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楚国这么大,却被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灭国?

玩玩丶


楚武王建立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个县——权县,这是他在灭掉权国之后建立的。

因为权国地处荆门,正好卡住了鄂东铜源运往楚都丹阳的大动脉。为了保障铜料运输的安全,楚国才不得不灭权设县。可是对其他地方,楚国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吞并扩张的冲动了。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帅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被迫出逃随国。阖庐派使者赴随国索要楚王,随人答复说: 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实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不败。若难而弃之,何以事君? 随人心知肚明,如果不是楚国有意留手,伴虎而眠的随国绝不可能苟延残喘,历世而不绝。

在《左传》名篇《季梁谏不追楚师》的一段楚武王时,想效法华夏古人与随国结联盟的故事。

因为楚国是汉水流域西边的大国,而随国是汉东诸姬之首,两个国家为了谁当南方大哥,展开了一场谈判。楚武王先派了薳章去谈判求和,而他在后方的瑕地等待谈判结果。当时随国也派少师主持和谈。

后来谈崩了,只好比拼武功看谁更厉害了。然而,楚国与随国比武的方式也很特别:要看谁在比武的过程中占据道德原则,以及谁用兵时候更有“民为神主”的不伤害平民百姓的理念谁赢。所谓的春秋风流,即是如此,远比战国的血腥来的温情陌陌。

双方的文臣武将都对各自的君王提出建议,怎么才能够既要占据“民为神主”的道德制高点获得民心,又要战胜对手。

那么,要占据“民为神主”的道德制高点,谁先动手就成了最关键。楚国的令尹斗伯比给楚武王出主意说:“在汉水东边的国家中,随国最大。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利用它的这种心态,引诱他先动手对楚国占据道德制高点有利。随国的少师这个人很骄傲,请君王隐藏我军的精锐,而让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长他的骄傲。”

楚武王说:“随国有一位高德之士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因为季梁可以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于是,楚武王按照斗伯比的办法,故意把军容弄得疲疲塌塌来接待少师。

少师回去,请求追逐楚军。随国国君将要答应去追击楚军,季梁劝阻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国军队显得疲塌的样子,是引诱我们。君王何必急于从事?下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小国占据道德制高点,而大国君主失去道德沉溺于私欲。所谓道德制高点,就是民为神主。王所要做的一切都要想到对平民百姓有利,这就是民为神主。现在平民百姓饥饿而国君放纵个人享乐,我们的祝史浮夸功德来祭祀,下臣不知道怎样行得通?”

随国国王说:“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无杂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明?”季梁回答说:“所谓“民为神主,就必须让君主看重平民百姓。君王在奉献祭品的时候祝告说:‘牲口又大又肥。’这只是说明平民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兴旺繁殖生长。在奉献黍稷的时洁净的粮食盛得满满的。’只是说明春、夏、秋三季没有天灾,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献甜酒的时候祝告说:‘又好又清的美酒。’这只是说明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没有坏心眼,老百姓都和睦相处。用这些行为来致祭神明,让平民百姓有物质生活的满足虽然很好,但现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想要有精神方面的得到尊重的依靠。君王一个人祭祀丰富,平民百姓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平民百姓需要的是个人的尊重。民为神主就在于在上位君主如果不尊重和体恤平民百姓,那么神明的主人平民百姓都会离他而去。君王姑且修明政治,亲近兄弟国家(指楚国)是最好的办法啊!”

于是随国君王听信季梁劝告,从而对内修明政治,对外与楚国缔结和约,修好结为盟国关系。两国此后形成了平等关系的联邦国。由此的影响力,此后又有很多南方小国加入进来,楚联邦国由此不断壮大。楚联邦于是就以大道逻辑原则的自由、平等、互利、博爱来形成凝聚力,用尊重个人的“民为神主”的精神信仰为纽带建立起贵族政治联合体。

