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为什么这么记载?

马行无力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同一个谬论还有,坏人只要做一件好事,就可以立地成佛,而好人成佛却要千辛万苦。

人们本能想好人有好报,恶人下地狱,这是扎根在人们骨子里的信念,因此,一旦出现不一样的,就会敏感地怀疑,一旦出现第二个,就会开始消极否定,万一出现第三个例外,三人成虎,那人们就开始发明与之相反的理论。


大概和儒家所灌输的“性善论”有关,儒家五常之道为仁义礼智信,中国人从小接受的理念都是温良恭俭让至上,懂礼貌,讲善良,这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也是扎根于劳动人民骨子里深深的信条,因此,国人的道德包袱也是全世界中最重的。


《坛经》云: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劝人为善,改过自新,这当然并不是一件坏事。


坏就坏在期望值太高。中国人的神是完美无缺的,容不得一点瑕疵,不允许任何人诋毁,神是高高在上的,是没有错误的。

与此对应的是圣人。

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把圣人推向神坛的例子还少吗?

那孔子来说,他也是一个颇有脾气,有趣的老头,和弟子之间的对话生动诙谐,还有一些开玩笑式的语录。总的来说,他不是个完美的人,却意外成为了圣人。明清时期,却被美化为统治者的工具,擦得一尘不染,出现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分支。

这难道是孔子想要的结果吗?

话说回来,人们对于受过教育的读书人、知识分子是尊敬的,饱含满满敬意,但是所有读过书的都是善良的吗?所有没读书的都粗鲁不堪吗?

这里犯了非黑即白的逻辑学错误,把读书人和屠狗辈对立起来,把好人与坏人割裂开来。

简单粗暴的定义归纳,简单粗暴的宣传造势,这无益于人们认清真理。

假如,每个人可以认真观察,小心归类,大胆求证,这位戴眼镜的读书人其为人品质如何,这个杀猪的屠夫如何对待妻子朋友的,日常生活中如何表现,有什么优点、闪光点......而不是简单把一个人的职业、外在直接和人的品格挂钩,这更有助于批判性思维的建立。

所以,正因为国人习惯性“完美主义”的情结,一旦出现一两个读书人做了坏事、屠狗辈做了好事,违背了他们的原始认知,出现幸存者偏差,就立刻失望起来了。


人类观察员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相传明朝,桂林皇亲宗室素来骄横,好养斗犬,用做宫廷赌博娱乐,家奴们也依仗自己是皇亲奴才骄横跋扈,不仅欺压百姓,甚至连官府都不放在眼。!每当闲极无聊时,就牵出斗犬,任意让其撕咬路人,以此取乐。百姓和官府都敢怒不敢言。


后来天启二年(1622),"闽中十才子"之首曹学佺被起用为广西右参议。他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到任前他就对桂林的皇亲们的所做所为有耳闻,一看之下果不其然,暗暗决定要好好的杀杀这帮恶棍的威风。

一天,皇亲的奴才又闲得无聊,故技重施放出斗犬,让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扑倒在地,斗犬骑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秀才眼看就要命丧狗口,这时路边冲出一杀猪佬,手起刀落剁了狗头,救下了秀才。皇亲的奴才一看,区区贱民竟然把主子心爱的斗犬杀了,那还了得!他们把杀猪佬捆绑起来连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判他死罪给狗偿命。

曹学佺正好审理此案件,详细看过状纸后,不畏惧皇亲宗室,判其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要赔偿给秀才医药费。皇亲一看,这样判决自己脸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过曹学佺,心生一计,要求重审,并暗中重金贿赂并威逼恐吓秀才改口供,说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闹嬉戏,是屠夫恶从胆边生杀了斗犬,要屠夫给斗犬偿命!

再审时,秀才贪图财物又惧怕皇亲势力,就出卖了屠夫,更改了口供。曹学佺,听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骂道:"人证,物证皆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置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说完就要衙役杖击秀才,秀才挨不过,终于招了是皇亲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曹学佺重判:

屠夫无罪;秀才,与狗相好、认狗做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

并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联。


超级科学奶爸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意思是说,能够仗义执言,义字当先的人,大都是屠狗宰猪类的底层老百姓;而做出背信弃义事情的人反而多是读过书的文化人。

但我个人对这句话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这句话失之偏颇,有以偏概全之嫌。为什么这么讲呢?中国历史上读过书的文化人,有高风亮节的不在少数。那我随便举几个,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李白,屈原。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汉子,具有侠义精神的堂堂男儿。

比如说李白,天子呼来还不上船呢,皇帝的话他都敢不听,他的胆量,他的气魄,他崇尚自由浪漫的高贵精神,试问几个男人能做到?又岂能是某些苟且专营的屠狗辈的精神境界能达到的(张飞除外)。还有写下壮怀诗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还有写下热血诗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试问,这些读过书的英雄,哪一个不是堂堂正正,响当当的汉子?

