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王朗对骂,王朗说的句句精辟字字在理,为何最后还会输?

清新小豹纹


这是作者罗贯中让他输的,也是历史让他输的。

王朗的俩长是建立在对曹魏证券的认同之上的,他认为天下不是一家一姓可以永远占有的,天下之主是可以更换的。而且拒了曹操和曹丕的例子说他们如何有本事,不是靠武力简单夺取的。这肯定是一派胡言,曹操的军队还少啊,曹操打击的对手还少啊?所以他说不是简单靠武力夺取是不客观的。而且他还用高官厚禄收买诸葛亮,更是打错了算盘。诸葛亮不失为功名利禄而奋斗的认识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他的理想就是安汉兴刘,就是恢复刘汉江山,把其他的各路诸侯都当做乱臣贼子镇压下去。所以诸葛亮在乱世当中选择刘备辅佐。王朗对历史的发展是持一种活命哲学,只要能活着能活好就抛弃原则和节操了。

再看诸葛亮对历史的认识,诸葛亮认为身为汉朝臣子都应该自觉行动起来打击那些乱臣贼子,而不是跟着乱臣贼子犯上作乱。这是一种正统的封建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什么时候都要无限的终于自己的君主,无论什么人敢于犯上作乱,都要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哪怕是没有什么希望也绝不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诸葛亮的离世坚持的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观点,做人不能随波逐流,而要有自己的节操,在历史大势面前也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和坚守。

王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铁杆粉丝,所以就随波逐流的当了汉朝的叛臣、曹魏的功臣。诸葛亮是坚决不与乱臣贼子合作,坚持原则、坚持理想,绝不妥协,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就是要恢复汉室,坚决打倒一切犯上作乱的人。这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前一种没有节操,后一种是坚贞不屈。所以罗贯中就要让诸葛亮骂死王朗,也就是用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战胜苟全性命的活命哲学。

坚贞不屈其实也是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在任何民族中都不能没有这种精神,否则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抗战时期,东北抗联的领导人杨靖宇就是这样的伟大英雄,当时他已经陷入日军的包围,继续战斗下去是没有胜利的希望的,但是如果投降就会得到高官厚禄——伪满洲国的军政部长。

杨靖宇在突围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中国百姓,希望获得帮助。这些人劝他投降,还说日本人不杀投降的人。杨靖宇说了一句话振聋发聩“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最后杨靖宇牺牲,但是杨靖宇的精神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感召着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勇斗争,才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


江南不缺水


王朗:“我们平定了天下大乱”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我们励精图治,天下归心”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我们统一全国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诸葛亮:“你是汉贼!”

王朗:……

诸葛亮:“你不但活着的时候是汉贼,死了也是汉贼”

王朗:……

诸葛亮:“不但你是汉贼,你祖上三代都是汉贼”

王朗:我……

诸葛亮:“我什么我,我骂的就是你个汉贼”

王朗:你……

诸葛亮:“你什么你!你个汉贼,简直是汉朝的耻辱,民族的败类!”

和现在互喷基本一样,不管你说啥,反正我就问候你家人就完事了,骂人嘛,谁讲道理谁就输,谁脸皮厚谁就赢。王朗这样的,在祖安连一盘游戏都坚持不下来。





张家晓哥哥


仔细想来,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道理,有必要说道说道。

王朗在曹真面前夸下海口,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孔明来降。他对于诸葛亮是何许人肯定非常了解的,所以他更知道劝降诸葛亮绝非易事,故事先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因为是劝降,不是骂街,那得讲道理,以理服人,因此王朗所使用的言辞也是非常讲究的。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腐草之荧光、天空之皓月,累卵之危、倒悬之急,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可谓教科书级别的修辞,且从王朗这位不卑不亢的老司徒口中而出,自然是分量十足,咄咄逼人的。要是一位武将面对他这番言辞,就算不降多半也是无言以对了。最多来一句“废话少说,看刀!”

