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中诸葛亮说的话后来实现了吗?有何依据?

HAIOU52911631


迷茫的青年小伙儿刘备,从28岁开始创业,一路原地打转,奋斗到了48岁,依旧是穷的叮当响。除了俩忠心耿耿的二愣子结拜兄弟,此外就什么都不剩了。

  在这迷茫的时刻,刘备希望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所以刘备从他人口中得知诸葛亮的高深莫测。于是乎,刘备不辞辛劳,三次前往卧龙岗,终于得见诸葛亮。

  诸葛亮告诉刘备,当时天下可以分为三大块。首先曹操已经占领北方大部分地区,占据了所谓的天时。其次孙权占据了江东八十一郡,且已经经历了三世的经营,拥有长江天堑,占据了所谓的地利。

  如果刘备要想创业,那就只能先夺取荆州,再夺取益州,以益州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占据了人和。等到天下有变化的时候,刘备可以命一位上将从荆州北伐,自己在益州北伐,双管齐下之后,定然可以夺取天下。

 这就是隆中对的大致内容,诸葛亮没有走出茅庐,便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这就好像给一个多次创业失败的老板,点燃了希望之光一样。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

  刘备当然是欢呼雀跃,甚至认为自己得到诸葛亮,那是如鱼得水。隆中对中的计划,为刘备至少规划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至少比现在一文不名的情况要强得多。

  所以刘备将诸葛亮奉为上宾,回到军营以后,大小事务,都交给诸葛亮来打理。也正是在这以后,刘备的事业迎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春天。

按照很多人的说法,隆中对是存在天然漏洞的。正是因为这些漏洞,所以刘备最后并没有夺取天下,那么隆中对中的漏洞在哪里呢?

  一般认为,隆中对之所以有漏洞,主要出现在分兵北伐之上。因为刘备集团相对来说本来就弱小,如果再分为两路人马北伐的话,不失败也就奇怪了。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这话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关羽守荆州的时候,孙权强行要来夺取荆州。孙权已经屯兵前线,做好了武力夺取荆州的打算,而这个时候刘备觉得关羽独木难支,居然不远万里从益州增兵前来支援关羽。

也就是说关羽压根就没有力量对抗孙权。最终无奈之下,刘备选择割让东三郡给孙权,以此化解了关羽的危机。这可以证明一点,那个时候的关羽并不具备独立北伐的能力。

  当然后来关羽在荆州根深蒂固以后,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你要说关羽这支人马能够北伐成功,这是不现实的。

  首先关羽军中的人数不够多,满打满算加起来,其实关羽手里也就五六万人马,可曹魏大军却有几十万之多,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其次关羽军中没有一个类似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诸葛亮不仅可以给刘备出谋划策,还能够运筹帷幄,帮助刘备处理后勤工作,这是关羽军中所欠缺的。

  再则关羽北伐的同时,孙权必然入侵荆州,这也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因为孙权不可能看着关羽壮大,看着刘备集团北伐成功。

  所以说隆中对中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分兵北伐的缺陷。荆州的兵马其实不能动,如果刘备想要北伐,就必须要从益州出发才行。

隆中对只是一个大致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划分三分天下。

  其实我倒认为,诸葛亮能够规划出隆中对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为他没有考虑到东吴存在的实际情况,从来只把曹魏当成自己的第一宿敌。

  所以这种选择性的失误,使得诸葛亮做出了分兵北伐的计划。可这个计划只是一个粗略的计划,而且未必需要照本宣科地执行这个计划。

  隆中对真正的精髓部分,其实也不在这里。因为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刘备还一无所有,这个时候提北伐和一统天下,只是为了给刘备提提神,让他兴奋一下,并没有做出具体北伐的规划,而且这是梦想,诸葛亮和刘备都知道这是梦想。

  隆中对所规划的其实是三分天下而已,也就是说这才是隆重对的精髓所在。因为刘备一无所有,而诸葛亮眨眼之间,就给刘备规划出了一片根据地,这才是刘备最感兴趣的地方。

  好比说,你现在只有一个月一万块的工资,突然有个大佬跑过来跟你说,介绍一份一月可以赚10万块工资的工作给你,将来有可能还能挣100万一个月。

  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

  那么是10万块吸引你,还是那100万的工资吸引你呢?对于刘备来说,眼前的既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隆中对的精髓所在。

