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大部分的傷害是來自自己的親人?

用戶3675861039317


想起有一個故事:

一隻老鼠在農夫家偷吃被抓了個正著,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農夫並沒有打死它。農夫在老鼠的肛門裡塞了顆黃豆然後用針縫了起來,把它放跑了。

撿回一條小命的老鼠回到自己的窩,它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排便,它日漸狂躁,無法排遣痛苦,便把自己的親人一窩老鼠全都咬死了。

老鼠的親人是被自己害死的,如果它們想要反抗,大可反撲回去將老鼠咬死。

但是由於有親人這層關係,它們不會對自己的親人設防。老鼠因為無法排便痛苦的時候,它們想的或許也是為它憂心,想著怎麼樣幫助到它。就算被咬死的時候,也許也會因為它的痛苦對它多了一分體諒,相對陌生人來說給了格外多的寬容,這就是親人。

人也一樣,無關緊要的人對自己有誤解,無所謂,只要親人相信自己就好。陌生人辱罵、打罵自己的時候,大可反擊回去一了百了。對自己並不會有多大的影響。

親人不同,親人這個名詞承載著共同完成的時間、感情、血緣、精力成本。這些成本都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所得,而且並不容易得到和維繫。

當受到來自親人的傷害,大多數人會首先反思他是不是最近遭受到了什麼事,或者自己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同時會選擇暫且忍受。因為有上面所說的成本在裡面,潛意識裡有直接反擊會消耗更甚破壞這份成本的風險在裡面,會格外斟酌一些。也因為自己投入有成本在裡面,會更期待得到良好的反饋。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反饋甚至是反饋,就成為了“傷害”。

而施於“傷害”方,也會因為自己投入的成本,有時候也會選擇消耗這份成本,對親人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因為大多時候對陌生人發洩會直接導致關係破裂惡化。

正所謂關心則亂,對愛自己的親人朋友多一份愛,投入關心、溫暖……,而不是成為自己負情緒的垃圾桶,才能讓這份親情成為越積越厚。

受到傷害方也要學會如何止住對方的傷害輸出,加強溝通,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把源頭止住才能讓自己少收到傷害,不成為情緒的宣洩桶。

最後,祝大家家庭幸福美滿!和和美美!


用心生活醬


不邀自來,感謝。

你的感覺我很熟悉,之前聽一個很好的朋友說過關於親人的傷害的話題,我這裡分享給大家,權當一個故事聽課。

我們的關係很好,雖然他的家境要比我家好很多,但是我們是那種很交心的朋友。我們是初中認識的,初中畢業之後也一直有聯繫,直到他出國了,才漸漸斷了聯繫。

他曾經給我說過,他想要殺氣自己的媽媽,親手殺氣。當時他的表情和語氣都很認真,現在回想起來都有些後怕。以下用同學第一人稱。


我媽媽從小就對我很嚴厲,經常打罵我,你不要誤解,這是我的親生母親。我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因為我沒有考進前五名而被媽媽打暈,差點死過去。爸爸從來都不干涉媽媽對我的態度,只是向我解釋這是媽媽為了我好。我從小就被媽媽逼著學習各種興趣課,但是你知道的我對於這些從來不感興趣,在這些興趣課上我沒少被打,就學鋼琴一項我就用自己的身體打折了四五根竹竿。對了,我媽媽打我都用竹竿,也不知道她在哪弄的,反正感覺家裡總是少不了。

我很恨她,除了打我之外還經常罵我,說真的,我覺得自己和廢物一下,什麼也幹不好(他是一個很優秀的人),很無能。

我想要殺了她,我想要解脫。


很多話我已經不記得了,這只是大體的意思。這是一個在外人眼裡很優秀的人,外人能不能傷害他我不太清楚,之前在學校他是一顆閃亮的星。

這也許是教育方式的問題,我的爸爸經常對媽媽說,兒女自有兒女福。我感覺自己很幸運,可能會成長為一個不那麼優秀的人,但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阿左雜談


忽視了尊重

  尊重是什麼?尊重就是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人的基本權力和責任。

  作為一個現代人,不懂得自尊或他尊,就會給自己和他人的心靈造成創傷,嚴重的還可能無法彌合而遺恨終生。

  對親人忽視了尊重,你的耐心消失無蹤,隨之而來的便可能是傷害。

  沒有尊重,哪來耐心?