远的放下不说,就说说近代。中国的开国元勋十大元帅,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他们当中,留洋求学,寻找先进救国救民文化和进步思想的也不在少数。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有高风亮节,壮怀激烈理想的读书人多的是,不能以偏概全。要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要有正确的思想去理解,去判断。


来带上你的金箍咒儿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每次看到这句话总是觉得有些五味陈杂,字里行间透着对读书人浓浓的嘲讽。其实这句对联对应的是一个很是常见的典故,只不过恰巧发生在秀才身上,于是这似乎成了读书人最为诟病的一个标签。

甚至每每有江湖人士将其挂在嘴边,以虽无知但有义来为自己的行为做事铺垫道德高帽,这种不以无知为耻反以为荣的认知方式完全不可取。

这里不谈论故事,只解读这句话为何如此记载且又流传广泛以至于成为一种动辄落到读书人身上无法辩解的烙印。

有没有人思考这句话看似是嘲讽读书人,但恰恰是读书人所述。

何为读书人?自古以来所有的先贤圣哲几乎都是读书人,可以说我们的文明传承最重要的链接就是全天下的读书人,中华文明自古以来都是最重视教育的文明体系,读书人一直都具有无与伦比的社会地位和道德声望。

关于读书重要性的圣贤哲言在我们的历史上比比皆是,耳熟能详。

读书人是整个文明体系的中流砥柱。

那么读书和读书的人这么重要为什么会出现“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是人性的思考

古代甚至于是现代社会,读书人都是整个社会群体的精英阶层,也就是说古往今来都是读书人掌握着整个文明体系的话语权。

但,读书人从来都没有占据整个文明群体的大多数,读书人是少数人,即使义务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真正的读书人仍然是少数,只不过现代的读书人近乎定义为在领域内更为专业的能人,仅仅会识字在现代不会划入读书人的行列。

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更高,更尊崇,人数更少,这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认知,但同样,读书人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大,社会道德标准和约束对读书人更加苛刻。

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凡夫俗子身上可能无伤大雅,甚至视为平常不过,但发生在读书人身上就会无限放大,口诛笔伐,因为你是读书人,是社会的表率,是道德的代言,凡夫俗子做错事是因无心之失从而无限降低其道德高度要求,而读书人做错事属于知之而错,明知而犯,属罪不可恕。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是对读书人的鞭策,同时也是警示

其实读书人除了知识渊博以外同样是凡夫俗子,读书人也是普通人,但读书知义,明理,修德,醒身,更是整个社会的砥柱,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委屈越多。

世人见凡夫仗义出手则分外赞誉,而读书人动辄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却无法对普通人造成太多的触动,这就是精英的悖论,身为读书人当为天下献策,为民请命,为国效力,这是理所当然的责任,若不如此读书何用?所以在平民百姓的眼中读书人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反而做了不该做的便是有负众望,此便为“负心”。

而在普罗大众的眼中看到凡夫俗子的仗义之举往往分外赞誉,盛名流传,而读书人一旦有负众望则口诛笔伐,久而久之,偏见诞生。

这与“升米恩,斗米仇”有异曲同工之意。

其实中国文化的传统时刻在鞭策读书人,培育读书人,激励读书人,更是尊敬读书人,尊师重道的传统格外浓重,

便如“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种警示之语其内在还是有恨铁不成钢之真义。

而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从来没辜负天下人的期望,无论是乱世狼烟,国有危难,投笔从戎的读书人比比皆是,天下变局之际读书人往往挺身而出,为国献策,为万民谋未来,读书人秉承的从来都是国之大义。

这是我们的文化和传承,这也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振聋发聩的原因所在。


致敬一切为国为民族继立功勋的读书人!


波澜碎风寒


一,读书多,并一定文化高。

二,不读书,不一定就不懂人情世故。

三,行万里,尝遍人间酸甜苦辣,更能体验人间百态。

四,读万卷书,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不能身体力行,那也只能是两脚书橱。

五,懂道理,明大义。学一点,行一点。那才是真功夫。

六,负心总是读书人,有以偏概全之嫌。

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把读书人捧得过高,真遇事了,就会摔的很重!

八,人重要的不是多少书,而是明多少理!

九,读书明理的初心不在了,读再多的书,除了成敲门砖,又有何用?