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不用辅佐刘备,到东吴去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一不小心也能走进核心圈子。再不行辅佐个刘表或者刘璋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是诸葛亮偏偏选中了啥都没有的刘备,这就好比孔融让梨一样,自己挑了最小的,把大梨都给了兄弟们。诸葛亮不是要挑战高难度,而是要报答刘备这位英雄的知遇之恩。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诚意十足,这就是两位君子之间的默契。所以诸葛亮为刘备负担起了打江山的重任,这也是一种对惺惺相惜的回报。

  后来刘备强行讨伐东吴,结果导致一败涂地,还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担起了蜀汉帝国的担子。当时就连瞎子都知道,蜀汉帝国要灭亡了,可是诸葛亮不信这个邪,非要拯救蜀汉于水火之中。

  不仅将蜀汉帝国内部的矛盾全部化解,保证了蜀汉帝国的地盘。而且还积极上进,多次北伐,为蜀汉军民注入了一剂一统天下的强心剂。兢兢业业27年,不为钱财不为子孙,就为了报答刘备,可以说,诸葛亮很对得起刘备了。







Hai子君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文章语言精练、逻辑分明,借诸葛亮之口,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规划了一条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和军事路线。构建了一个先三足鼎立,而后一统天下、成就帝王霸业的伟大蓝图。

一、《隆中对》策略实施之前各诸侯的态势

曹操占据兖州、豫州;袁绍占据冀、青、并、幽四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占据江东;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

而此时刘备还没有地盘,依附于刘表。

二、《隆中对》策略实施的情况

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步骤:不与曹操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而荆州正等着将军(刘备)。在三国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时,刘备也确实联合了孙权,一举打败了曹操的攻击,从而真正拥有了荆州,为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益州险阻号称天府之国,高祖刘邦曾依托汉中为根据地,最后北伐中原成就了帝王之业。刘备确实也在诸葛亮的帮助下攻取了益州,还成为了汉中王。再后来定都成都,擒孟获也做到了“南抚夷越”。但最后一步目标却没有实现: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因为关云长败走麦城之后,荆州之地已经丢失,无法形成《隆中对》中荆州、益州两路出击,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格局,因此也就没有成就《隆中对》中最终规划的汉室可兴的帝王霸业。再加上遭受火烧连营,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刘禅继位,《隆中对》中所描述的社会格局已经发生改变,根本无法像当初规划那样“跨有荆、益”两州,进可攻取中原,退可谋求发展。实际上能做到的只能是关门求发展,关门防进攻。即便诸葛亮希望变被动为主动而数次北伐,最后仍以失败而告终。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认为刘备最终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就在于“跨荆、益”两州,以便形成两军夹击中原的军事策略是错误的。甚至认为蜀汉衰亡的祸根便源于《隆中对》。因为他老人家的军事思想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从上述《隆中对》策略实施的过程来看,虽然刘备也称帝了,但顶多也就实现了一个暂时三分天下、偏安一隅的小目标而已。《隆中对》中构建的一统天下、成就帝王霸业的终极目标却没能实现。


小天品历史


导读:没有呗!《隆中对》本来就不是什么一统天下计,而是地地道道的三分天下的谋略。也就是说前半部分夺荆州、跨荆益能够实现还有赖于运气成分更别提过于理想化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了。无论是评书还是影视剧都对诸葛亮过于神话了,事实的历史当中绝不会轻松定鼎天下那简直是对人才辈 出、将星云集三国时达的侮辱。所以《隆中对》中诸葛亮的话一半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兴复汉室统一天下更像是职业经理人(诸葛亮)向投资人(刘备)应聘时许下的一个长期的愿景。


