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時需不需要用力呢?

禪宗太極


練習任何武術,都需要用力。沒有不用力的拳術,也沒什麼拳術可以離開力量。從某個角度說,力量是武術的靈魂,或叫核心。用功夫界的一句話說,就是一力降十會。

但是,僅僅有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學會如何運用,我們常講,“四兩撥千金",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如何才能正確使用這種力量呢?因素雖然很多,但首要的關鍵之一是,要有充分認識和區分,力和勁的形態和性質的能力。比如以身體為例,理論模式是力在體內運行叫內力,力作用到對方身體時叫外力,內力和外力是方向相反,大小相等,路線垂直相對。而事實上的力不是這樣的,叫勁力,俗稱勁兒,路線不走直線而走曲線,有正反方向,史稱順逆。比如太極拳的順逆纏絲,運行方向是順逆,運行軌跡就是螺旋曲線,俗稱纏絲(或擰巴勁)。表現形式就是,腰腿臂手擰轉不停,一動全動,一停全停。那麼這裡邊的原理是什麼呢?如何作到呢?

首先要明白心氣一體說。比如行氣,心動氣行,氣靜身止,這是心為令,氣為旗,身為囊的原理。具體情況,以心行氣,要沉穩安靜,氣沉入骨。然後以氣運身,連續不斷,完整一氣。

所以,在身體上,要特別注意重心移動,尤其腳和腰的配合。誰配合準確,誰大師(李小龍說的“腰馬合一"也是此處)。那麼,用力軌跡是什麼呢?順方向是腳擰膝靜胯坐腰沉,逆方向是腰扭胯坐膝靜足旋。簡稱順逆沉轉。原理是腰足互為作用,引起重心變化(丹田翻轉,上下摺疊),傳送力量。好象大廚掂勺,腕一翻,菜翻。腕一轉,菜轉。腕一停,菜停,人菜合一。

太極發力也如此,是腰腳合一。表面看似是腳的功勞(與大地爭力),但核心卻是腰的力量分配運化。簡約而言之,腳是發力點,腰是總運化,全身四肢是應用。其它的方式都不行,一定記住。重心移動的原則是“逢沉必轉,逢轉必沉",沉什麼?沉腰。轉什麼?轉腳。仔細分析一下,沉是松腰的感受,定要沉到底胯上,越實越好,沉穩了才好轉動。轉是帶腰轉腳的意思,腳轉即腰轉,步隨身走,腳不轉腰靜止不動,腳一動就必動腰,兩者不分彼此,所以才逢沉必轉,逢轉必沉。越熟練越高明,時間越短越有爆發力。劃圈越小,越無形,敵越難防。(藏勁九淵之下,亢龍有悔。)

用力總原則是,心為令,氣為旗,腰為囊。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標準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的無形狀態。

用力核心是沉腰,沉的核心是氣沉丹田,即松腰。松腰是太極拳發力的絕密,也是所有武術大師發力的絕密。差距只在熟不熟,快不快,靈不靈,松得透不透。那麼如何能做到松透松透呢?

這就是第二點,心要松。體松的核心在氣通,氣通的核心在心松。賣油翁的熟能生巧之中,不僅僅是“唯手熟爾",心手合一才是精髓。而心松的核心在理通。“理通法自明",理法貫通,身心貫通。理解和境界自然不同,打不打人,發不發力都己不重要。“求道不得道,得道不求中。"不經意中,一氣貫竄,如鴻掠水,力透環宇,不然而然,莫知而至。無意天生,自然太極之力。所以王宗嶽告誡我們,“由著(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接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一定要用力日久,才能熟能生巧出巧力(撥千斤之力),才能豁然貫通出猛力(整體發力)。這是個辛苦活呀,千錘百煉,越練越精(吹牛就算了,哈)。