之雅斋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的含义是:讲义气仗义的人多半出自一些贫贱的职业,而自恃清高的文化人往往薄情寡义。这是明代诗人曹学佺的著名对联。对于这句话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对错来论,应该明白其中缘由。


故事背景

传说明朝有很多骄纵的皇亲喜欢养恶犬,一日将恶犬放出,正遇一秀才。恶狗将其扑倒撕咬,秀才挣不脱苦不堪言。遂有一屠夫拔刀相助斩落狗头,救了秀才。皇亲大怒去去刁民也敢杀的我的狗?随即将屠夫捉住送到了官府,要求偿命。

曹学佺正好审理这个案件,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看到诉状心中气愤难平。所以判屠夫无罪并要皇亲支付秀才的医疗费用。皇亲没有办法,毕竟自己不占理,但又不想失了面子,所以事后利用重金贿赂和威逼利诱秀才让他翻供,并要求重新审理。

秀才果然翻供了,在朝堂上说他与恶犬本是朋友,是屠夫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要求屠夫偿命。

曹学佺大怒,命人杖责秀才,秀才身体孱弱,哪里经得住那棒打。随即说出了自己被贿赂陷害屠夫的过程。

所以曹学佺才有此一句:“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此处指的书生是那些虽有文化,但是道貌岸然品行不端的人。很多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的反派也都是这种人。


这不是说有文化的人就不是好人,而是有文化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好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关注@闻香书坊


闻香书坊


对联作者曹学佺这么记载是个人遇事后的感悟,即:仗义的人“屠狗辈”多,反而是读书人负心。一般理解读书人为儒家文化人, 儒家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此时的“负心”与儒家主张完全背驰,与常人的原始认知相违背,读书人不免有道貌岸然之辈,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会引起对这句话的“共鸣”,这份反差带来的冲击力也会引发更多人关注和宣扬。这是这幅对联被记载的原因。

当然,这个观点还是要辩证去看待,避免以偏概全。


历史炸金花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屠夫本是学矣,狼子野心借书装表,鲜矣仁!只怪世人不读书,怎会识得真君子!!

枉了圣贤书!背了黑锅,挨了骂!!


林Leo


相传明朝的时候,广西桂林的皇亲国戚骄纵跋扈 ,喜欢养恶犬用作宫廷赌博,家里的奴才也学主子骄纵跋扈,在当地欺压百姓,甚至不把官府放在眼里。闲着没事就放出恶犬任意撕咬路人,并以此为乐。百姓和官员都敢怒不敢言。

天启二年,“闽中十才子”之首的曹学栓被启用为广西右参议。此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不畏强权。

某一天,皇亲国戚家的奴才又放出恶犬任意撕咬路人,一个秀才来不及跑走,眼看就要惨遭恶犬撕咬。这时一个屠夫冲出来,一刀砍死了恶犬,救了秀才性命。屠夫见义勇为的解救了秀才,但是却给自己惹下了滔天祸事。那奴才见主子的爱犬被屠夫砍死 ,岂会善罢甘休,将屠夫与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要官府定屠夫死罪给狗偿命。

审理案件的人正好是曹学栓,曹学栓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判了屠夫无罪并且要求赔偿秀才医药费。皇亲国戚知道此事后,觉得有伤颜面 ,不服判决要求重审。秀才被暗中贿赂并威逼恐吓后改了口供,出卖了救自己性命的屠夫。曹学栓于是感叹:讲义气的人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人,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后就有了“仗义每多屠狗辈,无情最是读书人”的对联。

结语: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屠夫救秀才的案件最终还是真相大白。也算是一桩美事!


吾爱三秋叶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为什么这么记载?

这句话据传是明代诗人曹学佺所写的一幅对联,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讲不讲义气跟一个人的学识和社会地位无关,往往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民众比有学识的读书人更讲义气。

曹学佺为什么会写这样一幅对联呢?其中有这么一段故事,当时的皇家子弟喜欢斗狗,养了很多恶犬,一天一个皇家的奴才故意放一条恶犬追咬一个秀才,路边刚好有个屠夫,看到了秀才被恶狗扑倒在地撕咬,立即拿起屠刀上去对着狗头砍下去,恶狗当场毙命,那个皇家的奴才一看主子的爱犬被当街杀死了,就将屠夫跟秀才捆起来送到官府,此时曹学佺正任广西右参议,刚好审理此案。曹学佺为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当场判屠夫无罪,判皇家奴才给秀才赔偿医药费。皇亲一看这样的判决让自己很没面子,在朝廷的章法上又找不到借口,心生一计,威逼利诱秀才改了口供,说秀才自己跟狗是朋友,当时是在玩闹,屠夫杀狗应该给狗偿命。曹学佺听到此言勃然大怒,说人证物证俱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却要恩将仇报置他于死地,命人杖击秀才几十下,秀才扛不住只能把皇亲收买自己做伪证的事情如实交代。最后屠夫无罪释放,秀才被免去功名,并写下了“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幅著名的对联。

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屠狗卖肉的,也是非常的讲义气,这个人就是樊哙,在刘邦遇险和失意的时候,始终不离左右,称刘邦为大哥,帮助刘邦最终夺取了天下。

事实上仗义与否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学识关系不大,那为什么这句话还总是被人说起呢?

因为古代屠夫一般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做坏事也坏不到哪去,反而会能够体谅到处于同样社会底层穷人的不易,往往会互相帮助;而读书人在古代往往能够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他们可能会身居高位,往往思想复杂、善于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做坏事,会对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给大家留下了“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样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