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小時候也就是7幾年時非常冷,現在不冷了為什麼?

風火三哥


我是一名80年生的八零後,我小時候也很冷,家裡屋簷下冰溜子都掛好長好久,冬天好冷,爸爸騎自行車帶我去上學,到學校腳都凍麻了,耳朵都凍爛,我的很多同學小手都凍壞,現在這樣的情形很少見了,歸結下來有以下幾點。

1.溫度提高了,小時候看冬天的天氣預報,零下十度很常見,現在基本沒有了。

2.衣服質量提高了,現在大家穿的衣服比以前保暖效果好了。

3.室外呆的少了,受凍的機會少了。

4.室內暖氣和空調普及了,家裡單位都不冷了。

5.出門坐車的多了,路上也不冷了。


場均2點8


七十年代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那時候,家裡孩子多,母親又去世早,冬天能有件棉衣穿就不錯了…記得那時候的我,在家要洗菜洗碗,手不幹就要著急去上學,後來就生凍瘡,每個手指的第一指節和掌指關節都會起凍瘡,一個小手最少七八處凍瘡,小手紅腫、起泡、潰爛流血水,帶上手套就摘不下了,全被血水粘住了…小心翼翼的摘手套,都會揭掉血痂,露出血肉模糊的小手…儘管如此,該幹做的事,還要去做…腳也一樣,晚上脫不下來襪子,只能先打好熱水,穿著襪子,把腳泡進水裡,等血痂軟化了,襪子才能脫下來…那時候的冬天,雪化的時候,房簷下都垂著又粗又長的冰溜子,晶瑩剔透的…家裡僅有的爐子,不做飯的時候都用溼煤蓋住,怕浪費煤…

現在城市的冬天,有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還有就是保暖產品太豐富了,羽絨服、鵝絨服、貂絨、羊絨、長絨棉…暖寶寶,電褥子、暖氣、熱風扇等等,面面俱到…可是如果到山區看看,漏風的房子,衣不蔽體的衣服,燒不起的煤爐…還是會冷的哆嗦…

而且現在的食品太豐富了,雞蛋、牛奶、各種高脂肪、高熱量的肉類,都會給人體產生熱量…可是那時候粗茶淡飯都不一定能吃飽…

感謝生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感謝政府的多種惠民措施,我們才能看著窗外的飛雪,談笑風生,討論為什麼現在的冬天不冷了…你說呢…







歲月如歌28792619


不請自來!

的確如題主所說,我們小的時候,也就是七幾年,真的是非常冷的!

那個年代,風調雨順,四季分明。該熱的時候就熱,該冷的時候自然就冷了,入秋之後天氣轉涼,等到霜降節氣時,天氣已經非常的涼了,入冬之後氣溫就一路慢慢的下降,直至零度結薄冰,真正冷的時候是三九四九。那時候農村流傳著許多關於嚴寒的俗語,如:雨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就在四九。三九四九冰上走。等等。



記得在七十年代時,農村除了解放前大地主家的瓦房之外,當然解放後,地主家的瓦房也分給農民們居住了,而全村除了那十幾間瓦房外,其餘的全是土牆茅草屋頂。

每到進入嚴冬以後,由於雨雪的作用,只見一家家的茅草屋簷下掛著一根根粗而長的冰鈴鐺,太陽一照還閃閃發光。最長的有一米多!由於那時缺乏零食,更有小朋友們,手抓著冰鈴鐺當冰棍吃!

那麼為什麼那時會有那麼多而長的冰鈴鐺呢?本人認為是這樣的:一,那時候天氣真的寒冷,而且進九之後,天天如此,日積月累而形成的!二,由於那時是茅草屋頂,雨雪落在上面,大晴天九點以後開始化凍,凍著的雨雪開始還陽化凍,一直到下午三點左右,又開始收凍結冰,而茅草屋頂非常的聚熱,雖然外面已經點水滴凍了,但其時茅草屋頂上還有水往下滴,等到流到屋簷時就凍住結冰了,每天如此,化一點又凍一點,等到進入到臘月下尋,冰鈴鐺就又粗又長了!


那時本村的北面有一條四米左右的小河溝,每到週末和寒假之時,我們一幫孩子,足足有三四十個之多,男孩佔多數,也有不少女孩子,我們一同在那條小河溝裡玩耍,因為那條小河溝裡的水,早已經全部結成厚厚的冰了,人再多也沒事!……!

隨著地球的大氣層被破壞,地球變暖,海平面升高,厄爾多尼等極端天氣的出現,是再也見不到七十年代冬季的風景了!
只能給我們這幫過來之人,留下美好的回憶吧!

本人觀點!


