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的歷史戰爭國家中,為何鮮少出現澳洲

很多人都知道,澳大利亞最初是英國政府用來流放犯人的,而準確地說澳大利亞其實是作為替代品來完成這一功能的——她的“前任”是英屬北美殖民地,也就是獨立之前的美國。

在諸多的歷史戰爭國家中,為何鮮少出現澳洲


資本主義經濟最早興盛於英國,這不單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也意味貧富分化加劇和城市流民的增加(“羊吃人”圈地運動的產物),大量失業人口導致當時的英國本土犯罪率急劇升高,監獄始終被塞得滿滿的。而與此同時,英國人在美洲的殖民地當時也亟須人去開墾。於是處於最大限度利用資源的考慮,大量犯有中、輕罪的犯人被流放到了美洲大陸,而無須再繼續坐牢。對於英國政府而言,這等於把一大塊財政負擔變成了可以產生價值的資源。

在諸多的歷史戰爭國家中,為何鮮少出現澳洲


這種流放一直持續到18世紀70年代才宣告停止,因為美國在那時已經獨立了,而被發現於1770年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很快就接替了美洲大陸,從1788年開始成了英國犯人們新的流放地,而這種流放最後一直持續到1868年。

在諸多的歷史戰爭國家中,為何鮮少出現澳洲


除去海外掠奪資源的需要之外,在英國人的佈局中,澳大利亞在地緣上同樣肩負著一個作用——戰略制衡。在當時,中國南海周邊的馬來群島(南洋群島)處於一種三分天下的局面;荷蘭所佔的面積最大,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當時就處於荷蘭的殖民統治之下;菲律賓最初為西班牙殖民地,美西戰爭結束後由美國人接手,由於面積有限加之缺少其他據點作為呼應,這裡對東南亞的影響權重比較有限;現今的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則是英國的殖民地,這幾個地方使得英國人恰好能控制住馬六甲海峽,遏制荷蘭人以及在中南半島的法國人(越南當時是法國的殖民地)的海上交通線。

在諸多的歷史戰爭國家中,為何鮮少出現澳洲


攤開地圖,看看現在印度尼西亞的面積就不難發現,當時荷蘭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有多大,而英國人通過面積不大的馬來西亞,就達到了“一巧破千斤”的效果。澳大利亞在這其中則可以看作是一支偏師,從南面抵住了荷蘭人的後腰。然後荷蘭畢竟已經是一個正在走下坡路的國家,隨著她的衰敗,澳大利亞在制衡方面的價值也就越來越低。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因為扼守著馬六甲海峽,其戰略價值卻一直未變。而由於自己沒什麼太大的戰略價值,也使得澳大利亞的日子過得相對於其他熱點地區來說,一直都比較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