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中)

三、羅馬教會的腐敗

1.外表道貌岸然,背地無惡不作

羅馬教會教士的腐敗,早在中世紀的文學裡就已經被揭發。因為教士階級平常道貌岸然高高在上,可是實際上他們並不遵守教會的清規戒律等等,很多修士修女和教士都變成了凡心很重的俗人。當然恪守教規的修士教士並不能說沒有,但是社會人士對於醜惡面的觀察,往往要對善良面的觀察銳敏很多。因此當時羅馬教會的腐敗與墮落,不僅成為宗教改革家攻擊的對象,就連羅馬教會巡查使的報告中也有記錄。宗教改革時代前夕的羅馬教會,一般修士教士不但娶妻納妾,至於歌舞、賭博、酒館等場合更有他們的足跡。早在中世紀的經院時代,修道士是歐洲的唯一知識階級,每個人都精通拉丁文和其他各種學問,可是到了宗教改革時代前夕,這些修道士都變成了不學無術的普通人,不要說用拉丁文研究經院哲學根本不可能,就連每天要誦讀的拉丁文主禱文也不會讀,由此可知道當時教士階級腐敗墮落到如何程度了。


歐洲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中)


宗教改革也跟其他革命運動的情形一樣,就是在改革運動將要爆發的前夕,會出現一陣反省刷新措施。例如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的《基督教騎士手冊》、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以及科雷特的理想等等,都是對羅馬教會所提供的極新穎而又銳敏的反省自新主張。就是沒有寫出這種福音思想的普通學者,也都拋棄了中世紀時代古板的經院思想,而準備把宗教擁向適合於文藝復興時代現實生活。例如在宗教改革時代的前夕,一般人已經跟中世紀的趣味不同了,現在他們最愛讀的書是聖經和有關教義的讀物。在1500年時,光是拉丁文聖經大約就有100種版本,德文本和法文本也有很多種。一般的宗教手冊以及其他有關教義書籍,固然沒有像聖經種類那麼多,但是給教育程度低的民眾編的簡易聖經讀本也不少。這種把文學簡化了的聖經,裡面加入很多精美插圖,用插圖來幫助讀者理解經文,是教會平常用來傳道的重要讀本。在這種平民化的宗教讀物中,為了遷就現實固然也摻雜了一點點迷信故事,但是裡面卻充滿了誠實博愛的精神。

2.教禮教義遭改革家反對

在宗教改革家的心目中認為,舊教教義大多數都與他們的理想不能相容,尤其是一些有關教會原則性的教義,更跟他們的改革理想不能兩立,例如有關聖禮理論、出世思想、聖徒崇拜、教會俗權等四點,就是宗教改革家所堅決反對的。

第一,聖禮理論在羅馬教會的教禮教義中,把贖罪認定是屬於教會教士的特權。因為按照天主教的教義解釋,一個教徒要想得到神的恩寵,必須經由下列各種儀式中才能達成:(一)接受洗禮與按手禮。(二)參加聖餐禮以及懺悔。(三)實行臨終塗膏與加入神聖教團。其中洗禮被認為是教徒獲得神之恩寵的最重要過程,因為一個人如果不受洗禮,那麼他的靈魂就永遠不會清潔,就是剛生下來的赤子也要遭受到地獄孽火的煎熬。另外在所有聖禮儀式中,聖餐禮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因為教徒經由教會神父的媒介,在食用麵包與葡萄酒以後,就能夠和神的聖靈交感。反之

一個教徒如果不參加聖餐禮,那他就絕對不會得救。負責主持這種聖餐禮的,只有教會的教士才有這種特權,普通的俗人是絕對不能擔任的。如此一來,教會的教士就成了教徒命運的操縱者,就像俗世帝王的管轄領內人民的行動一樣,教會則是以教權掌握住了教民的靈魂。再加上教士都是沒有家庭之累的獨身,同時又不對國家社會負任何義務,尤其是又可借“告解”的機會打進教徒的私生活圈子,因此教會教士就更成了社會上的一種特權階級。這種特權階級在中世紀教權鼎盛時代,當然任何人都表示無條件承認,可是到了個人主義勃興的文藝復興時代,就成為大多數人所不能忍受的社會毒瘤,因而才引起了意欲推翻羅馬教廷的宗教大革命。


歐洲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中)


