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屈原寫的詩篇稱為《離騷》?

子夏故壇


在中國的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屈原絕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雖然都已經過去了二千多年,但這個“爭議"似乎還會再延續下去。


首先,屈子在詩辭方面發明一種“騷體詩“,人們常常將他的詩與更古老的《詩經》相提並論,並創造出"風騷“一詞,風騷有多重指意,始皇帝橫掃六國,一統華夏是一種風騷,大唐盛世,萬邦來朝是一種風騷,中國人民14年艱苦抗戰是一種風騷,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大起來也是一種風騷。

當然,市井之徒,騷姿弄首,人們也稱其為"風騷“,不過這就得加上雙引號了。

屈夫子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太多了,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物質的有粽子。粽子的形狀多,體現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中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等等。


具物質和精神雙重意義的是賽龍舟,龍舟是端午節的一種獨特的民俗活動,這個活動的起因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立,它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團結協作,共同奮進"的拼搏精神。可是我們的相鄰小邦棒子國,卻把《端午節》給剽竊了去,我們這些不肖子孫,在吃著美味的粽子,享受三天大假的時候,不知有沒有想過死後,用何顏面去見屈夫子在天之靈。

在精神方面屈夫子留下就更多了,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譯成白話文說就是,目標很長遠,道路很曲折,我會堅持不斷的追求。正值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時,屈子這句話,既是對我們的警示,更是對我們的鞭策。

在對待如何為人處世方面,我認為屈子這段話很有現實意義。“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屈原《漁父》中的名句,意思是“滄浪的水如果是清亮的,可以用來洗我帽纓;滄浪之水如果是渾濁的,可以用來洗我的腳”,滄浪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滄浪水濁有水濁的作用,滄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滄浪水濁喻亂世,一個人只要善於調整自己,清世亂世都可為我所用。

屈原為國而死雖過去了二千三百年,其精神之光,卻給我們中華文明注入了,歷久彌新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我們年年都在緬懷、追思屈子,我們似乎都僅僅於感動於他的以身殉國,但是,我們如果換一個眼光去看這件事,我認為,不如說是在以身省(xǐng)國。他用自己的生命來警醒後輩子孫,自已的國家如不強大,終有一天"八國聯軍",甚至“百國聯軍“就會再次欺上國門來。

《離騷》這兩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呢?朋友們引經據典說了很多,但,我認為用現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眼不見心不煩。離:離開,告別;騷:牢騷,騷動。

我這麼解釋,肯定會遭吐槽,但如果我們根據屈夫子的經歷來分析,其實是不難得出答案的,屈原屢受排擠、放逐,他的心中方抱負得不到施展,眼見楚國一天天被秦國蠶食鯨吞,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永離浮華騷動,將自己寄情於祖國的大好河山,也因此,屈夫子才能、才會寫出“逸響偉辭,卓絕一世”的《楚辭》。他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楚辭》寫的是長江流域的民風,而《詩經》寫的則是黃河流域的民風。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為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截了當,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麼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遊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豔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南方與北方文學的不同


《文心雕龍.辯騷》:離騷即伍舉所謂騷離,楊雄所謂牢愁,均即常語所謂牢騷也。詹安泰也認為離騷既是楚語方言所謂牢騷。我個人觀點比較認同第一種意義,即離騷有遠離憂煩之意。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最後,我用毛澤東《贈柳亞子先生》的詩句來作結尾,人生往往會遭到很多困擾與煩惱,主要是來自於自己。說明一個人要淡泊名利。我們雖有有限的失望,但是還有無限的希望。生活依舊簡單、平靜、恬淡。要以寬闊的胸襟,長遠的眼光,去辨證的分析問題,排解心中的“牢騷”,社會上的“濁事”。面對挫折、苦難,是否能保持一份豁達的情懷,是否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氣度。


四寶齋


“離騷”本意是什麼意思?