但他面对的是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时,面对几十位江南大儒的冷嘲热讽都毫无惧色反唇相讥,倒弄得所有人哑口无言面面相觑。


诸葛亮听了他这番话后想的不是怎么答对,而是怎么反攻,怎么诛心。于是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层层深入。先是在两军阵前分析了国家当前的形式,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群兽食禄,狼心狗行之徒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辈纷纷秉政等等,在两军中取得一定的受众基础,然后以王朗是汉朝老臣的身份作为切入口,将本该有的作为和现在同谋篡位的实际作为进行对比,一下把王朗推到了道德忠奸的风口浪尖。而且言辞非常犀利,把家底都给翻出来了,这是王朗不曾预料到的。

有了这些铺垫,后面就开始赤裸裸骂了,什么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枉活七十有六,狺狺狂吠的断脊之犬,潜身缩首苟图衣食等等。这更是出乎王朗意料的,没想自己老来竟被一代名臣如此谩骂,放谁身上都受不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王朗直接坠马而亡,那就是年龄。七十六岁,在古代那可是超高龄了。纵观整个三国,无论君王,还是文臣武将有几个超过七十六岁的?王朗到了那个年龄本身就是风烛残年,能骑在马上面对敌军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经得起如此的气火攻心。就是现代人到了七十多岁大都是一身的毛病,骨质疏松加三高,外带动脉硬化心脏病,就更别说那个时代医疗条件下的王司徒了。

诸葛亮也正是看到王朗年老体弱这一点才故意使用愤怒的神态和骂人的言辞来激怒他,致其死亡。试想如果诸葛亮面对的是年轻人,能这样轻易的被骂死吗?

欢迎批评指正!


十七阿哥


王朗跟诸葛亮不叫对骂。王朗是秀才,是过来讲道理的,诸葛亮用的是人身攻击大法,所以王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单方面挨骂的一方。



我们先看下两人的对峙过程。

第一回合,王朗一开始称赞诸葛亮,然后问为什么要北伐魏国呢,诸葛亮回自己奉旨讨贼。王朗说风水轮流转云云,该是有德之人得之,诸葛亮回曹操是汉贼,不是有德之人。



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是把曹操放在了乱臣贼子的位置上。

第二回合,王朗拼命的夸赞曹操的功绩,诸葛亮直接开骂“粗鄙之言”,骂其身为汉臣不思报国,反而成为曹贼的帮凶,顺带把王朗也归到了汉贼。

反正任你王朗妙口生花,你就是乱臣贼子的身份,我们才是汉室的正统。



第三回合,王朗已经被骂的结结巴巴的,一句话还没说完,诸葛亮的嘴炮就开始了,先是无耻老贼,后是断脊之犬,最后一句“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直击王朗的心灵,王朗坠马而死。



王朗是文人,说出来的最狠的骂人的话也就是:诸葛村夫,这算什么骂人的话啊。

如果两人是辩论赛的话,那王朗可以甩诸葛亮几条街,但是诸葛亮根本不管你王朗说什么,我只管说我的,王朗死心眼,当然骂不过诸葛亮了。


历史伶俜者


王朗所言当然不无道理,但在诸葛亮这个心理学高手面前,没有讨得半点便宜,诸葛亮在与王朗的对吗过程中三段话都字字诛心:

第一段诛心之言:你世居东海之滨, 初举孝廉入仕,理当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 不容!

第二段诛心之言: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 !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 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 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第三段诛心之言: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 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76岁的王朗一向以大儒自居,把名节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老儒生,听了如此诛心之语,不死才怪,别说一个76岁的老儒生,就算是反复无常、身经百战的吴三桂,面对南明永历帝的诛心三问,都要面如死灰、汗流浃背:

永历帝得知面前此人就是吴三桂,就连发三问“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吴三桂听了这诛心的三问,“缄口伏地若死人,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

所以说吵架最怕诛心之言😃😄,而诸葛亮恰恰是这方面的高手,王朗不知深浅,自己讨死而已。


阿君145807610


老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王朗的唇枪舌战,可谓经久不衰,成为了极为经典的名场面。这场论战,以王朗不能承受诸葛亮的嘴炮攻击,坠马而亡为终结。但观看过这名场面的观众都会发现,实际上王朗的话非常有道理,无法反驳,但最终却输了,这很令人费解。后发制人的诸葛亮,到底是怎样“骂死”王朗的?

