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西江月(杨慎)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

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

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那是后期的事情,是对汉室彻底失望,加上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一开始曹操还是有一些汉室情怀,按照传统士人的观点,是一个正直的人。比方说曹操做洛阳北部尉、济南相的时候,不畏强权肃清风气;再比方说在董卓摄政的时候,曹操毅然脱离董卓,逃到陈留己吾首唱义兵,在“荥阳之战”中追击西迁的董卓军队,结果战败差一点丢掉了性命。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着重记载了这一次战役,突出曹操的勇敢和忠诚,并且对其他军阀的表现多有贬低的地方。于是给人一种错觉:即“荥阳之战”中只有曹操奋勇追击,其他军阀作壁上观。其实并非这样一回事。在“荥阳之战”中,还是有其他军阀的身影的。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荥阳之战”的历史背景:诸侯联军和白波军威胁洛阳,董卓被迫迁都

董卓是一个很幸运,也有一些能力的人物。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士大夫集团和以蹇硕、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发生斗争,由于何太后的阻拦,何进和袁绍调集了很多外镇入京施压,董卓只是其中一个。没想到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在入京的时候正好遇到了被宦官携裹的汉少帝刘辩。于是董卓占据了主动权。他吞并了何进以及丁原的部曲,废立皇帝树立权威,开始掌控朝政。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宦官固然是士人仇视的对象,同时让董卓这样一个藐视皇权、手段残忍的凉州武人凌驾于头上,也是士人不能接受的。虽然董卓对一些士人进行了拉拢,但是效果非常有限。曹操等人纷纷逃出洛阳,合军聚众,组成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按照史料中的记载,其中有袁绍、曹操、孙坚、袁术、乔瑁、王匡、张邈、张超、袁遗、韩馥、刘岱、孔伷、鲍信、刘备等人。这些军阀的规模超过十几万,主要分布在三个方向,即洛阳东北方的河内、洛阳南方的南阳,以及洛阳东方的酸枣。虽然这些军阀中大多数都是打酱油,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但是毕竟规模摆在这里,给董卓带来不小的压力。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另外还有一股力量威胁董卓,就是活跃在河东郡和并州太原郡的白波军。白波军属于黄巾军的残余势力,在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郭泰在白波谷起兵,所以叫做白波军。白波军在洛阳的西北方,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这个时候声势浩大的诸侯联军又威胁洛阳的东方,董卓担心白波军和诸侯联军对自己前后夹击,所以决定将都城西迁到长安。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武帝纪》中对“荥阳之战”的描述

不得不说,仅在“荥阳之战”的记载上,《武帝纪》深得春秋笔法的精髓。首先看看汉献帝西迁时诸侯联军的状态。“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诸侯联军按兵不动。紧接着曹操提出追击的建议,“遂引兵西,将据成皋。”这一段没有其他军阀的记载,只提到了张邈派遣卫兹跟随曹操一起进攻洛阳。卫兹可以说是曹操创业时期的一个重要助力。曹操家里本来挺有钱,但是曹嵩并不支持曹操起兵,是卫兹出资帮助曹操组建军队。在《三国志·魏书·卫臻传》中也记载了曹操和卫兹之间的关系很好,互相扣高帽。不过根据《武帝纪》的记载,说到底是张邈令卫兹分兵协助曹操,可见卫兹是隶属于张邈的,“荥阳之战”中应该有张邈的一份。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结果在进军的过程中,曹操等人遇到了董卓的部将徐荣,双方发生战斗,地点在荥阳汴水附近。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太丰富的军事经验,士兵基本上也都是刚刚组织的新兵,战斗力有限,此战的结果就是曹操一方大败,曹操本人中箭,战马也受伤不能行动,曹洪把自己的马献出来给曹操(叫做白鹄,野史中记载是涉水如履平地的宝马,但《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乘船渡过汴水的),趁夜逃走了。曹洪这个举动不仅救了曹操,也救了自己(曹洪因为不借曹丕财物得罪曹丕,因为救曹操的举动被赦免),其他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跟随出兵的卫兹战死,曹操的士兵几乎被打光。可以说“荥阳之战”是曹操遭遇的一次惨败。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而后《武帝纪》中又有这样的记载:“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还是消极避战的状态。似乎“荥阳之战”前后根本没有任何改变,整个战役只有曹操和卫兹等人参加。不得不说《武帝纪》这段记载褒贬分明,突出了曹操创业前期的积极、正直、忠诚的一面。这一点小编并不能否认,然而其他军阀真的如《武帝纪》中那样尸位素餐、无所作为吗?其实并非如此。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荥阳之战”并非曹操的独角戏

从《武帝纪》中的记载中,“荥阳之战”似乎是曹操对董卓的独角戏,顶多加上卫兹。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这只是《武帝纪》使用的春秋笔法的错觉。为了更加直观,小编先将一些史料贴在下面。

《魏书》:“汴水之败,(鲍)信被疮,(鲍)韬在陈战亡。”

《典论》:“兖、豫之师战于荥阳。”

《九州春秋》:“未久而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从《魏书》、《九州春秋》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济北相鲍信、渤海太守袁绍都参与了“荥阳之战”,鲍信受伤、鲍韬战死,可见其作战的强度并不低于曹操。《典论》中的“兖、豫之师”没有明确特指哪一支军阀,“兖”大概指的是曹操、鲍信、张邈,但不一定仅有这三支;“豫”大概指的是屯兵在颍川的豫州刺史孔伷。也就是说,按照这些史料的记载,除了曹操以外“荥阳之战”还有至少四支军阀——鲍信、袁绍、张邈、孔伷。这似乎并不是一次小规模的战斗,很有可能是一次大规模的会战。或许正是因为“荥阳之战”的受挫,诸侯联军才变成不思进取、不敢进军的状态。

“荥阳之战”中除了曹操以外,还有其他军阀参与战斗

这么多军阀参与“荥阳之战”,《三国志》中却着重强调曹操一人。其原因不得而知,或许是晋朝接受曹魏的正统性,陈寿治史时对曹操进行美化,对曹操曾经的对手譬如袁术、袁绍等人都进行了贬低,故隐去袁绍在“荥阳之战”中的战绩;或许因为卫兹、鲍信、张邈等人与曹操的关系匪浅,鲍信后来还成为曹操的助力,所以他在“荥阳之战”中的表现算在了曹操的头上。不管怎么说,《三国志》对“荥阳之战”的记载是不客观的,需要后人进行辨别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中国历史地图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