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密探零零發


劉邦殺韓信,有殺韓信的原因;斬英布,有斬英布的理由;放過蕭何,自然也有放過蕭何的依據。

對待古人,後人們常常有一些誤解,以為劉邦功成名就,就要殺盡那些功臣,然後劉姓一家獨大,這其實是天大的誤會。

從心理層面而言,劉邦越不殺人自然越好,他並沒有殺人的愛好,自己當天子,有諸侯守四方,他難道不樂得其成?他不也曾感嘆“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嗎?

能夠少殺一個人,便多一個守四方的猛士,何樂而不為?他也不是動不動就殺人,他也不是逮誰就殺誰,他殺人的原因,都是消除威脅,鞏權固位,確保劉姓長治久安。

劉邦當了皇帝,自然希望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大家和睦相處,共享太平。然而,韓信有幾個事情是讓劉邦很早就起了戒心,並直接導致後來下手剪除。

當年,韓信齊地還沒完全平定,劉邦在鴻溝與項羽對峙,正被項羽打得焦頭爛額,滿腹鬱悶的時候,韓信伸手向劉邦要求封齊王,伸手要已經犯忌,還在這個時候要,讓劉邦大怒,從此有了戒心。

劉邦打敗項羽後,南面而王,從容稱帝,隨即著手清除項羽殘餘,而韓信不知就裡,卻收留項羽大將鍾離眛在自己的楚王府,這不說他包藏禍心,有謀反之意,至少與劉邦的意願嚴重違背,如果說韓信要求封王讓劉邦有了戒心,那麼,韓信收留敵人,便讓劉邦起了殺心,最後被殺,韓信自身是有原因的。

而英布被斬,則是因為他主動反叛了,平叛殺頭,很多帝王都是這麼幹的。

但蕭何就不同了。蕭何本來就是文臣,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這是他的工作,他手下並沒有建制軍隊,所以對劉邦不會構成大的威脅。同時,蕭何低調,懂得表忠。劉邦曾經幾次懷疑蕭何,蕭何幾次從容應對。

劉邦與項羽相持京索時,戰鬥激烈,劉邦卻再三派者使回關中,“慰勞”蕭何,表面慰勞,實則試探,表面關心,實則懷疑。

蕭何在身邊人的勸說下,將兄弟子孫侄中能夠打仗的人全部送到劉邦軍前效力,表明與劉邦同生死、共存亡的決心和忠心,劉邦大為高興,危機迎刃而解。

後來,劉邦在外平叛的過程中,又十分突然地將蕭何由丞相重用為相國,加封食邑,安排專門的衛隊給他護衛,蕭何知道劉邦又不放心自己了,不但推辭封賞,還捐出家產,作為軍費,劉邦欣然笑納。

為了消除劉邦的戒心,本來公正立法的蕭何,甚至低價強買民田、民宅,還放高利貸,自損形象,讓劉邦安心。

蕭何為了讓劉邦放過自己,也實在是殫精竭慮,煞費心機。讓劉邦“獨獨放過”,確實也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帝國的臉譜


早在劉邦是平民百姓之時,蕭何與劉邦的關係就非常親密,而劉邦起義之後,蕭何對自己的定位就始終非常清楚——他就是要當二把手。

當劉邦攻克咸陽之時,別的將領都去爭搶財物,只有他去秦朝丞相府蒐集秦朝的律令、圖書、地圖等等。劉邦發動垓下之圍消滅項羽之後,曾經想評蕭何為第一功臣,而大臣們都不樂意,說我們整天披堅執銳,刀頭舔血,憑什麼讓一個文職官員當第一功臣。

劉邦的解釋是:“第一、像打獵時一樣,追逐狡兔的是狗,指揮狗的則是人,你們是功狗,蕭何是功人;第二、你們頂多帶著兩三個家人一起追隨我,而蕭何則在我身上押了全族數十口人的姓名;第三、我常常打敗仗,但是蕭何始終堅守關中之地,有他在,我才能在慘敗之時仍然可以東山再起。”所以,劉邦最終把蕭何封為酇侯,位居大漢開國第一功臣之位。

然而,劉邦和蕭何這兩個老戰友,也曾經出現嫌隙——在蕭何獻計出掉韓信之後,就有人去他家弔喪,說他要大難臨頭了,在經過這個門客的解釋之後,蕭何才想明白——即便是生死之交,也難免在權利和利益面前決裂,於是他開始自汙名節,想方設法讓長安城的老百姓說他的壞話。劉邦雖然曾經囚禁蕭何數日(下相國廷尉,械繫之,數日),但其實是對蕭何更放心了。

