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赤壁之战时,曹操那么多谋士没有一个看出火攻计来的?

七匹狼评论


曹操的谋士集团主要有四个人:荀彧、荀攸、程昱、贾诩。其中,荀彧、荀攸河南人,程昱是山东人,贾诩是凉州人。也就是说, 这四个谋士都来自北方、中原一带。北方少水,北方人自然不擅长南方的水战!

当然,曹操集团那么多人,肯定有那么几个会水战的吧。当初曹操把训练水军这一活计交给了两名擅长水战的降将,但曹操是什么人啊?他的多疑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降将是否真心归顺,这在曹操心里一直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周瑜深知曹操的秉性,于是就来了个离间计,用蒋干作为中间人,挑起曹操的多疑,让曹操自己杀掉了队伍里为数不多熟悉水战的人。虽然曹操队伍不擅长水战,但以这些谋士的聪明才智,总不至于让曹操败的那么惨吧。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在曹操的谋士中,荀彧没有在作战前线,而是在最后方,荀攸也是坐镇后方。所以,曹操的身边只有程昱和贾诩两个人。而贾诩和程昱都曾经劝谏过曹操现在不适宜东征,可曹操一点没有放在心上。

再有一点就是,当时荀彧虽然还是在曹操的手下办事。但这主仆二人已经是貌合神离,当初荀彧跟随曹操是为了光复汉室,但后来发现曹操也是个狼子野心之辈。说到底,荀彧效忠的是汉室,而非曹操。

曹操首先不是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作战,而且还是曹操最不擅长的水战,这是不占地利。其次,曹操集团内部人心不稳,谋士和曹操心不齐。还有就是曹操自己当时非常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这是不占人和。最后,东风与了周郎便,这是曹操不占天时。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曹操这场仗没打的时候就已经是必输的局面了。


是艳攀呀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盟火烧连环船大败而回,那么为什么曹操那么多谋士没有一个看出来火攻的计策的呢?真的是没有人看出来吗?我个人觉得,并不是这样的,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懂兵法的行家,加上手下众多多谋的谋士,怎会没有看出孙刘联盟的火攻之计呢?根据演义和正史分别来讨论一下

演义里有记载有三人识破了火攻计

在三国演义里记载,曹军多为北方士卒,不善水战,虽然训练了水军,但战斗力比起东吴还是差了好多。当时曹操采纳了庞统铁索连环船的建议,把大船用铁索相连,渡江如履平地,不仅稳固还像着陆地一样,曹操手下谋士程昱向曹操进言小心东吴采取火攻的计策,荀攸也非常赞同程昱的话结果被曹操给堵回去了。


程昱曰:“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见《三 演义第十八回 锁战船北军用武》


演义里除了程昱和荀攸识破了火攻计,还有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因母亲被曹操害死,发誓不给曹操献一计,虽识破了庞统的连环计和火攻计,但并没有向曹操点明。

正史里并没有记载曹操手下有谋士识破火攻计

这是有点奇怪的,为何在《三国志》里没有谋士识破火攻计策的呢?当时曹操南征荆州,曹操的诸多谋士并没有随行,比如郭嘉在征乌桓途中病逝,荀彧待在许都,荀攸并没有跟随曹操去赤壁,贾诩曾反对曹操南征,至于司马懿那时候刚刚出仕,还没资格在曹操处献计献策。

那么个人猜测,肯定是有人识破了火攻的计策,毕竟面对曹操的铁索连船,能正面打败曹操很难,但是通过黄盖的苦肉计和诈降配上火攻,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破敌之策。东吴能想到,曹操这边怎会想不到呢?曹操多年征战,突袭、劫粮、烧粮等计谋百出,曹操本人就会料到火攻的计策,只是曹操败得很快,再后来又不愿意承认,只能通过军营里疫病爆发以此来洗脱自己的轻敌,从而在正史上并没有相关谋士识破火攻计的记载。火攻计只是其中的一计,没有东南风,火攻计又怎能成功呢?




