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講的是什麼?

自由人明白

其實無為而治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思想,在古代封建統治下,任何一種統治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為了治理國家和百姓的一種工具而已。漢初到漢武帝之前,曾經採用過道家思想治國,並不是代表著漢朝的統治有多好,還是這種思想相對於法家,更有利於統治天下黎民百姓。

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這種思想是由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來的。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是遵循道的規律。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

既然道以自然為本,那麼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不對它加以干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進程,只有這樣,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發展。


所以在道家看來,為人處世,修身養性,都應該以自然無為為本,避免有為妄作。

老子認為除了無為而治之外,統治者的一切行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所以這種思想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老百姓自由發展。

當然,無為而治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而對於那些符合道義的事情,還要必須有為。

但這種有為,必須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相當於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這種做法在道家看來,是順其自然,而不是人為所致,所以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規律,還會有利於事物的自然發展和成長。


戲曲說

人類還沒有掌握真正的真理,但地球已容不下我們的貪婪。

自然的發展是一條曲線。

但我們總想把未來走成一條直線,因為時間緊迫,而直線距離最短。

我們之所以看不見未來,是因為未來,從來都不在我們眼睛的正前方。

我們所生存的空間主要由兩部分組成:自然與人類。相關的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之所以把人類單獨分離出來。是因為社會發展已經脫離了自然的軌跡,形成了單獨的運行規則和運行空間。我們會發現,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或者社團運行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其運行本身已經不再由人所能隨意控制和更改。

我們會發現人類的進化,從早期的與自然作爭鬥的進化史發展到現在,同各種規則做鬥爭的進化。我們不斷的修改規則,彌補規則。二者之間的矛盾永遠不可調和。

社會發展的核心在今天來說是政治和經濟。其已經形成了人所不可更改的規律。我們從自然的奴僕,變成了政治經濟的奴僕。

老子為什麼倡導無為?千百年來,每一個政權又為什麼基本放棄了這種思想。

一、無為的思想是對政權高度統一的顛覆。不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和管理。所以歷來,統治階層,必須放棄這種思想。

但是為什麼老子認為,社會的統治應該採取無為而治的方式?

在老子看來,自然的“大道”,才是最合理,有效的。所以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自然經過億萬年的循環輪迴已經形成了經過億萬年,考驗的,有效的規律。這種規律無疑是最合理的。但是對於人類社會而言。幾乎所有的統治者,只在乎身前之名,誰管身後之事?因為,人類的壽命,太短了。區區百年,真如滄海一粟。

而短期有益的有為之法,無疑是對自然規則的破壞。但是誰在乎!誰不想付出了就有收穫。誰願意等十年20年100年?誰願意為他人做嫁衣裳?誰又能管子孫萬代?

、就人類的價值體系而已。“無為”不利於人類在社會體系當中的價值體現。

的價值體現表現在兩部分:一是精神層面的價值實現。其對應的是,自然空間與宇宙空間。其表現的是人的自然屬性。二是物質層面的,價值體現。其所屬的為人類社會空間。其表現為人的社會屬性。

就現實層面而言。人的社會屬性已經高於人的自然屬性。所以我們對人的社會價值的追求要高於人對自然價值的追求。也即我們對物質財富的要求高於人的精神財富。這是由人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我們不能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必然先成為社會的奴僕。

我曾經講過。經過千百年來的人類社會屬性化。我們喪失了很多原始的自然功能。最顯著的一點就是人在社會當中的自我保護性。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我們對外來一切的試探和反饋,首先抱的是低抗和自我防範的心理。這是一種典型的有為法。把自己區別於外界的空間予以獨立。但是自然界當中的所有植物,對於陽光的照射。所採取的是無為法——先融合,再化為己用——光合作用。

所以我們對於青年人的勸導,也是先要融入社會,適應社會。而後再化社會價值為己用。這種說法其實也是有問題的。社會價值的有益與否還有一個導向作用。其會改變一個人的價值取向。

但是對於人生的生命價值的最終體現。無為是有意的。人之所以被自然所拋棄,就在於,我們非要獨立於自然,形成獨立的自我空間。就是說我們不願意放棄自我的有為法,去融入自然的無為。我們的思想是有界限的,我們的精神是有限度的,在於自我限制——我們自己給自己畫了個圈。我們的一切思想和精神都在這個圈子裡打轉。無法跳出這個界限。也無法融入自然與宇宙的真諦。人的精神層面的營養輸入完全與自然隔離。所以我們的精神永遠無法昇華,也無法不朽。無法融入浩瀚的宇宙和蒼穹。去感受我們從未享受過的無垠和震撼。

其實你不妨可以試一下。

幾乎所有的最初,都太完美。而剩下的改變,都是遺憾


來去無意58911149

\n



\n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 道家的 治國理念。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一再 強調無為才能無不為。所以“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干預、 順其自然、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