在楚国几乎是每个城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城邦的君主可以参与楚国议政,以楚国为宗主。但这些联邦国有保持相对独立自主,也就是自己有独立的经济、军事,还有相对独立风俗文化风俗和宗庙社稷制度,但楚国必须派遣大员去联邦国当总督搞监管,用楚国的公正法律制度去推行实施,以强化文明的进步的管理机制。在楚联邦制里的每个小邦国都有自治权,每个小邦国都行政管理独立、司法独立。国与国之间处于一种自由选择自由竞争互利互惠状态。

据统计,楚国最终有70多个封君贵族,等于楚国国内有70多个自主权力很大的封国。

春秋战国时期,君权隳毁,王纲解体,诸侯纷纷逾礼犯禁,攻强兼弱,这为楚国的对外扩张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楚国是春秋时期最早建立县制的国家,所谓“县”,义通于“悬”,也就是说治县的权力悬于国君之手,是不能经分封下派给卿大夫们的。

所以,楚国的政治特点,是贵族联合政治下的联邦制。

美国建国后,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托克维尔钻研了美国的制度后,写了一本书,叫做《论美国民主》。在书里,这位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家写道:

“ 没有人比我更赏识联邦制的优点。我认为,联邦制度是最有利于人类繁荣和自由的强大组织形式之一。我真羡慕已经采用这个制度的国家的命运。但是,我又总是不敢相信,实行联邦的国家能够在力量相等的条件下,与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国进行长期的斗争。在我看来,一个国家面对欧洲的几个强大军事君主国而敢于将主权分成两个部分,简直就是放弃自己的政权,也许由此放弃自己的生存,使国家的名字不复存在。但新大陆的令人向往之处,就在于人在那里可以自我奋斗。只要你去追求,就能获得幸福和自由。” 可见,联邦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人在那里可以自我奋斗。只要你去追求,就能获得幸福和自由。”

一个联邦制国家,由于存在着权力的彼此制衡,所以难以生产暴君,民众处于一种田园牧歌的生活状态。然而,在力量相等的条件下,一个实行中央集权的军事强国,对于联邦制的国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楚国虽然地域很大,可是政府的行政组织能力很弱。所以,吴国能以五万吴越之众,一路破军杀将,攻下了楚国都城——楚国的制度打不起闪电战。

后来楚悼王时期,吴起相楚六年,开展了一场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结果楚悼王身死法灭,连吴起都被贵族反攻倒算被杀死了。此后,楚国就在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博弈中迎来了战国晚期。白起也是带着几万人马,一路杀向楚国都城。结果,楚国甚至都来不及反应,都城就丢了。

所以,楚国虽然地域广大,兵士众多,但是与秦国相比,楚王手中能够掌握的中央资源很有限。秦国在占据了巴蜀之后,不管从人力、物力、财力已经不弱于楚国。封地国君对为国家开疆拓土的事情没有兴趣,除非打下来的地盘能够分给自己。

秦楚之争,所争的是政治制度。朝秦暮楚,说明的也是在大争之世,究竟选择哪种制度下,国家才能昌盛强大。历史也证明了,在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中央集权更容易调动国家整体资源参与竞争,胜率更高。

这在如今的经济领域里,屡见不鲜。


而知而行的历史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重要的史实。国家的分分合合本是平常事,但是战国时期的历程比较长,情况也更复杂。

其实,当时七国并立,烽烟不断。秦国最后能够成就一统,也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七国之中,楚国的历史最长,地域也最辽阔。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楚国最终并没有逃脱灭国的下场。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综合国力,内政、外交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楚国地处南荒,本就不受周天子和中原大国的待见。同时,楚国自身也有对周天子的不认同感,他们是最早不服周朝统治的国家,也是最早称王的诸侯国。也正因为如此,楚国与中原交流就有了障碍。也正是这个原因,中原的先进理念和政治思维都对楚国影响不多。

本来楚国的地域最广,军队最强的。但是,最终并没有统一中国,是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从政治上讲,从楚怀王起,楚国就少有明君,政治上的昏庸和黑暗,是直接影响国家败落的重要原因。

一个国家的衰亡,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上的黑暗,直接导致了综合国力下降。人心涣散也是军队打败仗的直接原因。

