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的重要性:世家大族的兴衰史

在中国古代有一些比较的世家大族,比如兰陵萧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等等大家族。这些大家族经过上百年的传承,有些强大的人力和财力。有时候,当权者都要依靠他们。

世家大族是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出身的重要性:世家大族的兴衰史


一:世家大族的兴起

世家大族最早萌芽于两汉时期,到了魏晋时时期达到鼎盛。比如东汉末年的淮南军阀袁术和割据河北的军阀袁绍,除了自身外,更重要的都是靠着他们家四世三公的影响力,方能割据一方。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曹丕听从陈群的建议,创建九品中正制。自曹魏开始,用各州郡有声望的人任“中正”官,负责在本地区品评人物,选拔官吏。把人物分为九等,称九品,然后按品级选官。据门第高低划分品级上下,按品级上下决定官阶大小,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世族地主操纵政权、发展权势的工具。

出身的重要性:世家大族的兴衰史


二:世家大族鼎盛时期

公元317年,琅琊大族王导和王敦等人辅佐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当时司马睿登基的时候,邀请王导和你同坐。时城“王与马,共天下”。

在整个王朝一百年的时间里,几乎都是被世家大族所掌握。在东晋初期,王家掌握着东晋的大权,后来王家渐渐被外戚庾亮的庾家所掌握。到了东晋中期,大权又落到桓温手里。桓温当政期间,不仅大权独揽,甚至废除了皇帝(晋废帝司马奕)。后来桓温去世后,大权落到了谢安手里。到了东晋后期,虽然皇室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又经过“桓玄之乱”从谢安手里夺回了大权,但是此时的东晋王朝早已经是日薄西山,不久就灭亡了。在整个魏晋时期,不管你这个人多有才干,但是如果你出身很低,那么你几乎很被任命为高官。魏晋时期只看你的出身。并不看你的能力。

出身的重要性:世家大族的兴衰史


三:世家大族的没落

公元420年,刘裕篡位,夺了东晋的江山,由于刘裕出身贫苦,并且认识到世家大族的危害,世家大族把持朝政,导致底层许多有真实才学的人得不到重用。刘裕建立南朝宋以后,大加提拔寒族出身的人。在整个南北朝时期,虽然世家大族还是活跃在上层,但是影响力比不上魏晋时期。

公元589年,隋文帝诏诸州举贡士人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分别荐进,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诏令荐人,分为十科。大业五年(609年)又诏诸州荐人,分为四科。隋代尚没有自请投靠的办法。虽然又说法说“炀帝始置进士之科”隋代“置进士、明经二科。

到了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诏令“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复,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提出了“每年十月”赴朝廷应试的定期,明确了州、县地方预试,即相当于后世“乡试”的办法,武德五年(622年)唐朝的诏书明确了士人可以“投碟自应”,下层寒士得不到举荐者“亦听自举”,“洁己登朝,无嫌自进”自此正式确定了士人“自举”、“自进”的制度。唐高祖五年(622年)的诏令标志着以自应考试为特点的随着科举制度的诞随着科举制度的创建,更多的来自底层有真实才学的人可以进入帝国的中枢。曾经牢牢被世家大族所控制权力,这下不复存在。

世家大族对于科举制度的创建,先开始是不屑一顾。但是,到了唐朝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世家大族投身到科举中去。曾经控制朝政世家大族渐渐消失。

出身的重要性:世家大族的兴衰史


四:世家大族的覆灭。

唐朝末年,公元905年,朱温发动“白马之祸”

,朱温的心腹李振由于在从前参加科举,屡次不第,对于士大夫非常痛恨。李振对朱温说:“这些人(指柳璨等唐朝众大臣)不是自称清流吗?那就把他们杀死扔掉黄河中去,让他们永远成为浊流。”朱温笑而从之。

自此,世家大族如同奔流的黄河之水一样,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出身的重要性:世家大族的兴衰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