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醉墨客


道是可以說出來的,但用語言所出來的道就不能保障它的恆久正確性;事物是可以用一個名詞來命名的,但沒有哪一個命名是恆久不變而非常準確的。

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指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中,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道也是在變化中的,所以當你說出它來到時候,那個真實的規律可能早已經轉變了。萬事萬物都可以給一個命名,但你卻發現沒有哪一個命名是準確無誤的,都有模糊地帶,在模糊地帶是界限不明的,既屬於這個名稱,又屬於那個名稱。

關於語言意識和事物的對應性不準確的問題,西方近代的哲學家也做過類似的論述,而我們的老子在二千年之前就把這個哲學問題思考過了,比他們整整早了二千年啊。

道也就是形成事物系統的原始規律,這個原始規律也是處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老子的這個觀點,跟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完全一致,只不過比馬克思早了二千年啊!


系統觀天下


這是老子《道德經》的首句,如果不能讀懂它的意思,那麼後面的五千多字也就無從談起。



我是這樣理解——道,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可以說得出的就不是永恆的名。道可道中,第一個道是名詞,指宇宙自然界的大道和客觀規律。第三個“道”字是動詞,指表達和說。同理,名可名中,第一個名是名詞,指宇宙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名號,第三個“名”字是動詞,指命名。




《道德經》是老子的思想學說,是道家的思想源泉,也是我們歷史上系統的哲學著作,對兩千五百多年來民族思想和傳統文化的產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老子以這一句話為開篇,認為宇宙自然界的大道和客觀規律,一旦人們能夠講明白,那肯定是偏離大道了。道是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而存在的,又怎麼會受到語言的影響?既然大道是不可說出來的,那麼任何事物同樣不能被命名,一旦被命名,就偏離了事物的本質。

《道德經》體現的哲學思想,有別於近代樸素唯物主義和機械唯物主義,更加接近於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從《道德經》的第一句話可以看出,世間萬物所包含的規律性是客觀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可以不斷提高認知事物的水平,甚至無限接近物質的本質規律性,但是無法到達最終的本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從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不要過於相信已有的認知,人對於自然界的認知水平是在不斷提高的,人必須服從自然界物質的客觀規律,而無法超越和創造客觀規律。


富春葉語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真正看懂老子哲學《道德經》的人不多……

世界客觀運動規律是可以用來遵循實踐和操作運用的,但永遠都沒有固定的操作運用格式。

對世界客觀運動規律的意識認知是可以進行人為理論解釋的,也永遠都沒有唯一絕對的標準學術理論來表達。

沒有意識認知到這些客觀運動規律之前,世界事物的客觀運動規律就已經存在了。意識認知到了這些客觀運動規律之後,就能識別和分辨這個世界豐富多彩的各種事物屬性特徵了。

因此,人們常常可以隨意無目的的去享受這個世界客觀運動規律自然形成的舒適美妙;也常常可以主觀能動有目的的去探索研究這個世界的各種客觀運動規律,來分析解讀這個世界客觀運動規律的各種適用範圍或者具體演繹過程。

無論是無目的順其自然體會到的自然天成客觀運動規律認知,還是主觀探索研究掌握得到的各種客觀運動規律知識,都是來自於對這個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固有存在的意識反映,只是人們對於運用客觀運動規律不同操作方法使用模式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認知角度而已!

這種對世界客觀運動規律的探索學習也叫做科學研究,不斷進行反覆的科學研究和反覆的科學探索,是人類掌握和了解這個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起源。

老子在這一章直接點明《道德經》就是一門探索研究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和事物固有屬性狀態的學問。根據全篇內容結構可以看出,其中“道經”主要闡述關於世界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的學術理論研究,“德經”主要闡述關於事物固有屬性狀態、特長特徵、功能用途等等辯證關係的學術理論研究。

《道德經》是地地道道闡述如何掌控運用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和事物固有屬性狀態支配權或所有權的一部哲學學術理論研究文獻!