隆中对出台的背景

我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根据史实做出的推论:首先刘备当时屡战屡败,几乎没有存身之地。如果不是刘表给他新野一县之地,刘备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刘备曾经混迹各个军阀之间的北方被曹操统一,所以年过50的刘备仅仅勉强生存。身边的武装力量仍旧是并不过千,将不过关张张云。要知道现在不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了,一个郡守就可以称霸一方。况且刘备连郡守都不是,仅仅是个小县令。个人推测此时的刘备根本不可能非得有什么统一天下大计,能够改变自身的处境三分天下对刘备来说就已经远超预期了。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在寻求主公这方面也是费尽了心思,绝对不像他说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所谓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所有大才都希望自己能够凭借才学一展所长,诸葛亮也不例外。当时人才辈出、将星云集,天下诸侯中曹操和孙权可以独当一面的文武都自成体系。即便是毛遂自荐也不能做到让主公言听计从,时间一长难免成为众多谋士当中并不耀眼。而刘表、刘璋、张鲁、马腾等都有很强的局限性,只想保全实力没有统一天下的魄力也野心。


所以刘备对于内政、谋士求贤若渴;而诸葛亮需要独一无二的军师地位,二人一拍即合。经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隆中对》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出台的。《隆中对的》前半部分夺荆州、跨荆益虽然可行性比较大,但是同样有风险;至于最后一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基本上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没有在最终兴复汉室上过于纠结可行性,因为眼前的坎最重要。理论做的再好也的在执行中尝试,大雁是蒸着吃烤着吃也得从天上打下来才能讨论不是?


《隆中对》三步走的可行性?

第一步、败曹操、夺荆州:

当刘表去世后继位的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连续吃了几个败仗“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结果很惨。这时由于共同的危机,孙刘两家才完成联合。其实刘备想完成第一步绝对不像《三国演义》当中那么轻松写意。首先联合孙权击败曹操就是一大难关;其次就是即便真的击败了曹操,以东吴为主力的赤壁之战如何能保证在分配胜利果实时获得荆州?


第二步:夺西川、跨荆益

刘备也感觉占据荆州底气不足,这才有了借荆州的典故。占据荆州后接下来就要执行第二步夺西川,这一步也是有相当难度的。刘璋父子盘踞益州数十年已经有一定根基,况且四川地形易守难攻要夺取西川绝非易事。

如果没有张松献图;张鲁攻打刘璋;张松、法正为内应配合刘备谋取西川,那易守难攻的西川怎么可能这么快被刘备拿到手里。即便是有这些条件配合,刘备依然付出了凤雏庞统身亡的代价才夺得西川。

那么夺得西川是否就可以立国了呢?还是不现实,因为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第一、借荆州的问题,既然已经取得西川就的还荆州了。第二、西川北方门户汉中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在张鲁投降后得陇望蜀随时可以发动对刘备的进攻。刘备为了筹备对曹操的决战才割让荆州三郡给孙权,目的就是换取孙权对曹操的进攻让曹操首位不能兼顾。即便如此持续了数年的汉中之战还是几乎拖垮了刘备,虽然刘备获得了胜利但是绝对是惨胜。


第三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根本没有可能性

《隆中对》的前两步算是磕磕绊绊的走过来了,但是第三步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当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悠然性,方才出汉中入中原争霸天下。汉中之战后曹操对刘备从出汉中的防守可谓密不透风,刘备根本没有出其不意的可能性。所以在蜀汉国力弱、后勤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采取速战速决,但是对于当时曹魏根本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刘备能打赢汉中之战绝对不是实力比曹操强,蜀汉和曹魏的国力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如果汉中方向实现不了伐魏的目的,那就只能利用东出支点荆州北上双线伐魏才有成功的可能行(也仅仅是可能性而已)。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而荆州的存在不但对曹魏由威胁,对于东吴更有威胁。东吴之所以能够抵御曹魏就是依仗长江天险,而荆州控制在刘备手中就相当于长江天险孙刘两家共有,刘备如果灭曹成功了随时可以顺江而下攻击东吴的都城建邺(历史上多次北方灭南方政权都是这种方式)。所以荆州对东吴来说是必须夺回的战略要地,甚至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当于让孙权配合蜀汉攻灭曹魏后再来收拾孙权,有这样的好事吗?东吴群臣又不是傻子,这都看不出来?所以即便是两家伐魏也是在把荆州夺到手中才可以,毕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两家达成联合伐魏最大的可能系如下图所示:


