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無症狀感染者會引起傳染嗎?聽聽自治區政協委員王琦怎麼說


疫情中的無症狀感染者會引起傳染嗎?聽聽自治區政協委員王琦怎麼說

疫情中的無症狀感染者會引起傳染嗎?針對這個問題,2月13日,本報記者專訪了自治區政協委員、民革黨員、寧夏醫科大基礎醫學院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主任王琦,請他進行詳細分析。他呼籲廣大讀者,要積極應對疫情,全力配合相關單位做好各項防控工作,理性看待有關“無症狀感染者”的問題。

什麼是有症狀感染者 什麼是無症狀感染者

王琦介紹,病原體感染人的身體後,是會有一段潛伏期的,然後再進入臨床症狀期。有些病人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這就是我們提到的有症狀感染者(顯性感染者)。而有些被感染者只表現出微弱的臨床症狀或者甚至沒有表現出任何症狀,這就是無症狀感染者(隱性感染者)。

隱性感染者和顯性感染者取決於兩點:一是機體的免疫力,這一點在個體差異表現上是很大的。另一個就是病毒毒力強弱與數量的多寡。“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或者感染的病原體數量多、毒力強時,病原體就會在機體內大量繁殖 ,使人得病。病人就會表現出明顯的相同或不同臨床症狀,這就確定是顯性感染者了,也就是有症狀感染者。這部分患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發熱、乏力、乾咳、 氣促、逐漸出現呼吸困難。在較嚴重的病例中,感染可導致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腎衰竭,甚至死亡。同時,這部分患者還會不斷將病原體排出體外,成 為重要的傳染源。”王琦解釋道,而當機體的抵抗力較強,或感染的病原體數量較少、毒力較弱時,人體也可以沒有明顯症狀或無症狀,成為隱性感染者,也就是無症狀感染者。在傳染病學中,隱性感染者還是傳染病比較常見的類型。“就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在不知情、沒有任何症狀情況下完成了病毒的感染和清除。 但隱性感染者仍可在一定時間內排出少量病原體,成為傳染源傳播疾病。”王琦進一步補充解釋。

無症狀感染者引起大範圍傳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隱性感染者,也就是無症狀感染者也有潛伏期嗎?他們會引起大範圍傳染嗎?”

面對記者的再次提問,王琦回答到,在本次疫情中,隱性感染的潛伏期是和有症狀的感染類似的,潛伏期內也有傳染性。但這些隱性感染者在身體清除病毒前檢測病毒核酸可以是陰性的,可能做CT是有病灶的,只不過患者沒有症狀,就不會去做這些檢查,這就存在很大的隱患了。

“而與顯性感染者,也就是有症狀感染者一樣,無症狀感染者同樣可能把病毒傳給他人。”王琦說,當無症狀感染者體內的病毒增殖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這些病毒可以經呼吸、咳嗽、說話等排出來,通過飛沫、氣溶膠或接觸而傳播引起感染。所以說,無症狀感染者會引起大範圍傳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控制外出 減少接觸 帶好口罩 做好家中自我隔離就是最好的防控措施

“針對現在對人群所做的幾大分類,我在研究和分析後,又作了一次相應的簡化處理,以方便老百姓加深理解,更好地做好自身保護工作。”王琦說,現在,A類人群就是我們說的“有武漢接觸史的”。目前,他們雖然分散在全國各地,但很容易找得出來,而且現在已經找出來很多了。而A類人群在公共場所遇到過素未平生的B類人群,而在很大程度上B類人群到現在可能也不太清楚身邊有過A類人群的存在。而A類人群到達目的地後,又接觸了很多C類人群,而C類人群也很容易找得到。目前也對C類人群進行了隔離。C類人群也可以解釋為我們已知的密切接觸者。還有一類人群是D類人群,這類人群就是疫情發生之後,第一時間主動待在家中再沒有外出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主動自己在家做好隔離的那部分人,這部分人目前是相對安全的。

“而現在最大的隱患就是B類人群,不容易找得到,甚至沒有人知道誰是B類人群,自己是不是B類人群。”王琦說,而此時,如果不及時做好隔離防控工作, 如果沒有大量的社會基層工作者和志願者輔助政府做好社區、小區、甚至是每棟樓的監測和隔離工作的話,D類人群只要出門的話,就有碰到B類人群的風險,就會有形成更大數量新的B類人群可能。

“所以,相互隔離的目的就是用時間來篩選出B類人群。”王琦說,潛伏期兩週左右,兩週之內,B類人群中出現了發病的症狀,那這部分人群 毫無疑問的就是顯性感染者。剩下沒有發病的還有兩類人,一類是確實沒有接觸過A類人群的正常人,一類就是接觸過A類人群的隱性感染者,而隔離措施一直堅 持在做,所以此時的隱性感染者傳染的可能性也就基本沒有了。這樣疫情才能一步步減輕,最終結束。所以,現在所有的隔離措施,都是為了減少新的B類人群的 增多。

“控制人口流動、減少人與人間的接觸、戴口罩和洗手等切斷傳播途徑的做法,便是最好的防控措施。”王琦說,從群體防控角度講,通過控制人口流動、減少人與人間的接觸是能最大限度減少隱性感染者所帶來的隱患的。這正是目前政府部門做的一項重大、艱鉅的工作。呼籲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無條件地配合並參與。


記者:藺 津 編輯:鄭 桉 校對:孫麗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