结语:曹营里不是没有人识破火攻计,只是在寒冬腊月的季节,西北风盛行的长江刮起了难得一见的东南风,才促使火攻计得以实施。曹操和手下众谋士不懂南方的气候变化,后来的于禁也是败于襄阳的大雨被关羽充分利用水淹七军一样的道理。曹操又是极爱面子的人,在赤壁兵败后,不愿被人提起,反而说了一句“若郭奉孝在,孤不至有此败”把责任全推到了手下谋士上面,这个锅众谋士表示不背,所以在当时的史书里并没有任何关于识破火攻计的记载。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紫气东来 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如果关注我的话想必是极好的

期待您的点赞、留言、评论与关注哦!!!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在三国的谋略里面,看到最多的就是火攻,这简直是诸葛亮的拿手好戏。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人马在新野就吃了诸葛亮的火攻,怎么可能会不防备火攻呢?曹操又不是傻子,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上火攻的当。

在赤壁之战前,程昱和荀攸都提醒过曹操:要谨防联军用火攻。曹操还大笑着告诉他二人不用担心,说火攻必然要用风力辅助,现在隆冬时节,都是西风北风,哪有东风南风?说他早就考虑过这点,所以才选择这个时节攻打东吴。


曹操之所以没有采用程昱和荀攸的提醒,预防火攻,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曹操不太清楚南方气候的多变。

曹操对季节风向的考虑不无道理,他用在北方生活的经验来考虑南方的气侯,却有些狭隘。

对于这一点,我们现代人可能会更有体会,一个南方人去北方生活久了会觉得很不习惯,而北方人到南方生活,也会觉得天气很奇怪。

曹操不知道南方的天气变化多端,可能今天是北风,也许哪一天就突然吹起了东风,光考虑季节,并没考虑到南方气候的多变,才没防备联军的火攻,造成了后来赤壁的惨败。


二、曹操顺利拿下荆州,统一北方之后,信心大涨,骄傲自满,觉得拿下东吴指日可待,才导致骄兵必败。

当曹操占领了荆州,东汉疆土大部分已被曹操收复,眼见只有东吴、益州少数地方还在苦苦挣扎,曹操以为自己大军一到,孙权会吓的不战而降。

在赤壁之战打响之前,曹操是瞧不起联军的,觉得那点兵力还不够塞他牙缝,伸伸手指头,就能把联军打得一败涂地。可以说这个时候曹操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会失败,更没想到自己会败的那么惨。

好像三国的几场大战役,凡是以多打少的,最后结局都不太好。都是主帅太相信自己兵力的优势,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要夷陵之战,明明是大好形势,偏偏却败得特别惨。

赤壁之战,曹操之败,就是犯了骄兵之忌,才有了惨败,最后失去了早日统一的机会。


三、曹操中了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真心相信黄盖是来投降的。

周瑜和黄盖演的这一出苦肉计,就是为了骗曹操,可曹操相信了,觉得黄盖的投降是真心的,才会让黄盖的船只靠近曹营,才给了联军火攻的机会。

至于曹操为什么那么相信黄盖是真心投降?其原因并不在黄盖和周瑜的计谋有多么精妙,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对于自己过于自信,觉得天下之人就应该归顺于他。

可能是他做掌权者做久了,觉得一切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别人不敢用的人,别人怀疑的人,他都敢用,曹操应该是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控制所有的人,

这种过于自信,导致曹操没有去详查黄盖投降的真实原因,才给联军靠近曹营的机会。


不过历史上的真实原因不是这样的,曹操的赤壁惨败的根源还是北方士兵来到南方作战,水土不服,士兵都生了病,死者不计其数,才导致曹操不得不退军的。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与三国演义描写的火攻后,曹军的惨败有很明显的不同。我们要区分历史和小说的差别,理性的看待赤壁之战。


昊阳闲看历史


曹操当败,非战之罪也。


赤壁之战是三国三大经典战役之一,这场战争导致曹操一统天下的希望瞬间破灭。这场战争有个奇怪现象,就是战争开始以后,我们就很难见到曹氏集团重要谋士的身影,即使有人向曹操提出建议,那也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众谋士集体失声呢?