當然也是智慧活,一個原理是必須要明白的。對立意識,十分關鍵。既然腰松是太極拳發力絕密,那麼胯緊就是松腰的絕密,而胯緊的核心是坐胯,胯坐穩了,腰就可以任意轉動,好象車軸一樣,護住腰而轉動,胯越穩越高明,這是秘中之秘,明白松腰的人很多,但明白緊胯的人少,古譜講“傳腰不傳胯",“腰打乃是胯打",為什麼?臀大肌是人體最強肌肉,一旦它發威,山崩地裂(獵豹雄虎的奔騰和胯掃,正是此處)。而胯護腰的關健是腿靜,支撐腿的力量決定胯的穩定。這又是絕密中的絕密,臀大肌加上腿大肌,其爆發力不可估量。而腿靜的核心是腳轉,腳越靈活腿越穩定。一旦腰胯腿腳配合一致,靜如山嶽,動若奔洪。

你明白了嗎?一切都是對立的關係,腿要松,腳必緊,腰要松,胯必緊,氣要松,心必緊。動靜也同理。腰動胯就靜,腳轉腿就靜,氣靜神就動,夫唱婦隨,密切配合,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另外,想達到腰胯腿腳的密切配合,關健是站樁和行架。動到極處是靜處,又一個對立!在靜立中體會腰腳的關係和感覺,達到頭踩著腳,足頂著腦,上下通氣,尾閭百會頂一塊,就成功了。沒有通天沏地的感覺,你的所有力量都是紙上談兵,一無是處。既便小有所成,也難登大雅之堂,更別提神明瞭。這在太極拳界叫“虛實分明",越分明越高明,越高明越神明。所以才叫“用力日久",方能達到“豁然貫通"的地步。進入懂勁階段,關口的虛實是最重要的。千萬切記,不要走錯。很多拳師都在這裡栽了跟頭,站樁不夠,只好返回去補課,十分可惜。關口虛實,我再重申一遍,上下前後左右三個方向虛實,一定分清楚,分不清楚的,回去站樁(古稱罰站,哈)。巧力從哪來?行架中來。猛力從哪來?站樁中來。巧力加猛力從哪來?腰腳合一中來。那麼太極勁從哪來?從你領悟到的境界中來(神明之境)。至於鬆緊,原則只有一個,觀動靜。動中就緊一下,靜中就鬆一下。動靜裡邊看鬆緊,鬆緊裡邊觀動靜。有大松必有大緊,有大軟必有大硬,極柔軟,才能極堅剛,動中有靜靜猶動,鬆緊之中悟緊松,這又是對立意識吧?不怕緊不到,就怕松不透。一身的拙力僵勁,想一下子松透了,可能嗎?必須要大松大軟,矯枉過正才行。一旦松透了,不用你去教緊了,自己都會了。人人不懂松,人人都會緊,幾十年工作,就會緊,哈哈🤗


豐豐224616993


不請自來客。

練習太極拳需不需要用力。

筆者回答是太極拳不需要用力,但是初練者不可能不用力啊,甚至習練久者也免不了用力,畢竟是先天的東西,哪有那麼容易化去。

太極拳鬆緊就好了,就和皮筋似的,狀態就是這一鬆一緊。

這種飛機,相信很多孩子玩過,通過擰皮筋後讓皮筋恢復原樣產生的動力讓飛機飛起來。

太極拳也是這樣,一擰一緊,一放一鬆就完成了。

只是說來簡單練起繁複,要擰裹到脊柱要費大功夫。

就這樣,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紫雲觀濤


不管是“用意不用力”還是“大松大軟”,要麼是斷章取義,要麼在文字表達上,詞不達意,誤導了後人,其實,練太極拳既要用意,也要用力,既不僵硬,也不鬆軟,


練太極要鬆緊得當,就像自行車的車軸,過緊,就不動了,過鬆,便發揮不了作用,要符合太極理論的要求,做到節節貫穿,一氣呵成,

太極是以意念引導動作的進行,貫穿套路的始終,所謂不用力,揚式太極宗師揚澄甫說是不用拙力,拙力是指那些導致體力分㪚,降低動作效率的力,所以,要學會用力,太極便是指導如何合理的用力,從而使力用的更有效的一個拳種,