\n

而對於個人而言,“無為而治”大概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而為,不爭,即是無為;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放得下,有所不為,只有有所不為才能聚焦精力有所作為,這也是道家執一、貞一、守一的思想。

\n

1、無為而治,用於治國:

\n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n

\n

2、無為而治,用於親子教育:

\n

我無為,子自化;我好靜,子自正;我無事,子自富;我無慾,子自樸。

\n

3、無為而治,用於婚姻關係:

\n

我無為,夫自化;我好靜,夫自正;我無事,夫自富;我無慾,夫自樸。我無為,妻自化;我好靜,妻自正;我無事,妻自富;我無慾,妻自樸。
\n

\n

4、無為而治,用於企業管理:

\n

我無為,員工自化;我好靜,員工自正;我無事,員工自富;我無慾,員工自樸。

\n

5、無為而治,用於自身:

\n

我無為,我自化;我好靜,我自正;我無事,我自富;我無慾,我自樸。


大道至簡,無為而治終大治。


減法生活

老子的“無為論”在《道德經》裡比較直接了當闡述的,大概有第三十七章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第四十八章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如果簡單庸俗地將老子“無為論”視作是“退縮”“逃避”“無所事事”,那就只能給予其“淺薄”“無知”和“一知半解開黃腔”的評價了!

“反者,道之動。”其實,究其全篇乃至前後思想去細究,就不難發現,老子的“無為論”實質就是當代“矛盾”理論的萌芽——事物矛盾著的雙方一旦過界,適得其反,都會自然而然地朝向自身的對立面進行轉化!老子認為,這種悖逆性轉化的矛盾特徵,是“道”運動的結果,是宇宙的必然法則;也是“道”的一個規定!

可以這樣說,《道德經》(“遵循‘道’之規定去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的系統性論述”)的精髓就是一句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啊,常常都是以“無為”(看不見的貌似“無能”)的形態悄然問世的。然實質的它,卻始終是無所不為(不能)的!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厲害啊!貌似“無為”卻“無所不為”!你能不去遵循它?你敢不去遵循它?不屑它也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第十二章),一定得不到好果子吃!

這種“無為論”,很想近些年國際比較流行的那個“沉靜領導”理論——

“平常心,領導力”(抑或說“唯有常懷平常心,方才會產生真實可靠的領導力”)。

“當我們把成功者英雄化、神話與符號化時,其實就是異化。在這種異化之中,當社會成員渴望的(成功)含義,都如此被提升到一個脫離於常規人的現實本分。最終的結果就是:那些成功者的故事,鼓舞了很多人的心、指明瞭很多人的方向;但煽情的動人話語而非現實主義的理性觀點,用來作為我們前行和進步的動力,反而會讓人在個人軌跡、社會關係和學習成長的複雜過程中,太矛盾,太迷惑甚至太自我……”

該論點以為:“大部分人都著迷於那些英雄領導人在重大關頭扭轉乾坤的故事。……(沉默而御的人)那些人我們很少稱頌的人們,卻實在是使這個世界邁向更好明天的重要力量。”

“沉靜領導選擇負責任的、低調的、幕後的方式來解決各種棘手的或者不棘手的問題;而不是扮演公眾英雄。他們與傳統意義上的大膽而勇敢的領導形象完全不符合。因為他們根本上不想那麼去做。他們想要的,就是去做正確的事情。為了他們的國家,他們的組織,他們的同事,以及他們自己——表現出沉靜而不動聲色……”

如果將這些現代觀點用老子的無為而無所不為辯證思想去加以比照就不難發現,如若是用一般的習慣性眼神去看,“沉靜領導”似乎都算是些“不為、無能”(至少說沒去張揚顯擺著大張旗鼓為)之輩?然事實卻相反。他們心裡非常清楚“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規律……

他們沉穩果敢堅毅前行,默默的“無所不為”!


拙筆淡靜

“無為而治”出自《論語》而不是出自《道德經》。其實儒家和道家都主張“無為而治”。

《道德經》提出了“無為”的思想,這種思想表現在治國上就是“無為而治”。

道家的“無為而治”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嗇”,就是不做、少做。是以“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態度治國,來達到“百姓皆謂我自然”的效果。老子強調的“無為”實際是不刻意為之。但他又主張“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可見,老子的“無為”仍然是建立在“有為”基礎上的。

“無為而治”出自《論語·衛靈公》,說的是儒家推崇的“無為而治”。也就是說,最早總結出“無為而治”的是孔子。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原文通釋:

孔子說:“不去做什麼就治理天下的人,大概是舜吧!他做了些什麼呢?只是使自己莊重地面朝南坐著罷了。” 

