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学历高,不见得就有文化|什么样的人才叫有文化呢?

现代中国社会,每年出版的书籍是数不胜数,毕业的大学生是越来越多,即使大师,好像也丰富了起来。但是,文化氛围却愈来愈稀薄,有文化的人愈来愈凋零。

何以见得呢?就以正当时的全国抗疫而言,日本友人捐赠了些抗疫物品,包装箱子上书写了几句古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路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竟然引起了全国热议。

有人唏嘘感叹,国人怎么就这么没有文化内涵呢,就只会“某某加油”、“某某必胜”;有人反唇相讥,面对这么严重的疫情,通俗语言才更直接、更给力,更能团结国人;更有甚者,竟然欣赏俄罗斯的捐赠方式,没有表达语言,没有捐赠数据,说这才是真友谊,干脆麻利,二话不说,不虚伪,不矫情。

捐赠这么一件小事,本身是表达友谊、表达关切的方式,没有什么可讨论的,可这次热火起来的竟是捐赠的说明语,岂不怪哉!可见国人的神经对古典文化是多么敏感,这也又一次证明了国人自身文化内涵的缺乏,以及对古典文化的饥渴。

读书多、学历高,不见得就有文化|什么样的人才叫有文化呢?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让国人的文化内涵缺失呢?

这一切从新文化运动、从打到孔家店就开始了,再加上后来的破除四旧,以及当今社会的一切向钱看齐。

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不是学历多高,或者读了多少本书,也不是证书多少,更不是级别多高。

文化,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修养,是不需要修饰的,也不需要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散发的。

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没文化,还说没文化我骄傲。

没有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认真学习,而矫揉造作,假装有文化。

这个世界上,虚假的东西太多了,产品有假,钱币有假,人情有假,学历有假,证书有假,高潮有假,就连乳房皮肤也有假。

我们真的需要一些真实的东西,如果人情世故不可靠,如果物质金钱不可靠,那我们就培养一些真实的东西,不需要依靠外界的东西,比如文化。

读书多、学历高,不见得就有文化|什么样的人才叫有文化呢?

怎么培养一个人的文化呢?这就要从我们中国人的骨子里去寻找,骨子里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贴身、最合乎我们自己的。

中国人的骨子里,不外乎三种文化,一个是儒家精神,一个是道家精神,一个是佛家精神。这三种精神除了存在在各自的经典典籍里,还存在在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评弹戏曲里。

现代人的文言文基础差,大面积地去阅读理解不现实,但可以从诗词开始,因为诗词篇幅短小,字数很有限,理解难度小,需要的时间少,更何况国人对诗词从小都有接触,每个人张口也能来两句。

再就是可以从小说开始,因为小说多是古时的白话文,不像文言文那么官方化、高雅化,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等。

其实,从《论语》、《道德经》、《六祖坛经》等开始也可以,因为这些经典都分成了一小段,不用全书去阅读,可以逐条阅读。只要日积月累,那效果自然明显。

读书多、学历高,不见得就有文化|什么样的人才叫有文化呢?

只要一个人,对自己的传统经典文化,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而且始终保持一颗热爱之心、反省之心,那么这个人一定当得起有文化三字。

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众多,学者大师都不能全部领会,对于一般人,只要有心于学习某一方面内容即可,如果还有精力、有时间,那去学习更多方面内容,也无不可。

但是要注意一点,传统文化里也有很多糟粕,一定要学会取舍,比如丹药学、房中术等。

一个有文化人的,必定是有内涵的,是有深度的,也必定是有礼貌的,是有坚守的。

一个人没有内涵,就显得肤浅,一个人没有深度,就显得躁动,一个人没有礼貌,就显得粗俗,一个人没有坚守,就显得无耻。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用心去学习,尽心去努力,一心去坚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