任我行162458367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清楚是什麼樣的力。


說到練太極拳,就人體發出的力來看,可分為巧力和拙力。練太極拳最忌諱用僵拙之力,而提倡要用靈巧之力,明白了這一點,問題就好理解了。


一般來講,練拳時所說的的力、勁、功這三個概念是有區別的。在主要以兩塊肌肉組成的簡單而非常有限的屈伸動作作用時,我們稱之為“力”;在主要以兩塊以上的大肌群肌肉組成的複雜而佔有一定空間區域的螺旋動作作用時,我們時常稱之為“勁”;在主要以腰為軸,幾乎全身的大小肌群肌肉全部調動起來,所組成的及其複雜而瀰漫發散在身體周圍,呈現出既有螺旋,又有摺疊的動作作用時,我們時常稱之為“功”。在這樣區分下,就能使初學者很容易理解太極拳練習的三個層次了。


所以,初學者進行太極拳練習時,第一個階段,就是要求全身放鬆,提倡不使用拙力,這樣就容易將身體日常使用的屈伸動作,轉換成較容易的過渡到局部的螺旋動作,從而使力轉化為勁,這樣練習,就會大大地縮短第一階段的練習時間,儘可能早的進入第二階段。至於第二階段,那是以訓練勁為主,要快速的提升,需要一定的阻抗練習;第三階段,主要以練習功為主旋律,此階段腹式呼吸與動作的配合相當重要,要練出整體勁——功,標誌是:快而不亂,慢而不僵,至於時間的長短,往往決定於個人的身體素質和悟性。(當然有明師指點更好)


常說的“太極十年不出門”,其實有一些誇張,如果明白了以上道理,再有明師(不一定是名師)指點,個人刻苦勤奮,一般要不了十年,兩、三年就有眉目了。


教育樹上一朵物理花


回答是,用勁不用力。力是絕對的,勁是相對的。勁的產生同樣離不開肌肉做功,太極拳礪練筋骨,不強調肌肉,這是錯誤的。產生勁的方法是:,有些肌肉必須放鬆;有些肌肉必須緊張;有些肌肉則需要時緊時鬆的交替運作。需要放鬆的肌肉有哪些呢?首先就是肱二頭肌,如果肱二頭肌在練拳時持續緊張,你是不可能練出沉勁來的,一有力就會上浮犯飄。肱二頭肌放鬆了,誰應該拉緊呢,那就是肩胛骨部位的大小圓肌,還有背闊肌側部,還有斜方肌都必須抻住,可以出沉勁。三頭肌是可以抻緊的,會助長沉勁,你按按桌子,如果二頭肌是放鬆的,三頭肌是緊張的,這就是內家拳放鬆練沉勁的途徑,即有下沉勁,同時還能按別的勁,不是所有肌肉都一起運作,有松有緊。



小臂肌肉一定是放鬆態,這樣沉肩垂肘的勁才能注入骨頭,產生堅強的骨力。其實拉筋的目的,就是用結構來鍛鍊骨力的。手是放鬆的,但有一根手指必須貫勁,這就是無名指,這根手指的奇妙在於,它挺住了勁,整個手掌也就有整勁了,這叫碾勁。胸大肌務必放鬆,否則就是一塊板,會被人吊著打,因為太僵,毫無變化可言,也卸不了力。對應的背闊肌必須橫向掤開,老話叫“蝦胸龜背”或稱“負陰抱陽”,這是整勁的最基礎練法。時緊時鬆的是腹肌,丹田如同彈簧,用它來練顫勁和磨盤勁,爆發力彈性勁都來源於腹部。



人體最能出力量的是哪裡?就是臀大肌,這兩大塊肌肉不能和發麵饅頭是的,要夾緊提股道,收括約肌,封住地門,這個結構應該變成常態,一定要練到身上。由此會和腿部接成一體,獲得非常大的支撐力。四頭肌需要拉緊,腿部是軀幹的支撐,必須孔武有力。腳底板得輕提著,隨時向四面八方轉換。打拳不能死較勁,真動起來,腳都抬不起來,何談身法轉換,站著邁不開腿是因為把步練死了,沒了騰挪之勢。以上是產生勁的發法,僅供參考,謝謝!