親人之間親密無間,互相尊重本應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父

母與子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夫妻之間互相貶低的事卻經常發生。不少人認為,

親人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都是自己人,不用講什麼尊重,這實在是極為錯誤

的心態。

學會尊重他人,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熟悉的人......這是一個簡單淺顯的道

理,但是,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也需要我們專心去好好感受。正是因為我們經常

會覺得有些道理非常簡單,而往往會忽視它,不去專心感受它,所以經常會傷害到

別人,甚至會傷害到自己。

在別人眼裡,子鳴算是個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剛剛步入中年,資產千萬,生

意順風順水,家庭和睦美滿,親朋好友都能受其照顧。在這個大家庭中,他算得上

是核心人物。可他卻說自己很煩惱。

“是不是生意出有什麼問題了?”朋友問。

“不是,我只是感覺得不到身邊人的尊重。”他無奈地說。

“怎麼會呢?大家都認為你是個好人,怎麼會不尊重你呢?何況,你對親戚朋友

們的幫助是如此之大。”朋友笑著回答道。

“我確實盡全力幫助了身邊所有的人,可是,身邊的人卻從沒想過我需要的是

什麼。他們只是在困難時才想起我,事情解決後,就很少與我聯絡,甚至平時連電

話都不打。我覺得我在他們眼裡只是一個工具。”

“你很忙,肯定是大家不好意思去打擾你。”朋友安慰說。

“我覺得最親的人也不在乎我。就比如說今天吧,我好不容易回家吃一頓飯,

飯後妻子洗了幾個蘋果,大家只顧自己吃,沒有一個人問我一句,好像我就是空氣

一樣。”他忽盆不平地說。

“連我都知道,你並不喜歡吃水果啊!對於那麼熟的親人來說,誰會想那麼

多!”朋友笑著說。

“可是,”他掏出煙,像往常一樣示意朋友來一支,朋友像往常一樣擺擺手,

表示不抽。“我知道你平時很少吸菸,但我每次都要問你一下,這是最基本的禮貌

和尊重啊!”

“如果我不問你,你會怎麼想?”他點燃一支菸,噴出一口煙霧,悠悠地說。

朋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類似的事情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在家裡,我們習慣了對家人大呼小叫,沒有一

點兒耐心,一點小事不順心就沒有好語氣、好臉色,把家中的好氛圍弄得一團糟。

甚至,依仗是親人,我們在他們面前表現著我們偶爾的蠻橫無禮任性和驕橫,因為

是親人,我們心情不好時會不思量自己的語言在瞬間“噴薄而出”卻忽略了親人的

感受。正是在這看似平常的小事中,親情或被淡化或被摧殘,嚴重時還可能反目成

仇。試想,如果對親人沒有尊重,耐心從何而來呢?


白盂光


那當然了。

外人,外面的人畢竟接觸的少,即便接觸多了,給了你傷害了,不客氣的說,我們可以還回去,或者遠離,而親人的傷害,才是真的傷害。

來自親人的傷害,可以說你是急不得,惱不得,還不得,還必須要忍著,比如吧,外人罵你了,你反過來罵回去了,外人使壞了,你可以反過來弄TA一下,也就過去了,而親人你就不忍心了,可有些親人可是忍心禍害你,那是最最痛心的了。

什麼是苦不堪言,就是這個道理,家人的傷害沒處說理去,只能自己忍著,可畢竟是傷害呀,最是受傷忘不了,所以親人的傷害痛,厲害說不得,講不出理,才顯得那麼的無奈。而且是永遠的痛啊!



京西玉人


那當然了。

外人,外面的人畢竟接觸的少,即便接觸多了,給了你傷害了,不客氣的說,我們可以還回去,或者遠離,而親人的傷害,才是真的傷害。

來自親人的傷害,可以說你是急不得,惱不得,還不得,還必須要忍著,比如吧,外人罵你了,你反過來罵回去了,外人使壞了,你可以反過來弄TA一下,也就過去了,而親人你就不忍心了,可有些親人可是忍心禍害你,那是最最痛心的了。

什麼是苦不堪言,就是這個道理,家人的傷害沒處說理去,只能自己忍著,可畢竟是傷害呀,最是受傷忘不了,所以親人的傷害痛,厲害說不得,講不出理,才顯得那麼的無奈。而且是永遠的痛啊!



歲月靜好zeng


因為親人對你很瞭解,你窮的時候他們欺負你.輕視你.騎在你頭上拉屎拉尿,把你當猴耍當泥捏,無故的指責你.罵你.吼你.發你脾氣,說些尖酸刻薄的話氣你。他們並不希望你好,只希望你比他們越來越來差。這個時候他們就光明正大的要求你像他們學,錯了是你問題,對了是他們的榮譽。這樣的親人儘快斷絕往來,因為你在他們心中不算什麼,他們想怎麼對待你都有道理,都是對的


君子風度



在親密關係中,為什麼我們會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

愛應當是是善良調和,是尊重陪伴。我們愛的對象會讓自己無理由的感恩和付出,但問什麼我們也會不受控制的傷害和侵犯他們?為什麼愛和傷害都面對同一個人?甚至面對我們最熟悉最親近的伴侶,我們會爆發更強烈的攻擊行為,為什麼會這樣。