但是如果这样发展的话,虽然也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就不是诸葛亮《隆中对》第三步的套路了。所以小编非常有理由相信诸葛亮在隆中对的第三步中没有考虑成熟,很有可能类似面试时给刘备画的一仗可望而不可即的大饼。刘备当时生死存亡都是问题哪里还管统一天下,只有三分天下靠谱就非常满足了。


小结:

当然人的欲望是随着事情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所以当三国并立后就有了统一天下的野心。但是东吴趁关羽北伐之机偷袭荆州造成蜀汉东出支点战略地位的丧失,这才有了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复夺荆州的夷陵之战,可惜不但没有完成目的还损兵折将。综上所述,如果按照《隆中对》的推演第三步根本就是无法完成的战略步骤。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诸葛亮谋划原意:

自董卓独掌大权以来,各地豪杰同时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强大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了,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你可有占领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那里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这段话简而言之:

联吴抗曹,继而统一。纵观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所有操作都是联吴抗曹,唯独天下有变,统一中原,没有实现。


骏电影


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在蜀汉集团实现!隆中对的终极目标是兴复汉室,然而蜀汉只是偏安政权,历史上曹魏才是正统!

再说其步骤需要刘备占据荆州、益州之地为根基从而鲸吞天下,然而刘备虽然占据益州,荆州只占有部分地区,鼎盛时期占有荆南四郡以及江陵部分地区,到了后期甚至被孙权赶出整个荆州…

按照隆中对刘备集团需要占据荆州、益州,待天下有变从荆州派一上将出兵洛阳,由刘备本人率西川之兵攻入长安,然而刘备实力在达到巅峰之时虽有关羽出荆州,却被东吴偷袭使得关公不仅身死还丢了荆州。之后荆州再也不属于刘备,所谓的隆中对也就化为泡影!





石说大史话


演义

刘备,诸葛亮《隆中对》的理想计划基本实现。而刘备在得西川,定汉中,北戈襄樊的大好形势下,心怀不足,忘想一统全国,吓得曹操甚至设想迁部避峰。真在这時,正好是失败的回光反照,荆州出事,关,张被害,报仇失利。幸得有诸葛亮力挺,结果还是实現了《隆中对》甄言:《三足鼎立》,不过刘备没有亲眼所見。


老龚166916589


你提的问题很有意思。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先搞清楚《隆中对》的核心思想:刘备说了什么:申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说了什么:成霸业。从结果来看,我认为是实现了。

首先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联吴抗曹的局面大体初现,其次,先祖旌旗所指,孤军定蜀已经成了军事史上不可磨灭的高光事迹,定军山一役,更是直接封神,武乡侯七擒孟获便是对古代少数民族安抚政策款和政策。此时刘备集团对于曹操集团便有了军事上的优势权,横跨荆益两地:以荆州之兵以向苑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便有机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以下为分界线…

有两个问题:《隆中对》前提是“待天下有变”,可关羽攻打襄樊时,正是刘备刚刚收复西川,需要的是养精蓄锐,所以说时机不成熟,其次忽略了邦交关系,需要做的是远交近攻。最后被东吴捅了刀子,腹背受敌,兵败而死。世上再无荆州之兵以向苑洛。纵观历史,盟友如无耻东吴者,亘古罕见!


小巨人077


隆中对是不太可能实现,三国之后最有可能实现隆中对中军事战略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创建者刘裕,但最后都失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曾经说过,千里之遥而分兵两路,是兵家之大忌,犯了没有集中优势兵力的错误。就在同时代的庞统也分析了隆中对不可能实现。实际上,依据我国的山川地理来看,在古代很少有从南向北统一中国的,除了朱元璋是个例外,还是借助民族矛盾和元庭腐败。



柳毅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计划,有些实现了,有些没有实现。没有实现的原因很复杂,不在《隆中对》本身。

《隆中对》的计划是:

一,占领荆州和益州,创建国家。

二,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务,。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则大业可定,汉室可兴矣。

