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墨生到黄永玉,该不该质疑养生?

詹TT--


养生到底有没有用?大家怎么看待养生?

有一次和社区的几位大爷聊天,说起养生的事情,他们也经常听关于养生的讲座,今天张教授这样说,明天李专家那样说,不知怎么办了,某著名电视台的养生堂节目,也是每期一个专家,各说各的,是观众不知谁说的对。

养生肯定是有用的,不然日本的人均寿命不会是世界第一,美国的癌症发病率不会自1991年开始,连续近30年下降。我国的营养学会名誉会长葛可佑教授将近90岁腰板挺直,将近80岁的孙树侠鹤发童颜,75岁的教育专家戴光强教授精神矍铄,等等,这些人都是真正的懂养生,坚持做,所以身体状态好。

养生肯定是对的,有这个理念是没错的,关键是什么才是正确的养生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总体是对的,但有点不好操作,合理膳食,怎么才能做到,具体怎么吃,现在食物中缺什么,需要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现在的农作物中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太少,需要额外补充。心里平静,谁都知道遇事想开点,但个性太敏感,认知思维不对,遇事就慌乱,需要学会调整情绪的方法,遇事不慌。


霍体清


养生是什么?

养生就是不让自己身体得病,要保持一个好的状态。可是人不可能不得病,但有了病自己必须早发现,早治疗。预防小病变大变。我25岁(现年63岁)得心脏病且久治不愈。那是的我就开始了研究怎样不得心脏病,后来有了一个在心脏病发病前就可以查出来,进行针对性治疗的方法,不让心脏病发生。这就是养生。2013年同学聚会,我问同学我的同事,他们的邻居现在好吗?同学告我几年前突发心梗去世了。这使我震惊。我就想把我用的这个保健方法写出来和我的朋友一起用。经过五年的不断完善行.成了今天的"看舌查体预防心脑血管病。″这就是我养生的宝典。(看图片)







用户清净康健


道理上来讲,只要是正确的养生是不用置疑的,但是现在不正确的养生到处都是,是不是养生专家都去大谈养生。再者养生只是叫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减少得病的机会。养生并不是就不会得病,当你真正得了不治之症的时侯,再养生也无济于事,你是不是也会发现成天养生的人有的早早就走了,从来没有养过生的人活到80、90的到处都是,所以养生和自己本身有很大关系,有的人生下来就身体很好,有些人生下来就带着疾病,所以还是客观的看待养生吧!这里再给你说一下我的父母吧: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妈还一字不识,今年都八十的人了,我父母身体、精神都很好,我父亲现在还骑摩托车,有三轮,有两轮,不叫他们种地了还不行,我父亲说地里就是他和我妈锻练身体的地方,我们哪里有赶集,一到赶集的日子,我父亲就骑摩托车带着我妈去,老两口整天乐哈哈的,问题是我父母从来就不知道养生是什么,所以养生只是外因,自身才是最主要的。


傻傻生活


人之正气乃生命之必须之“气”,所谓养生,养的就是这个“正气”,一个人,如果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在攀附名利,满足私欲,表面正人君子,背后龌龊小人,趋炎附势,这样的人无论他如何的艺术高雅,如何的素食天然,他都是在残生,伤生,都是在近邪离正,都是在行邪避正,都是在自损正气。

做正人君子,做守法行德的合格公民,做“利益社会大众文明进步”的人,做一个豁达友善开朗的人,量力而为的为社会大众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这就是在养正气,就是在养生命之气,除此之外,都是故弄玄虚。

养生,就是养正气,这,一点也不复杂,一点也不玄妙。仅此,祝好。


北京得明


人体是个上下相通内外开放的精密器物,以新陈代谢的表现呈现着生命。一旦水电介质失衡造成粘稠度滞留,身体会用感冒咳嗽高烧……等等努力……努力的平衡新陈代谢。

有一句话:人从一出生就往死亡的终点奔跑。此话不好听却是真理。

人之初性本善之“善”,也应该包括“人的生命是各种元素(水电介质平衡)完善的产物”。生命的进程就是在消耗(失衡)与补充(守衡)之间不停的新陈代谢(平衡)。而补充的元素(饭菜)不可能100%正确,无论是不足抑或多余,智慧的生命力都会用“努力”……努力地新陈代谢。最常见的“努力”是感冒、咳嗽进而发烧(常常伴随扁桃体肿大)等等。

自以为聪明的人类,愚蠢的用“以毒攻毒”打击自己的生命力,治病是伪科学……

养生是伪命题……凡不能当饭吃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呼吁正确饭菜,

反对以毒攻毒;

维护新陈代谢,

保卫身体健康!