佐治亞州理工大學心理學教授Deborah South Richardson自1974年以來一直在研究人際侵犯行為。他的研究結果發現,我們有對我們認識和最愛的人進行攻的傾向。Richardson稱這種現象為“日常侵犯”,日常侵犯有兩個侵犯類型:一是直接侵略,即是使用身體的攻擊行為,以及大喊大叫的攻擊性言語。二是非直接侵略攻擊,包括間接型,即沉默冷戰,排斥去傷害對方;和被動型,即散播謠言八卦,誹謗對方。

那麼我們對氣密愛人做出日常侵犯的意圖是什麼?實驗結果表明,多數人測試會出現這樣的想法:“我侵犯他們,因為這不是我們需要害怕的陌生人”。其中,男性常用直接侵犯對愛人進行攻擊,但是研究結果並沒有發現非直接侵犯有性別差異,男人和女人都是平等地使用間接攻擊和被動攻擊。而且有許多生活中的“老實人”會為自己侵略行為背後的動機感到困惑。Richardson認為:

1侵略性行為並不是有意識的,並沒有人真正對自己說,“我真的對這個人很生氣,我真的很討厭他”,傷害的動機源自一種潛意識的情緒失控。

2侵略往往與自我意識相混淆。有些人覺得在生活中大聲說話,甚至侵犯對方,是為了積極的表達自我需求或要求關注。這完全錯了,侵犯行為明顯在表達需求和關注之外,涉及實際傷害某人的意圖。

為什麼我們會傷害自己最親近的人?

臨床心理學家Robert W. Firestone博士,在他長期的諮詢生涯中發現人們面對愛人的有愛意的舉動時,常常做出相反的憤怒反應。例如:

當一位妻子擔心丈夫騎摩托車太危險時,他會失控而憤怒,儘管他知道妻子的憂慮來自於對他的愛和重視;當一個男人向伴侶表達,非常喜歡她,想與她生孩子的時候,妻子會對丈夫產生敵意;甚至有一位安靜的男人,當有人稱讚他時,他會厭惡而暴躁。這些並不是個別現象,有相當多的人,在被愛被特別重視的時候會焦躁乃至憤怒。

但為什麼愛、積極的肯定和讚美會引起這種敵意呢?Firestone博士為此做出瞭解釋:

1. 對一些人來說,被愛反而引起焦慮

通常的原因源於我們童年時期形成的依戀風格,一般情況下,在快樂,健康和穩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父母可以在情感上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會順利形成安全的依戀風格。安全的依戀不會把伴侶一把推開或抱得太緊。他們會積極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但很多人都沒有這麼幸運。當照顧者拒絕我們的需求,對我們的依戀沒有回應時,我們可能會形成一種不安全依戀:會主動避免情感的聯繫或對他人付出的愛不屑一顧。

擁有這種依戀風格的人,會希望隱藏自己的感情,面對對方愛的表達他們會潛意識地推開別人。與此同時,不安全的迴避依戀者通常非常害怕孤獨,因此他們會強烈的渴望與人相伴。但同時又為太親近的親密關係感到焦慮。他們看不懂伴侶的情緒,更難對愛人的感受做出適當的反應。當伴侶表現出擔憂或是強烈的愛的表達,這些人可能會感到不舒服,焦慮焦躁進而引發強烈的情緒波動,最終會導致傷害行為發生。

2. 被愛會引發痛苦的身份危機

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在童年期,如果兒童缺少主要照顧者父母的滾新,他們會形成一種自我防禦機制。他們會想象一種理想化的父母,並幻想與他們一同生活,以彌補真實環境中情感缺失的情況。這種想象的聯繫為自己提供了一種安全感,為自己減輕現實中的與父母沒有聯繫的痛苦感受。

但是這種幻想很容易保持到自己的成人生活中,而且這種幻想是隱藏在無意識之中的。結果,這些受傷的個體保持了一種偽獨立感,他們不是在獨立的生活,他們依託幻想在不需要他人的情況下照顧自己。但是當一個人的愛情生活或事業中取得成功時,自己會意識到自己理想化的父母存在弱點,因為他們發現自己很快就要超越自己的理想父母了。這時他們就會開始害怕,並傾向於限制自己或違背自己的發展方向。這種人常常因為被承認感到憤怒,他們會在潛意識裡拒絕讚美,拒絕親密的愛的表達,甚至拒絕成功。他們歪曲那些讓他們感到被愛,或支持自己的成功的人,他們並不會認為積極的讚譽是愛的期望,因為親密的愛會讓他們陷入痛苦的身份危機。他們會為了保護這種身份存在,被動地採取侵犯行為遠離被認可被愛。

如何減少傷害最親近的人?