答案在司馬遷寫的史記《屈原列傳》中闡述的很清晰,屈原因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翻譯過來:離騷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因為屈原遭受同僚的打擊、排擠、妒忌、迫害,楚懷王聽信讒言而疏遠屈原,屈原憤而作《離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離騷》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經典之作,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屈原文中的美人不是指美女佳麗,而是品德高尚的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麼評價《離騷》: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寫自己出身的高貴:帝高陽之苗裔兮。

寫自己高雅而不流俗: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寫憂國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寫自己勇於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寫自己意志堅定: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寫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憂心: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寫自己只爭朝夕: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寫自己忠貞: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脩之故也。

寫自己勤勉: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寫自己剛毅不屈: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

屈原,是一位讓世代華夏兒女年年記起的先祖,一個讓歷代文人志士朝誦夜吟的巨擘,是我們這個民族燦爛精神篇章中的一個厚重的標題。拂去歷史的雲煙,撣落鏖戰的塵埃,一尊偉岸的獨行者身影從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漸行漸近。

屈原,是中華文化的巔峰,是中華民族的一根鐵骨。











一點浩然氣66


說實話,”離騷“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從古到今一直爭論不休,名家學者莫衷一是。

總結起來有幾種觀點,還比較有道理。

01

近現代一次精彩的辯駁:離別說很難成立。

曾經很多人認為“離騷”就是“離別”。還有人用《離騷》原文中兩句詩來說明,認為屈原已經解釋過了:

餘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脩之數化。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朱季海先生在《楚辭解故》裡面對這種說法進行了批駁,有意思的是其論據用的也正是同樣的詩句。他說,屈原既然說“不難夫離別”,說明屈子之愁有大於離別者。

這種辯駁可以說一錘定音,很難去爭論,所以離別一說基本被淘汰了。

02

王逸和司馬遷的解釋比較容易接受

漢代學者王逸對《離騷》的註解說:

離,別也;騷,愁也。

而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

離騷者,猶離憂也……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司馬遷和王逸都認為“騷”是憂愁的意思,不同的是王逸認為“離”是離別,而司馬遷認為“離”通“罹”,意為遭受。

但兩人其實都認同,“離騷”就是屈原被放逐之後的憂愁。這種說法通俗易懂,也比較合理,容易讓人接受。

03

有一種帶有情感的解釋,對屈原的形象有不同觀感

有人把“離騷”解釋成“牢騷”,認為“離”和“牢”其實是同一個字,只不過是楚地方言的差異。所以《離騷》一詩就是屈原在發牢騷,表達自己的怨恨。

持這種觀點的人也是比較有名望的學者。

蘇轍《次韻子瞻見寄》:

賈生作傳無封事,屈平憂世多離騷。

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弟弟這麼認為。

除此之外,像寫《漢書》的班固也認為屈原是“露才揚己,憤懟沉江”,《離騷》就是在發牢騷,抱怨楚王昏庸的。

以上幾種說法,除了“離別”說在近現代被否決之外,都有一定的人信服。

造成這種分歧其實就是因為楚語的失傳。漢代朱買臣據說會讀《離騷》,但之後誦讀的方法就失傳了,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知道當時的楚地方言到底是什麼樣子了。

所以不僅是含義有爭論,對裡面很多詞彙也是有不同解釋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離騷”本意是什麼意思?<strong>

答案在司馬遷寫的史記《屈原列傳》中闡述的很清晰,屈原因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翻譯過來:離騷就是遭受迫害的意思,因為屈原遭受同僚的打擊、排擠、妒忌、迫害,楚懷王聽信讒言而疏遠屈原,屈原憤而作《離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離騷》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經典之作,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屈原文中的美人不是指美女佳麗,而是品德高尚的人。

司馬遷在史記中這麼評價《離騷》: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寫自己出身的高貴:帝高陽之苗裔兮。

寫自己高雅而不流俗: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寫憂國憂民: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寫自己勇於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寫自己意志堅定: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寫自己對國家命運的憂心: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寫自己只爭朝夕: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寫自己忠貞: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脩之故也。

寫自己勤勉: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寫自己剛毅不屈: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

屈原,是一位讓世代華夏兒女年年記起的先祖,一個讓歷代文人志士朝誦夜吟的巨擘,是我們這個民族燦爛精神篇章中的一個厚重的標題。拂去歷史的雲煙,撣落鏖戰的塵埃,一尊偉岸的獨行者身影從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漸行漸近。

屈原,是中華文化的巔峰,是中華民族的一根鐵骨。



李永忠


午後風作宜讀楚辭,珞歷伴君淺析《離騷》。

“離騷”何意?

