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臺共同抗擊疫情信息傳播

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億萬國人被迫“宅”在家中。對疫情的恐慌和對疾病預防的迫切需求,讓知識與信息被全網用戶空前需要。在紙媒休刊、物流歇業、線下活動被限制的背景下,真實的用戶需求讓線上流量暴漲,也讓看低流量前景的言論不攻自破。


互聯網平臺共同抗擊疫情信息傳播


流量本質可以看作是互聯網平臺接觸到的用戶量級。訪問數越大,信息觸達用戶越多,也就越能通過服務或廣告去轉化影響用戶。因此,流量作為互聯網平臺的生命值,不僅等同於其信息分發和服務到達能力,甚至還是一種貨幣化的能力。

前兩年,互聯網流量紅利見頂的言論不絕於耳。頭部公司增量下滑,獲客成本居高不下被人津津樂道。很多觀點認為搜索已經式微,信息流增長遭遇天花板,其實不然。知識付費曾被看好,直播答題被認為是瞭解知識的全新途徑,短視頻社交被期待成為新的流量池。這導致“新玩法”之外的所謂“傳統流量”價值被嚴重低估。

新流量如果不能解決用戶的本質需求,不能持續形成剛需,必然缺乏增長必要條件,只能是曇花一現。因此我們後來看到,新崛起的知識付費、直播答題和視頻社交模式或遭遇用戶拋棄、或撞上監管南牆、或無法成長為對抗頭部公司的有效力量,均在這兩年敗下陣來。


互聯網平臺共同抗擊疫情信息傳播


知識信息戰“疫”價值突顯

受疫情蔓延影響,春節假期後大多數傳統紙媒被迫延期休刊,復刊時間尚不明確。與紙媒遭遇的“屋漏偏逢連夜雨”相比,互聯網信息平臺反應可謂及時而精準。用戶通過搜索或瀏覽平臺信息流推送均能實時瞭解各類信息。信息平臺首次充分自主地充當了輿論引導、信息發佈、權威闢謠、深度報道和社交溝通等所有信息流動環節的主力。線上流量此刻顯得無比珍貴。


互聯網平臺共同抗擊疫情信息傳播


火神山、雷神山等直播建造視頻甚至吸引了7000萬網民在線觀看,“雲監工”們在線為其打榜,還為現場各施工車輛取了“暱稱”。這些都是最好的疫情信息宣傳渠道。

在此之前,重社交以及主打輕度娛樂的社交軟件和短視頻風盛起。新發布的互聯網應用大多言必稱“社交破壁”、“視頻社交”。疫情的爆發讓人們明白,娛樂雖在風口,但公眾對大量權威專業知識和信息的獲取渴求才是剛需。


互聯網平臺共同抗擊疫情信息傳播


新冠肺炎最初完全是一個冷僻、陌生的專業概念,涉及專業的醫護知識是公眾涉獵較少而當下亟需的。“封城”模式下,線下購書、系統學習、口口相傳都無法滿足用戶幾何級數增長的信息需求。唯有通過互聯網平臺製作發佈的知識合集、專題來惡補。比如百度App第一時間開通了“抗擊肺炎”頻道,為廣大網友提供最權威的信息和資訊。百度還聯合國內權威醫學專家第一時間上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詞條。

據百度統計,假期期間用戶通過百度搜索瀏覽新冠肺炎相關信息日均超過10億人次,網民線上主動獲取信息的意願極其強烈,對知識的攝取需求被重新激發。媒體預言,疫情過後,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等知識信息的關注或將持續很長時間。


互聯網平臺共同抗擊疫情信息傳播


移動時代以來,很多觀點認為碎片化閱讀習慣將用戶時間切割得支離破碎,加之工作壓力等多方原因,因此用戶不再對知識獲取有持續需求,不少人士也曾猛烈抨擊碎片化閱讀產生的弊端。

但事實是,這種模式已經固化多年,無法逆轉。反之,公眾在長期碎片化閱讀過程中已經具備一定根據零散信息拼湊出完整事實畫像的能力。例如武漢及湖北疫情的嚴重性、不斷更新的物資缺口、口罩的使用知識點、各地疫情擴散情況等等。儘管在疫情動態變化情況下,一篇洋洋灑灑總結式的資料不可能第一時間出現,但通過百度搜索、微信入口等不同渠道陸續彙總的信息,公眾可以得出與實情一致的理解。這足以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求。


互聯網平臺共同抗擊疫情信息傳播


“管好自己,及時通報,不做無知的傳播和無謂的犧牲”是這次疫情中互聯網平臺傳達向個體的責任與義務。而互聯網海量信息當中必然存在著泥沙俱下的信息知識,人命關天,虛假信息會進一步造成社會動盪和民心恐慌。因此,互聯網平臺中與疫情有關的流量,除了告知、分析和鼓勁,也分配了相當大比例用來破除謠言,減少公眾猜忌。

百度APP、支付寶、微信平臺、媒體官網等大型信息平臺都設置了闢謠專區,依託先進、成熟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在很短時間內甄別和殺滅謠言。“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的苦逼舊貌被高效率終結。


互聯網平臺共同抗擊疫情信息傳播


早在1月22日,垂直類平臺丁香醫生就上線了新冠肺炎的實時動態,更新各地疫情發展情況,其闢謠平臺也同步上線,通過專業人士的專業知識擊破一切散播恐慌的謠言。百度抗擊肺炎的專題也在APP內上線,專題內疫情闢謠欄目背後的大數據與百度知道、貼吧、醫典、地圖等產品服務打通聯動,為用戶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肺炎信息入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