仔细观察会发现,王朗的话固然有道理,无法反驳,但诸葛亮却根本没有接他的话,没有丝毫反驳,而是避开王朗抛出的问题,而直接放出自己的观点。用兵法上的话来讲,这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咱们都不防守,拉开对攻,看谁的火力更强。显然,诸葛亮更胜一筹。

王朗的切入点是“天下大势”,他认为,天数有变,皇位更迭是“天命”的表现,皇帝之位有德者居之。人应当顺天而为,遵从历史发展的规律,逆天之人必然没有好报。之后便是他的论据,新兴的曹魏政权为天下贡献极多,比如:

自桓帝、灵帝以来,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权势取之,实乃天命所归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圣武,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这岂非天心人意乎?

曹操和曹丕父子,一个扫清寰宇,维护统一;一个礼贤下士,众望所归,而他们都是在收拾汉王朝的烂摊子,两相对比,高下立判。最终的结论是,个人应当顺势而为,只有如此才是正道,所以他劝诸葛亮:

你若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逻辑缜密,无懈可击。王朗不愧为当时的名士。但他忽略了一点,这种“顺应时代”的个人评价体系是有问题的,至少在当时是有问题的。古代中国讲究一个“忠君”,尤其是在东汉儒学蓬勃发展的时代。既然是“忠君”,则自己本身的君主无论出于何种境地之中,臣子都需要效忠他,而不是背叛他。“顺势而为”在当时,和“摇摆不定”很难区分,因此,这种论调很容易让人抓住把柄,直接被对方人身攻击。诸葛亮果然这么干了。

好,你王朗不是“顺应天命”吗?自己既然已经承认了,那诸葛亮便毫不留情,发动了致命的人身攻击,先说王朗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乃是汉朝的名士,接着话锋一转,开始了表演:

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司徒已经七十六岁,听到诸葛亮对他如此谩骂,气火攻心,已经快不行了,诸葛亮将剩勇追穷寇,补了致命一刀:

二臣贼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王司徒闻言,一口鲜血喷出,跌于马下,当即身亡。

王司徒的失败之处在于,他真的想和诸葛亮讨论学术问题。他的天数有变论,诸葛亮根本无法反驳,因为他列举的都是事实。但两军交战,并不是看谁说得对,而是需要看谁讲得好,诸葛亮明知自己反驳不了,所以直接不反驳,而是将问题引到道德层面,直接对王朗本人进行攻击,达到了振奋己方士气的效果。


庭州行者


主要还是王朗的心理素质不行,其次是骂不过诸葛亮,有80%是被气死的。

王朗自认为能辩善辩,一开始就觉得骂死一个诸葛村夫有何难,所以王朗根本没有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以为此番骂战胜券在握。但出乎意料的是那诸葛村夫口才了得,第一个回合就被诸葛亮占了上风。

接着王朗想要扳回一局,起码也要让自己不是太丢面子,可是第二回合王朗又败了,这时候王朗可是心虚了,因为他可是知名的辩士啊,要是再败了那就糗大了,而且再骂不过,回去会被曹操看不起,以后也难以被使用了。

所以王朗是有顾及,而且王朗明显词穷,半天憋不出几个直至心窝的语句。反观诸葛亮,句句有理,而且还巴拉巴拉十连炸,狂轰滥炸之下王朗都被弄的晕头转向,刚要反驳又被诸葛亮骂回去了。

因为王朗是有知名度的人,在众多军士面前骂战输了,太丢人了,他会觉得无地自容,所以直接被气死了。

王朗输是注定的结果,因为在吵架的过程中,诸葛亮就像是个长舌妇,话多不说,还毒,管他有没有道理,先骂了再说。王朗呢,词穷,说话说不到点子上,不输才怪。


陆柏熺


新搜神记,上穷古书,下知科学。

必须要明白,人世间所有的道理都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小编你认为王朗有道理,是因为你的道德基础与古人不一样。