解讀《離騷》最有名的當屬東漢王逸《楚辭章句》

王逸的解釋為:“離,別也;騷,愁也。”

所以“離騷”當以“離別的愁思”解。

隨著時代遷進,“騷”自成一體,亦可解為文體。

而“離”者自帶有離別之意,離別的愁思。

如何解讀《離騷》

且先瞧一瞧屈原為何人?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

漢族,出生於楚國丹陽,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

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著《離騷》、《九歌》、《九章》、

《天問》,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

他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

《詩經》到《楚辭》開闢了一個新格局。


所以《離騷》是由屈原所作,但屈原寫的詩篇並不都稱為《離騷》。

屈原的詩作乃千古絕唱,篇篇精彩,但首當其衝的當屬《離騷》。

《離騷》精彩絕倫,氣勢磅礴,洋灑千年。

屈原在其中傾注了太多的情感,還有倏生倏滅的幻境交替,具有自傳性質。

《離騷》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最卓越的,洋溢著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的抒情長詩,

全詩共2489個字,習慣按兩小節一句將其分隔為188句,按主旨分為五段來解讀。


讀《離騷》,且看一看屈原的“自畫像”。

此處所說的“自畫像”帶上了引號,因為屈原在《離騷》開篇寫了自己的生平,

做了簡略的人物畫像,而並非真正在作畫。

屈原在《離騷》中自雲: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高陽:上古五帝中顓頊的帝號。顓頊生於若水之野,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

顓頊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後來的夏國、楚國都是他的子孫。

苗裔:是指後代子孫“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由此看,屈原所言不虛。

順帶地,屈原將自己的生辰八字都透露出來了,

“惟庚寅吾以降",寅年、寅月、寅日,很難碰到一起。

《離騷》開篇屈原的自我介紹,這個自我介紹的模板極好,

屈原以自己的貴族血統自豪,也為此身負使命感。

以下屈原的四張畫像都出自名家。


屈原為何作《離騷》

讀《離騷》之前,且先讀一讀史記《屈原列傳》。

眾所周知,司馬遷本身就是一位奇人,是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

二十歲時,司馬遷遊歷山水到過憑弔屈原沉水的汨羅江,

而到了往年因李陵一事觸怒漢武帝,致罪下獄,受宮刑。

在獄中“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作《史記》 ,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就有一篇《屈原賈生列傳》,是屈原、賈誼兩個人的傳記,

他們雖然不是同時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頗為相似,同樣是才高八斗,

同樣是因忠被貶,同樣是鬱郁不得志,卻在文學上成就卓著。

所以,司馬遷才把他們同列於一篇。

《屈原列傳》一文極為優秀,對屈原其人其事描述得非常精妙。

寫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然“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說明了屈原寫《離騷》的因緣。

屈原一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卻遭嫉恨而被貶而作《離騷》,

雖初心不改,終壯志難酬。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餘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脩之故也。 ”

國家危難,屈原屈原被貶後仍眷顧楚國,心繫懷王。

然而懷王對內迷惑於鄭袖,對外被張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

令尹子蘭,兵敗地削,客死於秦,歷史從來不缺少故事。

其間的故事每一段都精彩且無奈。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身在外,卻依然家國天下,憂思難當。


可以想象:屈原在最後呼道:“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是何等悲涼。




珞歷


古今措大們對"離騷"的解讀都是狗帶嚼子胡勒,正解是:"美麗的躁動",離,麗;騷:躁動。合二為一,就是美麗的躁動。

直白說:離騷,就是指″我美麗的祖國,故鄉,正在躁動和不安中"。

屈導師之所以寫《離騷》,一方面反映了靈鈞同志對自己美麗故鄉透徹心髓的愛戀和發自肺腑的讚美,帶有強烈鄉愁情愫的政治展望與藝術抒發;同時,也體現了他對故國面臨的內憂外患的擔憂和不安,中間,隱隱也有對自己懷才不遇境況的絲絲幽怨。

多讀幾遍屈原,你就不得不承認:以上才是"離騷"一詞的正解。


文刀沐子


我是@王官令儀話文史,我來為你解答。

“離騷”的意思,就是遭遇憂患,離人的憂傷。這個解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離騷者,猶離憂也。”

屈原之所以把他的詩篇稱為《離騷》,是與他的理想抱負和不幸遭遇密切相關的, 《離騷》是一首近2500字的長詩,詩的主旨就是屈原的崇高理想得不到實現,遭遇被貶後表現出的深深憂患。由於詩體靈活不拘一格,與先秦時《詩經》的風雅頌形式不同,也因此形成了騷體,成為了一種辭賦文學體裁。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和政治家,出身高貴,主張“美政”,常懷憂國憂民之心,他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