第一個“道”是指世界物質所具有的客觀存在的運動規律,是名詞。第二個“道”是遵循規律操作運用的意思,是動詞。第三個“道”是指格式、路徑、模式、道路的意思,是名詞。“常”就是永恆、永遠、經常、總是、固有、始終的意思。第一個“名”是指人們對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的意識反映和認知,是名詞。第二個“名”是指闡述、解釋、描述、說明等等的意思,是個動詞。第三個“名”是指科學文化知識、學術理論文獻等等,是個名詞。“無名”和“有名”,是指沒有認知和已經認知的意思。在老子《道德經》裡“有和無”是指意識對事物運動規律或屬性狀態認知反映的有無,而不是指物質實體存在的有無。“始”指世界所有事物原本固有客觀運動規律和屬性狀態的存在。“母”指人類已經認知意識到的,並且拿來區分辨別世界萬物各種屬性狀態的最基本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無慾”指沒有主觀能動性意識操縱的虛擬臆造。“妙”就是自然天成的美妙、舒適。“徼”就是邊界、界線的意思,在這裡類似於“格物”的概念,指在混亂事物運動變化中尋找摸索規律。“此兩者”指自然形成的運動規律知識和主觀探索發現的運動規律知識。“玄”就是指自然科學研究,也就是通過各種具體實踐活動來探索研究物質世界的客觀運動規律或固有屬性狀態。“門”就是渠道、入口、通道、入門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開始、啟蒙。


竹筒夫子的鋼筆


這些評論,誰的是正解?從這些非對非錯、非錯非對、此對彼錯、彼對此錯的爭論中,應該聽誰信誰的?學習古文還有意義沒有?這些繞口令、拆句式的解釋現在的年輕人還有幾個人願聽?這經那道這家那訓可休矣。毛澤東思想既博大精深,又深入淺出好學易懂,一句簡單的: 為人民股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應是我們的為官做人宗旨。毛澤東的哲學思想,更是指導我們的科學實踐,"中子"就是根據毛主席一分為二的哲學觀點新發現的,當時科學界亦定為毛氏粒子,毛澤東主席不同意,後定為中子。近代的、白話文有這麼好的人文科學,科技科學等知識不學,非去鑽那似是而非的古文?毛澤東思想才是我們解決各種問題的金鑰匙。


用戶5529


0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自然之道是可以說出來,並不一定能講清楚的;萬物之名是可以命名的,並不一定表達其真實名義。天地之始初原無名,萬物之根本卻有名。因此,我常用感性無針對性的方法認識其中奧妙,也常用理性有針對性的方法觀察其細微特徵。對同一事物用兩種方法去認知所形成的概念有所不同。兩種方法同樣很玄奧,雖然玄之又玄,卻是探索萬物奧妙的法門。

《道德經》是老子對自然法則道理和人類社會德治理論認識及其方法的總結,是關於哲學及政治學的學問。


仰山廟人


人稱“老莊”,老莊者,老子與莊子也。如果參照道家另外一位人物莊子對“道”的解讀,可能讓讀者腦洞大開的。

在世界觀方面,莊子和老子一樣,也以“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他發展了老子的消極部分,由客觀唯心主義變為主觀唯心主義。

《莊子·大宗師》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上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始,莫知其終。”

《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下邪?’曰:‘在屎溺’。”

在莊子看來,只有道是絕對的,其他事物都是相對的。《莊子·秋水》借北海若回答河伯的話說:“以道觀之,何貴何賤?”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生死,不恃其成,一虛一盈,不位乎其形。”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不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

說了半天,莊子完成了從“相對主義”到“虛無主義”的華麗轉身。

道,在道家看來,就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如果非要說個清楚,弄個明白,那“道”就不是“道”了。這就是老子說的“非常道”也。


閒看秋風999


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懷疑主義。

可以說出來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

可以表述出來的“名”,就無法真正的永恆不變,也不是不變的“名”。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也是相同的意思。

道家的觀點認為,萬事萬物都有消極的陰的一面,也有積極的陽的一方面,二者達到平衡,才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而道家的選擇,往往不是事物的陽面,而是事物的陰面,而事物的陰面,往往不是那麼好開口的,難以啟齒。

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例,諸葛亮將其拿到朝堂進行討論,就已經失去了“奇”的意義,事實上一討論就意味著槍斃🔫這個計劃,後來的發展,就只是簡單的闡述已有觀點,痛打落水狗而已。