1.知己不知彼

曹操集团有四位知名人物,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其他谋士多以他们四人为首,所以这也就是曹操谋士集团的核心。

环境陌生。这些谋士有一个共同点,生长于北方,他们对于北方情况非常了解,所以曹操可以屡战屡胜。

可是到了南方以后,当众人面对全新的环境时,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去熟悉周围的一切,然而曹操用兵向来主张兵贵神速,在众人还沉浸在研究之时,战争就已经打响了。那么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众人也就很难有所作为。敌人陌生。曹操阵营中的许多谋士,刚开始并不是曹操所有,他们是来自各个军阀之中,对自己曾经的主公可谓相当熟悉。比如郭嘉,来自袁绍阵营,所以,他才能提出“十胜十败”之说,因为他已经将袁绍研究的非常透彻了。

正是因为这种知己知彼,所以曹操才可以坚定抗袁的决心,才可以做到统一北方。可是当曹操面对孙权时,众谋士就知之甚少,而且这个全新的对手还过于年轻,这就非常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一种心理上错觉。所以正是因为对于敌人的陌生,这才造成了众谋士的计谋止步与荆州。战术陌生。在平定北方的大小战役中,曹操主要以陆战为主,谋士考虑之处也多于此,可是赤壁之时因为长江天险的缘故,曹操以水军为主,并且因为军中没有精通水战之人,将水军交由荆州降将蔡瑁之手。

这并不是曹操的信任或者是为了收服,更多的是一种迫不得已,因为自己军中缺乏通晓水战之将,缺少善谋水战之士,所以不得不为。而 对于文人谋士,身体相较武将本来就弱,加上水土不服,生病者也是不少,这也就导致他们不能全精力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但是即使他们身体健康,他们也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这就是众人无法识破敌人计谋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2.曹汉矛盾激化 初心已变

曹操在一统北方后,势力快速扩展和稳定,他已经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内外无人敢与之作对,当年奉天子以令不臣已经被曹操演义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不臣之心天下皆知,汉献帝也已经名存实亡,沦为傀儡,尤其是曹操诛杀皇后,更是令其野心暴露,所以当时就有人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赤壁之战时,郭嘉已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两人关系自然要更为亲近,而且陈群,司马懿等人也都是荀彧举荐,自然以荀彧为首,所以谋士已经形成以荀彧为主的核心。

而荀彧当初投靠曹操不是因为曹操,而是因为汉献帝,明确点说,他是汉献帝的大臣,并不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最初的设想也是与曹操两人共同辅佐汉献帝,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可曹操独揽大权,这已经背离了荀彧的初心。

所以,赤壁之战时,“王佐之才”荀彧在曹操的老窝里据守。所以“赤壁之战”的锅还甩不到他的头上。


3.骄傲过头,不接受他人建议

曹操称霸北方,接手荆州以后,已经意得志满。他觉得自己马上就要平定天下了,对谋士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曹操决定对江东用兵的时候,贾诩曾经劝阻过曹操。他向曹操提议,先在荆州稳定发展,让百姓安居乐业,再加上曹军的军威,用不着打仗就能收服江东。可惜曹操没有听从贾诩的话,迫不及待地发兵南下。


其实除徐庶外,曹操帐下还有一人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此人就是程昱,而且是看出了两次。

这第一次是在曹操采纳庞统的铁索连环计之后,见不习水战的曹军在战船上如履平地,心中大喜。可一旁的程昱却说,丞相,这样做船是稳了,但东吴用火攻,我们难以回避,不得不防。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说程昱你只看到了表面,却忽略了关键。火计需借助风势,而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东吴用火攻岂不是引火烧身么?假如现在是十月季节,我一定会提防。

当然曹操这么想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冬天只有西北风,何时刮过东南风?程昱一想也是,可能是自己多虑了。


这第二次是火烧赤壁之夜,风向却由于诸葛亮的法术突然变成了东南风。而曹操并未警觉,带着众将在等待黄盖前来投降。不久,探子说黄盖的降船到来,曹操大喜。

这时程昱定睛看了一下,马上看出了猫腻,对曹操说:主公这是诈降,别让黄盖靠近。曹操不解。程昱说,黄盖说他的船上放的是粮草,应该吃水深速度慢才对,而现在黄盖的船只却吃水浅速度快,再加上东南风骤起,明显有诈。

曹操顿悟,却为时已晚,被铁索连环的战船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曹操只能丢下大军狼狈逃窜去了。所以并不能说曹操帐下除了徐庶没人看出此计,只是曹操没有采纳罢了。