林伶630


“养生”是指养生命。可以说养生是人类至今为止最高的学问,只是有些“专家”把它思想化了,使养生的可行性降低了。

养生既然是养生命,那么看看什么是“生命”?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细胞代谢的活体组织,并逐步走向死亡的能力终止的物体。人是特殊的生命体,它是意识与肉体结合的统一整体。所以养生包括两大范畴:一是意识范畴;二是肉体范畴;这两个范畴是统一的缺一不可,所以称为“人体”。从老子传承至今等宗教系统大多是论述了如何“养意识”,并通过养意识过渡到养肉体,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总体来说就是“养生”,但也有误区:例如宗教信仰的某些“戒律”对养身体就不和谐,结果出现偏差,只有一个好的“精神意识”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也很悲哀;而宗教信仰以外的养生也不太理想,只是在吃、动、心态等方面过进行说辞,好像是“厨师”;好像是“运动教练”;好像是“心理医生”,不否认这些对养生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都是脱节的。“养生”是人类最高境界科学体系,却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养生理念。养生是全部生命科学的分布,绝不是单一的“吃喝拉撒睡”那么简单的活着。如果建立国家行为的“养生院”以科学系统的对人体进行定期保养,把人民健康进行严格管理,绝不是简单的“体检”粗糙了事,把疾病控制在“复发”前进行阻断,既节约医疗资源人也不遭罪。


贝卡他爹


我觉得很多人没看懂问题。很明显,提问者的意思养生无用。黄永玉是糟老头子,整天叼个烟斗,估计喜欢喝酒,因为黄永玉为酒鬼酒设计过酒瓶。

黄永玉24年生人,今年95。以前还有个老头文怀沙,文怀沙最经典的长寿秘诀就是:多吃肥肉多喝酒,多与异性交朋友,最少活过九十九。文怀沙活到108岁。
在微信上有段视频在转发,就是文怀沙。


记得上一个关于养生的问答,我随便谈了一下道家和中医的养生,还有现代养生。好像点击量爆表。事实是,黄永玉现在还挺活跃,文怀沙也是老年阶段很活跃。与道家无意的养生方式相反。从心所欲,相信寿命天注定。其实在道家对生命的理解很质朴,生命是靠先天的能量与后天的能量来维持的。能量耗尽了,生命就结束了,这种能量就是精气神。人一生下来,先天能量就固定了。这是生命能量的大头,所以生死有命。后天的能量就有两种,一种就是吃获得能量。但是吃得多不是获得能量多,能量是看精气神。吃胖了是气虚。所以吃出精气神来,就证明吃对了。另外一种能量靠练,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种方法是盗取天地精华,所以把道家称为盗家。吃的是谷精,天地精华是靠从气中盗取,呼吸吐纳。也就是气功。道家特别注意防止自身的精外泄,男人的精叫阳精,女人的精叫阴精。男女同房,阳精外泄。所以不近女色。但是另一派看法相反,认为男女交合可以采阴补阳。女的采阳补阴。所以有房中术。就是采精的,不是纵欲。道教就是这样产生的,道家是偏向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建立,道教就是注重生命的延长,从理论上说,如果能够盗取大量的天地精华,开源节流,能量够收支平衡。那么可以无限长的活下去。那就是成仙了。所以在古人看,人与神的区别不大。神仙就是达到能量收支平衡而已。


用户4699809132


师友这一问题,是当前社会很热门的话题,一般流行的问题,员外是不参与的,但其涉及的养生问题,正是我所关心的,所以就参与进来。

员外对梅墨生和黄永玉两位书画大师不太了解,社会关注的可能是养生家梅墨生寿短、黄永玉寿长,到底养生对人生有没有作用?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发表一下看法。

第一,养生不能以寿短寿长来论英雄,人生应以见没见性为旨归。寿虽长,但只是一懵懂汉,有什么用?反之,寿虽短,但见性成道,却是真正英雄。我举儒释道三家例子说明一下。颜回是见道的,二十多就死了,这是儒家;历史上有个庞居士,一家子都学佛成就,其女儿大概二十左右就走了;道家北派祖师王重阳,五十多就走了,这说明了功夫好,成道也快。所以不应以寿命论养生成败。

第二,所学养生功夫是否真传实修。据闻梅墨生大师,经师太极名家和内丹大家,但其实修程序我们并不了解,功法功理也无从谈起。太极以明悟何谓太极为第一要着,太极即是本,是理性一体的,若只摆摆花架子,只是流通血脉而已,于寿命无多大关系,讲书画养生同此一样,毕竟只是术的范畴。现今社会,风起云涌,都追求这些,书法了,绘画了,诗词了,舞蹈了,音乐了等等,都是术,还没上升到道的领域,终究还没登堂入室,这是其一。

其二,梅先生还是内丹家,这是学道的层次了。这个比较深了,必须得真传才行。学道有两层:先天和后天,一般来说只讲后天功夫成就,寿命即可延长,遑论先天了。但培补后天,即可增强先天。员外这里只讲一下后天,现今流行养生的太极,八段锦什么的,实不是真传,所以从效果上来讲也不大。有志者应访求真师,传授真诀才行,理真行真,才有真效验。

第三,佛道两家都讲福慧双修,积功累德,才能消除孽障孽缘,消除因果债,才能上进。否则,只慧俱足,福不够也不行。所以要求长寿,从戒杀中来,从积德行善中求。

一己之见,仅作参考。


十八员外


养生观念本身不应该受到质疑,至于一些养生方式和方法就有待于进行实际论证。我认为合理起居膳食和一些运动确实对人身体益,能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但还没达到使人长生不老的效果。一些所谓的专家过大的夸大了养生本身的治疗效果,使人迷信养生是万能良药就太极端了,以至于一些人有病不打针不吃药,这样既耽误了治疗,又会使病情加重就得不偿失了。


楼上老张


养生先养心

护树先护根

遍身名利者

不是彭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