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類父母,做得再好,孩子也可能不領情


這三類父母,做得再好,孩子也可能不領情

來源朋友圈

想必朋友圈的這張圖片,很多人都看到過。

孩子從起床開始,吃飯睡覺做作業都是在捱罵,老公也好不到哪兒去,就象一對難兄難弟;老婆做家務時在罵人,輔導作業時也在罵人,莫名其妙還罵人。

很多人都覺得這張表戳到了我們的痛點,特別心疼這一對父子。但我隔著屏幕都想抱抱這位媽媽,太不容易了。罵人可是個體力活,得調動全身的細胞,提高嗓門,鼓足力氣;罵人還是個技術活,要想著如何組織語言,罵什麼,怎麼罵,才能以洩心中的不滿。

咱先不說家庭相處模式是否存在問題,單說“罵”這一項,活兒也幹了,氣也出了,可這對父子會領情嗎?


在日常生活中,不被領情卻幹得不知不覺,樂此不疲的事兒可不少。

比如,擔心孩子學習太辛苦或學習不認真,一會兒送茶水,一會兒送水果,一會兒叫加衣服,最後,搞到孩子黑著臉滿臉不耐煩地嚴令父母不打招呼不得進入房間。

這時候很多父母都會委屈地說,我關心Ta還錯了嗎?為什麼Ta就是不領情呢?


為什麼呢?一方面,我們的父輩就是這樣相處和教養的,所以,我們沿襲了這樣的方式;另一方面,缺乏自我覺察能力和學習能力。

以下這三類父母,最容易不被領情,甚至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01熱暴力型

小麗媽媽一刷手機,笑得前合後仰,一邊催促正在上三年級的小麗做作業。一小時過去了,小麗才做了幾道題,小麗媽一看,火從心頭起,“你這個豬腦子,一小時才做這幾道題,還錯兩道,養著你有什麼用?”

小麗小聲地回答:“我做這題時不會,叫你又不應....."

小麗媽立刻罵回去:“你說你們班XXX,都不用爸爸媽媽輔導,在學校就完成了作業。你怎麼這麼蠢?”

倔強的小麗嘟噥了一句:“XXX的爸媽可不象你這樣....."

“你個沒出息的東西,還編排起我的不是來了。我打死你個蠢豬。”啪!啪!啪!

這類父母控制情緒的能力很弱,希望通過不斷的否定,貶損來激發孩子,讓孩子變得優秀。不幸的是,孩子卻把父母貼上的“標籤”當真了,而且將"我就是比別人笨,就是記憶力不好,就是沒出息。"等信息合理地內化,變成父母口中的樣子。


02冷暴力型

小明拿著低於90分的試卷回家,請媽媽簽字,媽媽看到分數立即冷下臉,此後三四天,不管小明如何小心翼翼的討好,小明媽都是臉若冰霜。

這類父母以為這樣就能激發孩子的羞恥感,愧疚感,讓孩子更加上進。卻在不知不覺中,將孩子打造成“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或者培養成了“白眼狼”,回報同樣的冷漠。孩子不懂愛和被愛的表達,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


03過度焦慮型

小軒就要上臺表演了,小軒媽在旁邊不停地說:"寶貝,你可千萬不要緊張啊,沒什麼好緊張的,你一緊張就會出錯,越錯你就會越錯,你可千萬不要緊張啊。“

結果,小軒果然發揮失常了。小軒媽說:“我都叫你不緊張,你看你,果然搞砸了吧。”

心理學上有條墨菲定律,你越在意,越是強化暗示,不管結果可壞的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

比如,擔心孩子早戀,每天碎碎念:“你可不要早戀啊”。孩子十有八九會早戀。孩子一早戀家長更著急,親子關係可能越來越來差。

這類父母愛心爆棚,一味地付出,卻從不願意停下來聽孩子講話,更遑論聽懂孩子背後想表達的意思。


以上這三類都是父母打著“我是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實,如果不“聽話”,就不是好孩子。

要想讓別人領情,首先,就是尊重Ta的需求,哪怕Ta是個孩子。

我們應該避免成為以上三類父母,不斷學習,不斷修煉,和孩子一起成長。

但是,紀伯倫的詩《孩子》中就寫道:

“你的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渴望生命自身的兒女,

他們經由你而來得世上,而不是從你而來。

儘管他們與你在一起,但不屬於你,

給予你的愛,但不是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END


在黑(夜)與白(晝)之間穿行多年,與世界屢屢交手,依然熱愛生活,熱愛學習。
關注我,和你一起分享職場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中的大情小事。


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拾三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