三農問題探討者


本人70後,座標華北,我來說說我的感受吧。小時候我們這裡哪年冬天都要下兩三場大雪,有時候一場雪就能持續兩三天。一到下雪的時候,我們小孩子就像過節一樣興奮。堆雪人、打雪仗、滑雪,經常玩的忘了吃飯和睡覺,一個個小手冰涼、小臉通紅卻滿頭大汗。那時候感覺整個冬天就是在不停地下雪和化雪。化雪的時候,房簷上的冰凌最長的將近一米。以前我們這裡冬天零下十幾度是家常便飯,河裡的冰用石頭都砸不破,最厚的有將近五公分。我們經常在上面蹦啊跳啊,還能滑冰甚至能在冰上騎自行車。可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感覺氣候明顯變暖了。特別是最近十幾年,有時候整個冬天沒見過雪,即使下雪也就是三五分鐘到十幾分鍾,下完就化了,很少像以前那樣一下就是一兩天的雪。現在冬天河裡也很少結冰,即使結冰也很薄,比紙厚不了多少。這幾年一冬天氣溫低於0度的也沒幾天,最冷的時候也就零下六七度,低於零下十度幾乎沒有。我們小時候小孩子們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外面瘋,不是玩雪就是玩冰。本來那時候沒電腦也沒手機,電視機也很少。現在的小孩子整天都呆在家裡玩電腦、摳手機。當然下雪的時候孩子也出去玩,也很興奮,但遠沒有我們小時候熱鬧。冬天不下雪不結冰感覺特沒勁。


沒有什麼能阻擋我的未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記憶,小時候一到冬天就非常寒冷。我的老家在淮北平原,記得冬天每年都會下雪,池塘和小河會結上厚實的冰,不光是孩童,連大家們也都在冰面上嬉戲玩耍。印象特別深的是,有一年雪下得特別大,連推開門都費勁,馬路上的雪沒過了膝蓋,上學的路還是沿途的人們齊力挖出來的。不過,現在老家已經很少有下那麼大雪的時候了,池塘即使結冰也是薄薄的一層,根本不可能再上去玩耍了。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我想除了小時候物資水平比較低、人們吃穿沒有現在豐富造成的體感溫度較低以外,氣溫整體上升是一個重要因素。

根據歷史記錄的氣象數據顯示,從1860年算起到現在的150多年時間裡,全球平均氣溫是呈波動式上升趨勢的。波動是指不同時間段內,平均氣溫有上升也有下降,但整體趨勢是上升的。特別是近30多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明顯加快。

有氣候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南極冰芯、植物同位素測定等情況,模擬了近2000年地球的氣溫變化。模擬結果顯示,從2000年以前到1900年左右,全球氣溫的變化幅度很低,雖然也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僅上升了1度左右。而20世紀60年代以後,全球氣溫的變化趨勢和以前都完全不同,在長期歷史變化上看,上升的幅度要比過去近1900年上升的總和還要多得多。

近100年氣溫升高顯著的時候,也正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人口增長了4倍多,工業從簡單到複雜、規模從微小到巨大,消耗自然資源、化石能源的速度與日俱增,排放到環境中的汙染物越來越逼近地球的整體承載能力,有的區域甚至超過警戒限值,同時大量森林被砍伐,生態空間日益萎縮,溫室氣體排放也呈明顯增長趨勢,地球氣候的平衡和調節能力不斷受到挑戰、甚至出現紊亂,全球氣溫因此節節攀升。隨之而來的就是兩極冰川大量消融,平均每年消退10米左右,全球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3毫米,各種天然森林火災層出不窮,極端氣候事件年年發生,大量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嚴重下降甚至滅絕。全球氣候變暖和因此產生的各種不利影響,已經成為擺在人類社會必須要共同破解的嚴峻課題。

兒時的記憶再美好,那也是過去的事了。不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地球是我們人類共同的美好家園,不能再受到這樣的傷害了。我們要從個人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細節做起,努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認真遵從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減少各種汙染物溫室氣體的排放,盡最大努力守護好地球家園!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確實是這樣,雖然沒有經歷過上世紀70年代的氣候,但作為一名80後,當時的環境與70後經歷的環境相差並不大。

印象中小時候冬天家裡是非常冷的,老家在中原河南,冬天過年下雪是常態,而且下完雪之後能保持很長時間不融化。厚厚的積雪被車碾壓過之後經常會在上面划著玩。同時,村裡坑裡面的水會結冰,小時候也經常在上面跑,雖然凍得不是很結實,但確實可以在上面行走。

而如今呢?

不僅雪很少了,也感覺不到冷了,水甚至也很難結冰了,當然村裡坑裡面的水也幾乎沒有任何水了!或許現在只有到東北才能感受到什麼叫冬天!