據傳,舜當政時,一切沿襲堯的舊法來治國,似乎沒有什麼新的改變和作為,而使天下太平。“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使自己莊重地面朝南坐著罷了。

舜的“無為而治”是以德化民。可見最早實踐“無為而治”的是舜。

孔子讚賞的“無為而治”是在“恭己正南面”基礎上實現的,孔子以舜為例加以說明。說白了,孔子稱讚的“無為而治”是在“有為”的“禮治”基礎上的“無為”。

儒道都主張“無為而治”,同源於舜的實踐和《尚書》等思想,二者的區別在於:道家以思想虛無、清靜為基礎,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做事,反對有天下者有所作為,反對個人的積極進取;儒家強調的“無為而治”是以積極有為的態度,先是“恭己正南面”,其次是舉賢授能,“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第2章)。儒者強調錶率的作用,認為“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中庸》),做到了這些,就會達到《大戴禮記·主言》說的那樣:“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


陳廣逵

常聽到有人說老子的“無為、不爭、無知無慾”等是消極避世思想,難怪乎老子說:“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列子.天瑞》中就有國氏向氏為盜之言,國氏以富因盜告訴向氏,向氏不明其盜之道,以贓獲罪。國氏之盜,乃盜天地陰陽之氣也。故不明老子之道,易入邪門歪道。

老子的無為思想,《道德經》中,第2、3、37、38、43、48、57、63、64章中均提到無為。可以說,沒有“無為”,便不會有《道德經》,無為無慾是奠定打開眾妙之門的基礎。無為是修心養性,塞兌閉門(眼不看、口不言、耳不聽),放空神思,自然放鬆,達至物我兩忘,亦即佛家的戒定(戒其心外馳,不著於物,靜定身心),只有戒定,才能生慧。無為而治,簡而言之,就是循乎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真狀態、本然、本來面目),自生自化,自我調理、疏理,以達和諧共振。

無為是目的嗎?顯然不是,倘如此,便失去了《道德經》的魅力。無為只是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無不為的威力有多大?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非此字,而是chan)然而善謀”。有人會說“你這是吹牛,危言聳聽!”,試看深諳道學的諸葛亮,何以自比管仲、樂毅?其在出山之前,就已看到三分天下了,文中當時各人物,諸葛亮都看的很透。至於後來,其勞於案牘,道心日失,不太靈驗了。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談修身治世。

《史記.孔子世家》中,荷蓧丈人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亦如老子的“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當然,這裡的終身並不是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守道修道。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老子的無為是啥也不幹,朽木不可雕也!恰恰是這種無為(修心養性),才為無不為打下堅實的基礎。老子說的很明白: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儒家的修齊治平,實源於此。

我們經常看到聽到的,諸如鬼谷子、范蠡、屈原、黃石公、水鏡先生、諸葛亮、呂洞賓、陳摶、張三丰等為世人景仰的人物,皆出於道。老子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那是老子有大智慧,修道可不是簡單的事),道不遠人,人自遠道。老子言知我者希,但一旦悟其大道,循法踐行,則(效法、遵循)我者貴,登真確如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微妙玄通冰激凌

講老子道法首先要樹立一個“道生命運,運有法理”的根本觀念,也就是“世界萬物的產生及其生後一生運勢”都要受大道規律方向需要的命相與一生陰陽或因果辯證法運勢機理的主導支配。不是神仙皇帝,也不是父母自己,都沒有例外!其次,承認道法支配,才能深刻理解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從”的道德觀,即有大德的容顏,就是隻服從大道規律導向與陰陽辯證法法理支配。故老子說的“無為”或“為無為,則無不治”,都是指不能有任何違背大道方向與陰陽辯證法程序限度所規定的“行為、作為”,世界自然會按自己的規律平穩運動發展,叫“無為而治”;“為無為”其前面的為是指“道法給自己規定的方向運勢,就要不折不扣努力作為”,雖有時是“不得不為”也要努力作為,後面的”無為”即是指非道法需要的方向運勢,絕無作為,天下也自能實現大治,其遵道法作為可”能動推動”世界發展,而任何違背道法的作為,就必將得到道法”解體消亡或失敗遭災”的懲罰報應!規律法理獨立存在,任何意志力量都不能阻擋大道歷史車輪的滾滾向前。再次,什麼是大道規律?與陰陽或因果辯證法理?馬克思主義認為“規律就是事物內部的聯繫,或本質與本質之間的聯繫”,並將物質因果辯證法概括為“對立統一、質量互變與否定之否定”三個過程規律,這與老子“三生萬物”或“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40章》,其哲學含意都一樣的。老子將大道稱為“有名,萬物之母”,故道生萬物,而將法稱為“無名,天地之始”即始動法式機理,多法理相連才能成大道,而法為道與萬物的最高主宰。以此,今世上各跡象都集中到只有能認知體驗出“因果辯證法”的法理過程,才能明確解讀世界各種詭異複雜現象,但多年認為是“只能體悟,不可言傳”,看來真有幾個彎彎繞不易言表。以《解密老子道法》研究,可概括為“果生因,多因經自然與社會優勝劣汰提高選擇,而適度由果重生新因主導階段;因生果。多果經社會與自然適者生存延續選擇,而適時由因轉化為以果主導階段等”因果交錯交替循環提高延續發展基本過程。因果可以是任何如“政治經濟、個體集體、長期短期”等事物,但其辯證運動法理卻都是固定不變的,故古來多稱之為“形而上學”或“絕對真理”,易經還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即建築在多個形而上法理前後相連而謂之道,而以形而上法理為綱,就可綱舉目張、樸散為器主導統領事物全面發展。可見,若能以上述因果辯證法基本過程與其大道規律,而明社會歷史、知現在難題而預測未來取勢,或可證實這就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發現與社科技能創新。也許能對中國古典哲學社會科學《道德經》的研究發掘起一點敲門作用。