七国并立,并没有某一个国家由压倒性的优势。所有的胜负都是历史的选择,统一是必然的趋势,这也正是秦国统一最伟大的意义所在。


抱香楼主


秦国消灭楚国也不是短短几年啊!从秦惠文王到秦王嬴政时代秦国对楚国的打击断断续续持续了百余年。

先是公元前312年,张仪欺骗楚怀王,导致楚国发兵攻秦。结果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两战惨败,汉中六百里土地被秦国攻占,兵挫地削。从此以后,楚国就开始了被秦国长期欺凌的历史。

公元前301年,齐魏韩联军在垂沙大破楚军,而与此同时,秦国也在西边趁机侵略楚国,楚国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被迫把太子质押在秦国为人质用以求和。后来楚国太子在秦国因私斗杀死一名秦国大夫,导致秦楚合约破裂。此后的两年,秦国不断地在西边侵略、蚕食楚国,楚国国力日渐衰落。

到了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昭襄王以会盟为由骗至秦国,囚禁于咸阳。三年后,楚怀王客死秦国。在这之后,因为新即位的楚顷襄王昏庸国力衰弱不振,加上东方的齐国的牵制,使得秦楚两国多年未发生大的战争。

到了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遣白起率军攻打楚国,一举攻克楚国鄢郢之都,并在鄢城消灭楚军主力,并摧毁楚国宗庙。随后又攻占楚国西部、西北部大片土地。此举极大地削弱了楚国国力,也彻底斩断了楚国重新振兴的基础。虽然后来楚国夺回一部分失地,在长平之战后又援助赵国击败秦军对邯郸的进攻。然楚国已经不再具备与秦国对抗的能力了。

公元前241年,秦国击败了东方六国对秦国最后一次合纵攻势,至此,东方各国对秦国的进攻彻底失去了招架之力。

在这之后,就是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发动的灭六国战争了。到了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领的秦军60万精锐主力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作战之后,一举消灭了项燕率领的最后一支楚军,并攻占楚都寿春。至此,楚国灭亡。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楚国作为春秋时期以来的老牌强国,秦国绝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将其打败的。之前百年的一次次战争、历代秦国先王打下来的基础才是秦国最后致胜的关键。


ZeroOriginal


谢邀,

事实是:春秋时,有秦,有吴,有齐,有鲁,有燕,有蔡,有曹,有陈,有宋,有卫,有越,有郑,有温,有刘,有甘,有樊,有召,有毛,有毕,有薛,有莒……我都报不完。这些国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当然是被灭了,被统一了。

战国呢?众所周知,战国七雄。战国的开始时间有争议,公元前476到公元前403都有。我们就算是公元前403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吧,这中间,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30年,是七国并立,然后十年之间,秦灭六国。

春秋时,天下数百小国,被灭,被兼并,不断减少。反而是战国时,七大国均势保持了二百多年,最后十年间解决。论起灭国战争,春秋时华丽太多了。至于所谓大国,吴越争霸,算是大国了吧?可是他们都没挺到战国七雄时代。吴,公元前473被越灭掉。越,被楚国灭掉。越灭吴,总该算是大型灭国战了吧?而吴之前由孙武和伍子胥,可是灭了楚的,这更是超级灭国战了。郑庄公首创跟周王打架,算是大国了吧?郑,公元前375年被韩灭掉。陈,公元前478年被楚国灭掉,楚王饮马黄河。曹,公元前487年。至于其他小国,被随意砍烂的更多了。无数次大国灭小国、更大的国灭大国,加上三家分晋一类,才慢慢促成了战国七雄的统一——这中间的大型兼并,并不少。

相比春秋动不动灭国来,战国的均势,保持得长久多了。赵国遭受长平之败,之后邯郸被围这样的灭顶之灾,还是被窃符救赵和诸国联军救了。要在春秋时,早灭了。合纵连横,其实是延长了战国诸侯均势的。