第二,出世思想:使宗教改革家和舊教教義不能相容的,就是羅馬教會教義中的“出世思想”。這種出世思想在中古時代最為盛行,也就是中世紀的修道院所提倡的“禁慾主義”。在宗教改革時代前夕的羅馬教會,雖然修士和教士都腐敗墮落不堪,但是羅馬教會的教義理想還是主張修道院精神,就是把世俗生活的所有娛樂、享受、學問、藝術,都被視為誘使修士從得救之道中墮入陷阱的惡魔。根據這種修道院精神,只有理性才是結實的樹木,而信仰就宛如一朵可愛的薔薇花。富貴是最危險而又最遭忌恨的東西,結婚必然會給人招來可怕惡果,所以這兩種事都必須儘量避免。走向天國的平坦大道,就是斷食、苦行、純潔、孤獨。羅馬教會的這種修道院精神,在以人性為本位的文藝復興時代,當然是與已經理解幸福生活意義的人們不能相容。


歐洲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中)

中世紀修道院


第三,聖徒崇拜:使宗教改革家所堅決反對的,就是羅馬教會聖徒崇拜的教義。這種聖徒崇拜思想,在中古時代被認為是進入天國的跳板,可是到了宗教改革時代前夕,卻被看成是進入天國的絆腳石。因為在人智大開,科學觀念普遍提高的文藝復興時代,對於教徒的崇拜聖蹟聖物,被人文主義宗教改革家認為與多神教的信仰完全一樣。例如伊拉斯謨就曾諷刺說:“基督教徒不辨是非,將聖蹟聖物與異教之神並列崇拜。倘此種崇拜能使教徒進入天堂,則破誡之修士修女亦可隱瞞自己之罪行求神之助,商人為獲巨利、賭徒為獲好運、娼婦為獲恩客,亦得與此種聖蹟聖物面前祈禱。”就因為當時極為流行聖徒遺物的崇拜,所以一些神棍就製造了很多假遺蹟遺物來欺騙教民。


歐洲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中)

伊拉斯謨


第四,教會俗權:被宗教改革家認為所不能忍受的,還有羅馬教會所一再強調的世俗權力。羅馬教會認為,教會跟普通國家一樣,是一個主權者和代議機構,而且是一個具有司法立法大權的世界性國家。但是羅馬教會所說的這種國家,並不是自然成長的,例如一個毫無理性毫無行為能力的嬰兒,只要在神前接受洗禮就算是這個國家的公民之一。教會有宣告人民死刑的權力,所以也有跟世俗國家完全相同的監獄設備,同時也跟其他世俗國家一樣簽訂各種國際條約,並且屬下也有由教皇所封的王侯等封臣,按時向教皇繳納效忠。當國家主義已經抬頭的十五六世紀,當然不允許羅馬教會以世界王國自居。


歐洲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中)

轉變成俗世國的教皇國


四、神秘主義的推動

1.神秘主義的歷史淵源

宗教哲學史上所謂的“神秘主義”,就是對事物真相所持態度超乎尋常的理論認識,相信真理或上帝可由心靈洞察力加以瞭解,也就是避開合理主義的思辨和教義禮拜的形式,而特別重視直觀信仰上的內在性。關於神秘主義的最早起源,雖然在使徒保羅的思想中已經萌芽,但是給“中世紀神秘主義”影響最大的,則是羅馬新柏拉圖派哲學家普羅提諾神秘主義思想盛行於整個中世紀,對於已形式化的基督教信仰加進了新生命,同時也是打破羅馬教會“教階制度”的原動力。在中世紀初期的聖奧古斯丁和加洛林王朝時代,以英國經院哲學家J.S.Eriugen最有名,他所有的翻譯作品奠定了中世紀神秘主義的思想基礎

。此外Bernardus Bonaveutura等經院哲學家也都是神秘主義者,可見被視為形式主義思想的經院哲學也跟神秘主義結下了不解之緣。不過到了中世紀盛期,神秘主義的重心轉入德國。例如從12世紀起,萊茵河地方的多米尼克派修女院,就流行神秘主義思想。到了14世紀,出了很多有名的神秘主義思想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愛克哈特。


歐洲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中)

新柏拉圖主義奠基人——普羅提諾


宗教改革的目的就是脫離羅馬教教會權力,要求純粹、直接、獨立、自由的真正信仰。中世紀教會的權力非常龐大,教會之所為都是神聖的,教民要絕對服從教會,結果才喪失了信仰基督教的本意。脫離教會束縛闡明基督教本意,本著個人的願望求取心靈安慰與精神寄託,隨著文藝復興與精神的活躍油然而生。不過這種脫離教會的願望並非始自宗教改革,早在新柏拉圖哲學產生之初,就潛伏在經院哲學的身邊,也就是由神秘主義公開扶植而來。由此觀之,宗教改革的種子很早就埋在神秘主義的土壤中,如果說神秘主義是宗教改革之母可能更為恰當。被稱為宗教革命之母的神秘主義,是由德國的愛克哈特首開其端。

