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說清日本詩歌:除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有這12種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最早出現在日本奈良時期長屋王(約684年-729年)贈予唐朝僧眾的袈裟上,後面還有八個字「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這是一首“漢詩”。

一文說清日本詩歌:除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有這12種

日本的詩壇,有兩大支柱:“漢詩”和“和歌”。

“漢詩”(Kanshi)自然和中國的沒什麼區別,“和歌”則是用來指本土詩歌(Yamato uta),或者簡單來講,是用日語創作的詩。

最初,日本本土的“和歌”(或許那時還只能叫“民歌”,因為“和歌(Waka)”這個詞是平安時代創造的)很隨意,沒有固定韻律和格式。

受到漢文化影響後,“和歌”按照格式不同,可以分為短歌、長歌、仏足石歌、旋頭歌、片歌。後三者在平安時代初期就“被廢止”,“長歌”也漸漸消失。

不過,也可以認為“長歌”借用了“連歌”重新流行起來,而“片歌”則變成了“俳句”和“川柳”,並最終以“俳句”的形式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至於“旋頭歌”,在近現代是“小眾”愛好,如芥川龍之介(1892-1927年)就曾進行創作。

不包括現代的自由體形式,“和歌”按照格式不同可以分為12種。

依照出現的時代和繼承關係,可以粗略繪製如圖:

一文說清日本詩歌:除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有這12種

這12種詩歌的格式大致如圖:

一文說清日本詩歌:除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有這12種

這裡的數字指日語的音節數。

例如“5-7-5”:即三句話中,第一句為5個音節,第二句7個音節,第三句5音節。“*n”表示有循環,數字表示循環幾次。

需要注意,“音節數”不是“字數”:日本借用了中國漢字,一個漢字往往會代表多個假名(萬葉假名中還存在多個漢字代表一個假名)。日語的每個假名代表一個音節(拗音除外)。

另外,日語在從古到今的演變中發生了很多變化,因此古代詩歌按照現代日語來看可能出現:

1、在音節上並不完全符合格式

2、文法很奇怪

由於日本不同時代的音訓不同、甚至還分階層和地域,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不必過分糾結該讀什麼音,至於文法,知道有那麼一回事就好。

關於發音,日本人都不一定搞得清楚,參考木村弓的《いろは歌》(伊呂波歌)。

誕生於平安時代的伊呂波歌顯然是古日語了,但用現代日語來演繹仍不失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