最后“赤壁之战”的胜负并不仅仅在于这把火,还有多方面的突发因素。首先在历史上庞统并没有献连环计,曹操自己把船连在一起。这有可能是曹军不善水战的缘故。总之没有庞统设计,曹操的谋士竟然没有一个看破这样的桥段。其次曹操的军中还发生了瘟疫。这对曹军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打击。第三“赤壁之战”发生在大冬天,成天刮北风。即使是火攻也烧不到曹操,只能往回烧。曹老板自己的误判大意,也导致了这场战局注定的结果。

我是万事屋银酱,爱游戏,爱动漫,也爱历史,快来槽流万事屋和我一起吐槽吧。


槽流万事屋


先说正史上的记载,再说《三国演义》。


曹操出征荆州前,比较有名,说的上话的谋士有五个,分别是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和董昭。

首先是董昭,他当时在邺城留守,没有陪曹操去荆州;接着是荀彧,赤壁之战时,他留守于许都,也没去。

第三个是荀攸。注意,在演义中,他陪曹操去了赤壁,而且还提醒曹操要注意火攻,但这只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内容,历史上的荀攸并没有去到赤壁前线。

不过,荀攸虽然没去,但他在曹操临行前提醒过曹操,让他注意一点,不要大意。曹操应该是没听进去他的建议。

“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三国志·荀攸传》

第四个是贾诩,曹操南征之前,贾诩明确提出过反对,他认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没必要把刘备追杀的那么紧。只是可惜,曹操也没有听进去。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着,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三国志·贾诩传》

最后是程昱。关于他有没有去赤壁,根据记载来看,不知道。

因为在正史中,关于他在赤壁之战期间的记载只有一段话。

“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三国志·程昱传》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刘备投靠孙权前,很多人认为孙权必然杀刘备,但是程昱预料了孙刘必将联盟。后来果然如程昱所料,孙刘联盟达成。

至于他有没有去赤壁,有没有提建议,正史中并无记载。


以上,就是正史中关于曹操五大谋士在赤壁之战时在做什么的记载。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资料非常简略,根本不知道有没有谋士对曹操谏过言。

我们现在只能得知,曹军因不习水军,曹操便用铁锁将战船连接,而这一举动被东吴方面抓到了漏洞,并利用其弱点采取诈降加火烧连环船的计策,打败了曹操。

仅此而已。

至于说历史上的曹操在战争期间是不是洋洋得意,故意不采纳谋士们的正确意见。这个还不好说。

因为谋士们给曹操提意见时,是不会在战争期间公开的(避免泄密)。一直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曹操感谢谁了,向谁道歉了,大家才知道哪些人有过建议。

而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史料中也只能找到曹操曾经哭诉过“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记载。(如果郭嘉在,我不会败的这么惨)

后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所以综上所述,历史上曹操的谋士为什么在赤壁之战期间智商集体下线,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一定要找答案,我觉得也只能用大谋士都没去,陪曹操去赤壁,且提了建议的都只是小谋士。这些人没资格列传,没资格列入史书来解释这一奇怪问题了。(曹操挟灭袁绍刘琮之威发动赤壁之战,他是有可能听不进小角色的建议的)

说完正史,再说《三国演义》。

相比于正史,演义小说的内容比正史那就有意思多了。当然,荀彧、董昭还是分别留守许都和邺城,都没去。贾诩在演义中没有戏份,不提他了。

陪曹操去赤壁的谋士有两个——荀攸、程昱。



赤壁之战开始后,曹操因为蒋干盗书,中计周瑜反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后又被诸葛亮草船借箭,搞得很郁闷,心情极差。

而后,曹操横槊赋诗,杀了对他诗词颇有微词的扬州刺史刘馥(老版三国电视剧中被杀的是师勖),搞得大伙都不敢说话了。

刘馥被杀的次日,曹操检阅水军(前几日庞统向曹操献了连环计),非常高兴,感叹自己的连环战船战无不胜。

此时,程昱乘曹操心情好,鼓足勇气对曹操献策,扫曹操的兴,他对曹操说:“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结果曹操大笑道:“程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当面鄙视了程昱的建议。

荀攸本不想说话,但曹操如此欺负人,他忍不住对曹操说:“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然后,曹操曰:“凡用火攻,必藉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于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之兵也,吾何惧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时,吾早已提备矣。”

这一句话,等于就是堵死了程昱和荀攸,让他们别说话了。



自此之后,程、荀二人再不说话(程昱本想再劝,但被荀攸拉住,劝他不要犯犟,以免落得跟刘馥一样的下场)。一直到黄盖的船因为吃水太浅,被程昱识破是诈降时,他才又对曹操说道:“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操省悟,便问:“谁去止之?”