屈原時,楚懷王主政。楚懷王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進行改革,曾大敗魏國,攻滅越國,擴充了疆土。但到了中後期,楚懷王任用奸臣子椒、子蘭、靳尚等,寵愛鄭袖,聽信讒言排斥屈原,使得國家迅速衰亡。

屈原被達官貴族排擠,被楚懷王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懷王也因為誤信秦說客張儀的說辭,毀壞齊楚聯盟,先後敗於秦齊,被秦國扣為人質,後死在了秦國。

後來,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屈原聽聞後,悲痛不已,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時年六十二歲。

《離騷》就是在屈原流放期間寫的,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了這首政治抒情詩,詩中不僅充滿浪漫主義氣息,而且還開創了我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來的文人騷客產生了深遠影響。

《離騷》用第一人稱寫成,分幾部分寫了自己從出生到努力奮鬥、追求,從受楚王信任到遭遇排擠、貶黜,從矢志不渝到滿腔悲憤,從尋找出路到深刻反思,從上下求索到沒有出路,他的所有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在經歷了苦苦求索又沒有結果後,屈原陷入了苦悶與徘徊之中。最後,想出遊又眷戀故國的他,滿懷悲憤地選擇了以死殉國,“追隨彭咸歸去!”

在《離騷》中,屈原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如大江大河一樣奔湧而出,浩浩蕩蕩,不見端緒。他用“香草”“美人”比喻賢明的君主,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在黨人的作亂下,他的理想破滅了,他憤而賦詩,隨有《離騷》。

劉安《離騷傳》中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所以說,《離騷》是將屈原顛沛流離的人生和汪洋恣睢的藝術表達形式完美結合的一部自傳體抒情詩,雖然以憂傷為基調,但處處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精神。

騷體文學,始於屈原

騷體作為古典文學體裁的一種,始於屈原的《離騷》。

宋代著名史學家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後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這就是說,《離騷》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文學範式,自成一體。

在屈原之前,先秦文學基本奉《詩經》為圭臬,詩短小精悍,以四言為主,精於韻律,合為時事。到了屈原的時候,他將強烈的個人感情熔鑄到詩歌作品中,突破了句式和篇幅的限制,把抒情發揮到了極致,詩中容納了更多的意象和情感。

屈原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寫的《離騷》開創了一代新風氣,標誌著我國詩歌從集體吟唱的《詩經》時代進入了一個個人獨創的新時代,以他的《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為代表的新詩體——楚辭,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後來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因為屈原的獨創性,後人也將《離騷》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 。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對漢賦的形成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王官令儀話文史


《離騷》這篇長篇政治抒情詩,由於作者屈原離我們年代久遠,加上大量使用楚地方言和神話傳說,致使出現很多難以理解的詞語和句子。目前存在兩個爭議較大的問題:一是《離騷》的創作時間,一是對篇名“離騷”的釋義。

這篇政治抒情詩入選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二,書上給出的釋義是:“‘離騷’的含義,有的說是‘離愁’,有的說是‘遭憂’,還有的說是楚地的古樂曲名。”

“離騷”是何種意思,各朝代的文人學士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但一直懸而未決。我找到了五種不同的釋義進行對比,總結起來,大概是這五大類:“遭憂”說、“別愁”說、“隔騷”說、“牢騷”說、“古曲名稱”說。

1.“遭憂”說

這種釋義說法,以班固為代表。

班固《離騷贊序》:“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

班固認為,屈原因為愛國盡忠,而被君王懷疑疏遠,所以內心痛苦憂愁,從而寫了《離騷》。“離”就是遭,騷,就是憂,屈原是想告訴別人,自己承受了不白之冤,所以才寫了這麼一篇文章。

其實班固也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因為在《離騷》的詩句中,我們也可以找到一些線索,《離騷》中說“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這句話是說,向君王進言沒有被聽取,反而遭受君王的責難並獲罪,那我只好退到山間林野,重新修養德行了。

這可以作為班固“遭憂”說的內證之一。然而明代汪瑗在《心睦辭集解》中駁斥了這一說法。他認為如果因為遭受憂愁而作《離騷》,那二十五篇都總稱為《離騷》好了,幹嘛還要叫其他的名字呢!