太極浮屠


練太極拳時需不需要用力?我想,提這個問題的人可能是因為聽說過太極拳界流傳著的一句名言:“太極不用力,用力非太極”。

太極拳屬於武術。武術是技擊之術。技擊之術顯然離不開技擊雙方之間的相互作用,亦即離不開力。也就是說太極拳技擊時不可能不用力。練太極拳時,無論是練拳架套路過程,還是推手過程,還是實戰前的備戰訓練,也都會用力。

那麼“太極不用力,用力非太極”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只有第一個說出它的人心裡明白,其他人都只能憑自己猜測和對太極拳的認識對這句話進行自己的解釋。

我對““太極不用力,用力非太極”這句話的理解是:太極拳技擊規律是順勢而為,一定不要用力頂抗對手。王宗嶽《太極拳論》全篇內容的核心就是講的這個意思。捨己從人、人剛我柔、我順人背、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等等全都是說的太極拳要做到順勢而為破壞對手平衡並保持自身平衡。

當對手站都站不穩的時候還能攻擊到你嗎?顯然不行!這樣的話,你不就達到了不用力硬碰硬地防身自衛的目的了嗎?



太極仁拳


說太極拳不用力的說法是錯誤的

因為太極拳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說太極不用力就是沒有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就是要求行拳過程中思想高度集中,排除雜念,不要想拳外之事,把所有心思放到練拳上。隨著拳式的變化導引呼吸的變化,隨著拳式的熟練就變成拳式的快慢、變化都由呼吸來決定。比如:起吸落呼,蓄吸發呼等這時拳架的運動就不是以身體的力量來引導的而是由自身的氣息變化來推動的,動作慢時是由於呼吸的深、勻、細、長而決定的;快時是由呼吸的“哼、哈”二氣決定發出的爆發力。這就是從“以外型催內氣到以內氣崔外形”的質的變化。

也就是說,太極拳的運動是由內氣推動的理念~即:丹田發力。

但是無論丹田如何發力,如果沒有肌肉、關節、骨頭等的客觀物資的屈伸發力配合,內氣也會毫無用途!是太極用意不用力是說要時刻鍛鍊以丹田發力為主,肌體放鬆發力為輔,並不是肌體不發力,肌肉、關節、骨頭同樣是發力的。如果沒有骨頭的支撐、沒有關節的屈伸、沒有肌肉的彈性等等請問勁從何來?還如何才能做到勁起於腳呢?


憂思難忘去日苦多


太極拳是練道法,成就後可用於技擊。太極拳用不用力,看看空生萬物用力否?顯然道生萬物不需要用力,用力是人為行為,世界萬物非人力所為,人類之力太太太渺小了。練太極拳也然,要欲成就者不能用力,用力反而其反,不能在形體上下功夫,要在心意上去修行。大道無形無名無情無為是也。



一隻眼001


太極拳不用力(普遍意義上的力),但是太極拳不是沒有力。我們練習太極拳,練的是用勁的方法,也就是如何產生更大的力的方法,我們要的是最終的作用力,也就是作用在對手身上的起作用的力,能夠有效打擊對手,起效果的力,這個方法需要方法練習,才能有效的獲得,這就是太極拳的力。在太極拳或者說內家拳裡面,力與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勁這個詞其實就是個概念,當初就是這麼叫的,只不過更形象罷了,其實叫勁法(發力的方法)更準確,瞭解了也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我們通過一定的方法,使有效的作用力成倍的增加,這才是練習的目的之一。

感興趣的關注下看看我閒時寫的文章吧,不敢說都對,但拋卻了陰陽五行的虛無縹緲,還算都是很好理解,很好明白的東西,謝謝。


乾庭內家拳研究室


不要刻意的用力就行,保持肌肉鬆弛不緊張,就像平時懶懶的伸出胳膊意念隨著出去的胳膊到拳頭前面一兩尺就好!也就是意在拳先!太極拳最重要的是(走骨架)就是全身的骨頭在運動,肌肉不能僵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