蜀汉建立,标志着《隆中对》的第一步计划得到实现。

关于第二步的北伐计划,诸葛亮提出了四个条件:

第一,西和诸戎,南抚彝丶越。

第二,外结孙权。

第三,内修政务。

第四,待天下有变。

四个条件具备以后,再两路出兵北伐。

可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的计划是十分严密,完全正确的,是千古奇策。如果严格按照这个计划行事,蜀汉北伐成功,统一天下,是大有可能的。

但可惜,诸葛亮的这个计划刚实现第一步,第二步刚起步,就被人为破坏了,而且破坏的十分彻底!

汉中之战,刘备击退了曹操,蜀汉政权得以巩固。这时候,诸葛亮开始规划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务的工作。

可是,突然,东方传来一声惊雷一荆州丢失,关羽父子阵亡!

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不知道诸葛亮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多么震惊,心里是什么滋味。他沤心沥血,千辛万苦争来的成果,突然间损失了一半!

历史没有一个字,表明襄樊之战是经过蜀汉全盘筹划过的,也没有一个字,表明关羽是奉刘备或诸葛亮之令发动的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是关羽自做主张发动的。他有这个权力。只是他错误地行驶了这个权力,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祸不单行。继荆州丢失以后,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再三劝阻,悍然发动了夷陵之战,遭到惨败,精锐尽失,五虎将凋零。

至此,可以说,《隆中对》已经胎死腹中。

于是诸葛亮仰天叹道:"汉朝气数已经穷尽了!”

可是尽管如此,尽管诸葛亮已知回天乏术,但他没有灰心,没有气馁,依然以他卓越的才能,象女娲娘娘补天一样,收拾残局,弥合创伤,把半死的蜀汉又重新扶持起来。待情况稍有好转,他便身体力行,亲冒矢石,南平孟获,继而北伐中原。

是的,诸葛亮北伐失败了。这个失败是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的,《出师表》可以证明这一点。但诸葛亮没有后悔,也没有遗憾,因为他尽心了,也尽力了。他死在了北伐前线,他死得其所!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刘备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是谁?当然是诸葛亮。没有诸葛亮,刘备依旧寄人篱下。诸葛亮为刘备出的主意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当然是隆中对。

  刘备在人生最彷徨的时候,前往诸葛亮的草堂,在三次拜见以后,终于得以见到诸葛亮真容,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打动,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的谋划,便是隆中对的一部分。也正因为隆中对,刘备走上了后来的道路。可最后蜀汉帝国失败了,那么是不是隆中对有什么问题呢?

  01隆中对到底讲了些什么?

  迷茫的青年小伙儿刘备,从28岁开始创业,一路原地打转,奋斗到了48岁,依旧是穷的叮当响。除了俩忠心耿耿的二愣子结拜兄弟,此外就什么都不剩了。

  在这迷茫的时刻,刘备希望能够得到高人的指点,所以刘备从他人口中得知诸葛亮的高深莫测。于是乎,刘备不辞辛劳,三次前往卧龙岗,终于得见诸葛亮。

  诸葛亮告诉刘备,当时天下可以分为三大块。首先曹操已经占领北方大部分地区,占据了所谓的天时。其次孙权占据了江东八十一郡,且已经经历了三世的经营,拥有长江天堑,占据了所谓的地利。

  如果刘备要想创业,那就只能先夺取荆州,再夺取益州,以益州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就是占据了人和。等到天下有变化的时候,刘备可以命一位上将从荆州北伐,自己在益州北伐,双管齐下之后,定然可以夺取天下。

  这就是隆中对的大致内容,诸葛亮没有走出茅庐,便为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这就好像给一个多次创业失败的老板,点燃了希望之光一样。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

  刘备当然是欢呼雀跃,甚至认为自己得到诸葛亮,那是如鱼得水。隆中对中的计划,为刘备至少规划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至少比现在一文不名的情况要强得多。

  所以刘备将诸葛亮奉为上宾,回到军营以后,大小事务,都交给诸葛亮来打理。也正是在这以后,刘备的事业迎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春天。

  02隆中对中的策略,存在怎样的漏洞?