其實汪瑗所駁斥的,有點道理。

2.“別愁”說(因離別而憂愁)

這種說法,以王逸為代表,他在《楚辭章句》中說:“離,別也;騷,愁也;言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

王逸認為“離騷”是因為自己被放逐,而產生愁思的意思。

王逸的說法,被近代學者錢鍾書質疑,錢鍾書在《管錐篇》說,王說“離”是“別”,是對的,但是解釋“離騷”是因為離別而產生愁思,卻是不對的。

他認為,“離騷”就像有些名字中的“棄”、“去”、“送”、“遣”等,是想要擺脫或者躲避的意思,所以應該是擺脫憂愁,告別憂愁,而不是因離別憂愁。

我覺得錢鍾書說得對,在戰國時期,這些有學識的人,往往會選擇良木而棲,對離別並不是十分敏感,特別是策士、謀士、武士。

3.“隔騷”說

這種說法以清代學者戴震為代表,他在《屈賦音義》中,從訓詁的角度,做了一番考證:“離,猶隔也;騷者,動擾有聲之謂。蓋遭讒放逐,幽憂而有言,故以《離騷》名篇。”

他認為“隔”是指遭受讒言而被離間,《離騷》便是被遭到裡間放逐,而心中憂憤。這種說法,現在已經沒有被採用了。

4.“牢騷”說

這種說法以姜亮夫為代表,他在《屈原賦校注》裡,認為“浶騷”是“離騷”的轉音

,意思是心中不平的意思。這種說法,現在也沒有采用了。

5.“古曲名稱”說

這種說法的代表是遊國恩,他根據對《駕辯》、《勞商》的考察,發現這兩個都是楚地的曲名,因為“勞商”和“離騷”是雙聲字,他猜測“離騷”可能是“勞商”的轉音。

蕭兵在《楚辭的文化破譯》裡提到,《天問》裡的陽離就是鳥名,有些楚國人崇拜鳥,以鳥為圖騰,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以“離騷”作一隻鳥的悲歌,也是很平常的事情。

這些大學者的解說,有理有據,真的是神仙打架,誰也不讓著誰。從我的角度,我比較贊同遭受憂愁,想遠離憂愁的說法和古曲名稱說。原因如下:

第一,“離”在古代是通“罹”的,而“罹”本來就是遭受不幸和苦難的意思,一個人因遭受苦難而產生愁思,並且想要躲避愁思,這種趨樂避憂的本能是古今共有的,屈原有,很正常。

第二,戰國時候的楚國,還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被濃厚的原始文化包圍著,他們把對天空中的鳥當做圖騰,進行歌頌,也是常有的事情。況且,在南方苗族人口中,“騷”的發音類似與“sae”這個音節,翻譯成漢語是‘歌曲’的意思,這與遊國恩的說法和相似。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屈原寫的詩篇稱為《離騷》?

確切地來講,屈原寫的詩都各有名稱,而不是屈原寫的詩都叫《離騷》。文學中有一種說法是“風”“騷”,“風”是國風,是《詩經》的代稱,“騷”是《楚辭》的代稱,它是屈原吸收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形式而創作的詩歌樣式,我們稱之為“騷體”。

關於“離騷”的釋義,我知道的就是這些,希望可以幫到你。

歡迎批評指正!


書文小品


《離騷》篇名含義,歷來有爭議,概括起來,主流大約有這樣幾種說法:

一、西漢司馬遷、東漢班固的看法:

離通”罹”,遭受、遭遇;騷,憂,憂愁,憂患;離騷,遭遇憂患.。


司馬遷在《史記•屈子賈生列傳》中解釋: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饞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

這裡解釋的很清楚,“離騷”就是離憂,”離”通“罹”,遭遇的意思。“離騷”遭遇憂愁。

為什麼做“離騷”,司馬遷認為,屈原痛恨楚王不能兼聽則明,而是聽信小人讒言,讓正直的人沒有安身之處,在這種憂愁憂傷之下,寫下了《離騷》。

班固的說法和司馬遷大致相同。

但是這種說法,後人給予質疑:“遭憂”一詞或許可以概括《離騷》前半篇的內容即屈原對現實的回顧,卻遠不能涵蓋後半部在幻想世界“上下求索”的豐富內容。故而明清以來就有不滿“遭憂”之說的意見,如明汪瑗《楚辭集解》、清劉熙載《賦概》都批評“遭憂”說不妥,指出“以‘遭’解釋‘離’,”恐未必是”。