程昱的这一次谏言,曹操终于听进去了,只是可惜为时晚矣。曹操的水寨和水军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

其后,曹操跑路,先后在路上被赵云、张飞拦截。最后一次在华容道被堵时,还是程昱救了曹操一命。

当时关羽堵住曹操,要取他人头,曹操脑子犯浑,还拔剑打算跟关羽死磕,就在这个紧要关头,程昱对曹操说:“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让他打消了死磕的天真念头,改而在关羽面前一通哀求,关羽才放走了他。

如若不然,他要真敢跟关羽死磕,怕是立即就死在当场了。


然而让程昱万万没想到的是,成功逃命的曹操在回到南郡后,居然完全不记得他的功劳了。只是对旁人说“奉孝若在,孤安能如此惨败呀。”

一边说,他还一边捶胸顿足的大哭。我要是演义中的程昱,怕是呕死的心都有了。

PS:另外,还有一个徐庶。演义小说的徐庶也看穿了火攻之计,但他不想说。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内容,历史上的徐庶其实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曹操对他不重视,他还没资格跟曹操提建议。


Mer86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描述得可是相当精彩,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经典故事,有草船射箭、蒋干盗书、庞统献连环计、群英会蒋干中计、黄盖苦肉计、诈降火攻计、借东风、三气周瑜等等,让人津津乐道,甚至还有徐庶识破黄盖的苦肉计、阚泽的诈降计、庞统的连环计。

三国演义中的记载是说徐庶识破了周瑜一方所有的计谋,但由于徐庶怨恨曹操逼死了自己母亲,所以立誓终身不为曹操献上一计,并没有向曹操说破计谋,而是借故离开了,之后便是孙刘联军火烧83万曹军。

可是三国演义毕竟只是小说,虽然将赤壁之战描述得非常精彩,但那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像草船射箭、蒋干盗书、庞统献连环计、群英会蒋干中计、借东风、三气周瑜都是不存在的。

真实的赤壁之战其实是这样的:

曹操南下襄阳,刘琮投降,曹操率领五千虎豹骑兵日夜兼程,在长坂大败刘备,刘备逃到江夏郡投靠了刘琦,曹操没有继续追赶刘备,而是南下来到了南郡治所江陵城 ,这也是整个荆州最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同时曹操顺势占领了整个荆州除江夏郡之外的所有地盘,实际控制了襄阳郡和南郡,至于荆南四郡只是名义上控制。

仅仅在占领荆州两个月后,曹操开始兵分两路攻打江夏郡的刘备,一路由江陵城(今湖北荆州)出发,沿着长江自西向东水陆并进,陆路主要是在长江北岸,因为南岸还不是曹操实际控制,这一路由曹操本人亲自率领,兵力在史书上没有记载,至少有七八万人,大部分是荆州降军,曹操本部兵马约占三分之一,这一路也就是参与赤壁之战的所有曹军。

另一路由襄阳出发,沿汉水自北向南出发,由都督护军赵俨统领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约三万多人,沿汉水南下,这一路人马最终没有参与赤壁之战,战争就已经结束了,因为曹操本部在赤壁败得太快了。

当曹操率领水陆大军沿长江东进时,孙权也与刘备达到联盟协议,双方共同组建的孙刘联军由周瑜和刘备率领,沿着长江自东向西水陆并进,陆路主要是在长江南岸,因为这里是东吴的势力范围。

赤壁之战是一场意外的遭遇战,曹操原本就是攻打刘备的,因为沿长江东进,首先就需要越过江夏郡,江夏郡是刘备和刘琦的地盘,而孙刘联军则是主动出击寻找曹军,双方在赤壁相遇,于是爆发了赤壁之战前的首场水战。