1 非暴力溝通

溝通是親密關係中彼此瞭解的中一種重要方式,但是很多情侶、密友、親人間的溝通就只是純粹的情感宣洩,不僅不能解決衝突,反而可能製造新的衝突。

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的代表作《非暴力溝通》便介紹了這樣一種溝通方式:“當我們褪去隱蔽的精神暴力,愛將自然流露。”非暴力溝通(NVC)的目的在於通過建立聯繫使我們能夠理解並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後一起尋求方法滿足雙方的需要。換言之,NVC提供具體的技巧幫助我們建立聯繫,使友愛互助成為現實。

馬歇爾將溝通劃分為“表達”和“傾聽”兩方面,其中“表達”又細分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表面上,NVC強調的是語言上的交流,實際上它更專注於瞭解對方的需要,體會我們所不喜歡行為背後的需要,通過協作而非強迫地交流去達成目的。

當我們表達自己的時候,我們我們的目的是讓對方理解自己。具體方式為:

1.觀察—清楚地表達自己觀察的結果,不要因情緒,而在言語上語無倫次;

2.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表達情緒;

3.需要—說出自己的哪些需要沒有滿足,解釋感受原因;

4.請求—不要拐彎抹角,要說出自己具體的請求

跳出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而去注意別人的需要,我們會發現,自己不高興僅僅是因為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回應。同時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後,我們也可以給他人反饋,不斷提醒自己的同時,也能判斷自己是否準確領會了他人的意思。

2移情性的對話

移情意味著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感受和體驗的能力。換句話說,移情是想象對方的內心之後再做自我表達。正如Atticus Finch在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 》中所說的那樣,“在你從他的角度考慮事物之前,你永遠不會真正理解一個人。直到你爬進他的皮膚,並在其內心走來走去。”移情聽起來很簡單,就是站在對方的想法上考慮問題,但面對傷害性的情緒問題我們要怎麼做呢?

Andrea Brandt博士是婚姻治療師也是情緒問題的專家,在她的書《Mindful Anger: A Pathway to Emotional Freedom》中介紹了具體的移情對話方法:

• 在他們說話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身上。不要坐立不安,不要總是檢查手機或者凝視窗外。

• 在他們說話時看著他們的眼睛,在你理解時點頭,用手觸摸對方或用一個手勢表明你正在聆聽。

• 重複他們所說的話,以確保你接受的信息正確,如果你不清楚他們的意思就主動提出問題。

• 聽取他們的意見,不要傷害性的挖苦或拒絕。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同意或生氣,請你休息一下。慢慢喝一杯水,讓自己有時間重新定位自己。

• 驗證他們的情緒,當你有不同意意見,你要確定對方的情緒之後,帶著對方情緒表達看法,而不是自我地反擊。

同理心增加了你對別人的愛的深度。沒有同理心,你可能會認為對方的需求、界限和經歷與你的相同,因此做出讓你們陷入困境的假設。懷著同理心再看你的愛人,不僅僅會專注於他們為你做的事情,你會發現你開始欣賞他們的品質。

愛會讓人激情,但真愛讓人懦弱。--Rose Franken

我是秋夜,日常乾貨分享,喜歡,隨手點個關注。 點贊,是個傲嬌的行為,表明朕已閱。


秋夜隨筆


因為只有親人會掏心掏肺的對你說一些大實話,實話總是會傷人的,而對於外人來說,只會對你說一些好聽的話,因為他也不想讓所有人都因為不太會說話而厭惡他,所以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傷害來自親情[互粉]



茉名我就喜歡你


來自親人的傷害,完全沒有防火牆。即使理智再清楚,他們為什麼會那樣,但理智再清楚,受到的傷,也一分也不會少。我猜是因為親密關係,即使是所謂的假性親密關係,那也是一種親密關係。親密關係之中的人,為了降低交流/溝通成本,是直來直去的交流,天然不設防備。這或許是大自然的設定。當傳達愛的時候,會高效地接受;當傳達傷害的時候,也會高效地傷害。但如果你自身力量足夠強足夠勇敢足夠有能量,那些痛苦你不再想要,即使是親如親人的親密關係,也是可以割裂的。可是每個人都需要愛,愛其實是對身心產生影響的妥妥的物質,傷害也是。更多的人 只會淪陷。


愛吐槽的五花肉


人性是邪惡的,即使是你的親人,對你依舊有攀比和嫉妒的心,即使你再熟悉的人,如果你們不在一個跑到上了,對方會看不起你。我壓根就不怕他人對我的冷言冷語,我早就看盡了所謂親人們的勾心鬥角,以及強取豪奪,我壓根沒所謂的親人概念,除了我親生父母,其他都是陌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