春臺96245986

“無為而治”講的是什麼?要麼墮落,要麼是以委婉的方式告訴我們積極向上,而以我們對老子的瞭解,我們顯然更願意相信,那就是一種充滿智慧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確確來講,關於太極拳想必我們大家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就算沒練過,但也一定聽說過“柔弱勝剛強”這個太極要義,因為這是一套以柔克剛的拳法,而《道德經》則是一套以柔克剛的思想,所以,其中若闡述的“無為而治”,可以說是《道德經》的某個要義,或者說某個招式。


單從表面來看,那麼毫無疑問,“無為而治”四個字很容易讓你們想到如今社會的一種文藝群體――佛系青年,並且大多人會帶有偏見的認為,佛系青年就是一切都不用幹,一切都不用做,靜靜的在混吃等死。

這絕對是對佛系青年的一種誤解,佛家講究過程而不注重結果,因為當你努力做好了過程,那麼結果是好是壞都不是你能左右的,所以只能坦然去接受,同樣的道理,“無為而治”看似是一種消極的避世態度,但其實強調的也是過程,希望人們專注並且享受過程,而不是一味的希望所做的事情都有好的結果。


自從懵懂的童年之後,我們幾乎一生都在追求有所作為,但什麼又是有為呢?錢多?房子大?車子霸氣?好,我們暫且就把這些當做是有為吧,可是要實現這些並非是你必須玩命才行,多數情況下其實正是你一些無為的習慣促成了你最終的結果,比如你學會了喝茶,比如你偶爾去放生,比如抽時間跟父母談心,比如你早起一段時間散步,比如你經常給妻子製造一些驚喜,這些等等看似無為的事情,將來可能在某一段時間爆發,於是機遇來時的那段時間裡你猶如神助,喝茶的習慣使你更加穩重和冷靜,放生和孝順父母所積累的功德使你做事情更加順利,早起散步使你身體更加健康所以能夠應付一茬茬的事,因為你深厚的愛所以妻子竭力為你做好後勤工作……凡此種種皆成為你成事的助緣,這時你終會明白,無為的事情讓你提高了生活品質,也是能夠幫助你成事的最佳途徑。

事實就是如此奇妙,“無為而治”就是如此的奇妙,它與“無招勝有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終上所述,“無為而治”絕對不是一種逃避生活的行為,而是一種靜等花開的人生哲學,旨在希望我們每個人――懷著愉悅的心,一邊享受生活一邊做好自己的工作,既保養身體又不荒廢時日,如此經年累月,看似無為,實則大有可為。

姜子牙剛剛下山之際,元始天尊曾跟他說:“機不逢時莫強求,隱入深山研天書。他日自有聖人來,乾坤易位任運籌。”

此正是在無為中醞釀大作為的一種舉措。

我是葉孤騰,歡迎大家關注和留言探討!!!


葉孤騰

要說無為這個高度,從字面上看似很簡單但確實最難,其中的思想境界已經很高深了! 無為在剛開始是作為一種政治手段,在春秋末期出現,在著作《老子》中。老子認為統治者的作為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所以勸諫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是變“亂”為“治”,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治;順應自然之道,無為而治其實是無不為治。


MrShi169072751

無為而治,並不是說啥都不幹,大家都在家躺著就行了。如果這樣,人類就從地球上消失了,雖然沒有人,地球也一樣運轉。

無為而治,是講的不以人之道妄為,而是為之以天道。

《道德經》後面也提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如果說無為而治就是什麼都不做的話,這裡不就自相矛盾了嗎?

所以《道德經》通篇都在講,不以人道妄為,而為之以天道。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而人道貴私,聖人所不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