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農民,父母年邁,是不是應在家種地照顧老人,不外出務工了?

十一東北大米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在提高,同時人的壽命也在延長,農村70後的雙親應該70歲多點,如果沒有疾病,身體也是非常硬郎的,而70後需不需出去務工,這要根據自身的情況而定。

如果父母雙親,身體欠佳,確實需要照顧,那作為兒女,就不要出遠門去務工了,在家附近找些零活幹,以方便照顧父母,也不耽誤種地務農,只是收入低了一些。但有一句老話說的好"三十歲之前看父敬孑,三十年後看子敬父"。雖然收入低了,但我們孝敬父母的機會來了。

如果父母身體硬郎,無需照顧,而出門務工比在家掙的多,我覺得這是70後必選之路。因為70後,按年齡計算最大50多歲,最小的也40多歲,上至雙親需要贍養,下至兒女,男婚女嫁,如果夫妻二人都是獨生子女,那就需要贍養四位老人。正是人生中壓力大用錢多的時候,也是人生中拼搏的時候,容不得你去品味生活,只有拼命生活,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生易,活易,生活不易!!!




農村待創業


我是70後。父母都已經76歲,但是身體還好。弟弟們平時都出去打工了。麥天,春節才回來一次。我和父母分戶了。父母親還種了6畝地。麥收季節,小型收割機能收的,我要幫父母把麥粒拉回來。小型收割機進不去的,要把麥稈拉回來。再用脫粒機脫粒,還要嗮幹,然後裝進囤裡。父母年級大了。離開年輕人,麥子都弄不到家。我兒子也出去打工了。我不敢出去。因為老人,莊稼都需要人照顧。收秋也是離不開人手。雖然種地不掙錢,但也只能留在家裡了。我是農民,關注農村,關注農業,為朋友們說畫農村事[微笑][微笑]





海底的魚鷹


大家好我是軍哥,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希望能幫到你。

我是70後的人,我父母也80多歲了他們的身體一直不是很好,這次我回家過春節才知道的,以前他們都說自己身體還可以的,這俗話說的好娘想兒比路長,兒想娘竹杆長,其實當兒女哪知道父母的心,他們不說是不想讓我們擔心,只想我們在外面一心一意打工掙到錢,天下人都說父母是最偉大的其實很有道理的,

在他們那五六十年代裡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是很不容易啊,現在父母的身體也是體弱多病,也需要我們做兒女照看了,畢竟父母獻出了他們的一身,讓我們長大成人了,在這激動的心情請讓我🎤一首燭光裡的媽媽

媽媽,我想對你說,話到嘴邊又咽下

,媽媽我想對你笑,眼裡卻點點淚花,噢媽媽燭光裡的媽媽,您的黑髮泛起了霜花,噢媽媽燭光裡的媽媽,你的臉頰印著這多牽掛……。

贍養父母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沒有什麼理由不贍養自己的父母,哪怕外面有金山,我們也要留在父母的身邊,在家裡也可以一邊打工掙錢,在家裡心是踏實的,俗話說的好,門前有車不算富,家中有老人才算福。

如果我說的對,請轉發和評論。


天自由飛翔604


我父親是60後,他就面臨過這樣的選擇,我父親曾經在工地做帶班,而且很受老闆看中。可是在我爺爺奶奶70歲那年,他就拒絕老闆的邀請,留在家裡照顧我爺奶了。我爺奶有3個兒子,我父親是老大。在農村,兩個叔叔在大城市。他的選擇我很不理解,直到我父親60歲以後。我看到了叔叔們對父親的敬重。自己也明白了父親常說的百善孝為先。在他們身上,我透徹的懂得“孝、悌”二字。


農村虎妞的生活


70後的我們正是上有老人需要照顧,下有小的需要撫養,如果不出門打工,一家人還要生活。拿我為例,妻子有病不能幹活,還的接送兒子上學,母親頭幾年因高血壓做了手術,現在落下後遺症,一直由父親在家照顧母親,我在外打工掙錢養家。

如果有事了請假也的回來照顧母親,父母恩情比山高比海深,一輩子也報答不完。

過年過節回來了一直陪在父母身邊,盡一份孝心,多陪陪他們,在外也時常打電話問候爸媽身體情況,讓他們不在孤單,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何時也不能丟。


金志勇


我就是一個70後的農民,常年外出打工,深有體會外出打工的不容易,不是為了生活誰想把孩子丟在家裡,現在孩子也長大了,父母也慢慢老了,今年就選擇了在家種地,明年兩孩子也該高考了為了孩子的學習選擇了在家陪伴