2.神秘主義巨將愛克哈特

愛克哈特是德國神秘學派的開山祖師,也是西洋哲學史上最偉大的神秘論者,他的神秘說帶有濃厚的柏拉圖學派及奧古斯丁派學說色彩,就是發自主知說而又離開主知說才進入神秘領域,他的神秘說是建立在神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他認為萬物都有“神性”,所謂神性乃是一種無始無終的東西,而且沒屬性沒活動,居於超越人的認識之上,既不能限定也無法名狀,若有隻好把它命名為“無”。這種被命名為“無”的神性,只有在自我意識的開始時,才能成為真實的存在神,他對萬物的生存解釋說,神是由活動才認識自己。神的認識自己,就如同我們照鏡子,於是才發現主觀和客觀,主觀就是聖父,客觀就是聖子,聖父、聖子相愛不離就謂之聖靈。聖父、聖子、聖靈是本質相同的一神三人格,聖子表明自己時就產生萬物,所以萬物是聖子所造化的東西。總而言之,被命名為“無”的神,只有在自己發現自己時才成為三位一體的神,這個神才是創造萬物的神。造化作用是自知自言的表現,所以萬物雖然都是神,可是萬物與神之間有所區別,是因為萬物有個性。個性是萬物的差別相,沒有差別相就等於萬物皆一。

3.神秘主義的思想內容

後來英國經院哲學家威廉·奧康的唯名論又把信仰與理性分開後,其結果才更促成了神秘主義思想的抬頭。神秘主義思想和自然科學思想一樣,也是很早就在經院哲學身旁徘徊觀望。經院哲學是用主知的辯證方法探求真理,而神秘主義則由內在直觀的方法求取真理。自然哲學家以研究外界的自然為著眼點,相反的神秘主義則在內界的精神方面尋求自識領域。經院哲學是受亞里士多德學說的影響,相反的神秘主義則受柏拉圖及新柏拉圖思想的左右。


歐洲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中)

希臘三賢之一、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柏拉圖


愛克哈特及所有德國的神秘主義學家,都非常輕視學問上的知識,認為在教義中不能發現學問。人必須遠離繁瑣形式的學問,因為信仰存於真理並不存於學問知識,而真理則存於人心中。人類有與神性一致的性質,可以看成是對神秘主義有所認識,真知識並不存在於理性思索中,也不存在於學者的知識中,僅僅存在於信仰和不可言喻的真見中。這種知識是神於人心中的自我觀察,也就是表明信仰的感情與神性的直接關係,就是對神秘主義者輕視的理論根據。由於愛克哈特的努力,才使德國神秘主義大眾化,不但普及到整個德意志,並且傳播到瑞士與荷蘭等國。蔑視學問知識與教會言行的神秘主義學派,由於他們強調尊重真正信仰的結果,給整個平民大眾留下了極深刻的影響,到後來果然演變成宗教上的大改革運動,指導者則是馬丁路德、慈運理、加爾文三人,其中馬丁路德名氣最大。


歐洲宗教改革的時代背景(中)

慈運理


4.路德與神秘主義的關係

被稱為德國神秘主義名著之一的,就是由一個虔誠修士所寫的一本匿名書,這本書是用通行於大眾的德意志語寫成,路德把它命名為《德意志神學》書中所說完全否定自我,放棄外部的媒介和人為的努力,把全身全靈都委之於神,如此神自然就會出現。同時這部書又說明神的內在性,強調人類充滿了罪惡,要想調和人神之間的關係,只要無條件默從神就可以了

。“放棄汝自我之意思,則汝即不致墮入地獄”,這句話就是這部書的中心思想所在。《德意志神學》這部書,很早就流傳在德國神秘主義宗教哲學家間,所以才被愛克哈特尊為德國神秘主義哲學的源泉,不過卻晚到1516年才由路德第一次正式出版,對路德的思想影響最為深遠,是路德發動宗教改革的思想原動力之一。因此路德自己曾經表示,使他能對神、耶穌、人,以及所有事物本性都有明確理解的書,除了聖經和奧古斯丁的著作外只有《德意志神學》而已。路德雖然如此重視《德意志神學》這本書,可是其他新舊教教徒以及各種神學家卻不然。例如加爾文就認為這本書作者所持的泛神論,就是一種很可怕的具有毒害的反教思想。此外羅馬教廷也反對此書,並且在1621年列入禁書目錄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