实际上,春秋时灭国有多普遍?著名的崤之战,秦国本来要灭郑,郑国得了通知,秦国知道不妙,就顺手“灭滑而还”,滑这地方太可怜了!但那时候灭起国来,就这么简单。

至于说到大国看上去灭得少,几个情况。首先,有些国其实是已经完了,但因为政治需要,又扶起来了。比如伍子胥已经灭了楚国,申包胥请诸国出面复了楚国。比如晋国大乱,秦穆公帮着平了晋乱。这些其实和诸国救赵解邯郸之围一样,是政治需求。

此外,春秋早期,大家的兵力都少,而且按照规定,上中下三军,一国最多也就三万来人。晋文公玩小把戏,也就是想让国家军队规模到七万五千而已。而且春秋时,仗打不久。所以许多在当时看来算是巨大的灭国战——比如楚灭陈——在战国看来就不算大规模了。

这一点,赵括他爸爸和救了齐国的田单聊过:田单认为:“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所不服也”。赵奢的看法:“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火虽众,无过三千家者……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

春秋时的小国,通常一两个城,轻易就能灭掉。但是,大国的垄断程度还不够,所以也不能太猖獗;所以大国对小国,一口气就吞了;反而是大国对峙,往往争个霸,决个胜负,保护了自己的保护国,然后就算了:要达到的效果,其实往往是小国对他们的臣服,获得足够的威望,而非彻底征服。

战国七雄时,大家垄断程度高了;小国如燕和韩,都是千乘国,而且利益更纠结,周天子又不管事了,所以动不动斩首数十万。苏秦说六国时就说过韩和魏是保护山东诸国不受秦侵害的关键,这是非常利益相关的事儿,所以动兵累万,务求斩草除根,比春秋时残忍暴力得多了。

这里好有一比:一个市场刚开拓,百家争鸣的时代,大家虽然大鱼吃小鱼,但不至于太撕破脸皮。市场只剩寡头之间的竞争时,就是你死我活,更残忍更血腥,但出于利益纠葛,却又可能尽量保持均势。前者是春秋,后者是战国。

第一秒间


楚国可是六国中最难灭的一个,秦军第一次灭楚就是惨败,秦始皇不得不主动找王翦认错,动用秦国可以动用的全部军队,请王翦带兵灭楚,为了让秦王放心,王翦老是写信给秦始皇要房子、要地,证明自己将来只想当田舍翁,入楚后,也没敢上去就打,而是与楚军长期对峙,以麻痹楚军,秦军不打仗,就在营地里丢石头玩,最后,楚军懈怠,秦军才抓住时机最终灭楚。

楚国败亡,首先源于战国初期吴起变法的失败,楚国没能实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改革,国家表面统一,实则四分五裂,分别掌握在楚王室和各大氏族手中,相互存在矛盾分歧,各自为自己氏族的利益盘算,豢养自己的军队,对王室的命令,阳奉阴违,不愿听从调遣,秦军入侵时,唯有项氏愿意顷力为国抗秦,各氏族多有私心。

其次,由于变法的失败,楚军也没有得到改革,还是一支拥有大辆战车的陈旧军队,野战机动能力差,当楚军因长期对峙无战,各氏族军无心久持,各自猜疑,闹矛盾,行将自行溃散时,项燕被迫率楚军后撤休整,秦军趁机在楚军后撤途中追击,利用秦骑兵的野战机动优势,大破楚军。

一句话:楚国就输在内部不团结上。


沉140769451



一、统一是综合国力

历史上、现代,都推崇统一,在中华文化中,统一就是正义、分裂就是罪恶。但是,这是秦始皇铭刻在中华骨髓里的文化、精神。在秦始皇统一中华之前,统一才是综合国力,却未必被人们普遍认同。以楚国为例。

楚国地处中华南部,北方诸侯鄙视楚国,所谓蛮夷的蛮,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华南部。而楚国本身,大体也同样接受这样的观点----自认蛮。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特别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向北看、获得周王朝的分封国或者叫认可,成为国家的最高理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发动的战争,有的是直接攻击周王室;有的是攻击淮河地区,与北方诸侯国角力。但本质上,还是寻求周王室和北方诸侯国的认同。