这一战曹军失败了,因为水军是东吴的强项,曹操所率领的大部分是荆州投降过来的水军,荆州最精锐的水军原本在江夏郡,是用来对抗东吴的精锐,可惜在刘琦手中,而江陵水军与襄阳水军由于缺少实战,根本不如江夏水军。

所以曹操在首战失败的原因是水军太弱,水军会战失败后,曹操率领所有大军退到长江北岸的乌林安营扎寨,而孙刘联军则退到长江南岸的赤壁安营扎寨,双方形成南北对峙阶段。

曹操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水上颠簸,于是曹操命令把所有战船首尾排在一起,没有用铁索连船,那只是演义的虚构,只是把船只整齐地首尾相连排在一起,以减少水流的颠簸。

双方形成对峙后,如果东吴用水军强攻曹军,即使勉强能打赢,损失也非常大,况且曹军实力远强于孙刘联军,黄盖看到曹军的破绽,于是向周瑜提出以自己诈降,获得向曹操投降的机会,然后再利用投降的机会用点火的战船冲向曹营,那样就能击败曹军。

同瑜同意了黄盖的建议,做好一切准备,在黄盖投降之时准备了数十艘蒙冲战舰随黄盖一起投降,在离曹营只有二里远的地方,黄盖点燃了数十艘火船,船趁着风势直接冲向曹营,当时曹营还有很多人围观说是黄盖投降来了,结果迎接他们的都是火船,之后的结果所有人都知道了,曹操大军被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净,大败逃回北方。

黄盖的诈降计是真的,火攻计也是真的,但三国演义上其他的事件都是虚构的,在周瑜诈降加火攻这整个计划中,为何曹营一点防备都没有?曹操不是有五大谋士吗,难道都没有看出周瑜的计谋来?

黄盖计谋能够成功的关键其实不在于人为因素,而在于地形和自然天气原因,黄盖虽然在离曹营二里远时点燃了战船,其实那些燃烧的战船上面是没人的,是依靠风力冲向曹营的,而黄盖的敢死队则跟在火船的身后,作为第二波攻击曹营的。

问题的关键就是那些燃烧的战船为何无人驾驶能冲向曹营呢?

首先要看一下地形,孙刘联军在长江南岸,曹操在长江北岸,从南岸向北岸进发,在地理位置上来看,就等于从东南方向西北方进攻,如果船只无人,那就必须得有风,说得明白点,就得有东南风。只有刮起东南风,那些无人驾驶的火船才会自动冲向曹营,虽然只有二里地。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12月,12月是标准的冬季,天气寒冷,这个季节一般刮的是北风或者西北风,按照地理常识来看,是绝对不可能刮东南风的,东南风一般是夏秋两季才会刮的风,而曹操本人,包括曹操手下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军和谋士们,对于基本的天气常识还是懂的。

换句话说,从曹操开始,包括他手下的荀彧、程昱、荀攸、贾诩等谋士都知道冬季不可能刮起东南风而让投降的黄盖带来火攻,曹操并非没有怀疑黄盖,也并非没有防备火攻,一是因为志在必得,二是因为现实自然条件和天气原因也不可能让黄盖等人有所作为,曹操无非想看看黄盖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以曹操的风格,即使黄盖投降,他身后的军队肯定也是做好了安排的。

然而匪夷所思的是,大冬天的刮起了东南风,黄盖在离曹营二里地的时候点燃了战船,二里按船只的行驶速度来看,只有五六分钟就能到达曹营,曹操即使准备再充分,再有把握也不可能在五六分钟时间破解攻来的火船。

现在看来,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真正原因不是那么多谋士为何看不出周瑜的火攻计,而是这个匪夷所思的原因:大冬天的刮起了东南风。只能说常年生活在长江边的东吴人更熟悉地形和天气原因,这可不是诸葛亮借的东风啊,而是自然界奇特的自然现象。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当时程昱和荀攸都看出来了,而且也提醒了,只是曹操刚刚赢得了官渡之战又白捡了荆州之地,此时正有些高傲轻狂根本听不进人言,所以程、荀二人也就没再多做劝阻。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命令“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吾今夕欲会众将。”