打个简单的比方。象某个人说自己信奉佛教,但他吃饭时专门夹肉来吃,那你会相信他说的话吗?当然不会,因为照普通的知识,一个信佛的人是不应该吃肉的。但如果他是济公呢?那这道德标准就又产生变化,因为济公好酒肉。

更直白一些的表述是,没有一成不变的道德标准。但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道德是相近的。

就比如封建社公,其最基础的道德“五常”,“仁义礼治信”。其中却没有“法治”和“文明”。在古代有很多法律现在看来都是不道德的。比如“连坐”,就是因某个亲戚的犯罪而被株连。前几天就有个例子,有人拟限制“老赖”子女的权利,引来网上一片反对声。因为现代文明更把人看成独立的个体。不会搞什么“株连九族”,而更深一层的关系,你可以发现,其实是世界观的不同。古人相信罪恶可以通过血脉遗传,现代人却并不持这看法。

当然反之亦然。现代人的很多习惯在古人看来也是不道德的。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过法案,禁止男女一起游泳,这引起了鲁迅先生的嘲笑。

那么,王朗与诸葛亮的骂战的至高点是什么呢?王朗反复强调,魏国是有道之国,魏君是有道之君,这样诸葛亮的进攻就不成其为理由,是无道不德的。这一理由现代人肯定能听进去,因为在现代人眼中,能力为重,魏国的建立稳定了北方局势,曹操就是个大英雄。但诸葛亮当然不这样认为。他抓住了王朗最致命的要害,那就是王朗本来就是汉朝的大臣,在汉朝灭亡的时候没有站出来贡献力量。而且相比之下,蜀国,不,应该叫“汉”,因为刘备打的旗号就是汉,本来就是在这情况下站了出来的,正好是王朗的反面。人们判断正误,很大基础是唯结果论。试想,如果诸葛亮真能够恢复汉室,那不是证明了他的正确?可是他没有。这又证明了王朗所说的“天命改易”。可是王朗本人不知道。虽然他用“天命改易”的道理来劝说诸葛亮,但对于曹魏是不是一定胜利,至少在小说中他是没底的,他只是基于贪生怕死的理念,认为曹魏必胜。但内心却充满了恐惧,就正如诸葛亮所说的:“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王朗已经老了,的确有这种担心。

更重要的是,王朗为什么敢来劝说诸葛亮呢?是因为自己有道德上的自信。但在诸葛亮的指责中,把他的道德的外皮剥得一干二净。意指他就是贪生怕死的无耻小人。这让其优越感荡然无存。以后如何面对同僚?

有时候你必须把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分开。因为历史人物比小说人物更复杂。最简单的例子,尽管在电视剧中着墨不多,历史上的曹操是个真正的屠城能手,但电视剧担心影响曹操的形象,把这些内容给删除了。小说给了诸葛亮重兴汉室很大的可能性,但电视剧上看不到这些内容。而且对古人的忠君观念,现代人也不太可能欣赏,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二十一世纪新搜神记


“东吴五大将,顶不过孔明一张嘴。”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孙策、周瑜、太史慈、程普、黄盖五个人合起来,不如诸葛亮一张嘴的效果。

这句话与王朗有关。

王朗是很厉害的,当年曾经验大战东吴一龙四虎五员大将,居然全身而退,有吕布之勇,不逊于赵子龙。大家请看《三国演义》第十五回中的具体描述。

回目: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看到没有,这个老王朗不简单,到了阵上,破口大骂,拍马舞刀,直取孙策,幸亏让太史慈给拦住了。要不然,王朗就要当场阵斩孙策。

双方大战,周瑜、程普也从背后偷袭,加入了围殴。也不知道王朗上辈子犯了什么错,居然享受到这种待遇。

但王朗“杀条血路,走入城中”,全身而退了。这武艺,也太牛了。
所以说,千万不能小觑王朗,他是《三国演义》
整部著作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员猛将。

后来,世事难料,人生道路曲折,王朗归附了曹操,为曹家效力。

曹操死后,曹丕篡位,立魏代汉,王朗在其中立下扶立之功,他带头支持曹丕上位,并纠合文武百官,逼迫汉献帝退位。这在《三国演义》的第八十回中

回目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大家注意这个细节:曹丕篡位以后,论功封赏,王朗被封为司空。

那后来,为什么司空王朗又成为了司徒呢?司徒和司空有什么区别呢?