与此同时的是,楚国对南部楚国却丝毫没有兴趣,五岭以南的广袤地区,又被楚国国君鄙视为蛮,山高林密、风习落后、生产力低下等等。导致南部楚国,虽名义上归属楚国,实际上楚王室并不能指挥调度。南部楚国部族林立,没有大规模的部落。讨伐、征战,也就是击溃战。占领的土地,既不能生产、又频守当地人小部落的袭扰。

“统一是综合国力”,楚国是反面的典型。后世,秦国兼并楚国后,采取了军事讨伐和移民长居的政策,并携带更加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当地人。甚至不惜秦皇权被颠覆,也要保持这种政策的“不动摇”。也正是这种先进的政策,才真正让楚国南部林立的部落,逐渐化入中华文明圈,并最终成为中华力量的组成部分:团结的力量、生产生活的力量、军队税收的力量等等。

人们都知道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实际上,秦国化楚,无论是在时间、地域、政策上,还是付诸的人力、财力、物力上,以及为此做出的牺牲,都远远比诸葛亮伟大的多。在哪个遥远的时代,我们的先辈们就有如此博大的胸怀、高深的文化,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制度是最根本的先进

中央集权郡县制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但是,中央集权、郡县制,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已经付诸了实践(或者称之为实验)。以商於为例。商於地区被分封为商鞅的领地(从小的来说属于部落,规模足够大就是诸侯国了,大小不同、称谓不同,但性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商鞅却并没有在商於建立军队、享受税收、施行自己的治国方式的权利。商於是秦国的一个县,一切听从秦国的指令,分封只是名义上的(虚封)。

与秦国相反,楚国的部落,比如众所周知的项梁项羽的江东项氏,比如屈原所在的楚国屈氏,人数众多、实力强悍。在楚国,还有比项氏、屈氏更大、更强悍的氏族。他们在楚国庙堂有独立的力量,并不完全受楚王驱使。当时的楚王,实际上相当于周朝的周王室;当时楚国的这些氏族,实际上相当于楚国国内的分封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以政治制度论,秦国是第一档,施行了远远领先于其他七雄的政治制度;楚国是最低一档,政治制度上明显落后于其他六雄。

楚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楚国特别的特征:患难时爆发出空前的团结和实力,安宁时氏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当然,这并非楚国特有的,当时的周王朝同样如此。春秋战国几百年,国内打的热火朝天,血流成河,但是,却没有外族入侵。根本正在于,当时的中华有不言而喻的默契:一旦有外族入侵,立马携手御敌。比如秦国、赵国,都直接面对匈奴的军事压力,但却从未有过拿匈奴军事压力坑对方的事,反而屡屡帮一把。同样的楚国,淮南淮北地区打了几百年,也没见楚国有多牛叉。面临秦国精锐灭楚、国家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楚军一战即秦,连续追杀三天三夜不停顿,连破七道秦国要塞。打的秦军丢盔卸甲,赖以成名的辎重、装备,全部丢失。呵呵,可是20万最精锐的秦军,居然不堪一击。这次战斗,固然有秦国将领失误的因素,但是,能如此彻底击溃秦军的,战国时期也唯一就这一次。

这,都是政治制度使然。


三、秦国几年灭楚,这种说法有些表面了。

秦军灭楚之战大败之后,立刻再次聚集力量(综合国力的最典型体现),第二年就再次发动了灭楚之战。上一次是楚国一战败秦军,这一次是秦军一战灭楚国。但是,所谓的灭楚,实际上是都城被破,楚王、庙堂大臣被俘。松散的楚国历史上就不怎么听楚王的政令,楚国被灭同样也不意味着整个楚国臣服秦国。征服楚国,需要把楚国境内的所有政治、军事力量统统剿灭;更需要把楚国并未完全征服的南半个楚国作一个彻底的征服。正因如此,才有前面说到的秦军、秦民大量驻守、迁徙到楚国----化楚彻底入中华!