众人欢饮到晚上,曹操乘着高兴做了一首歌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概以当康,优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哥罢,众人共皆欢笑,这时有一个扬州刺史刘馥站了出来,傻呵呵的说“大军相当之际,将士用命之时,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

曹操正在兴头上一听这话顿时大怒“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了刘馥,众将尽皆惊骇。

刘馥就算有失言的地方也罪不至死,打一顿也就是了,可是此时的曹操已经太过自负了,根本听不进一丝逆耳之言,刺死了刘馥的同时也堵住文臣武将的进谏之路。


第二日,曹操观看水军演练:西北风骤起,各船拽起风帆,冲波刺浪稳如平地。程昱在曹操身旁说“船皆连锁,固是平稳;但彼若用火攻,难以回避,不可不防。”

曹操大笑“程仲德(程昱字仲德)虽有远虑,却还有见不到处。”

荀攸问“仲德之言甚是,丞相何故笑之?”

操曰“凡用火攻,必籍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吾居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烧自己也,吾何惧哉?”

众将皆拜服“丞相高见,众人不及。”曹操抚须大笑。程昱还想进言,被一旁的荀攸拉住悄悄说道“君不见昨晚刘馥乎?”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曹操在赤壁之战的失败,一半源于天时,而大部分都是人为所致。狂妄自大、不纳忠言、急于求成是他失败的根本所在。


毛驴儿谈历史


在三国战争中,火烧博望坡、火烧乌巢、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连营、火烧藤甲兵……火攻用得最多,于蜀国来说,几乎是诸葛亮的特长。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人马在博望坡、新野就被烧两次。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曹操不可能在赤壁之战时不防备火攻!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好就好在故事情节发展符合逻辑,引人入胜。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战前,面对孙刘联军没想到对方会使用火攻,那就说明曹操不会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那就说明他的阴险与狡黠是假的,那就说明他就不是当丞相的料,那就说明他是统一不了北方的。

1.在赤壁之战前,跟在他身边的高级谋士程昱和荀攸都提醒过曹操:要谨防孙、刘联军用火攻。曹操呢?当时北方枭雄几乎都被他搞定了,又拿下了荆州,还把织席贩履的刘备打得丢盔弃甲,正是踌躇满志的时候。他胸有成竹,大笑地告诉他二人:不用担心,火攻要用风力辅助,现在是隆冬,刮西风和北风。言外之意,孙刘放火,只能烧到他们自己。

2.身经百战的曹操自是心细如发的人,当然懂得火攻之火借风力、风助火威的特点!他对季节风向的考虑是很有道理的!但他大半辈子生活在北方,他是以北方的生活经验来推断南方的气侯的。他不知道南方的天气瞬息万变、东方日出西方雨的特点!在南方,前一个时辰是北风、下一个时辰是南风的情景时有发生!他光考虑风向的季节性,并没考虑到南方气候的多变性。所以,才对联军的火攻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了赤壁的惨败。

3.曹操兵锋南指,刘综不战而降,刘备抱头鼠窜,这助长了他的骄傲情绪。在赤壁之战之前,曹操是瞧不起联军的,觉得孙刘联军兵微将寡、不堪一击! 三国中的几场大战役,凡是以优势兵力对抗弱势对手的,看着稳操胜券,后来却偏偏败得特别惨,原因在于骄兵必败。主帅骄傲自满是兵家大忌,这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都有表现。 赤壁之战,魏军大败,就是因为曹操犯了骄兵之忌,从而导致了一把火烧掉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机会。可叹!

真实的历史上,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主因并非曹操骄傲自满的情绪与作派。北方士兵来到江南水乡不适应气候,水土不服才是根源。当时魏军中很多士兵都生了病,死伤者众多,相当一部分人失去了战斗力,曹操审时度势,不得不退军北返。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周瑜、黄盖使用苦肉计,庞统使用连环计,诸葛亮草船借箭、筑坛借东风,再使用火攻!曹操是军事家,提防联军火攻他比谁都清楚,我们要把历史和演义区分开来,理性地看待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作为,切莫当曹丞相是二百五!


