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多、學歷高,不見得就有文化|什麼樣的人才叫有文化呢?

現代中國社會,每年出版的書籍是數不勝數,畢業的大學生是越來越多,即使大師,好像也豐富了起來。但是,文化氛圍卻愈來愈稀薄,有文化的人愈來愈凋零。

何以見得呢?就以正當時的全國抗疫而言,日本友人捐贈了些抗疫物品,包裝箱子上書寫了幾句古詩文,“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路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等,竟然引起了全國熱議。

有人唏噓感嘆,國人怎麼就這麼沒有文化內涵呢,就只會“某某加油”、“某某必勝”;有人反唇相譏,面對這麼嚴重的疫情,通俗語言才更直接、更給力,更能團結國人;更有甚者,竟然欣賞俄羅斯的捐贈方式,沒有表達語言,沒有捐贈數據,說這才是真友誼,乾脆麻利,二話不說,不虛偽,不矯情。

捐贈這麼一件小事,本身是表達友誼、表達關切的方式,沒有什麼可討論的,可這次熱火起來的竟是捐贈的說明語,豈不怪哉!可見國人的神經對古典文化是多麼敏感,這也又一次證明了國人自身文化內涵的缺乏,以及對古典文化的飢渴。

讀書多、學歷高,不見得就有文化|什麼樣的人才叫有文化呢?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什麼讓國人的文化內涵缺失呢?

這一切從新文化運動、從打到孔家店就開始了,再加上後來的破除四舊,以及當今社會的一切向錢看齊。

什麼是文化呢?文化不是學歷多高,或者讀了多少本書,也不是證書多少,更不是級別多高。

文化,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修養,是不需要修飾的,也不需要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散發的。

沒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沒文化,還說沒文化我驕傲。

沒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認真學習,而矯揉造作,假裝有文化。

這個世界上,虛假的東西太多了,產品有假,錢幣有假,人情有假,學歷有假,證書有假,高潮有假,就連乳房皮膚也有假。

我們真的需要一些真實的東西,如果人情世故不可靠,如果物質金錢不可靠,那我們就培養一些真實的東西,不需要依靠外界的東西,比如文化。

讀書多、學歷高,不見得就有文化|什麼樣的人才叫有文化呢?

怎麼培養一個人的文化呢?這就要從我們中國人的骨子裡去尋找,骨子裡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貼身、最合乎我們自己的。

中國人的骨子裡,不外乎三種文化,一個是儒家精神,一個是道家精神,一個是佛家精神。這三種精神除了存在在各自的經典典籍裡,還存在在詩詞歌賦、散文小說、評彈戲曲裡。

現代人的文言文基礎差,大面積地去閱讀理解不現實,但可以從詩詞開始,因為詩詞篇幅短小,字數很有限,理解難度小,需要的時間少,更何況國人對詩詞從小都有接觸,每個人張口也能來兩句。

再就是可以從小說開始,因為小說多是古時的白話文,不像文言文那麼官方化、高雅化,比如《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儒林外史》、《鏡花緣》等。

其實,從《論語》、《道德經》、《六祖壇經》等開始也可以,因為這些經典都分成了一小段,不用全書去閱讀,可以逐條閱讀。只要日積月累,那效果自然明顯。

讀書多、學歷高,不見得就有文化|什麼樣的人才叫有文化呢?

只要一個人,對自己的傳統經典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而且始終保持一顆熱愛之心、反省之心,那麼這個人一定當得起有文化三字。

文化所包含的內容眾多,學者大師都不能全部領會,對於一般人,只要有心於學習某一方面內容即可,如果還有精力、有時間,那去學習更多方面內容,也無不可。

但是要注意一點,傳統文化裡也有很多糟粕,一定要學會取捨,比如丹藥學、房中術等。

一個有文化人的,必定是有內涵的,是有深度的,也必定是有禮貌的,是有堅守的。

一個人沒有內涵,就顯得膚淺,一個人沒有深度,就顯得躁動,一個人沒有禮貌,就顯得粗俗,一個人沒有堅守,就顯得無恥。

做一個有文化的人,用心去學習,盡心去努力,一心去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