在哪?悟空在哪?八戒沙僧在哪?根本就没有好不好!

50元人民帀正面,是毛主席像,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是领导中国走向独立的伟人。

50元人民帀背面,是拉萨的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历史悠久,是我们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

我在这张钞票上,还看到国徽,是国家的象征,印在正面的左上角。还有菊花,在50元标记的下方。

整张票面上,哪里有唐僧师徒的影子。

可是慢着慢着,仔细看,看钞票上的隐纹,在正面人字下面,果然有躺着的唐僧;人与民之间,是一个竖着的孙悟空;而八戒与他相对,四脚朝天;沙僧则藏在5的那个弯里。哈哈,真的是越看越像!

之前有人说20元人民帀藏着金沙遗址金面具,我本来还不相信,拿出来一找,20元标记上面,还真有一个金面具立像,大眼睛大耳朵,可不就是吗?

可是专家,这种读专业书最多的人,出来避谣了,说大家看的哪些像人像的图案,都是饕餮,不是人像,这些饕餮图案,是为了防伪印上去的。

妈呀,饕餮是什么?咋从来没听过呢?

专家于是给我们解释道:饕餮是古人融合了各种猛兽的特征,加上自己的想象而成。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饕餮纹图案具有庄严、凝重而神秘的艺术特色。

古书上,就有很多关于饕餮的记载。《吕氏春秋》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像《左传》《山海经·北山经》《神异经·西荒经》《述异经》《宣和博古图》等,都有过饕餮的记载。

原来,饕餮是一种装饰图案呀!

人民币的这个梗,我到现在还没完全弄明白。读书人真得多读书,读广读杂读深,哪有尽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