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雨到大雪,老天“變臉”挺快!專家揭開真相

從下雨到大雪,老天“變臉”挺快!專家揭開真相

自2月13日起,一場來勢洶洶的寒潮席捲了我國大部分地區,多地出現雨雪、大風、降溫天氣。2月13日夜間開始,華北地區、山東、河南中北部等地出現降雪或雨轉雪、雨夾雪,隨後,雨雪天氣一路南下到達黃淮江淮等長江中下游地區。由這場強冷空氣帶來的雪,是如何在雪、雨和雨夾雪模式之間“魔性”切換的?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解釋,雨雪相態與大氣溫度垂直廓線分佈有關。一般來說,從地面到高空氣溫向上遞減,高度越高氣溫越低。

從預報經驗上看,高空冰晶粒子在下落過程中,當如果大氣低層850百帕(1500米左右)溫度低於-4℃,近地層溫度普遍在0℃以下時,降水以雪或者以其他固態降水(小冰粒、霰等)形式出現;當近地層溫度普遍高於0℃,850百帕溫度高於-4℃時,高層的冰晶粒子在下降過程中逐步融化為雨滴,降水以雨的形式出現;850百帕溫度在0℃至-4℃之間,近地面溫度在0℃左右時,降水相態以雨雪混合雨夾雪為主。當然,降水相態預報還受到雲、地形等多方面的影響,還有很多複雜物理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陳濤進一步解釋,雨或者雪、雨夾雪的預報基本根據大氣溫度垂直廓線結構進行分析。以這次寒潮過程為例,13日夜間到14日早晨,華北北部山區、東北地區近地層溫度較低,所以以降雪形式出現。華北平原地區由於前期升溫明顯(大部分地區溫度升至12℃至14℃),近地層溫度較高,高層冰晶降落到地面的過程中融化而形成降雨。隨後,受到寒潮冷空氣影響,北京及華北地區溫度逐漸降低,到14日早晨後大氣溫度廓線分佈降低到降雪閾值,雨水模式逐步切換到降雨夾雪或者降雪模式。

此次寒潮從北至南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雨雪分界線也是從北往南的逐步南壓的過程。14日雨雪線從華北北部逐漸南壓到黃淮地區,15日早晨,雨雪線處於江漢西部到淮河一線,15日白天受南下冷空氣影響,江漢江淮到江南北部一帶將出現雨轉雪天氣,波及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地,到16日上午達到江南中部一線為止。從江南中部往南的大部分區域以降雨為主,但是不排除江南南部到華南北部部分山區由於海拔較高,氣溫較低,也會出現雨夾雪和降雪。

造成此次寒潮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亞冷高壓勢力強大,在高空冷渦的帶動下冷空氣大舉南下,導致我國大範圍遭遇大風降溫;此外,2月中旬前期,我國中東部地區升溫顯著,在冷空氣影響下降溫幅度也較為劇烈。在活躍的偏南暖溼氣流配合下,中東部地區出現較大範圍的強雨雪天氣,華北到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雪或者雨轉雪,江南華南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地區還有雷暴大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出現。受到複雜的溫度垂直廓線分佈變化影響,雨雪模式“任性”切換,令人眼花繚亂。

陳濤表示,如此強大和模式任性切換的冷空氣並不是個例,如2016年1月20日至25日寒潮過程造成全國大範圍強降溫、強雨雪天氣。

陳濤提示,這次寒潮天氣過程對交通運輸、城市生產生活等方面帶來不利影響,農業上需要防範大風、積雪對農業大棚等設施的影響,但雨雪過程也有利於土壤增墒;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以溼雪或雨夾雪為主,但是隨著冷空氣降溫,夜間可形成道路結冰,需要注意防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