二、東漢王逸的看法

王逸《楚辭章句·離騷序》則謂:

“離,別也;騷,愁也。”

王逸是從文字訓詁的角度看的。

離,別也;騷,愁也,離騷,離別的憂愁。

差強人意之處:錢鍾書先生《管錐編》也評論道:“王逸釋‘離’為‘別’,是也;釋‘離騷’為以離別而愁,如言‘離愁’,則非也。”

如果按照王逸的解釋“離騷”就是屈原對楚王的離別的憂愁,顯然和文章的內容相差太遠。屈原從未在任何一個詩篇裡表達對楚王的離別之愁,因此這種解釋也遭到很多人的反對。

三、現代遊國恩教授的看法

“離騷”即古曲名“牢商”,意味牢騷。

遊教授的說法仍然有不能解釋的地方,《離騷》並不是一個全篇都發“牢騷”的詩歌,它的後半部,分明是抒發自己為了美好理想”上下求索”,看不見什麼”牢騷”。

錢鍾書先生的看法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對“離騷”二字有這樣的理解:

“‘離騷’一詞,有類人名之‘棄疾’‘去病’或詩題之‘遣愁’‘送窮’;蓋‘離’者,分闊之謂,欲擺脫憂愁而循避之,與‘愁’告‘別’……王逸《九思·逢尤》曰‘心煩憒兮意無聊,嚴載駕兮出戏遊’,逸自注或其子延壽注‘將以釋憂憤也’,正是斯旨”。

錢鍾書先生認為,屈原給自己的作品取名”離騷”,就像人給自己取名“棄疾”“去病”的道理一樣,意思就是“和憂愁告別”。“離騷”就是釋放自己的憂愁的意思。


錢先生的這種解釋,能夠較好的《離騷》的全文意思,畢竟《離騷》前半段寫憂愁,後半段寫自己美好的理想,前面的那幾種解釋都沒有辦法把兩者統一起來,給一個合適的解釋。

小結

個人喜歡錢鍾書先生的說法。有新意,也能很好的把《離騷》的全文統領起來,更貼近詩歌的本意。


煙花三月09


我以前聽一個朋友評論某某某的時候,經常會用一句話來結尾:“他太馬叉蟲了”!礙於面子,我也一直不好意思問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每逢這個時候,我也是故意岔開話題,談論其它的事情以繞開這個尷尬的局面。

直到有一回,我向他炫耀我新買的骨傳導耳機時,他憤憤地說我簡直是一個“馬叉蟲”時,此時的我再也忍不住了!故意問他到底知不知道“馬叉蟲”是什麼意思?朋友對我的問話摸不到頭腦,納悶地說道:“難道不是散發“騷”氣的意思嗎?”


真相大白,原來朋友一直所說的“馬叉蟲”就是說“騷”。我得知後心中更有底氣了。於是便反問道:“那當然不是這個意思了?你以為古人說的“遷客騷人”、屈原的“離騷”都是散發著騷氣嗎?一個個詩人散發著“騷氣”作詩,屈原要努力逃避“騷氣”,你覺得可能不可能呢?”

朋友讓我這一席話給說的啞口無言。服軟的向我討教道:“還請教一下,那“騷”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呢?”我心中不禁暗暗得意。裝做學富五車的樣子對他說道:在“很久很久以前”,馬最初的詞意有“被馴服的意思”、叉是有"被佔有的意思"、蟲則是指“渺小的個體”。

故此這三個字組合起來的“騷”字,在最初的意思是指服從於自己主觀意識的東西、也有性感的暗意在其中。後來就慢慢引申為“離憂、離愁”的意思,再後來變成了文人詩客的代名詞,甚至出現了“騷”體的詩歌形式。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騷”字逐漸演變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發牢騷、老騷氣了”......等等貶義詞。



所以在古時,“騷”字被冠名到了詩人的頭上。故此古人稱之為“遷客騷人”。而屈原的《離騷》,本義其實也就有了“遠離憂愁與不滿”了含義。

通過我這一番簡短的解說後,朋友恍然大悟地說道:“你真有一肚子的“騷才”啊!佩服佩服”我一時之間無語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