  按照很多人的说法,隆中对是存在天然漏洞的。正是因为这些漏洞,所以刘备最后并没有夺取天下,那么隆中对中的漏洞在哪里呢?

  一般认为,隆中对之所以有漏洞,主要出现在分兵北伐之上。因为刘备集团相对来说本来就弱小,如果再分为两路人马北伐的话,不失败也就奇怪了。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

  这话的确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关羽守荆州的时候,孙权强行要来夺取荆州。孙权已经屯兵前线,做好了武力夺取荆州的打算,而这个时候刘备觉得关羽独木难支,居然不远万里从益州增兵前来支援关羽。

  也就是说关羽压根就没有力量对抗孙权。最终无奈之下,刘备选择割让东三郡给孙权,以此化解了关羽的危机。这可以证明一点,那个时候的关羽并不具备独立北伐的能力。

  当然后来关羽在荆州根深蒂固以后,情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你要说关羽这支人马能够北伐成功,这是不现实的。

  首先关羽军中的人数不够多,满打满算加起来,其实关羽手里也就五六万人马,可曹魏大军却有几十万之多,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其次关羽军中没有一个类似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诸葛亮不仅可以给刘备出谋划策,还能够运筹帷幄,帮助刘备处理后勤工作,这是关羽军中所欠缺的。

  再则关羽北伐的同时,孙权必然入侵荆州,这也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因为孙权不可能看着关羽壮大,看着刘备集团北伐成功。

  所以说隆中对中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分兵北伐的缺陷。荆州的兵马其实不能动,如果刘备想要北伐,就必须要从益州出发才行。

  03隆中对只是一个大致规划,主要目的是为了划分三分天下。

  其实我倒认为,诸葛亮能够规划出隆中对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为他没有考虑到东吴存在的实际情况,从来只把曹魏当成自己的第一宿敌。

  所以这种选择性的失误,使得诸葛亮做出了分兵北伐的计划。可这个计划只是一个粗略的计划,而且未必需要照本宣科地执行这个计划。

  隆中对真正的精髓部分,其实也不在这里。因为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刘备还一无所有,这个时候提北伐和一统天下,只是为了给刘备提提神,让他兴奋一下,并没有做出具体北伐的规划,而且这是梦想,诸葛亮和刘备都知道这是梦想。

  隆中对所规划的其实是三分天下而已,也就是说这才是隆重对的精髓所在。因为刘备一无所有,而诸葛亮眨眼之间,就给刘备规划出了一片根据地,这才是刘备最感兴趣的地方。

  好比说,你现在只有一个月一万块的工资,突然有个大佬跑过来跟你说,介绍一份一月可以赚10万块工资的工作给你,将来有可能还能挣100万一个月。

  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

  那么是10万块吸引你,还是那100万的工资吸引你呢?对于刘备来说,眼前的既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隆中对的精髓所在。

  总结:诸葛亮是刘备生命中的贵人。

  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不用辅佐刘备,到东吴去至少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一不小心也能走进核心圈子。再不行辅佐个刘表或者刘璋还是绰绰有余的。

  可是诸葛亮偏偏选中了啥都没有的刘备,这就好比孔融让梨一样,自己挑了最小的,把大梨都给了兄弟们。诸葛亮不是要挑战高难度,而是要报答刘备这位英雄的知遇之恩。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诚意十足,这就是两位君子之间的默契。所以诸葛亮为刘备负担起了打江山的重任,这也是一种对惺惺相惜的回报。

  后来刘备强行讨伐东吴,结果导致一败涂地,还是诸葛亮帮助刘备担起了蜀汉帝国的担子。当时就连瞎子都知道,蜀汉帝国要灭亡了,可是诸葛亮不信这个邪,非要拯救蜀汉于水火之中。

  不仅将蜀汉帝国内部的矛盾全部化解,保证了蜀汉帝国的地盘。而且还积极上进,多次北伐,为蜀汉军民注入了一剂一统天下的强心剂。兢兢业业27年,不为钱财不为子孙,就为了报答刘备,可以说,诸葛亮很对得起刘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