秦朝覆灭、汉朝建立之后,南越国客观的存在于历史上。刘邦建立的汉朝,实际上仅仅是半壁河山。汉朝始终无法剿灭南粤。到汉武帝刘彻,南粤因为自身的问题走向崩溃,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南粤----历史上的南半个楚国。

“短短几年”?这个说法根本不成立。


沧桑短笛


楚国,是一个历史渊源悠久的国家,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但楚国在当时是一个蛮夷之国,因为楚国位于长江流域,那个时候的长江流域还是荒废之地,没有进行大规模开发。虽说楚国开发力度不大,但楚国因为它的大,便积攒了雄厚的实力,是当时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


楚国实力虽说强,但时间久了楚国已经僵化了,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军事策略都是旧的一套。到战国晚期时楚国还是亦步亦趋,不敢进行大规模改革,不顺应时代变革的要求,这样自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而它的邻国秦国因开展了商鞅变法,一步步成为了当时的强国,可是楚国想变法阻力却太多,旧贵族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拒绝进行变法,在这种情况下,楚国自然是一步步被时代埋没,即使楚国地盘大,但它的末日要来临时,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倒台是迟早的事情。而且楚国实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楚国建国以来,有三次便敌国攻入首都的历史,第一次发生在春秋末期,吴王阖闾励精图治,重用了伍子胥、孙武等人,并派遣伍子胥、孙武率领大军攻打楚国。第二次便是白起率领秦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可见这时秦国已经超过了楚国,楚国已经处于没落趋势。第三次便是亡国之战,王翦率领秦军大败楚军,攻破了楚国的都城寿春,俘虏楚国君主负刍。

所以说,楚国只是地盘大,它的实力并没有特别强,加上自身内部矛盾重重,亡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历史百家争鸣


喜欢历史的老夫子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说,国土面积大并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楚国之所以版图宏大,是因为当时楚国地处荒蛮,历代君王不断开垦土地,而且出现过几个强硬君王对外扩张形成的局面。那既然如此,是不是楚国作为大国就一定是强国而能永久存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初楚国庄王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可说是最强盛时期。但是到了后来公子弃疾继位之后杀了伍奢,伍子胥逃到吴国。后来伍子胥率吴国军队攻打楚国直进郢都,鞭尸楚怀王,赶跑了楚昭王而差点儿灭亡楚国。自那时起,楚国已经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

之后怀王被张仪两次欺骗,致使楚国被成为秦国的鱼肉,随时都有灭国的危机出现。直到公元前262年,也就是考烈王元年,楚国割地予秦国求和,国力更加衰弱。后考烈王联合诸侯进攻秦国,结果大败。考烈王去世后,楚幽王继位,这时候的楚国虽然版图还在,但国家已经进入到日暮西山阶段,基本上已经无力与秦国抗衡。幽王在位十年之中国内动乱,春申君被杀,更加剧了国家的衰弱。幽王死去,哀王继位,只短短的两个月,负刍杀死哀王继位。秦国趁势攻打楚国,秦大将王翦、蒙武在负刍五年杀死楚国大将项燕,俘虏负刍,终于灭掉楚国。

楚国灭亡,其实并不是短短的几年,而是长期累积的矛盾爆发造成的恶果。太史公《史记》评价楚国灭亡的原因说:“弃疾以制造内乱而即位,宠幸秦国女子,也太过分了,几乎再度使国家灭亡!”所以说,楚国灭亡,其实从弃疾时期就埋下了隐患。当初要不是吴国还有后顾之忧,弃疾的尸体被鞭之后,昭王逃跑,楚国在那时候就应该灭亡了。后来的楚国内部,君王内不修德行,外不施谋略,王室众人争权夺利不顾大局,诸多因素加起来,才是楚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以上是老夫子个人观点,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史鉴说文老夫子


楚国的国土面积最大,国力也曾经达到顶峰,问鼎中原,但是从战国时期,尤其是楚怀王后期开始,楚国开始走下坡路,并最终被灭。总结起来有四个原因:



第一,楚国虽大,却地广人稀,地处荆蛮,制约了发展。

楚国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扩张,吞并诸国,实力不断壮大,在春秋时期成为南方一霸,其国土东达吴越,西临巴蜀,北接中原,战国时期灭越后完全控制南方,是各国中面积最大的诸侯国。

但是楚国地处荆蛮,很多地方名义上是楚国的地方,但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并不像中原地带发达,制约了楚国的发展。



第二,楚国后期没有再出像楚庄王那样有雄才大略的国君。

楚国后期没有特别厉害的国君,尤其楚怀王时期,怀王被秦国扣押,楚国与秦交恶,新继任国君也没有励精图治改变楚国现状,当各国都在改革变法重用人才之际,楚国相对没有大的变革,旧贵族仍然有很大的势力,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楚国后期国君的平庸,使楚国在列国征伐中逐渐衰落,国虽大,却是虚胖,没有扎实的国力。



第三,秦国并不是短短几年灭掉楚国的,而是经过了几代国君长期的削弱。

楚国国土广大,秦国也并不是一口吃掉楚国的,而是经过了几代国君的不断努力,才在秦王政时期完成最后一击。

秦国在商鞅变法发迹后,首先是成功控制巴蜀,制止了楚国西进势头,扼制了楚国的上游,后经过大规模的蓝田之战和丹阳之战,大力削弱了楚国,占领郢都,吞并楚国发祥地,逼迫楚国东迁,楚国经过几次大战失败,丧师丢土,国力大损,不断衰落。在秦王政时期,才被最后一击,灭国。



第四,一个国家如果不行了,紧靠地利优势难以阻挡被灭亡的命运。

楚国在战国后期,国力衰落,国君平庸,大臣腐败,虽然有长江等江河湖沼作为屏障,也难以阻挡秦国的虎狼之师。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关注“津城沐雨”哦,更多历史趣闻,尽在津城沐雨。


津城沐雨


从面积来讲,楚国确实最大,也是最有实力的一个国家,春秋事情,楚晋争霸是主题,但是到了战国,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楚国的实力由于各种原因收到了削弱,听我慢慢道来

春秋的霸主之一

春秋事情,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是争霸的主题,楚庄王也是五霸之一,两国家延续了百余年。后来晋国想到了一个办法,派人到楚国的后方吴国去训练吴国的士兵,提升吴国的实力,吴国本来是一个蛮夷之地,在晋国的帮助下,发展迅速,实力大增

在楚国后方经常打猎抓兔子啥的,给楚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尤其是伍子胥和孙武到了之后,吴国大胜,这俩人帮助吴国大败楚国,打到了郢,后来要不是秦国出兵帮忙,楚国可能就彻底完蛋了。

经过这个,楚国的实力受到了很大影响

战国乱斗

战国之所以叫战国,就是这些国家都很彪悍,战争不断

尤其晋国分裂出的魏国和赵国,通过变法,富国强兵,成为开局统一中原的候选者

而此时的楚国,虽然由于吴起老师也来变化,打通了任督六脉,但是不行顽固的旧势力居然射死了吴起,变法也夭折了

楚国又成了昏昏之国

后来又出了一个叫楚怀王的傻小子,治理国家的能力不行,不过瞎折腾的能力倒是不小,最后客死他国

这个时候的楚国,虽然地盘最大,但是人口不是最多,制度不是最先进,士兵不是最勇猛,经济不是最发展,文化也更不行了,你说楚国靠什么统一天下

亡国是必然

楚国是悲剧

说到能一统天下的国家,有魏国,有赵国,有秦国,楚国其实也应该是一个候选,但是仅仅是候选,战国的楚国已经是属于二流国家,老大帝国而已,僵而不死而已

一个内部没有活力,外部没有士气的国家是不可能有长足发展的

纵使李斯之流辅佐了楚国,楚国也统一不了天下

后来的项羽也是一样,假模假样统一了天下,以为是楚,但是没想到,其实是为了汉再做嫁衣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