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面对“停课不停学”?

疫情当前,学校不能如期开学,线上教育一夜之间像施了魔法般,成为学校紧握的仙女棒。

可我们真有那么迫切地需要学生们按照规定时间来上课吗?老师又必须在这个日程表里出现,才会让学生记得还有学习这回事吗?

如果学生必须要靠这种“发条式”的打卡模式才能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只有课程表上的课程学习才叫学习,或是只有考试才是学生学习的目标,那么我们要反思一直以来的学校教育是不是有问题。

假如没有互联网,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没有互联网的假设似乎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想象,都什么年代了,不要有这种设想。

刚刚在奥斯卡上出尽风头的韩国电影《寄生虫》的开头,姐弟俩蹲在地下室的马桶旁边蹭楼上的WIFI,这一幕极具戏剧化的场景展现了贫穷家庭的窘困。虽然,这部电影算不上奉俊昊最好的作品,但它用荒诞的方式直面全世界都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的现实问题,这个很值得肯定。

在中国,先不说5G技术还没有全面普及,线上平台本身就存在技术缺陷的问题,在现实状况下是否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网络全覆盖,资费无负担的家庭?

有的学生过年回到通讯不太畅通的偏远农村;或者在城市出租屋里没有装网络,靠手机流量支撑的农民工孩子;又或者因为疫情被隔离在病房里、游船上、隔离区的学生;还有正在经历生离死别的孩子……他们如何应对正在大张旗鼓全国统一开班的网课?


该如何面对“停课不停学”?

这几天,我们在网上透过直播镜头看到了在手足无措的老师和学生可爱的样子,我们也看到了人生百态。

有人在微博上分享真实的故事:在逼仄的杂货间,妈妈用仅有的一部手机给孩子看视频课,两个不同班的孩子还得轮流看;有的孩子可以边开电脑看课件,边用IPAD看视频,手机还能余出来打卡、和同学聊天;有的家庭可以将老师的作业、试卷和讲义打印出来;而有的家庭只能靠家长和孩子手抄,因为打印店此时也没开门……

这场疫情没有多数和少数的区别,没有一般和个别的差异,它和每一个人都有关,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确保每一个学生被平等地对待。此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学校和教室是孩子们能享有的最平等的环境。

我们可以等一等,也许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哪怕因为疫情取消暑假,那又能怎样?至少在校园里,所有老师和学生是同步的。

放个大长假,会对学生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吗?

不会。

该如何面对“停课不停学”?

这个特殊的长假,想必谁也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情。

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课业就很紧张,好容易等到放假还要去各种不见得有多大兴趣的兴趣班。

因为疫情多休一两个月假期,不能去学校,也不能去兴趣班,那……那就歇着呗,没什么好担忧的。

自信点,他们不会因为休假就成不了才,也不会因为没休一定成为科学家或艺术家。

当然,很多学生特别想学习,咱也不拦着,就学吧。从小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管有没有疫情,对他们而言,学习是一种常态,不需要用网上打卡学习这种形式去强求他们。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能进入到学习状态。

那其他不想学习的孩子呢?说真的,这一两个月天天追着他们打卡,他们也不见得长进多少。看着手机和电脑的时候,走神的依旧走神,偷懒的还是偷懒,学不好的就是学不好。真不是放假的错。

倒不如让他们放松下来,干点其它他们认为更有意思的事。

如果非要学的话,与其让他们按照科目去学习,不如背背古诗词,练练字,读点感兴趣的课外书,亲自照顾家中的宠物,做点创意手工,做做运动,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可以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透过当下的疫情思考生命的价值,了解社会现状,认识那些在这场灾难中勇敢善良的逆行者们,这些都是课程以外更好的学习。

总之,这个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事情可能被课业耽误了,家长和老师可以合理安排和积极引导他们,唯独不要在家里按照学校的课程表来过日子。

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在这个非常时期,他们要学习的东西就更多了,是时候让他们上认识世界和面对世界这一课了。

高密度媒体信息轰炸下,正是大学生们体察社会的最佳时期。

正在发生的一切,除了疫情本身,还应该关注面对危机时民众和政府的真实状态,了解人性的复杂,感受爱与奉献,梳理和规划一下自己的专业学习,思考未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深刻的问题。

疫情和每一个人都有关,人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觉得无能为力时,不要躲闪,不要回避,不要抱怨,关注和思考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老师和家长除了监督学生学习,还能做什么?

朋友跟我抱怨,老师布置了一大堆任务给她的孩子,她快疯了。我安慰说,别怪老师,老师也要疯了。

老师并非各个都是网课高手,短时间内无法掌握所有网络教学技术技能,也没有“带货王”的专业能力,还要不计形象面对几十上百号学生视频直播,真的太难了。

学生、家长、老师,谁都不容易!

在非一对一的网课中,老师无法做到边讲解分析,还兼顾互动交流,不如放弃亦步亦趋的授课计划,做一些弹性调整,增加开放的学习内容,比如,列出书单或是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提供已有的优质课程资源让他们根据客观情况进行自主学习。但这些都不必纳入常规课程考核,因为谁也不能保证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在同等的条件下学习。

老师还可以和学生进行疫情相关的话题讨论,让学生们少一些惶恐和不安。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舆情难免有困惑,在疫情面前,我们无法确定每一个人是什么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老师恰好可以充当一个窗口,通过沟通交流建立联系,共同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陪伴,因为没什么比陪伴更珍贵。

这段时间的亲子关系极其微妙,子女和父母大抵都经过了刚放假的和谐——煎熬——不得不和谐的阶段。都别互相嫌弃了,利用这段时间,好好珍惜彼此陪伴的日子。讲讲故事,聊聊过往,享受天伦之乐。

想见你

网课本身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这些年风行在教育界的微课和慕课,成了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的香饽饽。

网络教学形式打破了时空界限,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社会教育、定制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一方面是为离开校园的成人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便于掌握了优质资源的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分享。

网络教学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推动教育模式的变革,但不是此时,不是在大家心系疫情,生活节奏全被打乱的当下,更不是在很多孩子无法获得公平的网络学习条件的现在。

此刻,师生们大概从未如此渴望回到学校,回归最古老和素朴的教学方式。没有隔着冰冷的屏幕,没有后期雕琢,不带滤镜,不加修饰,不担心流量,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有温度,有态度,有情绪的坦诚相见。

该如何面对“停课不停学”?

再过10天,我也要被迫营业,我想告诉我的学生:放心,我决不视频直播,不会给你们提供表情包素材,当面教训你们比较过瘾,所以,等着吧。

网课内容已经想好了:密切关注新闻报道,认真思考你观察到的社会问题,如果想不通就找老师和同学讨论。讨论累了就放松一下:阅读一本好书,看看优秀的电影和纪录片,打打游戏,追追偶像,给长辈做顿好吃的,陪他们做做健身操……

生活永远不会按下暂停键,我们只是放慢了脚步。疫情一定会过去,怀抱希望是我们坚定地活下去的信念。我们一定会相见,也许在樱花浪漫的三月,在芳华正茂的四月,在明媚和煦的五月……

请相信,我们终将在美丽的校园相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