在漢初眾多功臣之中,論名節蕭何雖然比不上張良,但也算是善始善終了。


國史通論


劉邦也不是逮誰就滅。

韓信英布都是有封國的,比之賞給蕭相國的不知大了多少。韓信英布有了自己的封國就容易跟劉邦生出二心,關係不好處,天天的你猜忌我、我猜忌你。別說異姓王,就是同姓王最後也要鬧得不可開交。做王的唯恐皇帝的奪了自己國,皇帝則生怕做王的造自己的反。一邊想,這幾個都不老實呢,得控制。又一邊想,怎麼辦,步步緊逼啊,不是我負他,原本就是他負了我,老子不要太被動,反了吧。韓信英布都是這麼反的,就是結果都沒幹過劉邦呂后。

而蕭何,那麼老老實實,那麼兢兢業業,一直力求與劉邦保持同心同步,這樣一個人為啥要殺他呢。



小生不乖


英布天生反骨,韓信自命不凡。

反觀蕭何,自起事便不嫌棄劉邦草莽出生,死心追隨,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全力助推劉邦霸業。

這告訴我們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找準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然而如何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古往今來多少風流人物的親身實踐告訴我們這真的很難!但收起自己的鋒芒,適時謙卑是一定沒錯的。


大道亦可至簡


從個人能力和經歷上看,蕭何雖然貴為丞相,執掌全國行政事務,但畢竟是個文吏,沒有帶兵打仗經驗,危險係數相對比較低。而韓信,英布,彭越等,本身是非常優秀的將領,又先後稱王,割據一方,是事實上的土皇帝,隨時有可能宣告“獨立”。劉邦為了鞏固皇權,當然要先拿下“異姓王”。

從忠誠度上看,“異姓王”有向中央“要權”,接命令不執行的“前科”。而蕭何跟劉邦是鐵哥們兒,為了解除劉邦的懷疑寧願“自黑”。

從社交能力看,蕭何雖然總領百官,但是很受百官的支持,擁護,愛戴的。“蕭規曹隨”就是證明。但是以韓信為首的諸侯王就太狂傲,太不會做人了,劉邦把告密信一公開,沒有一個人懷疑信的真偽,紛紛要求“坑豎子”,就是不會做人的惡果呀。


厚黑掌門


這其實是一個需要後見之明的問題,無數的理由可以憑藉時間的優勢解釋已經被揭曉的謎題,而且都可以令人覺得的如此完美,以至於彷彿美國的股市---成功的預測了美國經濟五次經濟危機中的九次!所以,哪怕是後見之明也需要理清事實與臆想的邊界。因此不妨從韓信、英布如何不容於劉邦來回看蕭何之幸運在何處。

一、韓信、英布的不幸

韓信、英布以及彭越都是中途加入劉邦陣營“同功一體”的人物,戰功之大足以讓劉邦裂土封疆來回饋,垓下之戰前劉邦不得的不用張良計許以封地才換的了韓信、彭越的支持,或許這也不過是讓他們劃定了較大的葬身之地。《史記》中對韓信和英布的被害都是突兀的指出“被人告發謀反”以至最後喪命,但是這裡不能忽略的細節是韓信、彭越都直接死於呂后之手,只有英布是兵敗後被長沙哀王吳回(吳芮之孫) 派人誘殺,與其說是劉邦不容韓信和英布、彭越,不如說是呂后不容此三人,尤其是彭越本已經被劉邦只判流放,卻被呂后蓄意除掉。由此觀之,韓信、英布所以見害大致歸因如下:其一都是中途加入劉邦,不能與之產生更為密切的情感共鳴;其二都極具戰鬥力並富有戰功,為劉邦、呂雉所忌憚,而且劉邦對韓信的防範應該是自始至終的;其三彼時項羽已除,大有“鳥盡弓藏”的意味,劉邦臨終時呂雉問的是蕭何之後誰可接替,但沒有問周勃後誰可接替,很大程度可以理解為對武將的排斥至少是壓制,而此策略應該更早的開始執行於項羽被除掉之後。

