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輿論戰就是把敵人講得壞壞的,把我們講得好好的

【出處】《資治通鑑·漢紀一》

【原文】漢王南渡平陰津,至洛陽新城。三老董公遮說王曰:“臣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無名,事故不成’。故曰:‘明其為賊,敵乃可服。’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大王宜率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則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於是漢王為義帝發喪,袒而大哭,哀臨三日,發使告諸侯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江南,大逆無道!寡人悉發關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臣光曰】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平定三秦後,東出與項羽爭奪天下。隊伍經平陰津(今河南孟津)渡過黃河,抵達洛陽新城(今河南伊川)。新城縣的三老董公出來對劉邦進行了一次深刻而有效的政治宣傳,深刻地改變了楚漢爭霸的格局。

《資治通鑑》:輿論戰就是把敵人講得壞壞的,把我們講得好好的

先補充說明一個知識點,“三老董公”可不是三個姓董的老人的意思。

“三老”是秦漢時期一個介於民間和官方的職務,一般由鄉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主要是協助官方抓好當地精神文明建設,同時協調鄉間鄰里的公共事務,是民間的“意見領袖”、官方的“政治委員”。

上文中所講的董公就是楚漢爭霸時期洛陽新城的三老。

《資治通鑑》:輿論戰就是把敵人講得壞壞的,把我們講得好好的

古人講事情真是一套一套的。新城的三老董公關於如何利用輿論宣傳站到道德制高點,推動革命事業深入發展的論述,理論性、針對性、操作性都非常強,言簡意賅,精彩之至。這裡逐一進行探討:

1、順德者昌,逆德者亡——順應道德的人就能昌盛,違逆道德的人就會敗亡。這是針對老百姓的宣傳點,只要能夠順應最廣大老百姓的利益訴求,就能夠走向勝利。

2、兵出無名,事故不成——軍隊出征沒有正義的名號,戰事就因而不能取得勝利。這是針對自己隊伍的宣傳點,所謂“師出有名”,就是讓自己的士兵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正確、正義的事情,從而最大限度的凝聚隊伍、提升戰鬥力。

3、明其為賊,敵乃可服——明確討伐的對象是逆賊,這樣敵人就可以被征服。這是針對敵人的宣傳點,就是汙衊敵人,明確敵人的非正義性、錯誤性。

《資治通鑑》:輿論戰就是把敵人講得壞壞的,把我們講得好好的

4、三老董公向劉邦講解了宣傳工作的理論作用後,進一步指出了實踐操作:項羽為無道,放殺其主,天下之賊也——項羽行事大逆不道,流放殺害其主義帝,是天下共誅的亂臣賊子。

這是劉邦對項羽輿論宣傳戰的突破口:不是因為項羽分天下不公平、封諸侯不厚道,也不是因為項羽殺降將、燒阿房宮、搶咸陽城,而是因為他指使人殺掉了反秦事業的政治領袖、諸侯公認的精神領袖——義帝楚懷王,這就是得罪了天下人,所以天下人共誅之。

《資治通鑑》:輿論戰就是把敵人講得壞壞的,把我們講得好好的

5、最後,三老董公為劉邦提出了具體的輿論宣傳操作: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大王宜率三軍之眾為之素服,以告諸侯而伐之,則四海之內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

一是為義帝發喪,這是做給天下老百姓看的,

把自己的隊伍打造成正義之師、仁德之師。

二是令三軍將士都穿上素服,這是做給自己手下看的,在自己隊伍內部形成強大的精神暗示,用一個高大上的行為,凝聚手下人的堅定信念。

三是宣告各路諸侯此次東征的大義所在,這是給其他諸侯國的宣傳攻勢,用一個高大上的理由,儘可能地團結可以團結的力量,由點到面擴大對項羽打擊範圍。

《資治通鑑》:輿論戰就是把敵人講得壞壞的,把我們講得好好的

劉邦在聽了三老董公的建議後,深以為然,非常配合地演了一場政治戲,不僅為義帝發喪,身著喪服,裸露半肩,大哭祭奠三日,而且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將項羽殺義帝的無道行為公告天下,為各諸侯一起反攻項羽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自己討伐項羽提供了合法性、合理性依據,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政治效果。

三老董公的演說告訴我們,戰爭中的輿論宣傳就是兩點:

一是把敵人講得壞壞的,對敵人進行輿論打擊、精神摧毀;

二是把自己講得好好的,讓自己成為正義的代表,凝聚力量、團結人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