農村緞姐


我也是70後,現在孩子還在上高中,不打工靠種地行嗎?五六畝地種花生種麥子一年收成五六千塊錢,不夠孩子的學費和餐費的,只能出來打工了,一個月還掙個五七六千的,春天和父母一起種好地,父母在家管理,秋天在幫著秋收完,一邊種地一邊打工,70後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刻不能休息啊


茶農相姐


光陰似箭,七零後的我們也奔五去了。說到生活我們都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還要生存。出遠門打拼只想增加點收入,改善生活。如果自己的父母還在的話,希望我們能留在他們身邊,多照顧照顧自己的父母,親情是什麼都不能替代的…

祝願天下父母親們健康長壽…





風雨


我想這是一個很現實生活中碰到的問題!

  • 按70後這個階段也就是中年50歲了,按農村結果生子時間早一點的情況,子女也是出來工作的年齡了,這個階段父母也是70歲以上了。
  • 應不應該回家照顧父母要不要回家種地,這個還是因人而異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去做分析判斷。
  • 如果父母還健康不需要照顧只是不能種地了,那做為子女加強對父母的照顧關心,多給家裡一些生活費讓父母無憂在農村享受晚年生活即可,畢竟在外面打拼有自己的家庭也需要照顧也有自己的事業!
  • 如果子女出來工作,自己50歲這個階段事業還不能放手,就只能出多點錢給能回家照顧的父母的兄弟姐妹或者親戚們照顧老人,實在沒人照顧的就只能安排父母在好一點的養老院讓老人在那裡養老,自己也抽多一點時間回家看望陪伴父母,畢竟生活不容易不是說丟下工作回家種田照顧父母就完事了,可能家庭還有房貸車貸都需要工作賺錢養家!
  • 如果工作一般或者城裡沒有太多羈絆或者為了父母到回農村照顧父母那就花點時間精力把父母照顧好,畢竟父母養育一輩子,現在老了需要人照顧關心了,自己能照顧當然是最放心最好的了。

其實現實生活中太多的無奈了,如果家庭裡有兄弟姐妹的,可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輪流照顧父母!如果獨自照顧的在經濟和精神上壓力都挺大的,也要注意自己身體狀況!怎麼說呢,不管什麼樣的方式照顧父母和陪伴父母都是做子女應該做的,我們只能在實際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給父母創造一個安享晚年生活好的環境希望他們能健康長壽,不被病痛困擾!也祝願老人們新的一年開心幸福!


廣西阿水


70後的農民,父母年邁是事實,但是不是需要專門在家照顧年邁的父母,這需要看父母的身體狀況,還需要看整個家庭的狀態。

之所以這樣說,就是說如果我們的父母年邁而且體弱多病的,就肯定需要子女在家照顧,外面即使賺金子,你也不能不管自己的父母。畢竟父母把子女辛辛苦苦養大,一輩子對於子女都是奉獻,到了父母老邁的時候,子女不論是從報答養育之恩,還是傳承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還是遵循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都應該贍養照顧年邁體衰的父母。

不過,現在的農村面貌改觀很大,人的精神面貌和身體健康狀態也有很大提升。農村有很多七十多歲身體還非常硬朗的老人,這樣的老人在現在的農村還不少。畢竟農村現在的生活醫療條件都有了很大改善,老人的身體素質也比以前好。有的家庭老兩口有一個身體差一些,另一個身體好一些,也可以相互照顧。這樣的情況就不需要子女專門在家照顧年邁的父母,就可以出門打工掙錢。

還有的兄弟姐妹有好幾位的,他們中有的條件好的或者好一些的,也可以主動多承擔或者全部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讓條件差一些的兄弟姐妹外出打工掙錢。當然,也可以有某一個在家照顧父母,其他出門打工的兄弟姐妹出費用。這些方式,都可以做到使父母老有所依。

當年我們家裡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兄弟姐妹三人,我是家裡老小,因為我當年的條件相對好一些,父母的生活和平時所需費用都是我包攬了,父母也是和我一起住,哥哥姐姐每年給父母生活費,我也主動退還給他們。畢竟是手足之情,我的條件好於他們,兄弟姐妹之間本就不需要斤斤計較。因此,我們兄弟姐妹相處非常好,家庭氣氛和睦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使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在外面放心的大展拳腳,這樣又促成和氣生財,這是我深有感受的。

因此,70後的農民,是否需要不再出門打工而在家專職照顧年邁的父母,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定奪,不需要生搬硬套某一種模式,也就是說,父母需要照顧的時候,外面的風景再好,我們也要在家照顧父母。父母身體尚可的,還是可以出門打工掙錢的,平時多聯絡問候問候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