都是三公,地位很高,但司空管的事很多,刑狱、官吏、财政,工作很繁重。但司徒管得少,管典籍和礼仪,很轻松,比较闲。

这说明什么呢?――王朗的身体出问题了,精力不够。

通过前文,我们知道,王朗以前是上阵的猛将,经常上阵搏杀,要做剧烈的体力运动,热量消耗多,饭量就大。而当了文官以后,运动少了,饭量一下减不下来,体内脂肪比例上升,心脏负担就加重了。

心脏负担加重,就体力衰减,干不了太繁巨的工作。所以,就不能干司空了,改成清闲些的司徒。

心脏不好,有几样忌讳:不能劳累,不能早起,不能经受天气剧变,更重要的是,不能情绪激动。

但王朗他犯了这几样忌讳。我们来看《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中的描写。

回目: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1.不能身体过分劳累

王朗自告奋勇,随大军出征,“时年已七十六岁矣”。从洛阳到长安,千里迢迢,路途遥远,身体极度劳累。


2.不能早起

书中说道,“是夜传令,来日四更造饭”,天还不亮就起床了,睡眠根本得不到保障。

3.不能经受冷热剧变

王朗随军出征,是在十一月的洛阳,到了战场上,是十二月的渭水,气温下降,又是凌晨,天气很冷。
4.不能情绪激动

两军阵前,王朗与诸葛亮进行了一场对话,王朗地位高贵,养尊处优,很懂礼貌,开始对诸葛亮好言相劝。

但诸葛亮却毫无绅士风度,开口就骂人。


这太侮辱人了,王朗万万没有想到,诸葛亮居然用四川话对他当众进行诬蔑和谩骂,出言不逊,出口成脏。

王朗很愤怒,他以前是一员猛将,脾性也刚烈,受到如此侮辱,岂能容让,于是,他准备拍马舞刀,直取孔明,但手一摸,得胜钩上并没有挂着飞雪雁翎刀,心里这一急,血就往脑门上涌,心脏病就犯了。于是,眼前一黑,仰身栽落马下,扭断了颈椎。

惜哉!猛士王朗,当年在东吴众将的围攻之下,尚能血战突围,全身而退,如今却被诸葛亮一顿臭骂丢了性命,真是天意弄人啊!


馋嘴肥猫铲史官


王朗骂不过诸葛亮是必然的,虽然王朗说的并没有错。

王朗的观点总结就是以下几条

第一,大魏太强,蜀国太弱。两者相争蜀国必亡。

第二,天下大部分是魏武帝曹操定的,让四分五裂的大汉归为一统的是曹操不是刘备,所以现在诸葛亮干的这事是沽名钓誉,逆天而行。

第三,汉朝气数已尽,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了,没必要拿着天下苍生来强行续命。

王朗的观点总结就是这些,言简意赅,精确明了,而且让人无法反驳。

但是,重点来了。诸葛亮有没有反驳这三点呢?答案是当然没有,诸葛亮只在反驳一个问题——王朗,你不该说这话

如果是魏国新臣子来说这话,诸葛亮或许无法反驳,但是王朗说这话诸葛亮就有反驳的理由了。

诸葛亮只在反驳一点,王朗的身份。王朗原来是汉臣却背叛汉朝替篡汉的魏国说话,是不忠。王朗的祖上是汉臣,食汉禄,他却背叛汉朝,是不孝。至于率军阻挡诸葛亮的复汉大军那就更是不仁不义,所以王朗虽然说的没错,但是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反而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

再简单一点,就好比抗日战争时期,如果一个日本军官来劝降,说日本很强,中国很弱。要求中国人停止抵抗,投降日本,我们可能会本着双方交战不斩来使的原则,让他回去。如果日本人换了一个汉奸来说同样的劝降语,我想不出意外那个汉奸应该是没法活着回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