希望星晨58298869


不可能每个人都看不出来。但是看出来了,未必有勇气说出来。

在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曾有一次酒至“半酣”,横槊赋诗,就是那首著名的“对酒当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时有个叫刘馥的部下给提了个意见:“大军相当之际,将士用命之时,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结果曹操大怒:“汝安敢败吾兴!”结果是“手起一槊,刺死刘馥”。

要知道刘馥并不是刚刚投降的降将,而是“久事曹操”,也不是籍籍无名的小卒,而是“多立功绩”,最多就是有点文人的酸劲,不顾曹操的兴致,不合时宜地提意见,但也绝没有恶意。

他这一死,导致“众皆惊骇”。事后曹操也后悔,并且对刘馥的儿子公开表示的悔意。

可是人的命只有一条,你后悔,他也活不了。大家眼睁睁看着一名功臣因为提了个小小的意见就被刺死,下次还有谁会提意见?

当然,如果真的是事涉大局、性命攸关,总还是有个把勇敢的人,会向曹操提出来的。但是放火烧船,必须借助东南风。而隆冬之季,刮东南风的几率非常之低。

担心刮东南风导致火烧连营,比担心诗歌里“不吉”之意,更加渺茫。这样渺茫的顾虑,和自己的性命比较起来,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选择缄口不言了。


栖鸿看红楼


没有看出“火攻计”,要看在《三国演义》的设定上,还是在《三国志》的设定上,在前者,是为了这个结果而刻意设置了诸多的铺垫,以展示曹操的不可一世和目中无人,对于部下的谋士已经不再是“解衣推食”,而是根本听不进旁人的意见,其他老牌谋士更是闷嘴葫芦,知道也不说。

这一套情节铺垫可是不少,包括“吓唬孙权”、“横槊赋诗”、“刺死刘岱”、“铁索连环”、“杀蔡瑁张允”、“草船借箭”、“轻信苦肉计”等等。

注意,这许多的情节安排,绝大多数都是杜撰的,可见《演义》的作者们为了把赤壁之战这场大戏铺垫下来,花了多大的心思,而基于这一系列的行为种种,任何一个有理智的谋士,都绝对不会在曹操志得意满的情况下去触他的霉头,这货在赤壁之战这段故事中随意、随性杀人可是非常之多。

当然,正如今天的“历史剧”编剧一样,要保证“大事不虚”,那么很多剧情安排就天然有了前后的“柱子”,你编,就只能编因果,也就是各种虚构原因,尤其是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有关的前因,而决不能修改结果,比如赤壁之战曹操赢了,那你就不是“历史剧”,而是“架空剧”了。

所以,《三国演义》为了在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事实之中,添加自己的故事和情节,就只能进行这种性格放大的“加戏”。

事实上,《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关于“赤壁之战”前后事实的记载出人意料的少,远远少于“官渡之战”,但是这些有限的材料都指出了,赤壁之战,确实是存在成功的火攻的,也就是周瑜统帅的东吴水军,确实曾经大烧曹操的战船。

但是,另一方面,曹操自己的解释是,军中的北方人不适应冬季南方的水土,疾疫横行,他才烧船自退。

这种说法,明显有曹操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成分,就是你别觉得你打赢我了,我是自己撤退的,但是如果是胜利,何必一路向北呢?

可另一方面结合此战之后曹操集团的情况,也说明,赤壁之战中曹操的主力兵团其实并没有受到伤筋动骨的损失,如果真的是20多万人大部被灭,曹操在中国北方的统治恐怕都不需要司马氏来终结了。

而且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到,曹操军事集团中的大批的知名将领根本就没有在赤壁之战的乌林前线,而是分散驻扎在汉沔流域和江陵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赤壁之战,曹操输了,也被东吴烧了船,他自己看到进攻无望,也把剩余的船只烧掉,带着大批的伤病西去。

在华容道又被刘备截杀,损失了大批的伤兵垫路践踏,又留下了很多部众被刘备收编。

综合一下,说个结论,其实“火攻”被《三国演义》之类的民间文学作品神化了,在古代行军作战扎营时,一直都有严格的规定来“防火”,尤其是防止“延烧”之火,那种像电影《赤壁》之中的连营大火,从水面烧到地上,除非曹操的陆军营地里挨了凝固汽油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