再舉袁崇煥的例子,他是打仗好不好?打仗就意味著正規的事要做,不正規的事也要做,甚至不排除邪惡的事也要幹,但這些只能上層人物才能知道,對廣大民眾則要嚴格保密,現在把一個複雜的綜合體交給人們來討論,而且又事先定了調,當時不得出袁崇煥是“叛徒”的結論是不可想象的。

《道德經》對“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釋應該是其“三知三守”理論,叫“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榮而守其辱;知其白而守其黑”,就是主張正規的事,光明正大的事,理直氣壯的事都交給帝王和其助手儒家文士去做,邪氣的事,陰謀詭計的事,理屈詞窮的事都由道家人物和其助手兵家武士(也包括墨家武士)去做。

簡單一句話,陽謀由帝王和儒家文士去做,陰謀由道家和兵家(墨家)武士去做,既然是陰謀,就只能私下去做,私下去傳承,私下去教徒弟,不可能正大光明,理直氣壯的說,後來道家的重要流派法家就是犯的這個大忌。

就是說,法家作為道家流派要長期存在,就不要把那些“陰謀”,把那些收拾人的暴力招數展現出來,否則只有自尋煩惱,自召禍患,果不其然,當時與莊子並稱老子優秀傳人的韓非子就導致了秦始皇的誅殺。

道家還有一個分支名家(這個學派有一部分屬於道家貴族分支,還有一部分屬於儒家平民分支)也犯了強行“說”的毛病,貴族名家的代表惠子受到了張儀“反間計”的影響,被君主主動進行了排擠,平民名家的代表鄧析子則被孔子的弟子子產予以了誅殺,這些都是“不能說”卻“強行說”導致的禍患。

兵家的輔助學派,鬼谷子的縱橫家也是強行說明“參謀道”的學派,理論確實很誘人,但一經表明,就失去了神秘感,大家一看就心領神會,明面上支持縱橫家的人少之又少,但大傢俬下卻小心研習,只能對“參謀學”心領神會,照書上所說去做的,則沒有幾個,因為可以完全照搬書本的情況是基本上沒有幾個的。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指的是一個“道人”,就是一個為人們指明方向的舵手,“道”者,“人類族群行進過程中為首之人”的意思。

第二個“道”是一個動詞,“說話”的意思,不過說話的人不是普通人,是前一個“道”指的領袖之意,是部落當中的“巫”,是部落酋長,是部落聯盟的“人王”在說,是諸侯國國君在說,是天子在說,而一般的平民說話,是用“曰”而不能用“道”的。

第三個“道”則是名詞的“規律,方法,道理”之意,為什麼是“規律,方法,道理”,就是“人王”提供了行為模式,大家遵照執行即可,就像馬王帶領馬匹🐴奔跑,猴王🐵帶領猴群攀爬,蜂王帶領蜜蜂採蜜的象徵意義一樣,相當於打個樣,大家遵照執行的意思,服從“規律,方法,道理”,就是服從天地的起碼規則,但有些規則是隻能做,不能拿出來說的,所以能夠說出來的“規律,方法,道理”都不是比較經常性的規律。

這句話的完整意思就是:居於領導地位的道人,他們可以為普羅大眾講解的道理和規律,都不是經常性的道理和規律。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也是基本類同,其完整意思是:居於協助領導對事物進行定名正份的名士(也可以稱之為辯士),他們可以對普羅大眾教授的事物名稱,都不是常態化,永恆不變的名稱。


河東來



《老子》開篇有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眾多版本的《老子》譯註中,都把老子之言讀為:“道可道,非常道。”譯為“道是不可描述的。”這與老子之言的“大道甚夷”相矛盾。 要對做出正確解析。首先要明老子之道。

老子曰:“道者,天地之始”,“似萬物之宗”,“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廣義的老子之道,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指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道的非物質性的一面。此為無。

二是指組成萬物的比原子、夸克更小的原始物質,即精、微。是道的物質性的一面。此為有。老子之道是有與無的統一。 狹義的老子之道,僅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我們通常所說的,是狹義的老子之道。 而在古代漢語中,道的本意是指道路。 “非常道”應理解為:道並非我們通常說的道路(而是指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楊朱學派


我的回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狗熊嶺地光頭強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非其常也,故曰:不可道不可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