前幾天看天氣預報,長江流域附近的城市,比如上海,杭州等甚至體現到了初夏的感覺,要知道1月份應該是全面最冷的時候,而且剛剛過完小寒節氣!

不得不承認,全球真的變暖了,而且變暖得很明顯!

溫室效應是罪魁禍首,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溫室效應帶來的不僅僅是全球變暖,更嚴重的是各種極端天氣頻發,變暖是全球範圍內的大趨勢,但在局部有些地區會極度嚴寒,兩者並不矛盾。而更多地區會酷熱難當,比如最近幾個月澳大利亞的高溫,40度以上的高溫成為常態,森林大火已經燃燒了好幾個月了!

溫室效應與人類活動分不開,我們無節制地對大自然的索取自然會遭到大自然無情的報復,大自然是沒有感情的,就像機器人一樣,我們怎麼對待大自然的,大自然會全部返還給我們!

所以,為了我們的地球,為了我們唯一的家園,請愛護我們的地球!


宇宙探索


看了不少人的回答,很多都是南方的,我來說說東北吉林在70年代的冬天吧。小時候,九月份就不能穿短袖了,必須套個外衣。進入11月份就得穿棉衣棉褲了,那時候就開始下雪了,第一場雪都不會化的。天氣冷,不反彈。學校會在校園澆冰場,臨近大河養魚池的學校會在冰面上澆,不用擔心冰面會出問題,這時冰層足有半米厚。課間不做廣播體操了,繞操場跑步,寒氣逼人,喘不過來氣。12月份基本都是零下30度,我早上上學十分鐘的路,路過三家自來水水井,家家都是在排隊挑水,早上井邊有人刨冰,我用鞋底沾點水,然後踩上一小塊冰,那冰就會粘在鞋底下,走在雪地上,嘎吱嘎吱的響!踩碎了就到下一個井繼續粘,直到學校。小時候的冬天滴水成冰,現在看看,冬天哪有幾天零下30度,零下20多度就不錯了。這就是我經歷過的!


王SHOUC


座標江蘇,揚州,寶應。我是70後,有記憶的應該在80年代後了吧。當時的冬天確實冷。

說點乾貨,首先早上起床,窗戶的玻璃上全部是冰花。早上起床靠的是毅力。出門上學,路上那個風吹的就是一個字,冷。河裡的冰基本天天有,小河冰很厚,大河好點。

屋簷下的冰能有一尺多長,還不化。上學時課間找個有點坡度的地方就能滑冰了。

每次還沒放假,那個雪就鋪天蓋地的來了,有時候一下就是好幾天,雪停了,太陽出來了,還不化,眼睛看的不舒服。

現在的溫度,就不說了,一句話,感覺就是個秋天!


王小倩545


我雖然不是70年代出生的,但是我聽我奶奶爺爺說過那時候的冬天!

我聽我奶奶說,那時候的冬天去河裡面打水必須要帶錘子,因為冰太厚了必須要用錘子才能錘的開,而且那時候的湖面結冰可以在冰上走,我奶奶還說那時候冬天結婚抬轎子的就是從冰面上過的河,足以看出那時候的冬天有多冷,基本上和現在北方的冬天差不多。

我是80年代出生的人,老家湖南,記得那時候每年的冬天都會下雪,而且雪下的很大,滾雪球能夠滾一個成年人那麼大,基本上雪的深度都有二三十公分以上,但是現在我老家湖南已經很少下雪了,去年下了一場雪今年還沒有下雪,現在的氣溫基本上都在10度左右,完全看不到一絲會下雪的跡象。

這也是因為現在全球氣候變暖了,維度低的地方下雪的情況越來越少見了,至少這最近10年,基本上湖南能下一場雪就很不多了,而且雪一般都不大,能把地面下白就不錯了,不出一兩天雪就基本融化完了,記得90年代下雪,一場雪要完全融化至少要一週的時間。

其實現在很懷念小時候下雪的場景,但現在對於南方人來說已經成為了一種奢望了,不知道2020年的冬天會不會下雪,很期待!


樓盤網


人人都有寒冷的記憶,但一定是各有各的感受。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學校操場冬天都是凍出一道道的裂縫,所以印象很深至今不忘!但現在地上凍出裂子的很少。由此看60年代初期的東北長春冬天是很冷的。在滴水成冰的月份,那時候的冬天,人人都是戴著棉帽子的。那是冬天不戴棉帽子是不可想象的!而現在棉帽子已經被淘汰了,很少有人帶了。但今年松原的冬天特別寒冷,經常出現零下20多度的天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