二、蕭何的幸運

蕭何至少曲折的避開了某些陷阱所以可以更長久的走下去,首先蕭何與劉邦有布衣之好,劉邦到咸陽服役蕭何贈款最多“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以至於劉邦大封功臣時刻意對蕭何偏袒,這樣的特遇是絕無僅有的; 其二蕭何沒有帶兵的經歷,其以小吏封侯甚至被司馬遷所嘲笑“彔彔未有奇節”不容易引起劉邦以及呂后的忌憚,更為重要的是蕭何在廢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和呂后對立,不至於遭到呂后背後的嫉恨和暗算;其三是蕭何懂得自汙以自保,《史記.蕭丞相世家》中多記記載了蕭何自保的方法:劉邦帶兵在外,蕭何遣自己子弟隨從出征以示忠誠;劉邦征討英布,蕭何故意收受賄賂以表無異志;劉邦欲除韓信,蕭何不惜以自己的名譽為誘餌欺騙韓信踏進呂后的圈套;其四、蕭何的理政能力為劉邦和呂后所依仗,不僅表現在戰時蕭何可以為前線輸送源源不斷的兵源跟是表現在呂后問計劉邦時,獨獨提到丞相如何選人,唯恐蕭何留下的職位無人可以勝任;其五蕭何對自己的處境有清醒的認識,在言及後世兒孫時,他說後世賢達就會學習我的簡樸,不賢達有再多的財產也會為人所得,這雖是對後世的豁達態度也可看做是對其當前處境的憂慮。

當初劉邦下問自己何以和天下時,對高起、王陵批判項羽“得地而不予人利”的否定也許就註定了韓信等人命運---否認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必然要重新劃分原有的蛋糕以及享用蛋糕之人的歸屬。


夜讀史聽雨眠


漢高祖劉邦以一介農民的身份,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拋開他自身的原因不談,還有不小的原因是身邊人的幫助,最出名的有韓信、蕭何、張良、陳平等人,可是在劉邦稱帝之後,設計處死了韓信,為何留下了功高蓋主的蕭何呢?

劉邦成年之後,在沛縣的泗水擔任亭長一職,和當時任縣長吏掾的蕭何關係處的很好,後來劉邦起義,蕭何更是放棄了安穩的生活來幫助劉邦,因為蕭何精通律法,善於謀略,在外忙於征戰的劉邦將他視為兄弟,留他在駐地服侍太子,發佈命令,為前方將士提供糧草等,完全的把後勤方面交給了他。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不懂戶籍、土地方面的問題怎麼處理,蕭何就主動請纓去處理這些事情,他先將秦朝的律法研究透徹,然後探訪民情,改革了許多律法,且新制定了許多有利於民生和國家發展的律法,這一舉措贏得了百姓的一致讚揚,一時間蕭何的名聲高過了漢高祖劉邦。雖然劉邦是個有恩必報的人,但也是一個不允許別人背叛他的生性多疑的人,蕭何的名聲越來越大,都危及到了他的地位,這讓他內心很不爽,一直都在暗中派人盯著他。

高祖十年的時候,夏陽候舉兵造反,劉邦親自率兵去鎮壓,留蕭何在國內安穩後方,但就是在打仗的空檔,都有眼線隨時向劉邦彙報蕭何的一舉一動。而此時恰逢韓信犯了錯,呂后在和蕭何商議過後,設計將韓信處死了,劉邦對蕭何又進行了大肆的賞賜,蕭何很開心,覺得劉邦是在肯定他的做法,就欣然的接受了眾人的恭賀。可是這一切被他的門客召平看出來了,勸他把賞賜都退回,更要閉門謝客,否則會找來殺身之禍,蕭何雖然疑惑,但也照做了,果然劉邦知道之後很高興。

高祖十二年的時候,劉邦再次出征去鎮壓造反,蕭何留在國內一心為百姓做事,為百姓改善生活條件,百姓很是愛戴他,劉邦更生氣了,覺得他這是在為篡位做準備,已經暗中做了準備,可是不久之後卻收到了眾多百姓聯名舉報蕭何的陳情書,說是蕭何壓榨剝削他們,要求把他換掉,劉邦心裡瞬間就平衡了,在百姓心中,自己才是那個可以為他們當家做主的人,瞬間就忘了要處理蕭何的決定。

其實這兩次能夠安全脫險,主要還是歸功於蕭何愛惜人才的原因,手下諸多的門客都是一心追隨他的,自然會替他認真揣測漢高祖的心思,為他出謀劃策,這也是蕭何能夠在劉邦和呂后手下存活的最主要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